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的兴衰体现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形象和实力。两者相互依赖,不可分割。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大背景下,在文化大繁荣、文化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前,使农村文化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显得尤为重要,从“农业大县”到“文化大县”的转变也是一个值得让文化工作者们思量的问题。
拿青海省湟中县来说,作为全省人口大县、农业大县,湟中县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3%。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来愈高,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发展部门极为关心和高度重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和队伍建设。作为群文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但就目前农村基层文化的现状而言,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令人担忧。本人就湟中县为例谈一点肤浅看法:
一、文化基础设施比较差但在逐步完善
1、近年来,在湟中县委、县政府以及宣传部门的支持下,县宣传文化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县级公共文化场地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但是,放眼基层,只是整个重视文化工作的口号响,雷声大、雨点小,大家只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理论,不讲队伍建设,更谈不上怎样抓队伍建设,没有好的具体措施和政策,真正为农村基层的文化建设解决实际问题甚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真正用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资金微乎其微。
2、湟中县15个乡镇都设有文化站,配备了专职文化干事,近年来随着“文化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全县三分之二的村社也都配备了相关的文化体育器材,有些村还建了文化活动室。
二、文化活动开展的富有成效
1、乡村文化活动不断活跃。县文化馆充分发挥文化辐射功能,以带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目前全县共成立27家文化中心户,每年利用节庆假日以及农村传统节日的一些文化活动竞相开展。全年各类演出活动达上万场次,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活跃,已经成为全县文化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
2、全县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文化中心户“几个轮子一起转”,城乡一体化。县城、乡镇、农村整体联动,并妥善处理专业与群众文化、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富有成效地整合全县的文化资源,使其发挥社会文化的最佳效果。农村社火、曲艺、戏剧等竞相绽放,相得益彰。这些民间文化不断更新,勃发新的活力,为农村群众带来了精神文化食粮。
3、近几年来,湟中县文化馆每年组织两次以上全县大型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尤其塔尔寺“灯节”活动规模宏大,活动内容丰富。每年春节期间选调的社火来县城巡演,极大地丰富了城乡群众的节庆文化生活。
4、湟中县文化馆还积极发展、推介湟中农民画,每年争取资金开展农民画创作培训班、讲习班、研修班,目前全县有300余名农民画作者,近百人优秀农民画家,“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花落我县,农民画也成为湟中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三、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成果显著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文化资源没有消失,而是更好地成为了“非遗”申报的条件和资本。近几年来,县文化馆积极搜集整理和挖掘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更有效地保护我县的民间文化遗产。塔尔寺酥油花、加牙藏毯、湟中堆绣、千户营高台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湟中农民画、湟中却西德哇古老游戏、湟中皮影、湟中越弦已经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县文化馆至此也两次获得全国优秀集体奖状,11次省市各类奖项,有3人获得国家文化部12、13、14届群星奖。
2、近年来,县政府着力推出我县的民间艺术,大力打造“八瓣莲花”民间艺术文化品牌。同时,坚持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相结合,不断赋予湟中“八韵”以崭新的时代内容,成为这片厚土上别样的文化风景,也成为全省农村文化生活的一个亮丽品牌。湟中农民画、湟中堆绣、湟中壁画、湟中泥塑、湟中灯影戏、湟中镶丝、湟中银铜器、湟中木雕这八种民间艺术,一瓣一技能、一瓣一芬芳。灯韵、鼓韵、墨韵、武韵、学韵、曲韵、歌韵、舞韵——“湟中八韵”相得益彰、共同繁荣发展。
回顾近几年来湟中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笔者认为要以创建促进发展。近年来,湟中县紧紧抓住创建文化大县这一契机,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实现了新的飞跃。比如,湟中县宣传文化中心的建成就大大满足了县城居民的文化活动的场地需求,“农民艺术节”、全县职工文体活动等等成功举办,这在前几年是没有过的,即使有也没有现在的规模和影响。还要以服务赢得地位。由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始终围绕全县的中心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也得到了上级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再加上群众的信赖,文化工作发展得较为顺利。
那怎样才能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呢?对此,本人作为一个群文工作者也在思考、探究。
1、加大对乡镇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村级文化阵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实施对农村“文化扶贫”,不能只搞“窗口”建设,不能只图应付检查,要为大多数人民谋利益、办实事。
2、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关键是加强队伍建设。基层群众文化少之又少,许多文化活动有始无终,许多有价值的文化产业得不到很好的开发。推行“以钱养事”必须首先坚持“以人为本”。毛泽东曾经这样总结:“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所以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关键是加强队伍建设。
3、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开发、挖掘和抢救保护优秀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工作的议事日程,积极、热情扶持创建农村民间文艺团体,对优秀民间艺人分别授予荣誉称号和给予一定的经济待遇,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留下来。
4、正确处理好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年度工作的考核和考察衡量提拔重用领导干部的条件之一。
5、建立一支稳定、热爱本职、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文化“专业”队伍。
6、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专业文化人员定期开展培训,同时加大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力度。
总之,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一要务必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二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要确保经费投入。四要上级主管部门加强指导。五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特色优势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认真解决好上述问题,切实做好各项基层基础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充满活力,才会有新的局面,文化大繁榮、大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结论:先进的文化是前进的方向,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和谐文化,建设文化大县、强县,没有稳定的队伍,没有基层文化组织者的引导,没有基本的物质条件,只能是纸上谈兵,喊破嗓子!有文化才有魅力、才有活力。为正视现实,不回避问题,真正把握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充分调动人的因素和工作热情。为构建和谐政治、和谐经济、和谐文化、和谐社会,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物质文化生活,缩小城乡差别,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加牙藏毯、塔尔寺酥油花[J].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青海篇.
[2]袁组.党建与人才[J].2002年第5期,维普资讯网.
[3]登安球.文化产业发展理论研究[J].文化产业基本理论2.1.
[4]何志伟.调研世界[J].2007年第7期,万方数据.
[5]新东方教育2009-01-08作者:David、编辑:姚阿珊.是金子就一定会发光[J].来源:新东方.
[6]罗萍.学术论坛[J].2010年第11期,维普资讯网.
[7]白岚麟.国内世界遗产研究与概述[J].2008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8]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史哲辑学科范围.语言、文字、文学、文化、艺术.
[9]王栋.湖北社会科学[J].2007年第10期,万方数据.
[10]董善凤.安徽农学通报[J].2009年第16期, 维普资讯网.
(作者简介:柴发柏,男,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文化馆群文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民间艺术。)
拿青海省湟中县来说,作为全省人口大县、农业大县,湟中县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3%。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来愈高,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发展部门极为关心和高度重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和队伍建设。作为群文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但就目前农村基层文化的现状而言,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令人担忧。本人就湟中县为例谈一点肤浅看法:
一、文化基础设施比较差但在逐步完善
1、近年来,在湟中县委、县政府以及宣传部门的支持下,县宣传文化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县级公共文化场地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但是,放眼基层,只是整个重视文化工作的口号响,雷声大、雨点小,大家只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理论,不讲队伍建设,更谈不上怎样抓队伍建设,没有好的具体措施和政策,真正为农村基层的文化建设解决实际问题甚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真正用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资金微乎其微。
2、湟中县15个乡镇都设有文化站,配备了专职文化干事,近年来随着“文化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全县三分之二的村社也都配备了相关的文化体育器材,有些村还建了文化活动室。
二、文化活动开展的富有成效
1、乡村文化活动不断活跃。县文化馆充分发挥文化辐射功能,以带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目前全县共成立27家文化中心户,每年利用节庆假日以及农村传统节日的一些文化活动竞相开展。全年各类演出活动达上万场次,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活跃,已经成为全县文化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
2、全县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文化中心户“几个轮子一起转”,城乡一体化。县城、乡镇、农村整体联动,并妥善处理专业与群众文化、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富有成效地整合全县的文化资源,使其发挥社会文化的最佳效果。农村社火、曲艺、戏剧等竞相绽放,相得益彰。这些民间文化不断更新,勃发新的活力,为农村群众带来了精神文化食粮。
3、近几年来,湟中县文化馆每年组织两次以上全县大型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尤其塔尔寺“灯节”活动规模宏大,活动内容丰富。每年春节期间选调的社火来县城巡演,极大地丰富了城乡群众的节庆文化生活。
4、湟中县文化馆还积极发展、推介湟中农民画,每年争取资金开展农民画创作培训班、讲习班、研修班,目前全县有300余名农民画作者,近百人优秀农民画家,“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花落我县,农民画也成为湟中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三、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成果显著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文化资源没有消失,而是更好地成为了“非遗”申报的条件和资本。近几年来,县文化馆积极搜集整理和挖掘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更有效地保护我县的民间文化遗产。塔尔寺酥油花、加牙藏毯、湟中堆绣、千户营高台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湟中农民画、湟中却西德哇古老游戏、湟中皮影、湟中越弦已经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县文化馆至此也两次获得全国优秀集体奖状,11次省市各类奖项,有3人获得国家文化部12、13、14届群星奖。
2、近年来,县政府着力推出我县的民间艺术,大力打造“八瓣莲花”民间艺术文化品牌。同时,坚持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相结合,不断赋予湟中“八韵”以崭新的时代内容,成为这片厚土上别样的文化风景,也成为全省农村文化生活的一个亮丽品牌。湟中农民画、湟中堆绣、湟中壁画、湟中泥塑、湟中灯影戏、湟中镶丝、湟中银铜器、湟中木雕这八种民间艺术,一瓣一技能、一瓣一芬芳。灯韵、鼓韵、墨韵、武韵、学韵、曲韵、歌韵、舞韵——“湟中八韵”相得益彰、共同繁荣发展。
回顾近几年来湟中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笔者认为要以创建促进发展。近年来,湟中县紧紧抓住创建文化大县这一契机,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实现了新的飞跃。比如,湟中县宣传文化中心的建成就大大满足了县城居民的文化活动的场地需求,“农民艺术节”、全县职工文体活动等等成功举办,这在前几年是没有过的,即使有也没有现在的规模和影响。还要以服务赢得地位。由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始终围绕全县的中心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也得到了上级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再加上群众的信赖,文化工作发展得较为顺利。
那怎样才能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呢?对此,本人作为一个群文工作者也在思考、探究。
1、加大对乡镇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村级文化阵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实施对农村“文化扶贫”,不能只搞“窗口”建设,不能只图应付检查,要为大多数人民谋利益、办实事。
2、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关键是加强队伍建设。基层群众文化少之又少,许多文化活动有始无终,许多有价值的文化产业得不到很好的开发。推行“以钱养事”必须首先坚持“以人为本”。毛泽东曾经这样总结:“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所以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关键是加强队伍建设。
3、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开发、挖掘和抢救保护优秀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工作的议事日程,积极、热情扶持创建农村民间文艺团体,对优秀民间艺人分别授予荣誉称号和给予一定的经济待遇,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留下来。
4、正确处理好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年度工作的考核和考察衡量提拔重用领导干部的条件之一。
5、建立一支稳定、热爱本职、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文化“专业”队伍。
6、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专业文化人员定期开展培训,同时加大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力度。
总之,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一要务必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二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要确保经费投入。四要上级主管部门加强指导。五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特色优势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认真解决好上述问题,切实做好各项基层基础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充满活力,才会有新的局面,文化大繁榮、大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结论:先进的文化是前进的方向,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和谐文化,建设文化大县、强县,没有稳定的队伍,没有基层文化组织者的引导,没有基本的物质条件,只能是纸上谈兵,喊破嗓子!有文化才有魅力、才有活力。为正视现实,不回避问题,真正把握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充分调动人的因素和工作热情。为构建和谐政治、和谐经济、和谐文化、和谐社会,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物质文化生活,缩小城乡差别,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加牙藏毯、塔尔寺酥油花[J].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青海篇.
[2]袁组.党建与人才[J].2002年第5期,维普资讯网.
[3]登安球.文化产业发展理论研究[J].文化产业基本理论2.1.
[4]何志伟.调研世界[J].2007年第7期,万方数据.
[5]新东方教育2009-01-08作者:David、编辑:姚阿珊.是金子就一定会发光[J].来源:新东方.
[6]罗萍.学术论坛[J].2010年第11期,维普资讯网.
[7]白岚麟.国内世界遗产研究与概述[J].2008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8]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史哲辑学科范围.语言、文字、文学、文化、艺术.
[9]王栋.湖北社会科学[J].2007年第10期,万方数据.
[10]董善凤.安徽农学通报[J].2009年第16期, 维普资讯网.
(作者简介:柴发柏,男,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文化馆群文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