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揣摩作品的情感脉络,学生能发展形象思维;通过比较分析,学生能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结合典型事例进行分析,能发展辩证思维;推测作者创作的思路和文章结构,能发展直觉思维;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灵感。这些方法都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阅读课文,并提升思维品质。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维品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仅要引导他们掌握阅读方法,更要促使他们提升发展思维能力。
一、揣摩情感脉络,发展形象思维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应得到一定的发展,在阅读中,形象思维一般指阅读文学作品和写作时的思维能力,阅读作为一种审美活动,能促使阅读者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表现为情感上的强烈反应。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审美赏析的时候,要指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情感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学习《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作品的情境,说说作者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济南,并分析济南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又怀着怎样的情感描写济南。学生发现,作者抓住了济南最具有特点的事物来写,如写了冬天的小山,顶着雪的树木等,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化地展现了济南的冬天,而且还尽可能地使用了口语和大量暖色调的词语,更好地展现济南温情的特点。此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说说作者怀着怎样的情感进行创作,学生认为作者表达了对济南的热爱之情,尤其是作品中将济南和伦敦进行了对比,更体现出了作者对济南的由衷热爱。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只有将形象思维活动和情感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从而领悟作品的主旨,提高阅读认知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体会作品中的情境,感悟人物的情感脉络,这样他们就能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更好地认知作品,从而提升思维能力,促进深度解读。
二、引导比较分类,发展逻辑思维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比较和分类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利用这一点,组织他们积极展开比较阅读的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同一篇文章的不同部分或不同文章之间的异同点,思考可以从哪些不同的角度入手展开分析。这样他们就能总结出不同文体、作者的特点,展开深度阅读,并发展逻辑分类和归纳的思维能力。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两篇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对比分析,尝试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看看孔乙己和范进之间的异同点是什么。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总结有哪些地方可以用来展开对比分析。学生认为可以从身份、生活背景、性格特点、人生遭遇等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进行对比。教师鼓励学生讨论一下自己的看法,并进行整合。如同样对性格进行对比,有的学生认为:“孔乙己比范进更有自尊,孔乙己总是主动地想要维护自己的尊严,而范进则毕恭毕敬地承受别人的辱骂。”还有的学生认为:“孔乙己更为迂腐,但是也更为善良,从他教人识字,给孩子分茴香豆就能看出,但是范进却更为圆滑。”学生发现整合了彼此的观点后,就能更客观地看到两人的特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些不同的角度入手展开对比。由于学生思维方式不同,所以他们选择的对比角度也有所不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互动讨论,看看彼此的想法有什么不同。通过交流,学生的见识更广博,思维能力也有所提高。
三、抓住典型事理,发展辩证思维
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分析人物形象也是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事物进行分析,尝试总结出它们的一般性特征。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不同的人物形象分析对比,尝试进行辩证思考。学生会渐渐地发现,人物的性质并非完全固定,可能会有一定的变化,这样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发展。
在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并尝试总结他们的性格特点。如有学生认为:“愚公看上去比较蠢笨,因为他认为能将一座高山挪开,而智叟则清楚地看到了人力难以胜天,所以劝说了愚公。”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的观点发生了变化。学生认为:“愚公有着坚持不懈的毅力,他最终感动了上天,帮助他移走了山,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的话,就会发现原来愚公的坚定品质让他变得不愚,而智叟不帮助别人,还自以为是,这样看他似乎也并不显得特别智慧。”学生发现随着阅读的深入,他们对于人物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能带着辩证的观点看到人物的变化,也能挖掘出人物内心的矛盾点,更好地看到他们的本质。
在围绕典型事物进行分析的时候,学生学会了在阅读中抽象出一般的、本质的属性,从而提升分析能力。在辩证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懂得了探究事物的内在矛盾,思考其运动变化,探究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从而在整体上、本质上认识事物的特点。
四、推测思路结构,发展直覺思维
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及其关系的洞察。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常常运用直觉思维,因此会有独特的写作思路,展现出独特的文章结构。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深度阅读的时候,要引导他们揣摩作品的思路结构,并思考作者在何种情境下创作此作品,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创作时如何运用直觉思维和突然出现的灵感进行创作,展现出新意。
在阅读《背影》时,教师尝试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很多学生都认为是“背影”,因为作者在文章的好几处都提到背影,有贯穿全文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的结构特点,看看文章的结构和“背影”有什么关系。学生在深入阅读后发现“背影”的确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开篇就点题,写了难忘父亲的背影,而后回忆父亲送别的场景,用具有渲染力的文字展现了背影,最后作者又用背影作为总结,抒发了对父亲的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大家在自己写作的时候是否也能运用线索贯穿全文,让文章的主题更为鲜明呢?”这问题促使学生将直觉感受转化为写作的思路,思考如何借鉴作品的写作手法,展开自主创作。
直觉思维的特点是建立在对问题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要立刻运用生活经验和知识系统进行推测,尝试从现象推理出本质,从局部推理出整体。在阅读作品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运用直觉思维,探究作品的思路结构,揣摩其大致的内容,进而让自己的阅读思维变得更加敏捷。
五、创设问题情境,发展灵感思维
直觉和灵感的产生都有一定的条件和情境,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到特定的问题情境中,促使他们对某些问题产生探究兴趣,自主提出疑问,这样学生就能被激发强烈的阅读兴趣,并在心理上形成悬念,从而诱发他们自主表述获得的灵感。
在学习《社戏》一文时,教师尝试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带着质疑进入阅读中,并尝试将自己灵感一闪的想法记录下来,展开交流。教师首先提出问题:“我们读过不少鲁迅的作品,他的作品中大多表现了对于社会的批判,但是为何《社戏》让人感觉到了田园诗一般的美好呢?”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展开阅读,若有条件还可以引导学生将《社戏》和鲁迅创作的其他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如有学生在批注中标注了自己的想法:“其实批判也是一种表达爱的方式,作者批判社会是为了唤醒人们思考。而《社戏》则展现了作者心中美好的家园,也是表达爱的方式。”还有学生提出:“或许鲁迅创作的目的就和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一样吧。”教师引导学生整合各种观点,再进行分析,看看哪种分析更合理。
由于灵感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随时用笔记录的好习惯,一旦灵感出现,就要马上进行随笔、批注。这样学生就能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想法,为后续的自主阅读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阅读实际上也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分析、综合、联想、想象、抽象、概括,他们的思维能力不断地得到发展和提升。教师要利用阅读教学组织学生深度探究文本,促使他们在提升阅读能力的同时也发展思维品质,促使其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樊小斌.基于思维生长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天地,2020(8).
[2]杨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J].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9(5).
(责任编辑:姜波)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维品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仅要引导他们掌握阅读方法,更要促使他们提升发展思维能力。
一、揣摩情感脉络,发展形象思维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应得到一定的发展,在阅读中,形象思维一般指阅读文学作品和写作时的思维能力,阅读作为一种审美活动,能促使阅读者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表现为情感上的强烈反应。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审美赏析的时候,要指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情感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学习《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作品的情境,说说作者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济南,并分析济南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又怀着怎样的情感描写济南。学生发现,作者抓住了济南最具有特点的事物来写,如写了冬天的小山,顶着雪的树木等,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化地展现了济南的冬天,而且还尽可能地使用了口语和大量暖色调的词语,更好地展现济南温情的特点。此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说说作者怀着怎样的情感进行创作,学生认为作者表达了对济南的热爱之情,尤其是作品中将济南和伦敦进行了对比,更体现出了作者对济南的由衷热爱。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只有将形象思维活动和情感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从而领悟作品的主旨,提高阅读认知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体会作品中的情境,感悟人物的情感脉络,这样他们就能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更好地认知作品,从而提升思维能力,促进深度解读。
二、引导比较分类,发展逻辑思维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比较和分类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利用这一点,组织他们积极展开比较阅读的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同一篇文章的不同部分或不同文章之间的异同点,思考可以从哪些不同的角度入手展开分析。这样他们就能总结出不同文体、作者的特点,展开深度阅读,并发展逻辑分类和归纳的思维能力。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两篇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对比分析,尝试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看看孔乙己和范进之间的异同点是什么。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总结有哪些地方可以用来展开对比分析。学生认为可以从身份、生活背景、性格特点、人生遭遇等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进行对比。教师鼓励学生讨论一下自己的看法,并进行整合。如同样对性格进行对比,有的学生认为:“孔乙己比范进更有自尊,孔乙己总是主动地想要维护自己的尊严,而范进则毕恭毕敬地承受别人的辱骂。”还有的学生认为:“孔乙己更为迂腐,但是也更为善良,从他教人识字,给孩子分茴香豆就能看出,但是范进却更为圆滑。”学生发现整合了彼此的观点后,就能更客观地看到两人的特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些不同的角度入手展开对比。由于学生思维方式不同,所以他们选择的对比角度也有所不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互动讨论,看看彼此的想法有什么不同。通过交流,学生的见识更广博,思维能力也有所提高。
三、抓住典型事理,发展辩证思维
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分析人物形象也是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事物进行分析,尝试总结出它们的一般性特征。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不同的人物形象分析对比,尝试进行辩证思考。学生会渐渐地发现,人物的性质并非完全固定,可能会有一定的变化,这样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发展。
在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并尝试总结他们的性格特点。如有学生认为:“愚公看上去比较蠢笨,因为他认为能将一座高山挪开,而智叟则清楚地看到了人力难以胜天,所以劝说了愚公。”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的观点发生了变化。学生认为:“愚公有着坚持不懈的毅力,他最终感动了上天,帮助他移走了山,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的话,就会发现原来愚公的坚定品质让他变得不愚,而智叟不帮助别人,还自以为是,这样看他似乎也并不显得特别智慧。”学生发现随着阅读的深入,他们对于人物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能带着辩证的观点看到人物的变化,也能挖掘出人物内心的矛盾点,更好地看到他们的本质。
在围绕典型事物进行分析的时候,学生学会了在阅读中抽象出一般的、本质的属性,从而提升分析能力。在辩证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懂得了探究事物的内在矛盾,思考其运动变化,探究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从而在整体上、本质上认识事物的特点。
四、推测思路结构,发展直覺思维
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及其关系的洞察。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常常运用直觉思维,因此会有独特的写作思路,展现出独特的文章结构。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深度阅读的时候,要引导他们揣摩作品的思路结构,并思考作者在何种情境下创作此作品,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创作时如何运用直觉思维和突然出现的灵感进行创作,展现出新意。
在阅读《背影》时,教师尝试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很多学生都认为是“背影”,因为作者在文章的好几处都提到背影,有贯穿全文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的结构特点,看看文章的结构和“背影”有什么关系。学生在深入阅读后发现“背影”的确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开篇就点题,写了难忘父亲的背影,而后回忆父亲送别的场景,用具有渲染力的文字展现了背影,最后作者又用背影作为总结,抒发了对父亲的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大家在自己写作的时候是否也能运用线索贯穿全文,让文章的主题更为鲜明呢?”这问题促使学生将直觉感受转化为写作的思路,思考如何借鉴作品的写作手法,展开自主创作。
直觉思维的特点是建立在对问题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要立刻运用生活经验和知识系统进行推测,尝试从现象推理出本质,从局部推理出整体。在阅读作品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运用直觉思维,探究作品的思路结构,揣摩其大致的内容,进而让自己的阅读思维变得更加敏捷。
五、创设问题情境,发展灵感思维
直觉和灵感的产生都有一定的条件和情境,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到特定的问题情境中,促使他们对某些问题产生探究兴趣,自主提出疑问,这样学生就能被激发强烈的阅读兴趣,并在心理上形成悬念,从而诱发他们自主表述获得的灵感。
在学习《社戏》一文时,教师尝试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带着质疑进入阅读中,并尝试将自己灵感一闪的想法记录下来,展开交流。教师首先提出问题:“我们读过不少鲁迅的作品,他的作品中大多表现了对于社会的批判,但是为何《社戏》让人感觉到了田园诗一般的美好呢?”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展开阅读,若有条件还可以引导学生将《社戏》和鲁迅创作的其他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如有学生在批注中标注了自己的想法:“其实批判也是一种表达爱的方式,作者批判社会是为了唤醒人们思考。而《社戏》则展现了作者心中美好的家园,也是表达爱的方式。”还有学生提出:“或许鲁迅创作的目的就和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一样吧。”教师引导学生整合各种观点,再进行分析,看看哪种分析更合理。
由于灵感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随时用笔记录的好习惯,一旦灵感出现,就要马上进行随笔、批注。这样学生就能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想法,为后续的自主阅读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阅读实际上也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分析、综合、联想、想象、抽象、概括,他们的思维能力不断地得到发展和提升。教师要利用阅读教学组织学生深度探究文本,促使他们在提升阅读能力的同时也发展思维品质,促使其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樊小斌.基于思维生长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天地,2020(8).
[2]杨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J].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9(5).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