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术教学中的“看”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yg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教学案例
  在上《绿洲》一课时,笔者采用了情境导入法。
  【教学片段1】
  师 (结合图1《楼兰遗址》的展示,一边播放肖邦的音乐《雨滴》,一边用低沉的语调诉说)这张图片是新疆库鲁克格山麓的孔雀河流域楼兰遗址的照片。河早已断流,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干涸的荒漠、枯萎的树木、残破的家什、风干的肢体,是解读楼兰兴衰的实证。植被的破坏,大地日益沙漠化,人类最终将自己埋葬自己。
  师 同学们,我们刚才看到了什么?请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1 我觉得很伤感,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是多么残酷啊!
  生2 听着这样的音乐,看着这样的情景,我很难受,人类是在自取灭亡啊!
  生3 我看到这触目惊心的画面感到很震惊,人类应该自省了,应该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
  师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样的画面是多么令人痛心啊,我们应该学会保护环境,为了人类的生存,为了我们的下一代。这张图对我们就是一个告诫。
  师 同学们,再仔细分析一下,这张图片是从哪个角度去表现自然环境的?
  生4 画面通过荒漠、枯木、残骸来表现环境破坏的严重性。
  生5 画面从反面题材来表现人们对环境的破坏。
  ……
  【教学片段2】
  师 (展示如图2、图3所示两张挂图)同学们看了这两张图,请问你更喜欢在哪个地方居住?为什么?
  生1 我喜欢在右边这个地方居住,因为这地方有蓝天白云、青山绿草,住在这样的环境会很舒适。
  师 是啊,谁都喜欢住在环境优美的地方,谁也不喜欢住在没有水、没有花鸟的沙漠里。那么请问同学们沙漠是怎样形成的呢?看到这些情况,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生2 沙漠是由于植被被破坏以后,土地逐渐沙化而形成的,我们应该保护周围环境。
  师 下面请小组讨论,我们该如何制止人们对环境的破坏。
  生3 我们认为可通过媒体来呼吁人们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生4 我们可以用绘画的形式来呼吁人们环保。
  生5 我们可以自发行动起来,倡导人们环保。
  ……
  师 同学们的想法很好,我们应该树立环保意识,保护树木,保护耕地,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而且我们不仅要树立自身的环保意识,还要呼吁周围的人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那我们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呼吁人们环保呢?
  (学生纷纷回答“绘画”“照片”等等)
  师 对,我们可以通过画面来号召人们环保。那么请同学们来说说看,你会用怎样的画面来表现你的意图呢?
  生6 我会从人们乱倒垃圾的现象去表现。
  生7 我会把人们植树的场景给绘制下来,呼吁人们多种树,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生8 我会把人们乱捕杀动物的画面给描绘下来,反映人们的恶行,以此来告诫人们应对环境进行保护。
  ……
  师 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大师们是怎样用画面来呼吁人们环保的。
  师 (用幻灯片展示图4《绿洲》)同学们,看了这张画有怎样的感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体现环保的呢?
  生9 这张画好奇怪啊,树长在桌子上,桌子下面是沙漠,上面是蓝天白云。
  生10 这张画我们看不明白啊。
  生11 我觉得这张画很有意思,我认为它所要表达的是树在无立足之地的情况下只好跑到桌子上去了。
  ……
  师 是的,作者的想法很有趣,他把树画在了桌子上,那么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张画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呢?
  生12 这张画的表现方式很独特。
  生13 这张画色彩很美。
  生14 这张画的构图方式很独特。
  ……
  师 是的,画面中的物体被艺术家改变了原有的空间位置及组合规律,创造出新奇的视觉形象。接下来我们再看几张。(展示图5《我们需要绿色》、图6《电脑图片》、图7《垃圾树》和图8《最后的自卫》)
  师 看了这么多画家的作品,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呢?
  生15 它们都是从树的形式去表现的。
  生16 它们的表现方式都很独特。
  师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接下来请参照《绿洲》的艺术处理手法,描绘一幅包含有树木形象的环保主题作品,尝试巧妙地改变树木原有的空间位置和环境,创造出新奇的视觉形象。
  (学生创作,教师展示学生优秀作品并加以点评)
  二、 教学反思
  (一) “看”贯穿于教学始终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看”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手段。上述教学从开始到结束,图片展示始终是主角。学生很好地接收了视觉传达的冲击,强烈感受了艺术的魅力,有效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原动力,特别是对初一学生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自觉性尚未形成,激活他们的兴趣能使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而好好地“看”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如笔者在开始导入时设计了一种令人伤感的情境,使学生触景生情,初步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这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为中学生接受事物最快的方式是对现实生活最直接、最真实的感受。又如教学图片《最后的自卫》,在博得一笑的同时,很好地触动了学生的创作神经——原来也可以这样来表现。这不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过程,也是学生知识升华的一个表现。
  (二) 巧设问题,让学生“看”得有名堂
  每看一组图片,笔者都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同时,笔者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如小组讨论、自主思考、师生问答等,很好地调动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有一定的帮助。
  (三) “看”成功,说成功,体验成功乐趣
  教学的最后,笔者展示了学生的优秀作品并采用鼓励式的语言加以点评。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有利于他们树立自信心。积极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可以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因为赞赏而把学习活动当做一种愉快的享受。另外,学生在相互“看”中,也能汲取知识,取长补短。
其他文献
作为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直接决定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方向和良好班风的形成,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各方面的活动都与班主任密切相关。高中学生心智趋于成熟,行为与思想趋于独立,一旦与班主任关系紧张,就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在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必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总的来说,班主任既要树立在班级里的威信,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  一、树立威信  班主任的威信是在其平时的点点滴滴中树立起来的。 
期刊
这幢掩映在一片绿色中的小洋楼,我已经不记得来过几次了。历史感、寂静感是它带给所有来访者的感受。“这是迄今保持最完好的建校初期的一幢平房,曾经叫音乐楼。2011年9月27日,衢州二中教育国际交流陈列室正式揭牌成立。”这简单的介绍,我已数不清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说过多少次。  当然,一点儿也不厌倦,反而,每次走进陈列室,望着四周的展板以及这300多件记载着二中人十多年外事交流的“宝贝”时,我就为自己
期刊
2000年,我来到美国明尼苏达州雷德温市(Red Wing),作为衢州二中的第四任交流教师在此开展为期半年的教育交流工作。那个宁静温暖的地方让我魂牵梦萦。  在那宁静温暖的地方,景色是如此地令人如痴如醉。雷德温是美国明尼苏达州只有约16000人口的一个小镇,位于美国中部,北邻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从这一直往南,南北贯穿整个美国。境内湖泊星罗棋布,风光宜人。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的条件优越,小镇简直是一个大
期刊
能够游历世界上不少的国家让我深知自己是一名幸运儿。当能去中国衢州二中任教的机会摆在我面前时,我满怀憧憬、激动万分,但同时心生畏惧:长达三个月的中国行将会是一次与众不同却又十分不易的经历。我会对我在美国明尼苏达州雷德温市那幸福美满的家庭万分牵挂;我对中国文化了解甚少,对汉语一窍不通;我对自己能否应对文化差异、能否适应饮食习惯以及能否被别人接受很是担忧。但我实在找不出一个更好的机会来结识地球另一端的人
期刊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怕教,学生畏学。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说法由来已久,虽有调侃的意味,却也生动地反映了广大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周安民老师敢于把文言文教学作为他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应该有他个人兴趣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源于他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一种社会责任感。而他生活的这一方水土,也为他的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余姚是江南
期刊
编 者 按  本刊2012年第3期的“前沿”栏目曾以专题的形式,探讨了长兴县试验初级中学“全程助学法”的价值取向以及学校层面的实施策略、探索之路等。本期,我们再刊发一组“全程助学法”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中如何运用的文章,以飨读者。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在《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强调预习,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可见预习的重要地位。它是学生
期刊
编 者 按  不亲身到衢州二中体验一番,不实地考察一下衢州二中的教育国际交流陈列室,其实不能完全体会衢州二中开展外事交流活动的定位之高、工作之实。本期“视点”,我们以衢州二中正在开展的国际理解教育为主题,采访了潘志强校长,并约请了包括外教在内的多位教师撰文畅谈自身在国际理解教育实践中的点点滴滴。这一组文章,既有深入的探讨、理性的思考,又有感人的故事、深刻的体验。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的呈现,让广大读
期刊
【标题】 厚实教学内容,提升课堂品质  【作者】 鲁国权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1年第07期;转载于《初中语文教与学》2011年第12期  【标题】 高中新课程教学中化学实验创新探究  【作者】 付小勤,曾幼淼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1年第09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1年第12期  【标题】 谈谈对特异性免疫的教学指导  【作者】 梅籍琪 
期刊
一百多年前,温州中学就诞生在秀丽的浙南大地上。从那一刻起,她就奔涌着独特的文化血脉。被章太炎赞誉为“三百年绝等双”的国学大师孙诒让先生为了开启民智、富强国家,于1902年亲手创办了这所学校。这位大教育家既重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学习,又注重学生国学根基的打造,既倡导学生投身社会活动,又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这一理念从此浸透在温州中学的血液之中,成为每一个学子的文化禀赋——传统就这样深深地扎下了根。  于是
期刊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有教无类”,告诉世人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潜质生也是受教育者,教师对他们应抱持“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但潜质生也有他的特殊性,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就给潜质生转化提供了因材施教的方法。面对潜质生,教师更要多一份期待和坚守。  一、基本情况  小董是我任教班级里的一个男生,对他的最初印象源于他的一手字,不管写字时间多仓促,他的字总是那么整洁、遒劲。但是他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