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算教学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学习时间长,分量也最重。检测式教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能突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提高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有效策略。以下是笔者在小学数学运算教学中运用检测式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在理解算理后进行检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因此,在小学数学运算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运算(算法),而且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运算(算理)。检测应该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除以整数》一课,通过■÷2和■÷3两个例子,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涂一涂、说一说,数形结合,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以這个整数的倒数”的道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数除以整数”的针对性检测。
二、针对单一知识点进行检测
教学实践中,每次课堂检测只针对一个知识点,只有一种题型,题少而精,更方便操作,针对性更强,这是提高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吃西瓜——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在新课教学理解算理后,我设计了以下检测题:■-■=,■ ■=,■ ■=,■ ■=,1-■=,1-■=。这组题中前两题“■-■=和■ ■=”难度最低,一般不会出错;中间两题“■ ■=和■ ■=”是本节课中最容易出错的类型,尽管课堂上强调了必须写最简的1,学生也能理解■=1的关系,但仍有不少学生习惯性写得数为■和■;最后两题“1-■=和1-■=”是本节课的难点题型,并且这种算式在“解决问题”的题型中也经常需要用到。当然,这样针对性的检测,做第一次时后面两种题型出错率会比较高,教师根据反馈情况进行讲解和指导后,再进行第二次相同类型的检测,正确率就会大幅提高。针对单一知识点进行检测有利于教师及时指导和帮助学生,有利于教师扎扎实实抓好每一个知识点的过关。而抓好了知识点过关,学生在综合性作业或测试中的表现也自然会越来越好。
三、选择最佳时间点进行检测
笔者认为,临下课前的几分钟是进行课堂检测的最佳时间,一方面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清晰,这个时间进行检测学生容易体验到成功(比如满分),进而不断提高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这个时间段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支配学习时间,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做一次课堂检测往往只需要几分钟时间,但却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点、重难点和易错点的掌握情况。这样的课堂检测,仅仅花费几分钟时间,就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教师下一步针对性地辅导和帮助学生作好铺垫。
四、检测后及时反馈并帮助学生
课堂检测因为题量少,知识点单一,教师批改更方便,反馈更及时。一次检测性作业的批改往往一节课以内就能完成。通过检测,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根据反馈的情况,普遍性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订正,特殊性的问题就需要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帮助。
五、让学生在检测中喜欢上检测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不是因为努力了,所以成功;而是因为成功了,快乐了,所以才更努力。进而从成功再走向下一次成功,从胜利再走向下一次胜利,不断地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形成良性循环。而每一次的课堂检测都是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好机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我设置了专门的检测本,采用学生喜欢的百分制批改课堂检测性作业,并让学生用“统计”的方法实时记录自己获得满分的次数,每个月进行一次“看谁的满分多”以及“这个月我进步了吗”等评比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开展学习比赛,教师适时进行总结和鼓励。由于课堂检测针对单一知识点,单一题型,题量少,难度不大,只要认真对待,细心检查,就算中下层学生也有机会获得满分,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再及时加油鼓劲,孩子们往往热情高涨,自然会喜欢上检测。
检测式教学,简单而高效。学生在检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检测中轻松掌握基础知识,在检测中养成良好习惯,在检测中喜欢上数学,在检测中提高运算能力,在检测中自然就提高了学习质量。
责任编辑徐国坚
一、在理解算理后进行检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因此,在小学数学运算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运算(算法),而且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运算(算理)。检测应该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除以整数》一课,通过■÷2和■÷3两个例子,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涂一涂、说一说,数形结合,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以這个整数的倒数”的道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数除以整数”的针对性检测。
二、针对单一知识点进行检测
教学实践中,每次课堂检测只针对一个知识点,只有一种题型,题少而精,更方便操作,针对性更强,这是提高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吃西瓜——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在新课教学理解算理后,我设计了以下检测题:■-■=,■ ■=,■ ■=,■ ■=,1-■=,1-■=。这组题中前两题“■-■=和■ ■=”难度最低,一般不会出错;中间两题“■ ■=和■ ■=”是本节课中最容易出错的类型,尽管课堂上强调了必须写最简的1,学生也能理解■=1的关系,但仍有不少学生习惯性写得数为■和■;最后两题“1-■=和1-■=”是本节课的难点题型,并且这种算式在“解决问题”的题型中也经常需要用到。当然,这样针对性的检测,做第一次时后面两种题型出错率会比较高,教师根据反馈情况进行讲解和指导后,再进行第二次相同类型的检测,正确率就会大幅提高。针对单一知识点进行检测有利于教师及时指导和帮助学生,有利于教师扎扎实实抓好每一个知识点的过关。而抓好了知识点过关,学生在综合性作业或测试中的表现也自然会越来越好。
三、选择最佳时间点进行检测
笔者认为,临下课前的几分钟是进行课堂检测的最佳时间,一方面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清晰,这个时间进行检测学生容易体验到成功(比如满分),进而不断提高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这个时间段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支配学习时间,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做一次课堂检测往往只需要几分钟时间,但却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点、重难点和易错点的掌握情况。这样的课堂检测,仅仅花费几分钟时间,就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教师下一步针对性地辅导和帮助学生作好铺垫。
四、检测后及时反馈并帮助学生
课堂检测因为题量少,知识点单一,教师批改更方便,反馈更及时。一次检测性作业的批改往往一节课以内就能完成。通过检测,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根据反馈的情况,普遍性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订正,特殊性的问题就需要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帮助。
五、让学生在检测中喜欢上检测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不是因为努力了,所以成功;而是因为成功了,快乐了,所以才更努力。进而从成功再走向下一次成功,从胜利再走向下一次胜利,不断地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形成良性循环。而每一次的课堂检测都是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好机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我设置了专门的检测本,采用学生喜欢的百分制批改课堂检测性作业,并让学生用“统计”的方法实时记录自己获得满分的次数,每个月进行一次“看谁的满分多”以及“这个月我进步了吗”等评比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开展学习比赛,教师适时进行总结和鼓励。由于课堂检测针对单一知识点,单一题型,题量少,难度不大,只要认真对待,细心检查,就算中下层学生也有机会获得满分,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再及时加油鼓劲,孩子们往往热情高涨,自然会喜欢上检测。
检测式教学,简单而高效。学生在检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检测中轻松掌握基础知识,在检测中养成良好习惯,在检测中喜欢上数学,在检测中提高运算能力,在检测中自然就提高了学习质量。
责任编辑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