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塘鳢对~(51)Cr、~(60)Co、~(131)I、~(141)Ce的吸收和积累

来源 :生态学报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yuanjinxing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河口底栖鱼类,不具鳞片,对环境适应力强的乌塘鳢为材料,研究它们以摄食和渗透两种方式对~(51)Cr,~(60)Co、~(131)I和~(141)Ce的吸收。为了观察在渗透吸收期间个体的差异,测定了单条活鱼的放射性。在实验中采用多核素示踪法并用S-80智能多道分析器和Ge(Li)探头测量放射性。 结果发现,当~(131)I的浓度为3.4×10~(-7)居里/升时,在10小时内所有的乌塘鳢都被杀死,而~(131)I在鱼体各组织器官的积累是明显的。器官积累核素数量的顺序是~(131)I>~(141)
其他文献
灵敏度分析应用到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种群系统。输入扰动是通过在计算机程序里增加或降低20%的早春成虫来进行的。参数扰动是通过在模拟一百天中变动20%早期、中期、晚期的温度来进行的。结果列在表1。结果表明具有密度制约成活率的系统比非密度制约的系统更稳定,文内进行了进一步讨论。
期刊
自1976年首次在秦皇岛海岸发现七星瓤虫的群聚现象以来,又经过连续8年的广泛研究,进一步讨论了七星瓤虫在黄、渤海域的群聚范围、群聚数量、群聚规律以及迁飞等问题。本文的重点是试图从数学上论证七星瓤虫的迁飞,并进一步预测预报七星瓤虫的群聚日期,以便为群聚七星瓢虫的利用奠定基础。 根据可能有关的因子设64个自变量,2个因变量,通过反复计算,大量筛选可能与虫情有关的气象因子,结果入选的气象因子说明,群聚瓢
期刊
本文研究了不同龄期及不同发育期的黑襟毛瓢虫在不同食蚜量(生物量)下的发育速率,增长速率,存活率及生殖率。主要结果如下: (1)讨论了下模型(Beddinton et al.,1976)的隐含假说: 1/d=a(KaNT/1+aT _(?)N-B) (1) 其中最主要一点就是该模型没有考虑到在(食物摄入量)常数B邻域内发育速率的非连续性。为了描述此性质,我们提出了以下通式: 式中:1/d是捕食者发育
期刊
在1983年和1984年的繁殖季节,作者对浙江省天童山中常绿阔叶林内的繁殖鸟类作了测定。分析中使用了线路统计方法,并对13种鸟类作了1,285次观察。 作者在野外收集了每一个种在生境利用方面(包括种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鸟类栖息的树杆直径)的数据,并在图1、图2和表1中列出了每一个种的分布差异。每一个种在这三个生态位维度上的生态位宽度值也分别列于上述的图表和表格中。由Cody(1974)介绍的方法
期刊
本文研究了二齿新蚤和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对寄主的侵袭活动,包括活寄主与死寄主被侵袭情况比较,寄主体表蚤数与环境温度的关系,以及与蚤同寄主接触时间的关系。还研究了达乌尔黄鼠和达乌尔鼠兔寄生蚤在一日不同时间里的数量变化。并观察了斧形盖蚤叮人情况。
期刊
1981年至1983年每年两次不定期地自珠江广州河段采集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作种群分析,发现河蚬在此河段的分布呈不连续状态。用Morisita指数公式计算结果,其分布在理论上属负二项分布类型。河蚬最大的种群密度达7,500个/米~2,但左岸的平均密度显著地低于右岸(t=2.6779;p<0.01)。春季或夏初种群中以壳长11.0毫米者为主,其后则以15.0毫米者居优势。河蚬
期刊
用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季节性冬眠动物达乌尔黄鼠,经1981和1984两年的工作,重复了Dawe(1969)注射冷藏的冬眠动物血清,诱发夏季活泼黄鼠冬眠的原始实验。实验成功地实现了在非冬眠季节诱发达乌尔黄鼠冬眠,发现禁食在人工诱发冬眠中起重要作用,却不能证实血源性冬眠触发物(HIT)的存在。
期刊
狭翅雏蝗是我国西北草原的重要害虫之一。在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典型草原,其种群发生与气象因素有着密切关系。一般冬暖和6月干旱有利于其种群发生;7—8月多雨及7月平均最低温度较高有利于提高种群存活率。 在强度放牧条件下,在锡林河流域,狭翅雏蝗主要发生地冷蒿群落和羊草群落,由于小地形和下垫面性质不同,具有不同的小气候条件。1984年的小气候观测表明:在6月,冷蒿群落土壤含水率低于羊草群落,相应的前者狭翅雏蝗
期刊
调查江苏海岸带水域(119°15′—123°30′E,31°40′—35°15′N),分析鉴定1980年8、11月和1981年2、5月浮游动物样品。结果如下: 1.初步鉴定浮游动物98种,其中水螅水母类29种、管水母类4种、栉水母类2种、枝角类1种、桡足类46种、糠虾类6种、磷虾类2种、樱虾类4种、浮游腹足类1种、毛颚类8种及浮游幼虫多类。 2.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是以暖温性近岸低盐种为主的。真刺唇
期刊
继作者(1984)初步探讨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牦牛种群的能流动态以后,本文深入探讨了牦牛种群的能流动态及其在生态系统能流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测定牦牛的日摄入能、消化能着手,估算了由于瘤胃微生物发酵而产生的甲烷能量损失和代谢能,研究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每公顷面积上通过绿色植被和牦牛种群的能量流密度之物候期动态。比较了次级营养层上3种优势草食动物的种群密度、现存生物量以及每公斤体重、每公斤代谢体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