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什么是全国一流技工院校?构成全国一流技工院校的标准和要件有哪些?本文从一流的创新发展精神、一流的师资队伍、股份制企业化经营理念等十个反面阐述了全国一流技工院校构成要件的内容。
关键词:一流技工院校 创建 构成要件
一、要有一流的创新发展精神
创新就是做别人想不到、不敢想、做不到的事。
创新发展首要是组建学习型团队。坚持不懈地学习借鉴国际、国内先进办学经验,打破传统思维定势,不断升华。
创新发展的目标要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符合学校基础内涵的建设战略和实施计划。
创新发展的依靠是人才队伍建设。只有调动激发各级干部的活力、激情、创造力,才能形成创一流的进取心和战斗力。
二、建设数字化、智能化校园
建设总目标为:环境数字智能化、管理数字智能化、学习数字智能化、教学数字智能化、生活数字智能化。
校园门户网站和系部、处室二级网站丰富多彩,管理一流。实行员工和学生一卡通智能管理系统。实现教学资源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服务。建立数字化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广播监控系统。实行校园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信息安全防火墙。
三、基础设施条件一流
具有文化氛围、功能完备的现代化校园。生均占地60m2以上,生均宿舍6.5m2以上,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6m2以上。
教学仪器及实训设备数量充足,先进性与功能配套兼备,教学物质保障充足。生均教学设备值8000元以上,生均经费3750元以上。
主体专业教学场所实行工学结合一体化建设布局。
运动场与体育设施满足体育课和课外活动需要。
具有生产能力的校内实训基地可承担生产加工、研发、改造及技术服务任务。
四、校企合作一流
1.社会层面
当地产业结构合理,二、三产业经济发达,企业数量众多;政府重视、把学校列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技能人才就业求人倍率在1∶1以上,其中技术岗位求人倍率在3∶1以上;建有国家、省级高新技术园区,新建、扩建项目增长较快。
2.企业层面
企业将学校列为战略合作伙伴;职工培训经费单列,数额比例合理;人力资源增量实行订单定向培养;人力资源存量培训及合作坚持经常。
3.学校层面
组建职教集团;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召开校企联谊会议或实践专家论谈会议;按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坚持校企双方培养高技能人才;坚持教师企业锻炼,开展技术研发任务和社会培训工作。
五、一流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由三部分人员组成:师范或工科大学毕业生且具有一定生产实践经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专业能工巧匠、技术能手。
师资队伍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能根据专业发展需要不断引进专业技术人员。
师资队伍结构比例合理。师生比小于16∶1,双师素质教师高于70%,企业兼职教师大于20%。
建立教师进修培训机制。常年保证3%~5%的学习进修人员比例,不断学习和借鉴先进办学经验。
建立专业教师“四级”人才成长通道,即普通教师、一体化教师(中级一体化教师)、课程负责人(高级一体化教师)、专业带头人(首席一体化教师)。坚持引进与培训相结合、科研与大赛相结合、企业锻炼与实训相结合等。
六、一流的学术氛围
技工院校虽不是大学,但也需要一流的学术氛围。
学术研究主要包括: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课程体系改革、教材教法研究、准员工教育或通用职业素质课程体系改革、技能竞赛项目实施、科研成果转化吸收、技术研发服务等项目。
建立教学改革和科研奖励体系。引导和鼓励教师队伍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课程开发、技术服务、专项研究。实行项目初审、启动实施、资金保障、结题评审、成果颁布、兑现奖励等阶段性考核评价机制。
在全校形成尊重人才、专家治学、人人参与教改、个个学术领先、省市获奖频繁的社会氛围。
七、股份制企业化经营理念
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位一体”组成的集团董事会。依托主体骨干专业建立××行业(专业)职教集团或高技能人才培训集团股份公司。集团内部试行部分项目股份制经营管理模式。
八、建设绿色低碳校园
依托科技创新,建立低碳能源支持系统。加大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质能在校园中的应用。回收雨水,实施污水处理,充分利用中水资源。进行节能改造,节约能源、降低消耗。
九、建设一流校园文化
建立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级、高级、技师层次结构合理、比例适当;按生源特点和人才成才规律育人,多渠道成才,注重学生能力和方法能力培养;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学校精神;师生技能竞赛省级二等奖以上获奖普遍,国家级获奖项目频繁;民主、自由、文艺、社团、体育等活动丰富多彩;引领社区或区域文化,在当地具有典范作用。
十、社会评价一流
当地政府把学校建设当成社会事业发展重要支柱,各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新闻媒介将学校列为重要合作议事伙伴。本地企业及外地合作企业对教学质量评价一流,家长和学生对教育成果满意度在95%以上。国际通用的第三方评价办学质量八项指标一流。
关键词:一流技工院校 创建 构成要件
一、要有一流的创新发展精神
创新就是做别人想不到、不敢想、做不到的事。
创新发展首要是组建学习型团队。坚持不懈地学习借鉴国际、国内先进办学经验,打破传统思维定势,不断升华。
创新发展的目标要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符合学校基础内涵的建设战略和实施计划。
创新发展的依靠是人才队伍建设。只有调动激发各级干部的活力、激情、创造力,才能形成创一流的进取心和战斗力。
二、建设数字化、智能化校园
建设总目标为:环境数字智能化、管理数字智能化、学习数字智能化、教学数字智能化、生活数字智能化。
校园门户网站和系部、处室二级网站丰富多彩,管理一流。实行员工和学生一卡通智能管理系统。实现教学资源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服务。建立数字化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广播监控系统。实行校园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信息安全防火墙。
三、基础设施条件一流
具有文化氛围、功能完备的现代化校园。生均占地60m2以上,生均宿舍6.5m2以上,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6m2以上。
教学仪器及实训设备数量充足,先进性与功能配套兼备,教学物质保障充足。生均教学设备值8000元以上,生均经费3750元以上。
主体专业教学场所实行工学结合一体化建设布局。
运动场与体育设施满足体育课和课外活动需要。
具有生产能力的校内实训基地可承担生产加工、研发、改造及技术服务任务。
四、校企合作一流
1.社会层面
当地产业结构合理,二、三产业经济发达,企业数量众多;政府重视、把学校列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技能人才就业求人倍率在1∶1以上,其中技术岗位求人倍率在3∶1以上;建有国家、省级高新技术园区,新建、扩建项目增长较快。
2.企业层面
企业将学校列为战略合作伙伴;职工培训经费单列,数额比例合理;人力资源增量实行订单定向培养;人力资源存量培训及合作坚持经常。
3.学校层面
组建职教集团;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召开校企联谊会议或实践专家论谈会议;按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坚持校企双方培养高技能人才;坚持教师企业锻炼,开展技术研发任务和社会培训工作。
五、一流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由三部分人员组成:师范或工科大学毕业生且具有一定生产实践经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专业能工巧匠、技术能手。
师资队伍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能根据专业发展需要不断引进专业技术人员。
师资队伍结构比例合理。师生比小于16∶1,双师素质教师高于70%,企业兼职教师大于20%。
建立教师进修培训机制。常年保证3%~5%的学习进修人员比例,不断学习和借鉴先进办学经验。
建立专业教师“四级”人才成长通道,即普通教师、一体化教师(中级一体化教师)、课程负责人(高级一体化教师)、专业带头人(首席一体化教师)。坚持引进与培训相结合、科研与大赛相结合、企业锻炼与实训相结合等。
六、一流的学术氛围
技工院校虽不是大学,但也需要一流的学术氛围。
学术研究主要包括: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课程体系改革、教材教法研究、准员工教育或通用职业素质课程体系改革、技能竞赛项目实施、科研成果转化吸收、技术研发服务等项目。
建立教学改革和科研奖励体系。引导和鼓励教师队伍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课程开发、技术服务、专项研究。实行项目初审、启动实施、资金保障、结题评审、成果颁布、兑现奖励等阶段性考核评价机制。
在全校形成尊重人才、专家治学、人人参与教改、个个学术领先、省市获奖频繁的社会氛围。
七、股份制企业化经营理念
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位一体”组成的集团董事会。依托主体骨干专业建立××行业(专业)职教集团或高技能人才培训集团股份公司。集团内部试行部分项目股份制经营管理模式。
八、建设绿色低碳校园
依托科技创新,建立低碳能源支持系统。加大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质能在校园中的应用。回收雨水,实施污水处理,充分利用中水资源。进行节能改造,节约能源、降低消耗。
九、建设一流校园文化
建立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级、高级、技师层次结构合理、比例适当;按生源特点和人才成才规律育人,多渠道成才,注重学生能力和方法能力培养;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学校精神;师生技能竞赛省级二等奖以上获奖普遍,国家级获奖项目频繁;民主、自由、文艺、社团、体育等活动丰富多彩;引领社区或区域文化,在当地具有典范作用。
十、社会评价一流
当地政府把学校建设当成社会事业发展重要支柱,各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新闻媒介将学校列为重要合作议事伙伴。本地企业及外地合作企业对教学质量评价一流,家长和学生对教育成果满意度在95%以上。国际通用的第三方评价办学质量八项指标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