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由很多个部分组成,其中“创新”就是作文教学里最短的那块木板。本文就为什么说“创新”就是那块最短的木板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且提出了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办法,即:首先,我们老师首先就必须将那些“条条框框”拿走,鼓励学生放胆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其次,单单只是给予学生写的自由还不够,还要鼓励他们;第三,实现“创新”的几种技巧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创新
有个著名的“木桶理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一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一块。也就是说,只有所有的木板都足够高,木桶才能盛满水,反之,只要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细品此言,果然言简意赅!
那么,如果把我们语文教学也比做木桶,最短的木板究竟是哪一块呢?
我以为,是忽略了创新,尤其是作文教学!
这就是,事实表明,当人们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时,最受到鼓励与认可的常常不是关于“创新”的能力,而是“照葫芦画瓢”的“复制”能力,正如孩子画画时,老师和家长最先关注的不是此画有没有“创意”,而是此画“画得像不像”,如画老虎就必须像老虎,画水牛就必须像水牛。是的,这样的评价的确“无可挑剔”甚至“气壮如牛”,而我们的悲哀也正在于此,不信这就问上一句:在这样一个所谓“画画”的过程中,孩子积极参与的是什么?答曰:只有“眼睛”和“手”而偏偏没有了“心”,即,只要眼睛看清楚了,只要手画准确了,能八九不离十了,就算高手,就能得高分,可是,在这个过程中,画画者最重要的思维器官——大脑,参与了吗?答曰:基本上没有参与。说得更彻底一些,如此画画,不过是充当了一次“照像机”而已!而照像机的本领主要是“克隆”,肯定不是“创造”!主要是“原样照搬”,肯定不是“别开生面”。
这个关于画的比喻的确极像我们作文教学,即大量事实表明,在小学到高中的作文教学中,我们教给学生的基本方法其实就是“克隆”,请看看那些至少写过上千次的作文题,什么《记一次春游》、《我们班里二三事》、《……印象》,其基本要求是什么?不也是“写得像”且“越像越好”吗?那么,在这么一个看似合理看似严肃的写作过程中,究竟包含着几分创造的色彩呢?
还有一个事实更值得我们思考,这就是,想象力丰富的学生,真正热爱写作的学生,对此类作文题其实是抱着一种极不情愿却又无奈的反抗心理的。为什么?就是因为此类作文与创新的精神相距太远太远了。
当然,我这么说,决不意味着否认“写实”这种基本写法的重要性——正如不反对学画画必须从写生从画蛋开始,更不是主张从此取消此类重在写实的作文训练,而是说,如果仅仅满足于以此为正宗,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就死定了!
为什么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正是因为现实生活的原型与资料引发了作者的灵感,而真正成功的作品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精炼的语言描述,或渲染,或夸张,经过这些,抽离于现实的作品算是真正完成了。哪怕是纪实片也是挑选重要的,能表达中心思想的,富有渲染力的情节加以重点刻画。这才是艺术!
那么,语文教学这只木桶为什么存不住水?最短的木板究竟在哪里?
不妨再说一次,是忽略了创新!
学生的作文往小了说就是一份作业,往大了说却是一份作品,一个艺术作品的雏形。当然,在进行艺术创作之前,首先要打好基础,没有谁能一口吃出一个胖子。倘若连“写实”都做不到又何谈“创作”呢?关于写实的部分,学生们在小学时期已经训练太多太多,到了初中,没有必要再止步不前,初中生们可以适当发挥自己的创意了,创新作文正是为此诞生。达·芬奇也不可能画一辈子的鸡蛋不是?
既然如此,进行作文训练时,就理应首先确保让学生的“心”参与进来,别总是强调甚至只许学生用“眼”用“手”。“创新”也不是让学生天马行空自己想一番就能做到的。“创新”这块最短的木板同样需要训练。
要做创新,我们老师首先就必须将那些“条条框框”拿走,鼓励学生放胆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首先考虑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其次才是所谓的写作方法。一块璞玉也许乍看不怎么样,但精心雕琢终会成大器,但一块塑形精美的玻璃永远是一块玻璃,不可能变成价值连城的宝物。所以,我们训练学生写作,首先要确保他们的文章有一个精致的灵魂。那些文章的修饰、行文等等可以等到学生初稿完成之后再进行,不要矫枉过正。唯有此,我们尤为可贵的“创新”还有“真情实感”才能得以保留下来。
其次,单单只是给予学生写的自由还不够,还要鼓励他们。用一个比较难听的比喻,那就是在应试教育多年的压迫之下,许多学生已经变成那只从小被绳子拴在木桩上的大象,习惯了约束,即便真的可以随意挣脱,也做不到了。那么,我们要鼓励学生,只要是会好好说话的人就能写好作文!就能有自己的创新!形容音乐好听,除了“悦耳动听”,“绕梁三日不绝于耳”,还有什么别的没有?多动脑筋,多想想,不要千篇一律用一样的表达。
第三,“创新”还要讲究方法。一味地对学生们说,允许你们创新,你们一定可以创新,学生们就能创新了吗?如何去创新还要给他们一定的思路。比如说,有一个作文题“父亲节到了,你最想对爸爸说什么话呢?”大多数学生都会写如何感激爸爸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教育之情。人人都写的东西,你再去写就是人云亦云了。这时候就可以另辟蹊径,明里是埋怨爸爸总是在外忙碌不能好好陪伴家人,实际上是侧面描述了爸爸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如此,语文课尤其是语文课中的写作训练,将肯定大有可为!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创新
有个著名的“木桶理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一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一块。也就是说,只有所有的木板都足够高,木桶才能盛满水,反之,只要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细品此言,果然言简意赅!
那么,如果把我们语文教学也比做木桶,最短的木板究竟是哪一块呢?
我以为,是忽略了创新,尤其是作文教学!
这就是,事实表明,当人们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时,最受到鼓励与认可的常常不是关于“创新”的能力,而是“照葫芦画瓢”的“复制”能力,正如孩子画画时,老师和家长最先关注的不是此画有没有“创意”,而是此画“画得像不像”,如画老虎就必须像老虎,画水牛就必须像水牛。是的,这样的评价的确“无可挑剔”甚至“气壮如牛”,而我们的悲哀也正在于此,不信这就问上一句:在这样一个所谓“画画”的过程中,孩子积极参与的是什么?答曰:只有“眼睛”和“手”而偏偏没有了“心”,即,只要眼睛看清楚了,只要手画准确了,能八九不离十了,就算高手,就能得高分,可是,在这个过程中,画画者最重要的思维器官——大脑,参与了吗?答曰:基本上没有参与。说得更彻底一些,如此画画,不过是充当了一次“照像机”而已!而照像机的本领主要是“克隆”,肯定不是“创造”!主要是“原样照搬”,肯定不是“别开生面”。
这个关于画的比喻的确极像我们作文教学,即大量事实表明,在小学到高中的作文教学中,我们教给学生的基本方法其实就是“克隆”,请看看那些至少写过上千次的作文题,什么《记一次春游》、《我们班里二三事》、《……印象》,其基本要求是什么?不也是“写得像”且“越像越好”吗?那么,在这么一个看似合理看似严肃的写作过程中,究竟包含着几分创造的色彩呢?
还有一个事实更值得我们思考,这就是,想象力丰富的学生,真正热爱写作的学生,对此类作文题其实是抱着一种极不情愿却又无奈的反抗心理的。为什么?就是因为此类作文与创新的精神相距太远太远了。
当然,我这么说,决不意味着否认“写实”这种基本写法的重要性——正如不反对学画画必须从写生从画蛋开始,更不是主张从此取消此类重在写实的作文训练,而是说,如果仅仅满足于以此为正宗,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就死定了!
为什么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正是因为现实生活的原型与资料引发了作者的灵感,而真正成功的作品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精炼的语言描述,或渲染,或夸张,经过这些,抽离于现实的作品算是真正完成了。哪怕是纪实片也是挑选重要的,能表达中心思想的,富有渲染力的情节加以重点刻画。这才是艺术!
那么,语文教学这只木桶为什么存不住水?最短的木板究竟在哪里?
不妨再说一次,是忽略了创新!
学生的作文往小了说就是一份作业,往大了说却是一份作品,一个艺术作品的雏形。当然,在进行艺术创作之前,首先要打好基础,没有谁能一口吃出一个胖子。倘若连“写实”都做不到又何谈“创作”呢?关于写实的部分,学生们在小学时期已经训练太多太多,到了初中,没有必要再止步不前,初中生们可以适当发挥自己的创意了,创新作文正是为此诞生。达·芬奇也不可能画一辈子的鸡蛋不是?
既然如此,进行作文训练时,就理应首先确保让学生的“心”参与进来,别总是强调甚至只许学生用“眼”用“手”。“创新”也不是让学生天马行空自己想一番就能做到的。“创新”这块最短的木板同样需要训练。
要做创新,我们老师首先就必须将那些“条条框框”拿走,鼓励学生放胆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首先考虑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其次才是所谓的写作方法。一块璞玉也许乍看不怎么样,但精心雕琢终会成大器,但一块塑形精美的玻璃永远是一块玻璃,不可能变成价值连城的宝物。所以,我们训练学生写作,首先要确保他们的文章有一个精致的灵魂。那些文章的修饰、行文等等可以等到学生初稿完成之后再进行,不要矫枉过正。唯有此,我们尤为可贵的“创新”还有“真情实感”才能得以保留下来。
其次,单单只是给予学生写的自由还不够,还要鼓励他们。用一个比较难听的比喻,那就是在应试教育多年的压迫之下,许多学生已经变成那只从小被绳子拴在木桩上的大象,习惯了约束,即便真的可以随意挣脱,也做不到了。那么,我们要鼓励学生,只要是会好好说话的人就能写好作文!就能有自己的创新!形容音乐好听,除了“悦耳动听”,“绕梁三日不绝于耳”,还有什么别的没有?多动脑筋,多想想,不要千篇一律用一样的表达。
第三,“创新”还要讲究方法。一味地对学生们说,允许你们创新,你们一定可以创新,学生们就能创新了吗?如何去创新还要给他们一定的思路。比如说,有一个作文题“父亲节到了,你最想对爸爸说什么话呢?”大多数学生都会写如何感激爸爸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教育之情。人人都写的东西,你再去写就是人云亦云了。这时候就可以另辟蹊径,明里是埋怨爸爸总是在外忙碌不能好好陪伴家人,实际上是侧面描述了爸爸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如此,语文课尤其是语文课中的写作训练,将肯定大有可为!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