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维生”这个名字,或许乍一听,你是陌生的,但若是说到邮坛的传说《全国山河一片红》,恐怕你就会拍额恍然:“哦,原来是他设计的啊!”
2015年6月29日上午9时,这位泉州籍邮票设计大师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3岁。他一生从事艺术创作整整60个年头,设计邮票40多套150枚,除了“一片红”之外,还有许多作品所为人们所熟知。
三易其稿,发行后又被紧急回收
“因为关于这套手稿传说N多,作为《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作品的作者,我曾表示会在适当的时间,面对实物叙述一下这枚许多人感兴趣的邮票故事,以正视听。”2003年,万维生邮票艺术馆落成开馆之际,面对着玻璃墙内摆放在一起的三幅首次同时公开的“一片红”手稿,万维生娓娓道出了这枚传奇邮票的“难产”经历,并澄清了它所承载的历史误会。
“一片红”邮票的设计,是在“文化大革命”震天的锣鼓声中进行的。
红旗飘扬的天安门、激情洋溢的人民群众、自信微笑的毛泽东像,这些每天都能目睹的现实情景触发了万维生的灵感,被他搬进了邮票,于是“一片红”第一稿就这样连夜画成了。然而江青等人却指出:“在邮票上印毛主席像,是对毛主席最大的不忠。”很快,批复就下来了,邮电军管局向万维生转达了上级部门不同意用毛泽东画像的意见,并命令邮票不能发行。
遵照上级意见,万维生又开始连夜创作第二稿。
第二稿画面上的主人公,换成了手举《毛泽东语录》的工农兵,背景则是由鲜红的中国地图、鲜红的口号旗帜、鲜红的《毛泽东语录》汇成的一片鲜红的海洋,恰到好处地诠释了地图上金光闪闪的“全国山河一片红”七个大字。考虑到场面的庞大,万维生仍是选用60毫米×40毫米的大票图稿。第二稿完成后,试印了少量出来,这便是“大一片红”了。
然而,这一稿上报之后,却被周恩来总理批了个“贪大求全”。万维生只好将邮票面积、画面内容尽可能地缩小、删减,票型也随之由原来的横形票,改为30毫米×40毫米的竖形票。这第三稿,即“小一片红”。所幸第三稿审核通过,终于得以发行。
不想“一片红”的上市之路,竟如此坎坷。甫一问世,就有人反映说,“一片红”存在严重错误。经核实后,邮电部便急令全国各地邮局停售并悉数回收。
不少人猜测,这个“重大错误”在于地图上的台湾没有涂红。万维生澄清了这个误会。他解释,当时台湾并未随大陆各省份一样成立“革命委员会”,因此在色彩上采取了不同的着色方法。而邮票被回收的真正原因,在当时就已经证实了,是他在地图上没有画出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西南边境线勾画有些许偏差。为避免可能因此而引起的不必要的政治争端,于是“一片红”遭勒令停发并回收封存。
在回收的过程中,极少量的“一片红”在不经意间流出。正因其传世极少,物以稀为贵,后来在各大拍卖会上,“一片红”屡屡高价成交,成为邮票界的神话。
最贵非最爱,不爱江山爱天鹅
“大一片红”这枚邮票,面值仅人民币8分,却在北京宝笈轩2014春拍上拍出了943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再次刷新了中国单枚邮票成交最高价的纪录。此前的两次纪录,也是由另两枚“大一片红”创下的,它们分别于2009年、2012年,以368万港元、730.25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拍出。
“大一片红”属于未发行邮票,是中国最著名的珍邮之一,存世仅见8枚,有“当代邮王”的美誉。至于“小一片红”,目前市场价已经超过100万元人民币。而据万维生回忆,早在“回收后几个月,就听说‘小一片红’在美国拍出2500美元的价位”。在那个年代,这已是高价。
然而,在万维生心里,“一片红”连他的代表作都算不上,只是一枚意外走红的普通邮票罢了。
“一片红”的真迹,作为作者本人,万维生一枚都没收藏,自称也只看过三次“大一片红”。甚至,在闻知“大一片红”的开价时,他自己都不相信这枚邮票这么值钱。
万维生曾一再表示:“这是我邮票创作作品之一,但不是我的代表作。”以“天鹅”为主题的系列邮票,才是他最中意的邮品。
结缘天鹅,只因一声哀鸣
“余是天鹅粉丝,不时去看它们、画它们。”万维生对天鹅有着特殊的偏爱。
他一生情系天鹅,三十年如一日地观察、摹画,邮票、记事封、首日封等有关天鹅的作品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来。最终这些邮品集结成《不了情——天鹅邮票的故事》专辑画册,于1999年出版了。在这本画册中,汇聚了他一笔一画描绘的世界各地的天鹅,品类不一、姿态各异,道尽了他与天鹅的不了情。
万维生与天鹅结缘,是因为一只丧偶天鹅的哀鸣。
1980年冬天,媒体报道了野生白天鹅首次在北京过冬的喜讯。这一消息在吸引广大游客前往观赏的同时,也引起了猎杀者的注意。
一天夜里,北京玉渊潭公园骤然爆出了一声枪响,一只白天鹅被枪杀了。在场的另外三只天鹅惊恐地嘶叫起来。丧偶的那只天鹅,在伴侣遇害的那片湖面上一直徘徊不去,凄厉的哀鸣声盘旋在玉渊潭公园的上空,整整一夜。直到清晨它才飞走。
天鹅遇害的情况一经曝出,人们纷纷前往玉渊潭公园悼念,万维生亦在其列。目睹了天鹅的惨状之后,他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已逝的天鹅纵然被制成标本保存了下来,但终究无法重回蓝天了。万维生突然想到,何不将它的倩影存进方寸之间,这样它就可以自由地“飞”向更广袤的天地了。
当时他手头上正好有个画一套寿带鸟邮票的任务,心念一动,他就琢磨着能否改画天鹅,次日便向领导提出了这个想法。因为寿带鸟邮票只是备用选题,领导随口就答应下来,说可以试试。
当时,万维生对于天鹅的认识,还只停留在文艺作品中的浅略了解。为了完成这幅天鹅邮票处女作,他特地致信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向鸟类专家请教,并向他们借阅天鹅的相关资料书刊,还多次到北京动物园反复观察天鹅的神态。 与万维生私交甚好的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回忆道:“他在北京画白天鹅,从黎明时分画起,会一直跟到月亮高起。”
中国《天鹅》飞出国门
万维生为了画好天鹅,着实下了大工夫,然而,他为此所做的努力,并没有立即得到肯定。一稿被拒,二稿不得认同,三稿还是未能通过。这样接二连三地被否定,坐了近两年的冷板凳,这套经万维生一改再改的《天鹅》邮票,才终于在1983年获得了发行的机会。甚至还有素未谋面的集邮者致信万维生,笑称自己把脖子都等得像天鹅那么长了。
《天鹅》不仅在国内好评如潮,一位远方的来客对它也青睐有加。
1982年10月,美国万国首日封公司总裁海尔泽尔来华。同往年一样,他此行的目的是在拟次年发行的中国邮票中,物色一套带回美国发行。站在一大堆画稿中,他独独相中了深沉背景衬托下的白天鹅,并要求在原本的三幅之外再加一幅。
1983年11月18日,万维生带着他最新设计的4枚《天鹅》邮票应邀赴美,在纽约麦迪逊广场出席了美国万国首日封公司主办的“万维生《天鹅》邮票首发仪式”。这是他的作品第一次飞往海外,也是他从日本归来后第一次走出国门。
《天鹅》邮票问世后,收获了海内外各行各界的盛赞。当代诗坛泰斗艾青还专门为它写了一首诗。
不仅对其作品表示欣赏,对于万维生本人,艾青也是不吝称赞:“万维生热爱生活,他选择的题材大多是他自己所喜欢的,因而他对所要表现的对象总是倾注着深厚的感情,进行长时间认真、仔细的观察。当他将自己从生活中感受到的美表现出来时,他的邮票画就洋溢着一种沁人心脾的诗情。”
万维生一直秉持着这样一种信念:“作为邮票设计者,不但要有生活,更要有人文关怀的精神。”因着这种信念,万维生与天鹅结缘,更将“天鹅情结”延续了一辈子。
据了解,万维生原定于2015年8月在家乡泉州举办“天鹅”主题画展及新书《山河一片情》《图说上海世博》的首发。为筹备画展,生前最后一晚,他仍在画天鹅。
老顽童很潮,在信封上写“微博”
年逾八十的万维生,丝毫没有“老”的自觉。据说他很不喜欢“万老”这个称呼,总觉得会被叫老了。
他身体也一直很硬朗。“今年4月,我还陪他到清源山上走走,”泉州市集邮协会秘书长朱智强说,“八十多岁的人,走起栈道来步履矫健。”
万维生不仅“不老”,而且“不旧”,甚至比年轻人还潮。
“一手挽速写笔,一手举智能手机,颈挂数码相机……”万维生邮票艺术研究会秘书长洪泓说,这就是万维生出门的行头。当然,毕生“只爱一件事,只做一件事”的万维生,之所以喜爱这些数码产品,熟悉前沿科技产品,也是为了他的邮票艺术。数码产品到底是便利,遇到来不及画下来的景象时,相机或者手机便派上用场了。
对于电脑这玩意儿,其实万维生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他“原来总觉得电脑搞出来的东西缺乏人情味”,于是在心理上总是排斥的。
“但随着对电脑的深入认识,觉得它可以很好地为人服务。”对电脑的改观,使他决心要学习、掌握这项新技能。他学电脑、学打字,《我画邮票的故事》这本书就是他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
万维生说,自己从学电脑中尝到乐趣,同时也扩大了创作视野。后来,他还制作了一张“学电脑”的手绘封,来讲述学电脑过程中发生的趣事。
这张手绘封上,除了画着一台电脑外,还特地贴上了一张1990年发行的《国际扫盲年》邮票。这张邮票也是他设计的。万维生说,之所以贴上它,就是为了表达自己不做“电脑盲”的决心。
同为万维生首创的记事封,也值得一提。早在1979年,万维生便开始创作手绘封和记事封,1998年出版了《万维生记事手绘封》第一集,因而成为了中国邮坛出版个人专著第一人。2003年,他又出了《万维生记事手绘封》第二集。这两本集子里面收录的都是他的得意之作,图文并茂、妙趣盎然,看到的人都不禁慨叹“他真把封给玩活了”。
对于这种“带图的日记”,万维生津津乐道:“我觉得人要跟上潮流,我也会用iPad发微博,记事手绘封篇幅有限制,短小又能反映事情,不就像信封上的‘微博’吗?”
后来,万维生还创作了一张记事封,作为自己邮票创作生涯的总结:“邮民是上帝,我为上帝服务,准备了半年创作作品,摆大摊卖,当钟点工每天两小时去签名,还要上楼陪贵宾做讲解员。”言语间不乏幽默调侃,正合了挚友洪泓对他的“老顽童”印象。
乡情就是肉粽、面线糊和牛肉羹
万维生虽然出生在日本神户,但骨子里却是个地地道道的泉州“咱厝人”。他的代表作《水仙花》和《妈祖》,便是他为家乡福建量身定制的。
1984年,万维生在故乡泉州举办了自己的首场邮票作品展,这也是中国邮票设计师的首场个人作品展。原本他将在泉州再办一场个人画展,却因他的逝世而取消,成为票迷们永远的遗憾。
而万维生生前还有一个遗憾,就是退休前没有把家乡的东西塔绘制成邮票。
万维生一辈子都在画邮票,也一直想着要把“泉州元素”搬进邮票里。在2013年的一次采访中,他透露说自己正在设计一套以清源山为主题的邮票,当时已经立项,预计次年发行。但遗憾的是,直到万维生故去,这套邮票还未能与大众见面。
今年7月18日,《清源山》特种邮票1套3枚首发式在泉州文庙广场举行。尽管设计者不是万维生,但也算是他的同事为他了了一桩夙愿。
万维生不仅迷恋泉州的风光,家乡的味道同样也是他生命中无法割舍的。
油条和面线糊是绝配,碗糕甜糯真好味,还有石狮牛肉羹,肉在齿间味道美。这些泉州美味,万维生最为钟情。
“他喜欢吃面线糊、碗糕、油条和牛肉羹。”洪泓说,每次万维生回泉州,家乡美食都是“常规节目”,冰箱里也不忘储上些存货。
“他回泉州,我们想请他吃点好的,每次他都说吃个肉粽就好。”回忆起这位吃穿不甚讲究的随和老爷子,朱智强等友人不禁凝噎。
2015年6月29日上午9时,这位泉州籍邮票设计大师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3岁。他一生从事艺术创作整整60个年头,设计邮票40多套150枚,除了“一片红”之外,还有许多作品所为人们所熟知。
三易其稿,发行后又被紧急回收
“因为关于这套手稿传说N多,作为《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作品的作者,我曾表示会在适当的时间,面对实物叙述一下这枚许多人感兴趣的邮票故事,以正视听。”2003年,万维生邮票艺术馆落成开馆之际,面对着玻璃墙内摆放在一起的三幅首次同时公开的“一片红”手稿,万维生娓娓道出了这枚传奇邮票的“难产”经历,并澄清了它所承载的历史误会。
“一片红”邮票的设计,是在“文化大革命”震天的锣鼓声中进行的。
红旗飘扬的天安门、激情洋溢的人民群众、自信微笑的毛泽东像,这些每天都能目睹的现实情景触发了万维生的灵感,被他搬进了邮票,于是“一片红”第一稿就这样连夜画成了。然而江青等人却指出:“在邮票上印毛主席像,是对毛主席最大的不忠。”很快,批复就下来了,邮电军管局向万维生转达了上级部门不同意用毛泽东画像的意见,并命令邮票不能发行。
遵照上级意见,万维生又开始连夜创作第二稿。
第二稿画面上的主人公,换成了手举《毛泽东语录》的工农兵,背景则是由鲜红的中国地图、鲜红的口号旗帜、鲜红的《毛泽东语录》汇成的一片鲜红的海洋,恰到好处地诠释了地图上金光闪闪的“全国山河一片红”七个大字。考虑到场面的庞大,万维生仍是选用60毫米×40毫米的大票图稿。第二稿完成后,试印了少量出来,这便是“大一片红”了。
然而,这一稿上报之后,却被周恩来总理批了个“贪大求全”。万维生只好将邮票面积、画面内容尽可能地缩小、删减,票型也随之由原来的横形票,改为30毫米×40毫米的竖形票。这第三稿,即“小一片红”。所幸第三稿审核通过,终于得以发行。
不想“一片红”的上市之路,竟如此坎坷。甫一问世,就有人反映说,“一片红”存在严重错误。经核实后,邮电部便急令全国各地邮局停售并悉数回收。
不少人猜测,这个“重大错误”在于地图上的台湾没有涂红。万维生澄清了这个误会。他解释,当时台湾并未随大陆各省份一样成立“革命委员会”,因此在色彩上采取了不同的着色方法。而邮票被回收的真正原因,在当时就已经证实了,是他在地图上没有画出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西南边境线勾画有些许偏差。为避免可能因此而引起的不必要的政治争端,于是“一片红”遭勒令停发并回收封存。
在回收的过程中,极少量的“一片红”在不经意间流出。正因其传世极少,物以稀为贵,后来在各大拍卖会上,“一片红”屡屡高价成交,成为邮票界的神话。
最贵非最爱,不爱江山爱天鹅
“大一片红”这枚邮票,面值仅人民币8分,却在北京宝笈轩2014春拍上拍出了943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再次刷新了中国单枚邮票成交最高价的纪录。此前的两次纪录,也是由另两枚“大一片红”创下的,它们分别于2009年、2012年,以368万港元、730.25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拍出。
“大一片红”属于未发行邮票,是中国最著名的珍邮之一,存世仅见8枚,有“当代邮王”的美誉。至于“小一片红”,目前市场价已经超过100万元人民币。而据万维生回忆,早在“回收后几个月,就听说‘小一片红’在美国拍出2500美元的价位”。在那个年代,这已是高价。
然而,在万维生心里,“一片红”连他的代表作都算不上,只是一枚意外走红的普通邮票罢了。
“一片红”的真迹,作为作者本人,万维生一枚都没收藏,自称也只看过三次“大一片红”。甚至,在闻知“大一片红”的开价时,他自己都不相信这枚邮票这么值钱。
万维生曾一再表示:“这是我邮票创作作品之一,但不是我的代表作。”以“天鹅”为主题的系列邮票,才是他最中意的邮品。
结缘天鹅,只因一声哀鸣
“余是天鹅粉丝,不时去看它们、画它们。”万维生对天鹅有着特殊的偏爱。
他一生情系天鹅,三十年如一日地观察、摹画,邮票、记事封、首日封等有关天鹅的作品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来。最终这些邮品集结成《不了情——天鹅邮票的故事》专辑画册,于1999年出版了。在这本画册中,汇聚了他一笔一画描绘的世界各地的天鹅,品类不一、姿态各异,道尽了他与天鹅的不了情。
万维生与天鹅结缘,是因为一只丧偶天鹅的哀鸣。
1980年冬天,媒体报道了野生白天鹅首次在北京过冬的喜讯。这一消息在吸引广大游客前往观赏的同时,也引起了猎杀者的注意。
一天夜里,北京玉渊潭公园骤然爆出了一声枪响,一只白天鹅被枪杀了。在场的另外三只天鹅惊恐地嘶叫起来。丧偶的那只天鹅,在伴侣遇害的那片湖面上一直徘徊不去,凄厉的哀鸣声盘旋在玉渊潭公园的上空,整整一夜。直到清晨它才飞走。
天鹅遇害的情况一经曝出,人们纷纷前往玉渊潭公园悼念,万维生亦在其列。目睹了天鹅的惨状之后,他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已逝的天鹅纵然被制成标本保存了下来,但终究无法重回蓝天了。万维生突然想到,何不将它的倩影存进方寸之间,这样它就可以自由地“飞”向更广袤的天地了。
当时他手头上正好有个画一套寿带鸟邮票的任务,心念一动,他就琢磨着能否改画天鹅,次日便向领导提出了这个想法。因为寿带鸟邮票只是备用选题,领导随口就答应下来,说可以试试。
当时,万维生对于天鹅的认识,还只停留在文艺作品中的浅略了解。为了完成这幅天鹅邮票处女作,他特地致信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向鸟类专家请教,并向他们借阅天鹅的相关资料书刊,还多次到北京动物园反复观察天鹅的神态。 与万维生私交甚好的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回忆道:“他在北京画白天鹅,从黎明时分画起,会一直跟到月亮高起。”
中国《天鹅》飞出国门
万维生为了画好天鹅,着实下了大工夫,然而,他为此所做的努力,并没有立即得到肯定。一稿被拒,二稿不得认同,三稿还是未能通过。这样接二连三地被否定,坐了近两年的冷板凳,这套经万维生一改再改的《天鹅》邮票,才终于在1983年获得了发行的机会。甚至还有素未谋面的集邮者致信万维生,笑称自己把脖子都等得像天鹅那么长了。
《天鹅》不仅在国内好评如潮,一位远方的来客对它也青睐有加。
1982年10月,美国万国首日封公司总裁海尔泽尔来华。同往年一样,他此行的目的是在拟次年发行的中国邮票中,物色一套带回美国发行。站在一大堆画稿中,他独独相中了深沉背景衬托下的白天鹅,并要求在原本的三幅之外再加一幅。
1983年11月18日,万维生带着他最新设计的4枚《天鹅》邮票应邀赴美,在纽约麦迪逊广场出席了美国万国首日封公司主办的“万维生《天鹅》邮票首发仪式”。这是他的作品第一次飞往海外,也是他从日本归来后第一次走出国门。
《天鹅》邮票问世后,收获了海内外各行各界的盛赞。当代诗坛泰斗艾青还专门为它写了一首诗。
不仅对其作品表示欣赏,对于万维生本人,艾青也是不吝称赞:“万维生热爱生活,他选择的题材大多是他自己所喜欢的,因而他对所要表现的对象总是倾注着深厚的感情,进行长时间认真、仔细的观察。当他将自己从生活中感受到的美表现出来时,他的邮票画就洋溢着一种沁人心脾的诗情。”
万维生一直秉持着这样一种信念:“作为邮票设计者,不但要有生活,更要有人文关怀的精神。”因着这种信念,万维生与天鹅结缘,更将“天鹅情结”延续了一辈子。
据了解,万维生原定于2015年8月在家乡泉州举办“天鹅”主题画展及新书《山河一片情》《图说上海世博》的首发。为筹备画展,生前最后一晚,他仍在画天鹅。
老顽童很潮,在信封上写“微博”
年逾八十的万维生,丝毫没有“老”的自觉。据说他很不喜欢“万老”这个称呼,总觉得会被叫老了。
他身体也一直很硬朗。“今年4月,我还陪他到清源山上走走,”泉州市集邮协会秘书长朱智强说,“八十多岁的人,走起栈道来步履矫健。”
万维生不仅“不老”,而且“不旧”,甚至比年轻人还潮。
“一手挽速写笔,一手举智能手机,颈挂数码相机……”万维生邮票艺术研究会秘书长洪泓说,这就是万维生出门的行头。当然,毕生“只爱一件事,只做一件事”的万维生,之所以喜爱这些数码产品,熟悉前沿科技产品,也是为了他的邮票艺术。数码产品到底是便利,遇到来不及画下来的景象时,相机或者手机便派上用场了。
对于电脑这玩意儿,其实万维生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他“原来总觉得电脑搞出来的东西缺乏人情味”,于是在心理上总是排斥的。
“但随着对电脑的深入认识,觉得它可以很好地为人服务。”对电脑的改观,使他决心要学习、掌握这项新技能。他学电脑、学打字,《我画邮票的故事》这本书就是他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
万维生说,自己从学电脑中尝到乐趣,同时也扩大了创作视野。后来,他还制作了一张“学电脑”的手绘封,来讲述学电脑过程中发生的趣事。
这张手绘封上,除了画着一台电脑外,还特地贴上了一张1990年发行的《国际扫盲年》邮票。这张邮票也是他设计的。万维生说,之所以贴上它,就是为了表达自己不做“电脑盲”的决心。
同为万维生首创的记事封,也值得一提。早在1979年,万维生便开始创作手绘封和记事封,1998年出版了《万维生记事手绘封》第一集,因而成为了中国邮坛出版个人专著第一人。2003年,他又出了《万维生记事手绘封》第二集。这两本集子里面收录的都是他的得意之作,图文并茂、妙趣盎然,看到的人都不禁慨叹“他真把封给玩活了”。
对于这种“带图的日记”,万维生津津乐道:“我觉得人要跟上潮流,我也会用iPad发微博,记事手绘封篇幅有限制,短小又能反映事情,不就像信封上的‘微博’吗?”
后来,万维生还创作了一张记事封,作为自己邮票创作生涯的总结:“邮民是上帝,我为上帝服务,准备了半年创作作品,摆大摊卖,当钟点工每天两小时去签名,还要上楼陪贵宾做讲解员。”言语间不乏幽默调侃,正合了挚友洪泓对他的“老顽童”印象。
乡情就是肉粽、面线糊和牛肉羹
万维生虽然出生在日本神户,但骨子里却是个地地道道的泉州“咱厝人”。他的代表作《水仙花》和《妈祖》,便是他为家乡福建量身定制的。
1984年,万维生在故乡泉州举办了自己的首场邮票作品展,这也是中国邮票设计师的首场个人作品展。原本他将在泉州再办一场个人画展,却因他的逝世而取消,成为票迷们永远的遗憾。
而万维生生前还有一个遗憾,就是退休前没有把家乡的东西塔绘制成邮票。
万维生一辈子都在画邮票,也一直想着要把“泉州元素”搬进邮票里。在2013年的一次采访中,他透露说自己正在设计一套以清源山为主题的邮票,当时已经立项,预计次年发行。但遗憾的是,直到万维生故去,这套邮票还未能与大众见面。
今年7月18日,《清源山》特种邮票1套3枚首发式在泉州文庙广场举行。尽管设计者不是万维生,但也算是他的同事为他了了一桩夙愿。
万维生不仅迷恋泉州的风光,家乡的味道同样也是他生命中无法割舍的。
油条和面线糊是绝配,碗糕甜糯真好味,还有石狮牛肉羹,肉在齿间味道美。这些泉州美味,万维生最为钟情。
“他喜欢吃面线糊、碗糕、油条和牛肉羹。”洪泓说,每次万维生回泉州,家乡美食都是“常规节目”,冰箱里也不忘储上些存货。
“他回泉州,我们想请他吃点好的,每次他都说吃个肉粽就好。”回忆起这位吃穿不甚讲究的随和老爷子,朱智强等友人不禁凝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