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都知道“中纪委”是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简称,可在一段时间内,它却成了广西一名男子的名字。这个原名叫蓝智的男子,将“中纪委”作为自己的名字开账户,向他认为的“问题官员”寄信敲诈,要求他们将“罚款”存进这个户名叫“中纪委”的邮政储蓄卡。2008年9月,这名男子被广西南宁市中级法院终审以敲诈勒索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
看到贪官落马,萌生发财妙计
“又一个贪官落马了,真是大快人心。”每当在网上看到贪官被抓获或判刑的报道,蓝智心里总要这般感叹一下。
现年31岁的蓝智,是广西陆川县人,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广西贵港市某公司从事文秘工作,由于他是科班出身,脑瓜子又活络,工作时有创新,很得公司领导赏识,几年后便升任办公室副主任、人事部经理。
出于工作上的需要,蓝智经常上一些政府网站,了解相关政策。这些政府网站,免不了经常发布或转发一些惩治贪官的消息。贪官频频落马看多了,蓝智心里渐渐对这些“暴富”的官员有一种既恨又妒的心态。因为他的工资才1000多元,仅能糊口,他对赚钱有一种强烈的渴望,希望自己尽快富起来。
“这年头,当官的真是没几个好人了,大肆索贿,贪污国家钱财,恐怕随便找一个出来都是有问题的,看这些倒台的贪官,纪检人员一出现在他们面前,顿时浑身筛糠。如果冒充纪检机关敲一下这些当官的,应该能弄到些钱。”一直苦于自己工资低微的蓝智,脑子里生出这样的念头。
恰在此时,中央纪委发出7号文件,严禁党员干部收受钱财,蓝智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觉得有了一条生财之道。从2007年9月起,蓝智开始谋划这事。他特意上网查了一下相关报道,找到了几个冒充纪检工作人员诈骗官员的案例来“学习”。
蓝智认为,绝不能直接与所敲诈的“问题官员”接触,可以通过信件恐吓的方式,让他们把钱汇进他开的账户里。如何让人相信他的账户是纪检机关的账户呢?
又经过一番思索,蓝智有了—个主意。
2007年10月底的一天下午,南宁市所辖的宾阳县黎塘邮政储蓄所,一名30岁出头的男子走了进来,声称要办一张储蓄卡,营业员叫他提供身份证,男子将握在手中的身份证递过去。营业员看了一眼证,又看看男子,说:“你叫中纪委?好奇怪的名字哦!”“是啊,我就叫中纪委,爸妈就给我起这样的名字。”男子说。“照片也不大像啊。”营业员又说。“几年前办的证,现在胖了,所以有点不同。”男子有点自嘲地说。营业员见男子这般镇定,也不再多问,给他办了卡。
这名男子就是蓝智,此时他的名字叫“中纪委”。这张名为“中纪委”的第一代身份证,他只花了100元、3个小时,就从街头假证贩子手里弄来了,身份证上照片、地址、编号全都是假的。蓝智为自己想出的这个主意感到得意。他想,叫那些贪官把钱汇进一个名叫“中纪委”的账户,他们敢不相信是真的?
接着,他又买了一张不需要登记个人身份的手机卡,并且开办了金融账号查询业务,不用整天跑储蓄点,随时可以安全地查询卡里进账情况。
电脑刻公章,异地投信敲诈
蓝智成功地以“中纪委”之名开户后,接着实施第二个步骤:泡制假的纪委、监察厅文件。
中文系毕业的蓝智对公文写作这一行并不陌生,很快,一封很像那么回事的“纪委文件”《自治区纪委、自治区监察厅关于对××市××单位××利用职务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处罚决定》泡制出来了。
但是如何弄来纪委、监察厅的公章,让他费了一番脑筋。找假证贩子做,容易留下尾巴,这是下策。一天,蓝智在网上浏览,一个网民制作的玩笑公章给了他启发。
对电脑操作很熟练的蓝智找来制图软件,在电脑上忙碌起来。公章刻好后,他将它贴到“纪委文件”落款处,直接用办公室打印设备打印出来。他一口气打印了二十多份,另外还打印了署有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监察厅名称的信封,拿回宿舍藏起来。
向谁寄信,如何知道他的名字和单位?蓝智继续在网上“淘宝”。他认为,乡镇学校、土地所、财政所、卫生院油水多,从现状看,这些单位的负责人被查处的很多,可见这些人多有不正当收入,另外他们没见过大世面,易上当,胆子又小,向他们下手风险应该比较小。通过多种方式搜索,蓝智从网上找到了玉林、河池等市乡镇上述单位20多个负责人的名字。
为了增加这些“查处函”的可信度,蓝智特地从贵港跑到南宁市区寄出这批信。
惊现假纪委文件,警方着手调垂
“万某同志:有群众向我们举报,你在任职期间,利用职务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还收受他人钱财。我们经初步调查,发现你确有群众举报的行为,你的行为已经违反了中纪委7号文件《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鉴于情节轻微,自治区纪委、自治区监察厅决定对你给予警告,并罚款人民币1万元。请你在收到决定书后,在7个工作日内将罚款缴至户名为中纪委的邮政储蓄账户。对拒不执行纪委、监察厅决定的,将通知你的上级主管机关不得批准你出境、辞职、办理退休手续或者调动、提拔、奖励……”
2007年11月初,广西陆川县某单位领导万某收到了一封这样内容的信,信的末尾还盖有大红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监察厅的公章。他感到莫明其妙,一来他两袖清风,没做过违法乱纪的事,二来纪委从来没有罚款这种处罚。想来想去,他认为是有人想敲诈他。
几天后,上级领导来单位检查工作,万某汇报了这事,这名领导当即说,“肯定是有人冒充中纪委敲诈,你应该尽快向纪委报告。”
一段时间,玉林、河池等地纪委不断接到本地一些乡镇卫生、教育、土地、财政部门的领导反映,他们收到以自治区纪委、监察厅名义寄来的信件,要他们交纳“罚款”,估计有人行骗。玉林市、河池市纪委向自治区纪委询问有关情况,自治区纪委回复表示:根本没有发出过这样的信件!
这些情况引起了广西区纪委的高度重视,他们立即展开调查核实,经查,收信者多为乡镇卫生、教育、土地、财政部门的负责人,罚款的数目从3000元到1万元不等。信件落款处都清晰醒目地盖着自治区纪委、监察厅字样的红色公章。
文件的高仿真度和行骗者的大胆妄为震动了广西自治区纪委、监察厅领导。社会上虽曾多次出现假冒纪委、监察机关人员行骗或向行政官员敲诈的案件,但像这样用假冒红头文件敲诈官员的案件还是首次出现。
广西区纪委向南宁市警方报案,并指派第二纪检监察室协助警方侦查。
警方从黎塘邮政储蓄所查到了这个账户,以此为线索,进行广泛调查。
一分钱未收到,“中纪委”迎来真纪委
投信后,蓝智开始盘算这次行动的收益,他相信,即使不可能20多个人都上钩,但六七个人上钩还是有可能的,他应该能得到二三万块钱。如果有效,还可以再继续,往后的收入就更可观了。
蓝智怀着期盼而又忐忑不安的心,默默地等待着将要发生的一切。一个月过去了,没有人找他的麻烦,他那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然而,他查询“中纪委”的账户,却—分钱进账也没有,让他感到十分失望。
灰心丧气的蓝智恢复了常态,安安分分地上班。
2008年1月9日上午,七八个陌生人突然闯进蓝智的办公室,一看这些人的架势,蓝智马上就意识到他的事败露了,脸上惊慌不已。当来人亮出纪委工作人员身份和警察身份时,蓝智一下瘫软在椅子上,全身抖动不停。警方在他的办公电脑里找到了他仍保存的“纪委文件”和敲诈名单。
据了解,收到蓝智的“查处函”的人在接受纪委和警方核查时,都表示不相信信件是真实的,并把信交给了纪检机关。蓝智精心泡制的“查处函”,在收到他的信件的人眼里“假成一团”,这是他万万没想到的。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蓝智承認了自己的错误行为,但又表示,他的目的不是为了钱,而是发泄自己的不满。法院经审理认为,从其犯罪的准备看,为实施犯罪准备了假身份证,特意将名字取为“中纪委”,并以此名开了银行账户;在犯罪过程中,其所发出的“处罚决定”都有具体的罚款数额,且要求被害人将款缴至该账户,发信后又多次电话查询账户交易情况,因而其犯罪目的十分清楚,对他的说法不予认可,遂作出了判决。
(作者声明:文中人名为化名,拒绝转载)
编辑 王 春
看到贪官落马,萌生发财妙计
“又一个贪官落马了,真是大快人心。”每当在网上看到贪官被抓获或判刑的报道,蓝智心里总要这般感叹一下。
现年31岁的蓝智,是广西陆川县人,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广西贵港市某公司从事文秘工作,由于他是科班出身,脑瓜子又活络,工作时有创新,很得公司领导赏识,几年后便升任办公室副主任、人事部经理。
出于工作上的需要,蓝智经常上一些政府网站,了解相关政策。这些政府网站,免不了经常发布或转发一些惩治贪官的消息。贪官频频落马看多了,蓝智心里渐渐对这些“暴富”的官员有一种既恨又妒的心态。因为他的工资才1000多元,仅能糊口,他对赚钱有一种强烈的渴望,希望自己尽快富起来。
“这年头,当官的真是没几个好人了,大肆索贿,贪污国家钱财,恐怕随便找一个出来都是有问题的,看这些倒台的贪官,纪检人员一出现在他们面前,顿时浑身筛糠。如果冒充纪检机关敲一下这些当官的,应该能弄到些钱。”一直苦于自己工资低微的蓝智,脑子里生出这样的念头。
恰在此时,中央纪委发出7号文件,严禁党员干部收受钱财,蓝智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觉得有了一条生财之道。从2007年9月起,蓝智开始谋划这事。他特意上网查了一下相关报道,找到了几个冒充纪检工作人员诈骗官员的案例来“学习”。
蓝智认为,绝不能直接与所敲诈的“问题官员”接触,可以通过信件恐吓的方式,让他们把钱汇进他开的账户里。如何让人相信他的账户是纪检机关的账户呢?
又经过一番思索,蓝智有了—个主意。
2007年10月底的一天下午,南宁市所辖的宾阳县黎塘邮政储蓄所,一名30岁出头的男子走了进来,声称要办一张储蓄卡,营业员叫他提供身份证,男子将握在手中的身份证递过去。营业员看了一眼证,又看看男子,说:“你叫中纪委?好奇怪的名字哦!”“是啊,我就叫中纪委,爸妈就给我起这样的名字。”男子说。“照片也不大像啊。”营业员又说。“几年前办的证,现在胖了,所以有点不同。”男子有点自嘲地说。营业员见男子这般镇定,也不再多问,给他办了卡。
这名男子就是蓝智,此时他的名字叫“中纪委”。这张名为“中纪委”的第一代身份证,他只花了100元、3个小时,就从街头假证贩子手里弄来了,身份证上照片、地址、编号全都是假的。蓝智为自己想出的这个主意感到得意。他想,叫那些贪官把钱汇进一个名叫“中纪委”的账户,他们敢不相信是真的?
接着,他又买了一张不需要登记个人身份的手机卡,并且开办了金融账号查询业务,不用整天跑储蓄点,随时可以安全地查询卡里进账情况。
电脑刻公章,异地投信敲诈
蓝智成功地以“中纪委”之名开户后,接着实施第二个步骤:泡制假的纪委、监察厅文件。
中文系毕业的蓝智对公文写作这一行并不陌生,很快,一封很像那么回事的“纪委文件”《自治区纪委、自治区监察厅关于对××市××单位××利用职务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处罚决定》泡制出来了。
但是如何弄来纪委、监察厅的公章,让他费了一番脑筋。找假证贩子做,容易留下尾巴,这是下策。一天,蓝智在网上浏览,一个网民制作的玩笑公章给了他启发。
对电脑操作很熟练的蓝智找来制图软件,在电脑上忙碌起来。公章刻好后,他将它贴到“纪委文件”落款处,直接用办公室打印设备打印出来。他一口气打印了二十多份,另外还打印了署有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监察厅名称的信封,拿回宿舍藏起来。
向谁寄信,如何知道他的名字和单位?蓝智继续在网上“淘宝”。他认为,乡镇学校、土地所、财政所、卫生院油水多,从现状看,这些单位的负责人被查处的很多,可见这些人多有不正当收入,另外他们没见过大世面,易上当,胆子又小,向他们下手风险应该比较小。通过多种方式搜索,蓝智从网上找到了玉林、河池等市乡镇上述单位20多个负责人的名字。
为了增加这些“查处函”的可信度,蓝智特地从贵港跑到南宁市区寄出这批信。
惊现假纪委文件,警方着手调垂
“万某同志:有群众向我们举报,你在任职期间,利用职务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还收受他人钱财。我们经初步调查,发现你确有群众举报的行为,你的行为已经违反了中纪委7号文件《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鉴于情节轻微,自治区纪委、自治区监察厅决定对你给予警告,并罚款人民币1万元。请你在收到决定书后,在7个工作日内将罚款缴至户名为中纪委的邮政储蓄账户。对拒不执行纪委、监察厅决定的,将通知你的上级主管机关不得批准你出境、辞职、办理退休手续或者调动、提拔、奖励……”
2007年11月初,广西陆川县某单位领导万某收到了一封这样内容的信,信的末尾还盖有大红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监察厅的公章。他感到莫明其妙,一来他两袖清风,没做过违法乱纪的事,二来纪委从来没有罚款这种处罚。想来想去,他认为是有人想敲诈他。
几天后,上级领导来单位检查工作,万某汇报了这事,这名领导当即说,“肯定是有人冒充中纪委敲诈,你应该尽快向纪委报告。”
一段时间,玉林、河池等地纪委不断接到本地一些乡镇卫生、教育、土地、财政部门的领导反映,他们收到以自治区纪委、监察厅名义寄来的信件,要他们交纳“罚款”,估计有人行骗。玉林市、河池市纪委向自治区纪委询问有关情况,自治区纪委回复表示:根本没有发出过这样的信件!
这些情况引起了广西区纪委的高度重视,他们立即展开调查核实,经查,收信者多为乡镇卫生、教育、土地、财政部门的负责人,罚款的数目从3000元到1万元不等。信件落款处都清晰醒目地盖着自治区纪委、监察厅字样的红色公章。
文件的高仿真度和行骗者的大胆妄为震动了广西自治区纪委、监察厅领导。社会上虽曾多次出现假冒纪委、监察机关人员行骗或向行政官员敲诈的案件,但像这样用假冒红头文件敲诈官员的案件还是首次出现。
广西区纪委向南宁市警方报案,并指派第二纪检监察室协助警方侦查。
警方从黎塘邮政储蓄所查到了这个账户,以此为线索,进行广泛调查。
一分钱未收到,“中纪委”迎来真纪委
投信后,蓝智开始盘算这次行动的收益,他相信,即使不可能20多个人都上钩,但六七个人上钩还是有可能的,他应该能得到二三万块钱。如果有效,还可以再继续,往后的收入就更可观了。
蓝智怀着期盼而又忐忑不安的心,默默地等待着将要发生的一切。一个月过去了,没有人找他的麻烦,他那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然而,他查询“中纪委”的账户,却—分钱进账也没有,让他感到十分失望。
灰心丧气的蓝智恢复了常态,安安分分地上班。
2008年1月9日上午,七八个陌生人突然闯进蓝智的办公室,一看这些人的架势,蓝智马上就意识到他的事败露了,脸上惊慌不已。当来人亮出纪委工作人员身份和警察身份时,蓝智一下瘫软在椅子上,全身抖动不停。警方在他的办公电脑里找到了他仍保存的“纪委文件”和敲诈名单。
据了解,收到蓝智的“查处函”的人在接受纪委和警方核查时,都表示不相信信件是真实的,并把信交给了纪检机关。蓝智精心泡制的“查处函”,在收到他的信件的人眼里“假成一团”,这是他万万没想到的。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蓝智承認了自己的错误行为,但又表示,他的目的不是为了钱,而是发泄自己的不满。法院经审理认为,从其犯罪的准备看,为实施犯罪准备了假身份证,特意将名字取为“中纪委”,并以此名开了银行账户;在犯罪过程中,其所发出的“处罚决定”都有具体的罚款数额,且要求被害人将款缴至该账户,发信后又多次电话查询账户交易情况,因而其犯罪目的十分清楚,对他的说法不予认可,遂作出了判决。
(作者声明:文中人名为化名,拒绝转载)
编辑 王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