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能力就是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优化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上下功夫,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必须要树立创新意识
以往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大多是以知识积累为主,以能力培养为辅. 教学过分强调知识, 过分推崇知识,不正视接受知识主体的人. 这样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激情. 在当今社会,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参与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 要使学生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教师的创新意识可以体现在利用已有的教材,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树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教的观点.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一般来说,学生对身边的数学、源于生活实际的数学比较感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启迪学生思维,开启学生创新意识.
1. 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基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奇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和潜在动力. 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难易适度又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就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素质教育中,教师只有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兴趣,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2. 利用学生好表现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争强好胜的心理,表现意识很强,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组织各种不同的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活动,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各自不同的特长,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三、创设问题,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则是点燃学生兴趣的火炬.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 提出问题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设置问题情境,将学生融入到活跃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处于这样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 例如教学“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时,例题:“航模组有男生9人,女生7人,美术组的人数是航模组的2倍,合唱组有64人,问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学生搞清题意后,都会用分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这时候可以提出:“我们都学过列综合算式计算了,我觉得综合算式计算简便,你们想想办法看这题用综合算式计算怎么解决呢?”此时学生就会开动脑筋,思考解题方法. 2. 探索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得开,让学生多动手、多合作、多操作,在熟悉的基础上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创新. 教学活动中凡是学生能探索的,教师不要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不要暗示. 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自由创新的空间,尽量让学生在融洽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人人参与. 还是上面的案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不了问题,即直接用已有经验列综合算式得到的答案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不相符合. 由此想到,必须有新的解决方法. 有的学生已有应用“中括号”的经验,就会尝试用“中括号”来解决问题;有的学生还是先分步再综合;有的学生干脆用横线画出先要计算的部分,直接按照“他规定的顺序”计算. 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参与学生的探讨,不断给予他们帮助,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创设“问题情境”教学的末尾环节,主要起到总结知识点,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作用.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充分肯定学生的认真思考,并且表扬方法运用巧妙的学生,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寻找缺点,力求找到疑难问题的答案,并且通过尝试验证自己的答案. 教师要力求让学生每一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
四、引导、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础,离开了实践,就无法发现问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说到底,创造力是一种获得性或实践性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做个教育实践的有心人,经常思考新问题,探索新路子,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通过前面的初步认识,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把课堂当作超市,让学生当收银员或顾客,让他们亲自参加实践活动,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增长知识,增长智慧.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开始,我们一线教师是课改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而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地“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一、教师必须要树立创新意识
以往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大多是以知识积累为主,以能力培养为辅. 教学过分强调知识, 过分推崇知识,不正视接受知识主体的人. 这样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激情. 在当今社会,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参与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 要使学生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教师的创新意识可以体现在利用已有的教材,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树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教的观点.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一般来说,学生对身边的数学、源于生活实际的数学比较感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启迪学生思维,开启学生创新意识.
1. 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基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奇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和潜在动力. 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难易适度又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就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素质教育中,教师只有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兴趣,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2. 利用学生好表现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争强好胜的心理,表现意识很强,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组织各种不同的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活动,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各自不同的特长,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三、创设问题,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则是点燃学生兴趣的火炬.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 提出问题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设置问题情境,将学生融入到活跃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处于这样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 例如教学“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时,例题:“航模组有男生9人,女生7人,美术组的人数是航模组的2倍,合唱组有64人,问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学生搞清题意后,都会用分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这时候可以提出:“我们都学过列综合算式计算了,我觉得综合算式计算简便,你们想想办法看这题用综合算式计算怎么解决呢?”此时学生就会开动脑筋,思考解题方法. 2. 探索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得开,让学生多动手、多合作、多操作,在熟悉的基础上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创新. 教学活动中凡是学生能探索的,教师不要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不要暗示. 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自由创新的空间,尽量让学生在融洽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人人参与. 还是上面的案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不了问题,即直接用已有经验列综合算式得到的答案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不相符合. 由此想到,必须有新的解决方法. 有的学生已有应用“中括号”的经验,就会尝试用“中括号”来解决问题;有的学生还是先分步再综合;有的学生干脆用横线画出先要计算的部分,直接按照“他规定的顺序”计算. 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参与学生的探讨,不断给予他们帮助,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创设“问题情境”教学的末尾环节,主要起到总结知识点,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作用.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充分肯定学生的认真思考,并且表扬方法运用巧妙的学生,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寻找缺点,力求找到疑难问题的答案,并且通过尝试验证自己的答案. 教师要力求让学生每一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
四、引导、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础,离开了实践,就无法发现问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说到底,创造力是一种获得性或实践性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做个教育实践的有心人,经常思考新问题,探索新路子,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通过前面的初步认识,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把课堂当作超市,让学生当收银员或顾客,让他们亲自参加实践活动,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增长知识,增长智慧.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开始,我们一线教师是课改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而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地“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