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的、不计报酬的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自身全面发展而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精神。自从上海世博会开幕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无论在世博园区,还是在申城的大街小巷、车站码头,众多的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白菜”的志愿者们,用微笑迎接八方来宾,用细致周到的行动服务四海游人,在参观者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使志愿精神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志愿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无私奉献是志愿工作的精髓。古人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以看作是孕育志愿精神的土壤。人们歌颂“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思想,这是志愿精神在中华大地的萌芽。而今,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志愿者行动被赋予时代内涵,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志愿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公众确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更多地担当社会公益责任。与以往不同的是,这种社会责任意识与社会公益责任不是通过外在力量强制赋予公众个体的,而是公众个体在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深刻理解和积极认同基础上自觉承担的。所以,虽然志愿者在中国还是个年轻的称谓,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志愿服务领域很快赢得了国人的钦佩和赞许,志愿者队伍自身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1994年中国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志愿服务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从非典疫情到西南雪灾,从汶川地震到玉树灾区,人们记住了志愿者在抢险一线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感人画面;从身边社区到边远山区,从环保义工到北京奥运,人们看到了志愿者出现在人们最需要的地方助人为乐默默奉献的动人情怀。将社会培养出来的才能回报社会,为更多的人提供关爱和帮助,志愿精神促进了传统社会公正、公平等理念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显示了公民主体的强大力量,也使社会制度的设计走向公正合理,社会弱势群体得到公平对待,并有力地强化和提升了公众个体道德的自律性与主动性。
志愿精神是上海的一张名片。城市的发展除了物质水平的提高外,更重要的是精神文明的提升。沿着解放以来上海发展的轨迹来看,志愿精神已经成为这座日益现代化的、正阔步迈向国际大都市的百年历史文化名城的宝贵精神财富。1997年,上海成立了志愿者协会,至今全市有各种志愿者服务队伍700多个,志愿者总人数已逾101万。志愿者们为倡导爱心文明、提升职业素养、维护公共秩序、保护公共安全、改善城市环境和培育温馨社区而热心忙碌。大到上海所有的大型体育赛事、重要国际会议,小到义务护绿、交通路口执勤,都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一年一度的“蓝天下的至爱”慈善活动成为上海志愿慈善的一个品牌。在越来越面向世界的今天,志愿者们用微笑、热情和互助友爱,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上海,一个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上海。
志愿精神是和谐世博、和谐社会理念的最好实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任务。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志愿服务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转型的推进,在其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而志愿服务从义务奉献的角度参与社会治理,提供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矛盾的消解和社会融合,从而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培育互相关心的安居氛围,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放眼世博内外,志愿者用责任和诚挚谱写着上海的和谐乐章。世博是世界的缩影,看世界、看上海、看世博,相信用志愿精神点亮的上海世博会,一定会是成功、精彩、难忘的,而借由世博会这个千载难逢的契机,志愿精神也必将播撒在每个人心间,成为建设美好生活的精神源泉和不竭动力。
志愿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无私奉献是志愿工作的精髓。古人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以看作是孕育志愿精神的土壤。人们歌颂“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思想,这是志愿精神在中华大地的萌芽。而今,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志愿者行动被赋予时代内涵,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志愿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公众确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更多地担当社会公益责任。与以往不同的是,这种社会责任意识与社会公益责任不是通过外在力量强制赋予公众个体的,而是公众个体在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深刻理解和积极认同基础上自觉承担的。所以,虽然志愿者在中国还是个年轻的称谓,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志愿服务领域很快赢得了国人的钦佩和赞许,志愿者队伍自身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1994年中国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志愿服务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从非典疫情到西南雪灾,从汶川地震到玉树灾区,人们记住了志愿者在抢险一线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感人画面;从身边社区到边远山区,从环保义工到北京奥运,人们看到了志愿者出现在人们最需要的地方助人为乐默默奉献的动人情怀。将社会培养出来的才能回报社会,为更多的人提供关爱和帮助,志愿精神促进了传统社会公正、公平等理念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显示了公民主体的强大力量,也使社会制度的设计走向公正合理,社会弱势群体得到公平对待,并有力地强化和提升了公众个体道德的自律性与主动性。
志愿精神是上海的一张名片。城市的发展除了物质水平的提高外,更重要的是精神文明的提升。沿着解放以来上海发展的轨迹来看,志愿精神已经成为这座日益现代化的、正阔步迈向国际大都市的百年历史文化名城的宝贵精神财富。1997年,上海成立了志愿者协会,至今全市有各种志愿者服务队伍700多个,志愿者总人数已逾101万。志愿者们为倡导爱心文明、提升职业素养、维护公共秩序、保护公共安全、改善城市环境和培育温馨社区而热心忙碌。大到上海所有的大型体育赛事、重要国际会议,小到义务护绿、交通路口执勤,都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一年一度的“蓝天下的至爱”慈善活动成为上海志愿慈善的一个品牌。在越来越面向世界的今天,志愿者们用微笑、热情和互助友爱,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上海,一个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上海。
志愿精神是和谐世博、和谐社会理念的最好实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任务。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志愿服务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转型的推进,在其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而志愿服务从义务奉献的角度参与社会治理,提供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矛盾的消解和社会融合,从而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培育互相关心的安居氛围,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放眼世博内外,志愿者用责任和诚挚谱写着上海的和谐乐章。世博是世界的缩影,看世界、看上海、看世博,相信用志愿精神点亮的上海世博会,一定会是成功、精彩、难忘的,而借由世博会这个千载难逢的契机,志愿精神也必将播撒在每个人心间,成为建设美好生活的精神源泉和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