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刘国钧职工教育思想有其特征:企业战略发展是职工教育的起始动力,企业文化建设是职工教育的升值利润,东方道德精髓是职工教育的思想源泉。
关键词:刘国钧;职工教育思想;特征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6C-0013-02
一、企业战略发展是职工教育的起始动力
刘国钧在办实业中始终把职工教育放在重要地位,这与他实业家的魄力与远见分不开。他的中国纺织工业的雄心与抱负被淋漓尽致地表达在《扩充纱锭计划刍议》中。他从8个方面对扩大中国纺织工业作出全面的分析、谋划,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作为重要的战略规划,刘国钧专门论述了纺织人才的教育培养愿景。这在当时应该说是先进的思想,中国职业教育后来的发展,与之不谋而合。他指出:“吾国纺织教育不甚发达,人才缺乏”,应发挥已有技术人才的特长,为重用他们创造条件。对新进厂人员,应加强岗位培训。培训还应常态化,防止技术短期影响生产。刘国钧按照1000万纱锭所需各种技术管理职员12000人计算,而当时国内纺织学校每年毕业者仅百余人,相差甚大。刘国钧于是制定了技术管理人才具体培养计划,建议教育部在纱厂集中地区就近的大学设立纺织系,或者由受益纱厂捐资,加上政府拨款等方式举办纺织专科学校。可贵的是,刘国钧建议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要到工厂实习,由工厂的工程师、高级技术工人对实习生加以训练,方法有参观交流、实践操作等,优秀的实习生可派到国外留学考察,提升研究工作能力。刘国钧企业的好几位经理、厂长就是这么样培养出来的。刘国钧深知企业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的竞争,而职工教育培训是竞争的关键所在,这就决定了职工教育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可见,刘国钧进行职工教育的动力是企业的战略发展,因为他是一位实业家。
我国纺织工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深深刺激了他的爱国心,他立志要赶超发达国家的纺织工业,而职业教育的差异是最大的差异。刘国钧多次远洋考察他国纺织工业,他发现发达国家的纺织业都有职业学校,这些学校就在工厂所在地,工人工余到这些学校读书或者接受技术培训是不收学费的,成绩及格者由所在工厂付钱。他多次考察日本的纺织教育:工人都是中学毕业生,生产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他坚信,我国的资源比日本丰富,空间比日本广大,如果重视职工的教育培训,提高工人的素质,就一定能够赶超日本。他呼吁道,教育不普及,人就不能完全觉悟,人再不觉悟,国家就被耽误,纺织工业就永远落后于日本。这些都促进刘国钧在他的企业中重视并实践职工教育,而且他的态度十分坚决:“在训练人才进展过程中,须能不惜牺牲,努力推进,以应需要”。
二、企业文化建设是职工教育的升值利润
刘国钧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他认为,职工教育不仅仅是技术教育,改善眼前的企业发展,更是企业人的素质提高,团队精神的凝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刘国钧主张“标语、格言,对于工人的精神上亦很有影响,应时常悬贴”。他亲自书写“以天理、人情、国法处事,真心诚意待人”、“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厂家厂家,厂即是家,家即是厂”“每天勤学一小时,积五年虽愚亦智”等格言于匾额上,张贴悬挂在车间、工人宿舍。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刘国钧以“忠信笃敬”为厂训,组织人员编写“提倡国货,对外竞争。出品力求精,成本力求轻”的厂歌并带头歌唱,他想尽办法勉励工人增加生产为厂争光,发起《励进月刊》并亲自撰写文章,与工人一起讨论厂家之事。他印发类似于今天的学习材料那样的《格言联璧》,让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每月组织一次研究会,让大家谈心得,发表关于工厂建设发展的建议。
刘国钧始终把管理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制定规章制度,改善管理组织,废除工头制;另一方面,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他的著名论断“懂经营管理,又懂技术,是一等人才;懂经营管理,不懂技术,是二等人才;懂技术,不懂经营管理,是三等人才”在老一代“大成人”中深入人心。他将大部分高级管理人员送出去进修或者留学就是要开拓他们的眼界。这种重视管理文化交流融合的做法,当时其他企业不可企及。在加强管理人才培训的同时,刘国钧不惜重金引进当时国内不多的纺织专家人才,参与当时国内少有的纺织学校办学并引进其中优秀的毕业生,终于培养出大成一支优秀技术管理队伍。这在他创造中国纺织工业奇迹中起了不能忽视的作用。
三、东方道德精髓是职工教育的思想源泉
刘国钧早年受过严格的家教,受儒家思想等影响,“与人为善”、“乐善好施”、“知恩图报”等是他为人处事的道德准则。他重视亲情、友情,尊老扶幼,这些都反映在他的职工教育实践中,亦成为他职工教育的思想基础。刘国钧在工厂建“功德堂”、实行子女顶替等人性化管理在当时我国纺织工业中无疑是最先进的管理思想。即使在今天,组织行为学已经形成完整理论体系,人性化管理仍然是科学的被推崇的企业行为。
刘国钧参观黄炎培等人的职业教育实验后,被“野无旷土,村无游民,人无不学,事无不举,康乐、和亲、安平”的理想境界深深感动并羡慕。决心加以引用、模仿,使他的职工教育进入新的境界。刘国钧著名的大成职工在大成要“衣于斯”、“学于斯”、“死于斯”的观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企业给职工优惠,给职工福利,都是一种道德的感化、养成。刘国钧雇专人给工人倒马桶、扫房间、开食堂,使工人全心工作与学习,培养企业的凝聚力,激发工人的积极性;分期开办练习生班、艺徒班、值车工养成所等就是他的与众不同处,也是令人敬佩之处。
职工教育思想与实践是刘国钧遗产的重要组成,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首先是理论意义。当今职业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期,理论上的突破不能寄希望于国外学术观点。陶行知、黄炎培、刘国钧这些本土的教育家、实业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思想与实践,值得深入研究发掘,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论、做法。其次是现实意义。刘国钧是从一个实业家的角度诠释非学历教育、社会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他把职工教育看作是提升职工素质,保证企业高速度发展的重要条件。今天我们纪念他,就是要学习他的爱国精神,研究并借鉴他职工教育的思想与做法,把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做得更加强大,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努力。
(责任编辑:张志刚)
关键词:刘国钧;职工教育思想;特征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6C-0013-02
一、企业战略发展是职工教育的起始动力
刘国钧在办实业中始终把职工教育放在重要地位,这与他实业家的魄力与远见分不开。他的中国纺织工业的雄心与抱负被淋漓尽致地表达在《扩充纱锭计划刍议》中。他从8个方面对扩大中国纺织工业作出全面的分析、谋划,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作为重要的战略规划,刘国钧专门论述了纺织人才的教育培养愿景。这在当时应该说是先进的思想,中国职业教育后来的发展,与之不谋而合。他指出:“吾国纺织教育不甚发达,人才缺乏”,应发挥已有技术人才的特长,为重用他们创造条件。对新进厂人员,应加强岗位培训。培训还应常态化,防止技术短期影响生产。刘国钧按照1000万纱锭所需各种技术管理职员12000人计算,而当时国内纺织学校每年毕业者仅百余人,相差甚大。刘国钧于是制定了技术管理人才具体培养计划,建议教育部在纱厂集中地区就近的大学设立纺织系,或者由受益纱厂捐资,加上政府拨款等方式举办纺织专科学校。可贵的是,刘国钧建议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要到工厂实习,由工厂的工程师、高级技术工人对实习生加以训练,方法有参观交流、实践操作等,优秀的实习生可派到国外留学考察,提升研究工作能力。刘国钧企业的好几位经理、厂长就是这么样培养出来的。刘国钧深知企业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的竞争,而职工教育培训是竞争的关键所在,这就决定了职工教育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可见,刘国钧进行职工教育的动力是企业的战略发展,因为他是一位实业家。
我国纺织工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深深刺激了他的爱国心,他立志要赶超发达国家的纺织工业,而职业教育的差异是最大的差异。刘国钧多次远洋考察他国纺织工业,他发现发达国家的纺织业都有职业学校,这些学校就在工厂所在地,工人工余到这些学校读书或者接受技术培训是不收学费的,成绩及格者由所在工厂付钱。他多次考察日本的纺织教育:工人都是中学毕业生,生产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他坚信,我国的资源比日本丰富,空间比日本广大,如果重视职工的教育培训,提高工人的素质,就一定能够赶超日本。他呼吁道,教育不普及,人就不能完全觉悟,人再不觉悟,国家就被耽误,纺织工业就永远落后于日本。这些都促进刘国钧在他的企业中重视并实践职工教育,而且他的态度十分坚决:“在训练人才进展过程中,须能不惜牺牲,努力推进,以应需要”。
二、企业文化建设是职工教育的升值利润
刘国钧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他认为,职工教育不仅仅是技术教育,改善眼前的企业发展,更是企业人的素质提高,团队精神的凝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刘国钧主张“标语、格言,对于工人的精神上亦很有影响,应时常悬贴”。他亲自书写“以天理、人情、国法处事,真心诚意待人”、“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厂家厂家,厂即是家,家即是厂”“每天勤学一小时,积五年虽愚亦智”等格言于匾额上,张贴悬挂在车间、工人宿舍。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刘国钧以“忠信笃敬”为厂训,组织人员编写“提倡国货,对外竞争。出品力求精,成本力求轻”的厂歌并带头歌唱,他想尽办法勉励工人增加生产为厂争光,发起《励进月刊》并亲自撰写文章,与工人一起讨论厂家之事。他印发类似于今天的学习材料那样的《格言联璧》,让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每月组织一次研究会,让大家谈心得,发表关于工厂建设发展的建议。
刘国钧始终把管理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制定规章制度,改善管理组织,废除工头制;另一方面,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他的著名论断“懂经营管理,又懂技术,是一等人才;懂经营管理,不懂技术,是二等人才;懂技术,不懂经营管理,是三等人才”在老一代“大成人”中深入人心。他将大部分高级管理人员送出去进修或者留学就是要开拓他们的眼界。这种重视管理文化交流融合的做法,当时其他企业不可企及。在加强管理人才培训的同时,刘国钧不惜重金引进当时国内不多的纺织专家人才,参与当时国内少有的纺织学校办学并引进其中优秀的毕业生,终于培养出大成一支优秀技术管理队伍。这在他创造中国纺织工业奇迹中起了不能忽视的作用。
三、东方道德精髓是职工教育的思想源泉
刘国钧早年受过严格的家教,受儒家思想等影响,“与人为善”、“乐善好施”、“知恩图报”等是他为人处事的道德准则。他重视亲情、友情,尊老扶幼,这些都反映在他的职工教育实践中,亦成为他职工教育的思想基础。刘国钧在工厂建“功德堂”、实行子女顶替等人性化管理在当时我国纺织工业中无疑是最先进的管理思想。即使在今天,组织行为学已经形成完整理论体系,人性化管理仍然是科学的被推崇的企业行为。
刘国钧参观黄炎培等人的职业教育实验后,被“野无旷土,村无游民,人无不学,事无不举,康乐、和亲、安平”的理想境界深深感动并羡慕。决心加以引用、模仿,使他的职工教育进入新的境界。刘国钧著名的大成职工在大成要“衣于斯”、“学于斯”、“死于斯”的观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企业给职工优惠,给职工福利,都是一种道德的感化、养成。刘国钧雇专人给工人倒马桶、扫房间、开食堂,使工人全心工作与学习,培养企业的凝聚力,激发工人的积极性;分期开办练习生班、艺徒班、值车工养成所等就是他的与众不同处,也是令人敬佩之处。
职工教育思想与实践是刘国钧遗产的重要组成,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首先是理论意义。当今职业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期,理论上的突破不能寄希望于国外学术观点。陶行知、黄炎培、刘国钧这些本土的教育家、实业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思想与实践,值得深入研究发掘,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论、做法。其次是现实意义。刘国钧是从一个实业家的角度诠释非学历教育、社会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他把职工教育看作是提升职工素质,保证企业高速度发展的重要条件。今天我们纪念他,就是要学习他的爱国精神,研究并借鉴他职工教育的思想与做法,把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做得更加强大,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努力。
(责任编辑:张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