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雕塑语言是解读和理解雕塑艺术的特定形式,也是雕塑艺术的文化表达。中国雕塑艺术承载着中国古典文化的意蕴,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其不同的造型语言,反映着不同时期社会文化特质和人们的价值观念及审美取向。深入研究和发掘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造型语言艺术特点,将其融入当代雕塑教学与创作之中,是当代雕塑艺术工作者应有的担当,也是我国雕塑艺术发扬光大的必由之路。中国传统的雕塑艺术,也只有在不断地继承、吸纳、创新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它白身的超越。
关键词:雕塑艺术;传承与创新;审美取向
一、传统在当今的借鉴意义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和运用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加以考虑。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形神合一,浪漫与博大的精神理念。这些都将对当代雕塑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和题材:中华文明历史悠久,蕴涵丰富,在主题和题材上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三、中国传统雕塑的空间造型与形式语言:中国古代雕塑强调自然天成、浑然一体的造型特点,集圆雕、浮雕、透雕和线刻甚至彩绘于一身的表现技法,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写意表现手法,以及夸张、变形、含蓄、质朴与装饰效果等也都是中国传统雕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原始艺术对现代派艺术也有很多的借鉴因素,如原始朴质、稚拙、粗犷、诡趣的技巧,率真、夸张的表现方式以及人与自然的界限模糊,把幻觉、错觉真实化,不受任何逻辑约束的观念等等这些特性,都可以在现代派艺术中发现。中国当雕塑家应该在关注当代社会的同时,立足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从而创造出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然而,传统对于我们来说只能是一种资源,是我们传承汲取创新的宝藏,如何发扬或继承我们的传统精神,不是把表面的符号拿来,不是那种在摩天大楼上盖几个亭子,这都是非常拙劣的。要创作具有中国艺术精神的本土雕塑作品,首先对中国艺术精神要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传统的造型,领悟传统的艺术精神,从传统的雕塑作品中吸收了大量的资源,只有在领略和认识了中国传统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对传统进行再发现,才能对传统进行再创造。在思考创作时,还需要敏锐关注新时代的精神,做到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寻找出传统与现代的最佳契合点,结合我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才能创作出不仅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同时也能使国际社会认同的优秀本土雕塑作品。
二、中国古代雕塑造型语言艺术之特性
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底蕴深厚,雕塑语言丰富,表达智慧,隋唐时期达到鼎盛。这个时期的雕刻艺术在题材上仍然以佛教内容为主,但与以往相比逐渐渗透了现实的与世俗化的生活艺术内涵,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隋唐时期续建的河南龙门石窟的奉先寺的主佛——卢舍那大佛。根据佛经的解释,卢舍那意释为光明普照。这座佛像于唐贞观 650 年即唐高宗继位后的第一年秋季在河南洛阳伊水边的崖壁上开凿,是高宗专为武则天而建,历时四年之久。当时只有 20 多岁的武则天一人就捐出相当于一年脂粉钱的两万余贯钱。据说大佛的头像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容貌雕凿而成,整尊佛像以高浮雕的形式充分體现武则天母仪天下的气势。佛像通高 17.14 米,头高 4 米,耳朵长达 1.9 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采用浅浮雕与线刻相结合完成的波状形发纹,弯如新月的双眉下附着一双秀目,高直的鼻梁,自然状态下闭合的嘴,微微凝视着下方。那种面带微笑又隐含着庄重与几分收敛的神态,圆融和谐、安详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曹衣出水的衣纹把头部烘托得异常鲜明而圣洁。整尊佛像,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以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把佛的博爱无疆表现得淋漓尽致,感觉形象的内部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使人不得不心怀虔诚,除主佛外菩萨的和善的面容、弟子虔诚的表情以及天王孔武有力的强悍的性格都刻画得非常成功,整个奉先寺的石窟造型特点充分体现了大唐时期雕刻艺术的特点:体量饱满,影像完整、形象生动,延续了秦汉时期的团块体积的特征,既强调造型的完整统一性,又体现雕塑本身的建筑感,采用中国的写意手法,人物形象大的比例关系协调,自头部以下整个躯干部分的衣纹采用浅浮雕的形式处理非常自然,使整个人物形象张弛有度,突出重点,更加注重体———量———团块体积,也因此成为了中华文化之精华表达,为后世雕塑艺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将古代雕塑语言之精华融入当代雕塑教学与创造
当代全球化时代,艺术的共通性应与民族性相融合,雕塑艺术发展应坚持“开放吸纳与坚守自我相结合”的原则,把中国古典雕塑艺术精华贯穿于雕塑教学中,以充盈和凸显中国雕塑艺术的文化特质和魅力。首先应该从临摹中国古典雕塑作品入手,通过临摹古典雕塑掌握中国古代雕塑的特点,了解古代雕塑的处理方法,从人物的神态、表情的刻画挖掘其造型艺术语言本质。中国古代雕塑比较注重人物的神态刻画,人物的表情处理大胆夸张,强调画面的戏剧性整体表达效果,如龙门石窟造像在继承魏晋南北朝传统雕刻风格的基础上,注入了隋唐时代的雕塑艺术风格。奉先寺石窟造像,整体造型简洁明快,畫面呈展开的画卷颇具意境,石窟佛像面部造型丰腴饱满,没有刻意强调头部的结构关系,而是大胆采用概括手法突出五官,丰富表情、神态,整个人物线条舒缓自然,着手细节刻画又注重画面修饰;明显具有中国传统写意的特点,反映了唐代石雕艺术的独特风格。线条的长短运用,画面繁与简的有序处理,无处不体现 “天人合一,就是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从中西方雕塑艺术审美的差异性看,西方的雕刻是站在理性、科学以及遵循客观现实、客观规律的角度,严格按照人体的解剖结构、形体结构、比例关系等为尺度标准,以最大限度地还原形象的真实性,作为雕塑专业教学研究的基本追求。中国古典雕塑也强调人物的形体解剖结构,其中包括人体的比例关系等。但与西方强调科学理性的艺术思维不同,中国古典雕塑追求的是一种感觉上的结构关系,它要表达的是作品的内涵,包括内敛、张力、精气神等,更多体现的是雕塑的体量和具有浑厚的建筑感以及本身所呈现的影像的完整性与整体性。因此,中国雕塑艺术应从探究中国古典石窟造像、古典人物雕刻入手,研究传统图式和传统的雕刻技法,抓住东方传统雕刻中所特有的那种矜持与内敛,结合西方学院派雕塑教学的技术层面内容,才能产生纯粹的东方文化语境下富有时代感的当代雕塑艺术和雕塑作品。
四、结语
雕塑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表达,不仅植根于传统文化,同样要传递时代的声音,通过雕塑艺术语言展示社会问题和社会诉求,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某种积极的引导与支持。借助不同的造型语言关注社会民生、关注文化生态、关注自然环境,这不仅是雕塑艺术工作者应有的担当,也是雕塑艺术的生命力所在。实践证明,中国的雕塑教学、雕塑创作只有借鉴中国古典雕塑的形式、语言符号并与之产生合理的融合,才能真正将中国的雕塑艺术发扬光大,使其在世界艺术之林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吕丽蓉.浅析当代雕塑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艺术品鉴,2016(04).
[2]吴盼尔雅.雕塑艺术与诗意人生初探[J].雕塑,2016(04).
关键词:雕塑艺术;传承与创新;审美取向
一、传统在当今的借鉴意义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和运用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加以考虑。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形神合一,浪漫与博大的精神理念。这些都将对当代雕塑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和题材:中华文明历史悠久,蕴涵丰富,在主题和题材上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三、中国传统雕塑的空间造型与形式语言:中国古代雕塑强调自然天成、浑然一体的造型特点,集圆雕、浮雕、透雕和线刻甚至彩绘于一身的表现技法,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写意表现手法,以及夸张、变形、含蓄、质朴与装饰效果等也都是中国传统雕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原始艺术对现代派艺术也有很多的借鉴因素,如原始朴质、稚拙、粗犷、诡趣的技巧,率真、夸张的表现方式以及人与自然的界限模糊,把幻觉、错觉真实化,不受任何逻辑约束的观念等等这些特性,都可以在现代派艺术中发现。中国当雕塑家应该在关注当代社会的同时,立足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从而创造出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然而,传统对于我们来说只能是一种资源,是我们传承汲取创新的宝藏,如何发扬或继承我们的传统精神,不是把表面的符号拿来,不是那种在摩天大楼上盖几个亭子,这都是非常拙劣的。要创作具有中国艺术精神的本土雕塑作品,首先对中国艺术精神要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传统的造型,领悟传统的艺术精神,从传统的雕塑作品中吸收了大量的资源,只有在领略和认识了中国传统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对传统进行再发现,才能对传统进行再创造。在思考创作时,还需要敏锐关注新时代的精神,做到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寻找出传统与现代的最佳契合点,结合我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才能创作出不仅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同时也能使国际社会认同的优秀本土雕塑作品。
二、中国古代雕塑造型语言艺术之特性
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底蕴深厚,雕塑语言丰富,表达智慧,隋唐时期达到鼎盛。这个时期的雕刻艺术在题材上仍然以佛教内容为主,但与以往相比逐渐渗透了现实的与世俗化的生活艺术内涵,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隋唐时期续建的河南龙门石窟的奉先寺的主佛——卢舍那大佛。根据佛经的解释,卢舍那意释为光明普照。这座佛像于唐贞观 650 年即唐高宗继位后的第一年秋季在河南洛阳伊水边的崖壁上开凿,是高宗专为武则天而建,历时四年之久。当时只有 20 多岁的武则天一人就捐出相当于一年脂粉钱的两万余贯钱。据说大佛的头像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容貌雕凿而成,整尊佛像以高浮雕的形式充分體现武则天母仪天下的气势。佛像通高 17.14 米,头高 4 米,耳朵长达 1.9 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采用浅浮雕与线刻相结合完成的波状形发纹,弯如新月的双眉下附着一双秀目,高直的鼻梁,自然状态下闭合的嘴,微微凝视着下方。那种面带微笑又隐含着庄重与几分收敛的神态,圆融和谐、安详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曹衣出水的衣纹把头部烘托得异常鲜明而圣洁。整尊佛像,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以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把佛的博爱无疆表现得淋漓尽致,感觉形象的内部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使人不得不心怀虔诚,除主佛外菩萨的和善的面容、弟子虔诚的表情以及天王孔武有力的强悍的性格都刻画得非常成功,整个奉先寺的石窟造型特点充分体现了大唐时期雕刻艺术的特点:体量饱满,影像完整、形象生动,延续了秦汉时期的团块体积的特征,既强调造型的完整统一性,又体现雕塑本身的建筑感,采用中国的写意手法,人物形象大的比例关系协调,自头部以下整个躯干部分的衣纹采用浅浮雕的形式处理非常自然,使整个人物形象张弛有度,突出重点,更加注重体———量———团块体积,也因此成为了中华文化之精华表达,为后世雕塑艺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将古代雕塑语言之精华融入当代雕塑教学与创造
当代全球化时代,艺术的共通性应与民族性相融合,雕塑艺术发展应坚持“开放吸纳与坚守自我相结合”的原则,把中国古典雕塑艺术精华贯穿于雕塑教学中,以充盈和凸显中国雕塑艺术的文化特质和魅力。首先应该从临摹中国古典雕塑作品入手,通过临摹古典雕塑掌握中国古代雕塑的特点,了解古代雕塑的处理方法,从人物的神态、表情的刻画挖掘其造型艺术语言本质。中国古代雕塑比较注重人物的神态刻画,人物的表情处理大胆夸张,强调画面的戏剧性整体表达效果,如龙门石窟造像在继承魏晋南北朝传统雕刻风格的基础上,注入了隋唐时代的雕塑艺术风格。奉先寺石窟造像,整体造型简洁明快,畫面呈展开的画卷颇具意境,石窟佛像面部造型丰腴饱满,没有刻意强调头部的结构关系,而是大胆采用概括手法突出五官,丰富表情、神态,整个人物线条舒缓自然,着手细节刻画又注重画面修饰;明显具有中国传统写意的特点,反映了唐代石雕艺术的独特风格。线条的长短运用,画面繁与简的有序处理,无处不体现 “天人合一,就是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从中西方雕塑艺术审美的差异性看,西方的雕刻是站在理性、科学以及遵循客观现实、客观规律的角度,严格按照人体的解剖结构、形体结构、比例关系等为尺度标准,以最大限度地还原形象的真实性,作为雕塑专业教学研究的基本追求。中国古典雕塑也强调人物的形体解剖结构,其中包括人体的比例关系等。但与西方强调科学理性的艺术思维不同,中国古典雕塑追求的是一种感觉上的结构关系,它要表达的是作品的内涵,包括内敛、张力、精气神等,更多体现的是雕塑的体量和具有浑厚的建筑感以及本身所呈现的影像的完整性与整体性。因此,中国雕塑艺术应从探究中国古典石窟造像、古典人物雕刻入手,研究传统图式和传统的雕刻技法,抓住东方传统雕刻中所特有的那种矜持与内敛,结合西方学院派雕塑教学的技术层面内容,才能产生纯粹的东方文化语境下富有时代感的当代雕塑艺术和雕塑作品。
四、结语
雕塑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表达,不仅植根于传统文化,同样要传递时代的声音,通过雕塑艺术语言展示社会问题和社会诉求,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某种积极的引导与支持。借助不同的造型语言关注社会民生、关注文化生态、关注自然环境,这不仅是雕塑艺术工作者应有的担当,也是雕塑艺术的生命力所在。实践证明,中国的雕塑教学、雕塑创作只有借鉴中国古典雕塑的形式、语言符号并与之产生合理的融合,才能真正将中国的雕塑艺术发扬光大,使其在世界艺术之林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吕丽蓉.浅析当代雕塑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艺术品鉴,2016(04).
[2]吴盼尔雅.雕塑艺术与诗意人生初探[J].雕塑,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