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施工在建筑施工现场中的应用浅析

来源 :建筑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m8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蓬勃发展,作为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的建筑业,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了严重的关注。而改变当前我国建筑业普遍存在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模式,发展绿色施工是今后的趋势所向,追求高效、低耗、环保,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社会、环保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绿色施工模式,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目标。本文通过对绿色施工在科学管理和技术措施两个方面应用的一些细节情况进行阐述分析,对项目绿色施工进行探索和建议。
  关键词:绿色施工;策划;科学管理;技术措施
  前言
  绿色施工并不仅仅是指在工程施工中实施封闭施工,在四周栽花草,实施定时洒水,没有尘土飞扬,没有噪声扰民等这些内容,它还包括了其它很多的内容。就如同绿色设计一样,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如生态与环境保护、资源与能源的利用等。建筑施工生产周期虽然相对较短,但其对自然形态的影响却往往是突发性的,对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也是非常集中和量大的。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建筑行业年消耗的水泥和钢材分别占世界消耗总量的55%和25%,建筑施工噪声则占综合城市噪声源的8%以上,施工粉尘也占到了城区粉尘排放总量的22%。因此,做好施工阶段的绿色施工可持续发展控制和管理也就成了实现绿色建筑发展的关键。
  1.前期的绿色施工管理策划
  1.1组织管理
  建立项目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与目标。项目经理为绿色施工第一责任人,负责绿色施工的组织实施及目标实现,并指定绿色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
  1.2方案规划
  编制绿色施工专项方案。该方案也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独立成章,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审批。方案内容应尽量齐全,要求、措施要切实可行。
  1.3施工现场总体规划
  施工现场总体规划必须满足施工生产和环保需求,考虑对周围相关方响及消防安全的需要,并满足地方主管部门的规定,兼顾成本方面的要求。项目部应按使用功能将施工现场划分为施工区、办公区、生活区。
  1.4实施规划管理
  绿色施工应对整个施工过程实施动态管理,加强对施工策划、施工准备、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管理和监督。应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绿色施工作相应的宣传,通过宣传营造绿色施工的氛围。定期对员工进行绿色施工知识培训,增强员工绿色施工意识。
  1.5注重当地气候与施工过程间的有效结合
  项目部在选择施工方法、施工机械,安排施工顺序,布置施工场地时应结合气候特征。这可以减少因为气候原因而带来施工措施的增加,资源和能源用量的增加,有效的降低施工成本;可以减少因为额外措施对施工现场及环境的干扰;可以有利于施工现场环境质量品质的改善和工程质量的提高。要能做到施工结合气候,首先要了解现场所在地区的气象资料及特征,主要包括:降雨、降雪、气温、风力的资料。
  1.6注重图纸会审时的绿色施工要求与沟通
  施工图纸会审时,应注意设计使用材料、产品的合理性,避免出现国家禁止使用的淘汰产品。对可能涉及绿色施工的工艺要求、细部做法调整改进及使用的预制构件可行性进行沟通交流,避免今后的意见不一致造成施工停顿。
  2.“四节一环保”的应用
  2.1节地与土地资源利用
  2.1.1施工总平面布置
  施工总平面布置应做到科学、合理,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为施工服务,按施工的基础、主体和装饰各阶段实行固定与动态相结合进行施工平面布置。施工现场围墙可采用连续封闭的轻钢结构预制装配式活动围挡,减少建筑垃圾,保护土地。施工现场道路按照永久道路和临时道路相结合的原则布置。施工现场内形成环形通路,减少道路占用土地。临时办公和生活用房应采用经济、美观、占地面积小、对周边地貌环境影响较小,且适合于施工平面布置动态调整的多层轻钢活动板房等标准化装配式结构。临时设施的占地面积应按用地指标所需的最低面积设计,占地面积有效利用率大于90%。生活区与生产区应分开布置,并设置标准的分隔设施。施工现场泵送点、搅拌站、仓库、加工厂、作业棚、材料堆场等布置应尽量靠近已有交通线路或即将修建的正式或临时交通线路,缩短运输距离和二次搬运。临时设施布置应注意远近结合(本期工程与下期工程),努力减少和避免大量临时建筑拆迁和场地搬迁。
  2.1.2临时用地保护
  应对深基坑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减少土方开挖和回填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地的扰动,保护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红线外临时占地应尽量不占。工程完工后,及时对红线外占地恢复原地形、地貌,使施工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利用和保护施工用地范围内原有绿色植被。对于施工周期较长的现场,可按建筑永久绿化的要求,安排场地新建绿化。
  2.2.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措施
  作为用水大户的建筑施工场地,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就尤为重要。施工现场一般要求生产、生活用水分开计量,生活用水设施均为节水型器具,并制定每人每月定额用量,以确保节约用水人人有责。
  2.2.1 节约用水
  2.2.1.1施工现场供水管网根据用水量设计布置,管径合理、管路简捷,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损。
  2.2.1.2宜优先考虑采用地下水作为混凝土搅拌用水、养护用水、冲洗用水和部分生活用水。
  2.2.1.3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用水必须设立循环用水装置。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的生活用水采用节水系统和节水器具,提高节水器具配置比率。
  2.2.1.4施工现场喷洒路面、绿化浇灌使用收集的雨水或中水系统。现场搅拌用水、养护用水应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严禁无措施浇水养护混凝土。
  2.2.1.5施工中采用先进的节水施工工艺。如地下室的防渗施工中采用在混凝土中加入防渗剂;混凝土养护用水可采用中水,且采取覆盖措施,竖向构件喷涂养护液。   2.2.1.6大型工程的不同单项工程、不同标段、不同分包生活区,凡具备条件的应分别计量用水量。在签订不同标段分包或劳务合同时,将节水定额指标纳入合同条款,进行计量考核。
  2.2.2 水资源再利用
  2.2.2.1合理使用基坑降水。在基坑降水工程中,某工程现场设置了降水收集井,用于道路洒水、混凝土养护等。
  2.2.2.2同时在非传统水源和现场循环再利用水的使用过程中,应制定有效的水质检测与卫生保障措施,确保避免对人体健康、工程质量以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2.3.节能与能源利用要点
  2.3.1节能措施
  制订合理施工能耗指标,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优先使用国家、行业推荐的节能、高效、环保的施工设备和机具,如选用变频技术的节能施工设备等。施工现场分别设定生产、生活、办公和施工设备的用电控制指标,定期进行计量、核算、对比分析,并有预防与纠正措施。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工作面,以减少作业区域的机具数量,相邻作业区充分利用共有的机具资源。安排施工工艺时,应优先考虑耗用电能的或其它能耗较少的施工工艺。避免设备额定功率远大于使用功率或超负荷使用设备的现象。
  2.3.2机械设备与机具
  选择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施工机械设备,避免大功率施工机械设备低负载长时间运行。机电安装可采用节电型机械设备,如逆变式电焊机和能耗低、效率高的手持电动工具等,以利节电。机械设备宜使用节能型油料添加剂,在可能的情况下,考虑回收利用,节约油量。合理安排工序,提高各种机械的使用率和满载率,降低各种设备的单位耗能。
  2.3.3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
  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的体形、朝向、间距和窗墙面积比,使其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合理配置采暖、空调、风扇数量,规定使用时间,实行分段分时使用,节约用电。
  2.3.4施工用电及照明
  临时用电优先选用节能电线和节能灯具,临电线路合理设计、布置,临电设备宜采用自动控制装置。采用声控、光控等节能照明灯具。
  2.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2.4.1节材措施
  2.4.1.1图纸会审时,应审核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相关内容,达到材料损耗率比定额损耗率降低30%。
  2.4.1.2.根据施工进度、库存情况等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购、进场时间和批次,减少库存。
  2.4.1.3.现场材料堆放有序。储存环境适宜,措施得当。保管制度健全,责任落实。
  2.4.1.4.材料运输工具适宜,装卸方法得当,防止损坏和遗洒。根据现场平面布置情况就近卸载,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
  2.4.1.5.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模板、脚手架等的周转次数。
  2.4.1.6.优化安装工程的预留、预埋、管线路径等方案。
  2.4.2结构材料
  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和商品砂浆。准确计算采购数量、供应频率、施工速度等,在施工过程中动态控制。结构工程使用散装水泥。推广使用高强钢筋和高性能混凝土,减少资源消耗。优化钢筋配料和钢构件下料方案。钢筋及钢结构制作前应对下料单及样品进行复核,无误后方可批量下料。
  2.4.3围护材料
  门窗、屋面、外墙等围护结构选用耐候性及耐久性良好的材料,施工确保密封性、防水性和保温隔热性。加强保温隔热系统与围护结构的节点处理,尽量降低热桥效应。
  2.4.4装饰装修材料
  贴面类材料在施工前,应进行总体排版策划,减少非整块材的数量。防水卷材、壁纸、油漆及各类涂料基层必须符合要求,避免起皮、脱落。各类油漆及粘结剂应随用随开启,不用时及时封闭。幕墙及各类预留预埋应与结构施工同步。
  2.4.5周转材料
  应选用耐用、维护与拆卸方便的周转材料和机具。优先选用制作、安装、拆除一体化的专业队伍进行模板工程施工。模板应以节约自然资源为原则,推广使用定型钢模、钢框竹模、竹胶板。施工前应对模板工程的方案进行优化。多层、高层建筑使用可重复利用的模板体系,模板支撑宜采用工具式支撑。优化高层建筑的外脚手架方案,采用整体提升、分段悬挑等方案。现场办公和生活用房采用周转式活动房。现场围挡采用装配式可重复使用围挡封闭。
  2.5.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现场出口应设置洗车槽。运送土方、垃圾、设备及建筑材料等,不污损场外道路。运输容易散落、飞扬、流漏的物料的车辆,必须采取措施封闭严密,保证车辆清洁。土方作业阶段,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达到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1.5m,不扩散到场区外。结构施工、安装装饰装修阶段,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0.5m。对易产生扬尘的堆放材料应采取覆盖措施;对粉末状材料应封闭存放;场区内可能引起扬尘的材料及建筑垃圾搬运应有降尘措施,如覆盖、洒水等;机械剔凿作业时可用局部遮挡、掩盖、水淋等防护措施;高层或多层建筑清理垃圾应搭设封闭性临时专用道或采用容器吊运。对现场易飞扬物质采取有效措施,如洒水、地面硬化、围档、密网覆盖、封闭等,防止扬尘产生。
  2.5.1噪音与振动控制
  使用低噪音、低振动的机具,采取隔音与隔振措施,避免或减少施工噪音和振动。现场噪音排放不得超过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2011)的规定。
  2.5.2光污染控制
  尽量避免或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光污染。夜间室外照明灯加设灯罩,透光方向集中在施工范围。电焊作业采取遮挡措施,避免电焊弧光外泄。
  2.5.3水污染控制
  在施工现场应针对不同的污水,设置相应的处理设施,如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污水排放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废水水质检测,提供相应的污水检测报告。保护地下水环境。采用隔水性能好的边坡支护技术。   2.5.4土壤保护
  因施工造成容易发生地表径流土壤流失的情况,应采取设置地表排水系统、稳定斜坡、植被覆盖等措施,减少土壤流失。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不发生堵塞、渗漏、溢出等现象。及时清掏各类池内沉淀物,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清运。对于有毒有害废弃物如电池、墨盒、油漆、涂料等应回收后交有资质的单位处理,不能作为建筑垃圾外运,避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2.5.5建筑垃圾控制
  制定建筑垃圾减量化计划,如住宅建筑,每万平方米的建筑垃圾不宜超过400吨。对于碎石类、土石方类建筑垃圾,可采用地基填埋、铺路等方式提高再利用率,力争再利用率大于50%。施工场地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及时清运。
  2.5.6地下设施保护
  施工前应调查清楚地下各种设施和管线,做好保护计划,保证施工场地周边的各类管道、管线、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运行。
  3.其它有关绿色施工的几点建议
  3.1应根据设计文件及合同要求,合理优化二次结构中的构柱、飘窗、竖板等构造的施工进度,工业化过梁、窗压顶的预制、使用。
  3.2建筑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故节约工时(节工)也是亟需考虑的绿色施工;
  3.3钢筋采用机械连接;砼余料养护后粉碎作为骨料拌制混凝土;施工临时用电布置设计、电缆的选择;雨水、河水、地下水的利用;节约人力成本竖向构件砼面浇水粘贴包裹薄膜的办法。
  3.4牢记精品意识,保证过程控制,一次成型(优),避免返工浪费,也是一种典型的绿色施工。
  3.5 发展绿色施工的四新技术:大力发展现场监测、监控技术、低噪音的施工技术、现场环境参数检测技术、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技术、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新型模板及脚手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如运用3dmax和BIM技术对复杂部位、构件的施工进行演示、分析、交底,避免费料返工;绿色施工的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建筑模型的工程量自动统计、绿色施工组织设计数据库建立与应用系统、数字化工地、基于电子商务的建筑工程材料、设备与物流管理系统等。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精密规划、设计、精心建造和优化集成,实现与提高绿色施工的各项指标。
  4.结语
  绿色施工是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专业和社会各个方面。绿色施工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完善,需要建筑工程参建各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参与与努力。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可采取的绿色施工措施很多,需要人人参与,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各地区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发展状况,结合项目特点,稳步扎实地开展,既可以满足国家节能降耗的要求,也可以降低工程成本,提高效益的企业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绿色施工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去,得到持续改进和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2]《绿色施工导则》(建质{2007}223号)
  [3]《绿色施工评价标准》(ZJQ08-SGJB005-2010)
  [4]《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5]《建筑施工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与防治措施》 [J].福建建设科技 2007
其他文献
摘要: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对美观和舒适度的需求逐步增大,对建筑给排水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现代建筑给排水系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一些设计或施工中的细节处理不细致,常常给住户带来诸多问题,因此我们应在实践中应努力创新,将问题消除于萌芽状态。因此,合理的给排水设计越显重要。本文通过对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
期刊
摘要:现在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对饮用水资源需求也逐渐增大。如何做好饮用水资源保护,是城市民生问题的重点工程。本文介绍了昆明市五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红坡、自卫村水库)保护工程内容,阐述了如何做好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城市人口;集中式;饮用水;资源保护;措施  引言:近年来由于水源地内人类活动增加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强度增大,农业生产粗放、农药化肥使用量增加等因素,使水源区水质呈现逐
期刊
摘要:市政给排水系统是一座城市正常运转的重要命脉,小到关系着每家每户的生活用水,大到与城市洪水暴雨的排水密切相关。庞大的给排水工程更是要面对包括安全,技术和管理等棘手难题。所以,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是城市建设的重要项目,应该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工程;质量管理  随着我国城市的建设脚步日益加快,给排水工程作为城市的重要一环,不仅反映了城市建设的程度,同时也与城市居民生活舒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源地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保障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是实现饮水安全的关键问题。所以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的力度,了解当前存在的一些不良状况,并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保障饮水的安全,促进社会正常发展。  关键词:饮用水;水源地;安全问题;保护措施;建议  1引言  提供安全饮用水是世界正面临着的四大水资源问题之一。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不仅要吃得营养,还要喝得健康。提高
期刊
摘要:城市排水系统是指由收集、输送、处理和排放城市污水和雨水的工程设施组成的总体,随着城市排水问题的出现,排水工程设计逐渐得到设计人员的重视。本文结合多年的市政排水设计实践,探讨市政排水设计原则及设计要点,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市政排水;设计原则;要点分析  1、城市排水系统的组成  室外污水排水系统。主要包括街区污水排水系统和街道污水排水系统。○2室内排水系统及设备。室内各种卫生器具和生产车
期刊
摘要:发达国家的长期经验表明,建设完善的城市排水管道系统和城市污水处理厂是控制城市水污染必不可少的技术措施。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更加滞后。严重的水污染现状要求我们加强城市的污水治理,这就要求城市排水系统除传统的防止雨洪内涝、排除和处理污水、保护城市公共水域外,还需起到回收城市污水和净化再生,畅通城市水环境,维系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作用。  关键词:市政排水;施工管
期刊
摘要:农村环境保护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既能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又能改善环境质量。本文主要对我国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现状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环境;问题;现状;保护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环境污染逐步加剧,生态破坏日趋严重,使农业环境受到严重冲击,农民利
期刊
摘要:简单介绍钻探技术的内涵,我国钻探行业的发展历史,详尽的介绍目前地质工程钻探法:绳索取心、液动潜孔锤、反循环、组合钻探等。从基本原理、使用范围、技术特点等方面介绍这几项技术。  关键词:绳索取心;液动潜孔锤;反循环;组合钻探;钻探;冲洗液  中图分类号:P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概况  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蕴藏量丰富、资源种类齐全,但是探矿、钻探技术发展较晚,由
期刊
摘要:高速公路作为连接城市的重要通道,其安全性已成为公路建设中的首要问题。我国幅员辽阔,山川及河流区域绵延百里,这些天然的屏障给我们带来了美丽风景的同时,也给我国公路建设出了很大的难题。泥石流和山体滑坡事件屡见不鲜,为了避免并改善这种情况发生,我们要从根本出发,在高速公路的排水及路基防护上下功夫,通过加强基础设施来改善公路的安全问题。  关键词:路基;防护加固;排水设施  引言  高速公路路基路面
期刊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现状及问题,从而提出了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技术问题;措施  随着机械工程的发展趋势,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与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还可以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符合现代生产的发展趋势,也符合我国的实际基本国情。随着机械自动化日益朝着高度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对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也越来越复杂。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