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是新时期创新党员管理模式的重大举措。文章从实践出发,对建立和完善构建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 党员动态管理; 流动党员;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 D2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8)11-0046-03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这是党顺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推进保持党的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创新党员管理模式的重大举措,对于我们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促进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为我们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全州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海西作为全省资源开发的重点地区,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已成为青海省流动党员重要的承载基地。目前全州流动党员总数2138人,其中流出党员507人,流入党员1631人。流出党员主体为外出务工的农民党员和下岗失业党员,流入党员则多为大中专毕业生,文化水平较高。针对新时期流动党员队伍变化的特点,在实践中我们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收到了一定成效。
(一)形成了城乡一体的流动党员信息化管理系统。按照每个流动党员都要编入信息系统的要求,探索区域化、信息化管理模式,切实把每一名流动党员纳入有效管理。一是健全流动党员信息库。县(市)、乡(镇)、村(社)三级分别建立健全了流动党员信息库。为做好基础信息的采集工作,针对不同单位、不同类型党员的实际,提出了“统一采集范围、统一结构体系、统一指标口径、统一信息项目;支部不准漏人、个人不准漏项、项目不准出错”的“四统一、三不准”要求,对每一个单位,每一名信息采集对象,明确规定信息采集范围,确保了信息库基础信息不漏、不乱、不重;二是实现了流动党员网络化管理。确定专人负责流动党员信息录入工作,每月上报一次流动党员统计信息。依托州委组织部海西党建网建立了流动党员信息管理系统,县市乡镇党组织可以随时依据网上提供的信息与外出的流动党员、流动党员党组织取得联系。网内开设有信箱,流动党员和流动党员党组织可以随时与原籍地党组织取得联系并进行交流沟通。公布了州、县、乡三级流动党员服务机构电话,保证流动党员可以随时找到组织。
(二)形成了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围绕城乡党员管理工作的相互融合、拓展和延伸,积极搭建平台,开展互联互建活动,加强党员动态管理。一是推行了领导干部联建党建示范点、机关单位和农村区党组织“一对一”互动制度。二是建立了流动党员双向配合共管机制。要求工作单位和居住地或单位所在地党组织相互结合,促进城乡党组织和党员交流,规范城乡流动党员管理;三是加强同党员流出地的工作衔接。与西宁、海动等四地区建立了区域党建联席会议制度,达成了流动党员管理协议,定期与党员流出地党组织进行信息交流,随时掌握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信息;四是推行党员二次管理模式。针对流动党员流出半径长、流动频率高和城镇机关党员服务社区管理难的实际,要求流动党员既在原籍地进行在线管理,又在流入地进行二次管理,加大管理的密度,使第一次管理和第二次管理相衔接,消灭管理盲区。
(三)构建了城乡一体的党员服务体系。针对海西流入党员多的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紧紧抓住服务党员这一根本,积极探索和实践搞好服务的有效形式。一是实施了党员服务中心体系建设。在街道、社区和乡镇、村建成36个党员服务中心。在每一个党员服务中心,都设立了党员登记管理站和服务接待窗口,有专人为来访的党员群众提供组织关系接转、入党申请受理、有关业务代理等多方面的服务;二是建设了党员活动体系。在流动党员集中的格尔木、茫崖、天峻和非公企业聚集的4个工业园区建立红色驿站,在社区、工矿区依托企业资源建设了36个多功能的党员驿站,搭建服务平台,成为了园区和社区企业党员活动中心和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阵地。在农牧区建设了80户党员活动中心户,在全州55个社区建立党员志愿者之家,依托海西党建网站建立了网上党员活动室,解决了流动党员过组织生活难的问题;三是创新服务内容。建立了党员发展基金,目前已筹集150万元,主要用于扶持流动党员能人、党员联户上项目和支部加协会或合作社的经营项目。选派机关党员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或以兼职的方式担任组织员,帮助抓好村级班子建设、完善民主管理,发展村级经济。
(四)设置了城乡一体的组织结构。根据适应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服务于群众、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原则,探索和推进基层组织设置的创新。一是区域党建整合。有效整合党的资源、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打破行政区划、所有制和城乡界限,着力构建海西大党建格局。根据产业趋同、生产相近、地域相连的经济布局,把几个村(楼宇、市场、中介组织)的党支部联建成党总支,在生产经营上统一协调、统一服务,并将支部内的党员根据生产经营、生活活动的情况分设党小组。二是在产业协会和合作社上建立支部,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三是推进村企联建。企业党员和农村党员互动互助,解决企业发展党员和组建党组织等问题,实现村企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共建成效。
二、新形势下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思考
(一)突破城乡党员管理二元结构,探索建立党务工作一体化机制。要坚持城乡统筹原则,通过整合城乡党建工作格局,突破以行政区划分为主要特征的城乡党员管理二元结构,探索建立党务工作一体机制,推进城乡党员管理一体化、动态化发展,促进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党员在日常管理、教育培训、服务群众等方面的互动与融合,不断提升党员整体素质。一是建立城乡共育的党员发展机制,采取异地培养、委托培养、跟踪培养、驻地党组织协助培养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增强培养效果,切实保证新发展党员的质量。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培训机制。要采取岗位培训、学历培训、送外培训等多种途径,积极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党员教育培训格局,将城乡党员一起培训,不断缩小城乡党员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上的差别。三是建立城乡联动的党员服务机制。依托为民服务代理机构,建立城乡联动的党员服务中心和党员服务站,为党员提供学习培训、职业介绍、技术培训等服务,使城乡党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活动,构建起上下左右联动、城市农村互动的一体化党员动态服务网络,实现党员活动区域化、服务社会化。
(二)积极推进多形式、多领域的党员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分类教育管理的模式。在具体的操作中,要结合党员年龄结构、活动范围和能力特长等方面的差异,对在职党员实行目标管理,要按照担任的工作职责,实行以岗定责;对流动党员要实行二次管理,通过二次管理,消除流动党员管理“盲点”,实现流动党员从平面管理向立体管理、由点的管理向面的管理转变。总之,通过分层、分类管理,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党员都有一个发挥作用的合适载体。
(三)整合各类资源,创新组织设置,构建区域大党建格局。要适应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积极整合党的资源、社会资源、企业资源等各类资源,打破行政区划、所有制和城乡界限,不断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采取多種措施、多种形式组建党组织,在组织调整上实现城乡统筹,构建区域大党建格局。一要横向联合建立党组织。实行强村联手、村企联建,将经济薄弱村党组织与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合并,促进共同发展;实行乡镇机关、站所与村共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创共建。二要纵向整合建立党组织,积极探索农业、移民、扶贫等涉农部门机关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较小且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村联建党组织、党群部门机关与班子软弱涣散村(社区)联建党组织、财政税务机关和金融部门与自然条件较差村(社区)联建党组织新模式,整合组织工作资源,指导村(社区)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三要动静结合建立党组织。探索在外出务工人员相对集中地组建流动党组织,从非领导干部中选派熟悉党务工作、工作热情较高的优秀党员任流动党组织负责人,指导流动党支部组建和管理工作,把流动党组织建成集党员发展、教育管理、权益维护、招商引资、就业服务“五位一体”的坚强堡垒。
(四)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的一系列制度。要针对现有制度的状况,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党员动态管理的制度体系。一要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和档案管理制度。二要建立流动党员定期排查制度。要定期开展流动党员排查活动,对未报告的流出党员,及时主动与流入地党组织加强联系,配合流入地党组织共同做好流动党员外出期间的教育管理工作。对流入的党员及时上门了解、掌握情况,并纳入本地党员教育管理的整体工作中。三要建立流动党员目标管理制度。由原籍地和所在地党组织实行双重目标管理,明确每个流动党员的职责,以目标责任书签约的形式管理流动党员。四要建立走访慰问流动党员制度。五要建立地区、城乡间的信息互享、交流制度。以这项制度为平台,加强地区间、城乡间的党员信息互享和交流,按照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的原则,逐步构建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城乡一体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
(五)巩固和提高社区党建水平,扩大社区党的工作覆盖面。以健全组织网络、信息网络和教育管理制度为重点,加强社区流动党员管理。一是依托街道、社区党组织,夯实流动党员管理的组织基础。建立覆盖广泛的社区党员网络化管理新格局,确保社区外来流动党员有“家”可归。二是建立信息网络。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从居住在社区的离退休老党员、老干部中选聘责任心强且热心社区党建工作的同志,组建流动党员信息员队伍,及时掌握社区流动党员的情况,为加强教育管理打下良好基础。三是建立“流动党员活动日”制度,社区党组织通过召开党的会议、组织学习培训、过组织生活、开展义务服务活动,增强流动党员的党员意识。建立流动党员挂牌管理制度,引导流动党员树立好形象。
(六)抓好以工业园区为龙头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实现城市流动党员管理全覆盖。一是对落户企业较多、党建工作基础较好的工业园区,依托工业园区管理机构、街道(乡镇)或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在企业集中的工业园区建立工业园区联合党组织,实现园区内企业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二是对一些党建工作薄弱,还不具备建立党组织的工业园区设立党员服务中心,抓好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队伍和园区非公企业群团组织建设,推进园区党组织建立,实现园区党建工作全面覆盖未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三是对落户企业不多的工业园区,在园区内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及时接转组织关系。四是依托园区党组织以“加强党内服务,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提高党的影响力”为宗旨,以集约化、社会化的方式对园区党组织和外党员提供咨询、指导、协调、帮困和培训服务,解决党员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使他们感受到党组织关怀和温暖。
(七)围绕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加强农村外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以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排头兵、骨干力量为目标,保持农村外出流动党员的先进性。一是因地制宜分级设立外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机构。对外出流动党员相对固定、数量较多的流入地,设立外出流动党员工作委员会,统一管理农村外出流动党员。二是延伸工作手臂,强化服务功能。做好入党纪念日文章,向外出流动党员寄送入党生日卡或通过手机发送祝愿短信等;做好节假日文章,在“七一”、春节期间走访慰问外出流动党员和困难家属,开展送温暖活动。三是创设各种载体,拓展教育方式。探索成立“流动党校”,组成宣讲团奔赴外出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城市巡回讲课。利用外出流动党员春节返乡的时机,采取专家授课、先进事迹报告会、党员交心谈心等形式,由基层党组织实施集中培训。四是加强联系引导,强化作用发挥。深化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积极为农村外出流动党员作用搭建平台,通过勤劳致富岗、经济发展岗、外出创业岗等,使外出党员有职有责、有为有位。着力引导外出流动党员支持家乡建设。
(八)坚持党要管党,党要建党,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责任机制。领导机制建设是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的保障。一是完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组织。在州、市(县)成立非公企业工委,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引导和指导。二是建立齐抓共管的责任机制。建立党委常委联系“两新”党组织工作机制。建立以组织、宣传、纪检等部门为主体的党员动态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把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工作列入党建工作考评目标,签订党员一体动态管理目标责任书,提升互动管理的内动力。三是建立统筹城乡的信息互享机制。积极推进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县)、乡(镇)、村在设施、设备等方面共建共享,积极打造上下贯通、互惠互利的党员教育管理新平台。四是建立联合一体的服務互动机制。建立由州委组织部抓总牵头、市县乡镇党委和部门党组织主动参与、村(社区)和“两新”组织等基层党组织主抓落实的党员服务新体系。五是建立党员管理专项投入机制。实现城乡党员一体动态管理,必须有相应的专项经费支撑,应按照“财政预算、部门支持、社会赞助”相结合的办法,落实城乡基层党组织工作经费,特别是要把村、社区、“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相应增加,保证工作正常运转。
(本文作者:中共海西州委常委、组织部长)
责任编辑史小今
[关键词] 党员动态管理; 流动党员;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 D2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8)11-0046-03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这是党顺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推进保持党的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创新党员管理模式的重大举措,对于我们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促进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为我们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全州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海西作为全省资源开发的重点地区,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已成为青海省流动党员重要的承载基地。目前全州流动党员总数2138人,其中流出党员507人,流入党员1631人。流出党员主体为外出务工的农民党员和下岗失业党员,流入党员则多为大中专毕业生,文化水平较高。针对新时期流动党员队伍变化的特点,在实践中我们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收到了一定成效。
(一)形成了城乡一体的流动党员信息化管理系统。按照每个流动党员都要编入信息系统的要求,探索区域化、信息化管理模式,切实把每一名流动党员纳入有效管理。一是健全流动党员信息库。县(市)、乡(镇)、村(社)三级分别建立健全了流动党员信息库。为做好基础信息的采集工作,针对不同单位、不同类型党员的实际,提出了“统一采集范围、统一结构体系、统一指标口径、统一信息项目;支部不准漏人、个人不准漏项、项目不准出错”的“四统一、三不准”要求,对每一个单位,每一名信息采集对象,明确规定信息采集范围,确保了信息库基础信息不漏、不乱、不重;二是实现了流动党员网络化管理。确定专人负责流动党员信息录入工作,每月上报一次流动党员统计信息。依托州委组织部海西党建网建立了流动党员信息管理系统,县市乡镇党组织可以随时依据网上提供的信息与外出的流动党员、流动党员党组织取得联系。网内开设有信箱,流动党员和流动党员党组织可以随时与原籍地党组织取得联系并进行交流沟通。公布了州、县、乡三级流动党员服务机构电话,保证流动党员可以随时找到组织。
(二)形成了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围绕城乡党员管理工作的相互融合、拓展和延伸,积极搭建平台,开展互联互建活动,加强党员动态管理。一是推行了领导干部联建党建示范点、机关单位和农村区党组织“一对一”互动制度。二是建立了流动党员双向配合共管机制。要求工作单位和居住地或单位所在地党组织相互结合,促进城乡党组织和党员交流,规范城乡流动党员管理;三是加强同党员流出地的工作衔接。与西宁、海动等四地区建立了区域党建联席会议制度,达成了流动党员管理协议,定期与党员流出地党组织进行信息交流,随时掌握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信息;四是推行党员二次管理模式。针对流动党员流出半径长、流动频率高和城镇机关党员服务社区管理难的实际,要求流动党员既在原籍地进行在线管理,又在流入地进行二次管理,加大管理的密度,使第一次管理和第二次管理相衔接,消灭管理盲区。
(三)构建了城乡一体的党员服务体系。针对海西流入党员多的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紧紧抓住服务党员这一根本,积极探索和实践搞好服务的有效形式。一是实施了党员服务中心体系建设。在街道、社区和乡镇、村建成36个党员服务中心。在每一个党员服务中心,都设立了党员登记管理站和服务接待窗口,有专人为来访的党员群众提供组织关系接转、入党申请受理、有关业务代理等多方面的服务;二是建设了党员活动体系。在流动党员集中的格尔木、茫崖、天峻和非公企业聚集的4个工业园区建立红色驿站,在社区、工矿区依托企业资源建设了36个多功能的党员驿站,搭建服务平台,成为了园区和社区企业党员活动中心和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阵地。在农牧区建设了80户党员活动中心户,在全州55个社区建立党员志愿者之家,依托海西党建网站建立了网上党员活动室,解决了流动党员过组织生活难的问题;三是创新服务内容。建立了党员发展基金,目前已筹集150万元,主要用于扶持流动党员能人、党员联户上项目和支部加协会或合作社的经营项目。选派机关党员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或以兼职的方式担任组织员,帮助抓好村级班子建设、完善民主管理,发展村级经济。
(四)设置了城乡一体的组织结构。根据适应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服务于群众、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原则,探索和推进基层组织设置的创新。一是区域党建整合。有效整合党的资源、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打破行政区划、所有制和城乡界限,着力构建海西大党建格局。根据产业趋同、生产相近、地域相连的经济布局,把几个村(楼宇、市场、中介组织)的党支部联建成党总支,在生产经营上统一协调、统一服务,并将支部内的党员根据生产经营、生活活动的情况分设党小组。二是在产业协会和合作社上建立支部,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三是推进村企联建。企业党员和农村党员互动互助,解决企业发展党员和组建党组织等问题,实现村企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共建成效。
二、新形势下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思考
(一)突破城乡党员管理二元结构,探索建立党务工作一体化机制。要坚持城乡统筹原则,通过整合城乡党建工作格局,突破以行政区划分为主要特征的城乡党员管理二元结构,探索建立党务工作一体机制,推进城乡党员管理一体化、动态化发展,促进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党员在日常管理、教育培训、服务群众等方面的互动与融合,不断提升党员整体素质。一是建立城乡共育的党员发展机制,采取异地培养、委托培养、跟踪培养、驻地党组织协助培养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增强培养效果,切实保证新发展党员的质量。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培训机制。要采取岗位培训、学历培训、送外培训等多种途径,积极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党员教育培训格局,将城乡党员一起培训,不断缩小城乡党员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上的差别。三是建立城乡联动的党员服务机制。依托为民服务代理机构,建立城乡联动的党员服务中心和党员服务站,为党员提供学习培训、职业介绍、技术培训等服务,使城乡党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活动,构建起上下左右联动、城市农村互动的一体化党员动态服务网络,实现党员活动区域化、服务社会化。
(二)积极推进多形式、多领域的党员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分类教育管理的模式。在具体的操作中,要结合党员年龄结构、活动范围和能力特长等方面的差异,对在职党员实行目标管理,要按照担任的工作职责,实行以岗定责;对流动党员要实行二次管理,通过二次管理,消除流动党员管理“盲点”,实现流动党员从平面管理向立体管理、由点的管理向面的管理转变。总之,通过分层、分类管理,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党员都有一个发挥作用的合适载体。
(三)整合各类资源,创新组织设置,构建区域大党建格局。要适应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积极整合党的资源、社会资源、企业资源等各类资源,打破行政区划、所有制和城乡界限,不断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采取多種措施、多种形式组建党组织,在组织调整上实现城乡统筹,构建区域大党建格局。一要横向联合建立党组织。实行强村联手、村企联建,将经济薄弱村党组织与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合并,促进共同发展;实行乡镇机关、站所与村共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创共建。二要纵向整合建立党组织,积极探索农业、移民、扶贫等涉农部门机关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较小且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村联建党组织、党群部门机关与班子软弱涣散村(社区)联建党组织、财政税务机关和金融部门与自然条件较差村(社区)联建党组织新模式,整合组织工作资源,指导村(社区)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三要动静结合建立党组织。探索在外出务工人员相对集中地组建流动党组织,从非领导干部中选派熟悉党务工作、工作热情较高的优秀党员任流动党组织负责人,指导流动党支部组建和管理工作,把流动党组织建成集党员发展、教育管理、权益维护、招商引资、就业服务“五位一体”的坚强堡垒。
(四)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的一系列制度。要针对现有制度的状况,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党员动态管理的制度体系。一要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和档案管理制度。二要建立流动党员定期排查制度。要定期开展流动党员排查活动,对未报告的流出党员,及时主动与流入地党组织加强联系,配合流入地党组织共同做好流动党员外出期间的教育管理工作。对流入的党员及时上门了解、掌握情况,并纳入本地党员教育管理的整体工作中。三要建立流动党员目标管理制度。由原籍地和所在地党组织实行双重目标管理,明确每个流动党员的职责,以目标责任书签约的形式管理流动党员。四要建立走访慰问流动党员制度。五要建立地区、城乡间的信息互享、交流制度。以这项制度为平台,加强地区间、城乡间的党员信息互享和交流,按照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的原则,逐步构建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城乡一体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
(五)巩固和提高社区党建水平,扩大社区党的工作覆盖面。以健全组织网络、信息网络和教育管理制度为重点,加强社区流动党员管理。一是依托街道、社区党组织,夯实流动党员管理的组织基础。建立覆盖广泛的社区党员网络化管理新格局,确保社区外来流动党员有“家”可归。二是建立信息网络。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从居住在社区的离退休老党员、老干部中选聘责任心强且热心社区党建工作的同志,组建流动党员信息员队伍,及时掌握社区流动党员的情况,为加强教育管理打下良好基础。三是建立“流动党员活动日”制度,社区党组织通过召开党的会议、组织学习培训、过组织生活、开展义务服务活动,增强流动党员的党员意识。建立流动党员挂牌管理制度,引导流动党员树立好形象。
(六)抓好以工业园区为龙头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实现城市流动党员管理全覆盖。一是对落户企业较多、党建工作基础较好的工业园区,依托工业园区管理机构、街道(乡镇)或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在企业集中的工业园区建立工业园区联合党组织,实现园区内企业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二是对一些党建工作薄弱,还不具备建立党组织的工业园区设立党员服务中心,抓好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队伍和园区非公企业群团组织建设,推进园区党组织建立,实现园区党建工作全面覆盖未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三是对落户企业不多的工业园区,在园区内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及时接转组织关系。四是依托园区党组织以“加强党内服务,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提高党的影响力”为宗旨,以集约化、社会化的方式对园区党组织和外党员提供咨询、指导、协调、帮困和培训服务,解决党员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使他们感受到党组织关怀和温暖。
(七)围绕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加强农村外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以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排头兵、骨干力量为目标,保持农村外出流动党员的先进性。一是因地制宜分级设立外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机构。对外出流动党员相对固定、数量较多的流入地,设立外出流动党员工作委员会,统一管理农村外出流动党员。二是延伸工作手臂,强化服务功能。做好入党纪念日文章,向外出流动党员寄送入党生日卡或通过手机发送祝愿短信等;做好节假日文章,在“七一”、春节期间走访慰问外出流动党员和困难家属,开展送温暖活动。三是创设各种载体,拓展教育方式。探索成立“流动党校”,组成宣讲团奔赴外出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城市巡回讲课。利用外出流动党员春节返乡的时机,采取专家授课、先进事迹报告会、党员交心谈心等形式,由基层党组织实施集中培训。四是加强联系引导,强化作用发挥。深化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积极为农村外出流动党员作用搭建平台,通过勤劳致富岗、经济发展岗、外出创业岗等,使外出党员有职有责、有为有位。着力引导外出流动党员支持家乡建设。
(八)坚持党要管党,党要建党,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责任机制。领导机制建设是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的保障。一是完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组织。在州、市(县)成立非公企业工委,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引导和指导。二是建立齐抓共管的责任机制。建立党委常委联系“两新”党组织工作机制。建立以组织、宣传、纪检等部门为主体的党员动态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把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工作列入党建工作考评目标,签订党员一体动态管理目标责任书,提升互动管理的内动力。三是建立统筹城乡的信息互享机制。积极推进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县)、乡(镇)、村在设施、设备等方面共建共享,积极打造上下贯通、互惠互利的党员教育管理新平台。四是建立联合一体的服務互动机制。建立由州委组织部抓总牵头、市县乡镇党委和部门党组织主动参与、村(社区)和“两新”组织等基层党组织主抓落实的党员服务新体系。五是建立党员管理专项投入机制。实现城乡党员一体动态管理,必须有相应的专项经费支撑,应按照“财政预算、部门支持、社会赞助”相结合的办法,落实城乡基层党组织工作经费,特别是要把村、社区、“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相应增加,保证工作正常运转。
(本文作者:中共海西州委常委、组织部长)
责任编辑史小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