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买牛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stka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1年,我考上了大学,家里为了筹集我读书的经费,不得不把牛卖了。
  次年暑假,我回到老家,父亲说,没有牛真不方便啊。老家的田小地窄,不宜于机耕,因此不得不用牛来犁。土地下户后,牛不再是集体财产,归一家一户所有。我说,那就再买头牛吧。
  父親腰里捆着根绳子,和我一起步行二十里,来到毗邻的大邑县陈家场。这是当地最大的牛市,很出名的。只要缝场,远远近近的人们,就会赶几百头牛来交易。
  父亲是老把式了,在市场上转了几圈,我被牛屎熏得差点呕吐,他一点也不急,看看这头牛的牙口,再看看那头牛的腿。
  农村最喜欢的是牯牛,就是公牛,公牛力大,出力的年头多,可以用十年,衰老得慢。母牛就不行了,只能及到公牛一半的时间,力气也小很多。如果只耕田,母牛也行,但耕山上的地,母牛就很吃力。父亲在向我传授牛经,可是我读的是师范学院,毕业后教书,这牛经对我没有用。
  牛市散得早,在中午一点钟前,全部交易就会结束,但父亲还是只看,不出手。有头漂亮的牯牛,角锃亮,尖而短,四腿粗且壮。卖主开价五百,那时的五百已是很高的价了。小麦才卖一角多钱一斤呵。很多人望了望,摆摆头走了。
  父亲背过脸对我说,这牛有病。
  我问为什么?父亲说,这牛的眼仁泛黄,胆有毛病。
  我相信父亲的眼力,真毒。
  还有头母牛,一岁的小牛,一身的黄毛,油光光的极漂亮。卖主开价三百。
  父亲说,这牛力气不会大。原来,父亲从一岁的牛腿,算出了成年牛的腿会长到多大。父亲说,这牛耕我们的山地,拉不动犁。
  父亲太有经验了。


  但是,跑这么远,如果不买到牛,下一场又得来,何况家里的地还等着牛来耕。
  父亲像看懂了我的心思,对我轻轻说,别急,还有一个钟头才散场呢。
  果然,父亲在场边的一棵青木树旁,发现了一头牛,蔫蔫的,块头也不大,而且是杂毛,有黄有白,怪难看的。
  可父亲却像发现宝贝一样,仔细地看,仔细地摸,牛头、牛尾、牙口、蹄子……还让卖牛的大爷给这牛喂草。
  父亲给大爷敬上叶子烟,然后交谈起来。大爷是秦家山人,他儿子今年考上了外省的大学,要交二百块钱学费,才来卖牛。我听着,再不浮躁了,农民,只有没有办法时,才会卖和他们生死相依的牛。
  这次,父亲居然没有还价,大爷说二百,父亲就给了二百,而且按风俗,解下牛绳,给大爷带回家,换上他捆在腰上的绳子,然后牵着牛往家走。我们父子和一头牛,慢悠悠地走在山路上。
  上了小路,他就讲了为什么要买这头牛。父亲说,这个卖主不是牛贩子,连牛的毛都没有梳理。这头牛有点病,是胃的问题,消化不是很好,可能是奶牛时留下的问题,只需吃点儿中药,就会痊愈的,就会长得膘肥体壮。我恍然大悟,原来父亲也知道这牛有病啊。
  父亲接着说,卖主急着用钱,就同去年的我们家,为了送你读书,万不得已才卖牛哟。
  我的眼眶发热,父亲,你不仅仅是个好农民,更是一个好人:古道热肠,急人所急,替人作想!
  跟父亲去买牛,超过了学校一堂德育课、一本哲学书所学的东西。
其他文献
上世纪60年代初生活最困难的时期过后,农村出现过一阵儿打赌高潮。打赌,我们当地土话叫“输六乎”。几个人凑一起后,往往有人说他能吃多少蒸馍或多少面条,数字吓人。若有人说不信,两个人便拉开架势“输六乎”。  1964年的一天傍晚,我们生产队有个人在豆腐坊夸下海口,说他能吃四斤豆腐,可当场打赌。如果输了,豆腐钱自己掏;如果赢了,谁打赌谁出豆腐钱。当场有人要跟他打赌。卖豆腐的称出四斤热豆腐,吃豆腐的就一块
期刊
1971年8月,牟平县电影队到农村招工,我由于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影评文章而被录用,成为县城提包机队的一名放映员。这个队有两台苏式35毫米放映机,负责县城三四万居民的放映任务。放映的影片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十部,偶尔来部新片,小城里的人立刻紧张起来,钻天觅缝地托关系买票。那种焦虑、渴望和无奈的神态,至今还会在我的脑海里闪现,梦中还会时常遇到影迷的“围追堵截”,梦醒时分,一声叹息。  观众选片  1972
期刊
1965年,全国刚经过“社教”运动,招工、提干、当兵都要求家庭出身好,婚姻大事也不例外。我谈过几个对象,都因我出身不好而告吹。  24岁那年,我去姑妈家做客,玩牌时我对其中一位叫芝芝的姑娘印象很好。她家庭出身也不好,姑妈便想为我做媒。回家后,我厚着脸皮给芝芝写了封求爱信,她很快回信表示同意。  临近春节,我去芝芝家求亲,去了才得知我是五个“候选人”之一。当时,芝芝的妈妈不在家,婚事由她嫂子主持。嫂
期刊
1968年10月,我来到内蒙古科左后旗插队。我们集体户是不同学校的几个知青临时组成的。那年年底,我参加了平生第一次的“评大寨工分”。这大寨式评工计分,是由大寨人创造的。按照“树标兵、自报、公议”三个步骤,找出公认的农活标兵,男标兵每天定为10分,由生产队长担当;女标兵定为8分,当然是妇女队长。其他人先自报,由大家参照标兵对各人按政治表现、劳动态度、力气、技术程度进行评议定分。“四类分子”属于专政对
期刊
我刚学瓦工时,常听师傅们说起一句话:“能臭了东家,不能臭了手艺”。这是一句木瓦匠的行话。过去,人们把木瓦匠说成是“喝流锅水”、“吃百家饭”的,遇到的东家自然也形形色色。这就要求工匠们要有严格的职业操守,不能因东家身份的高低、招待的孬好及施工条件的优劣,随意改变质量标准。这也可以看作是工匠们安身立命的底线。  1974年,我们公社建筑队成立,聘任了一位年过六旬的杨师傅当技术顾问。杨师傅是牟平城赫赫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