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了织金县积极发展“三农”的做法,包括构筑生态农业屏障、开辟农村循环经济市场、特色种植促进农民致富增收、惠农资金支持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小流域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等内容,以期为“三农”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农”;发展;做法;贵州织金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2-0369-02
位于乌江两大源流交汇处的织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毕节试验区建设20周年以来,织金县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在“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发展主题思想的指引下,在探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道路之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就织金县发展“三农”的做法和经验作一些探讨。
1构筑生态农业屏障
织金县的地貌特征为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山地多、平地少,生态极为脆弱。1988年试验区建立以后,提出了生态农业的“五子登科”战略,为织金的农业生产指明了方向。“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搞坡改梯拴带子、坡地种植绿肥铺毯子、山下发展庭院经济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织金县不断推行石漠化治理的坡改梯工程,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并结合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支援的3356项目的开展,实施了退耕还林建设。经过2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如今织金的生态正逐渐恢复,农业生产与保护青山绿水和谐发展,构筑起了生态农业的绿色长城。
1.1科技兴农发展大农业
在毕节试验区建立以前,织金的农业科技运用也在纵向上有着缓慢的发展,但近20年来,结合试验区确立的一系列立足于黔西北实际的建设与发展的战略思路,无疑给织金的农业大发展带来了春天。20年来,向单位面积要产量,向科技要效益已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共识,农业科学技术运用方兴未艾。在织金县金龙乡关心村白泥窝村民组,大部分地块里长着优质牧草,家家户户都改圈、改灶、改厕和配套沼气。全组23户110人口,2002年底仅有3头当地母猪和30头架子猪。现在,存栏杂交母猪达到118头;生猪400头,优质纯种公猪3头;预计2010年下半年可向市场提供仔猪3 000多头。
1.2实施粮食增产工程
随着农业科技含量的不断加大,2007年织金县全县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了34.29万t,持续保持了连年增长的良好势头,为1988年总产量的201%,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74 kg,为1988年人均占有量的157%,农民人均收入达2 246.5元,比1988年翻了将近4番。2004年,按照《贵州省粮食增产工程实施安排意见》和毕节试验区粮食增产工程领导小组的要求,织金县以科技兴农为抓手,在全县实施粮食增产工程1.13 万hm2,其中玉米种植9 333.33 hm2,安排在全县32个乡镇实施,建立了三甲乡大嘎村、干坝村,自强乡二坪村等十几个6.67 hm2示范样板,推广农业科技。当年,全县的粮食产量达到了31.2万t,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2008,织金县全县种植玉米2.8 万hm2,杂交品种就达到了1.8万hm2,占种植面积的64.3%,杂稻种植面积达8 666.67 hm2,占总种植面积(1 008万hm2)的85.98%,农户应用新品种和科学种植的热情高涨,自2004年以来,织金县的农业系统连续4年在全区综合考评中荣获一等奖。
2开辟农村循环经济市场
以“农村家庭为载体,以绿肥为基础,养殖为关键,沼气为龙头,增收为目的”为核心内容的“织金模式”农村循环经济在推进种植、养殖业一体化过程中,走农村能源循环转化利用之路,通过各个生产与再生产环节的增收节支,集合成生产链条的整体效益,从而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和谐统一[1]。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以及毕节试验区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化,2001年起,织金县在大力推广绿肥种植的同时,逐步在全县开展了沼气池建设项目。项目运作开始,织金县县委、县政府通过深入的调研、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绿肥转化利用既能解决养畜饲料问题,也能为沼气提供充足的原料[2]。于是确立了“绿肥—养畜—沼气—沼肥—种植”这一循环生产经营的模式,并在全县推广,把正在全县铺开实施的的农村厨房、圈舍、厕所改造及沼气池建设(简称“一池三改”)项目与绿肥种植、发展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农业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构建农村新的产业链条,既促进了农村圈、厕、厨的改造,又推进了沼气工程建设。2002年以来,作为“织金模式”农村循环经济链条中处于“龙头”地位的沼气池建设有了迅速发展,共建池16 585口,连续5年荣获毕节地区沼气池工作一等奖,并于2005年被评为全省农村沼气池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在干部和群众的不断探索中,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在织金县日渐成熟起来。2005年8月8日,织金县委发布了《关于认真抓好农村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的决定》,于是,一场以农村循环经济为主题的农业产业革命,逐渐在织金县的数万农家辐射开展。经过几年的实践,织金县的农民终于尝到了绿色革命带来的甜头。2006年10月19日,《农民日报》以《黄土地上的绿色革命》为题深度报道了织金县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
3特色种植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由于对环境、气候的苛酷要求,竹荪这种食用菌类非常稀有,以致有“真菌皇后”的美誉,价格极高,一度达到1 kg与60 g黄金等价的程度。由于织金县特殊的地理以及气候条件,该县历来是野生竹荪的富产区,因此,织金县有中国竹荪之乡之称。
随着织金县竹荪种植技术的日趋成熟,织金县农业、扶贫等部门携手共同致力于新产业的扶持与培育,一时竹荪种植在全县得到了全面发展,竹荪种植成为织金农业特色产业项目,为织金县带来了继烤烟产业之后的新的、巨大的农业经济增长点。织金县也藉此成为全国清香型竹荪最大的制种、种植和贸易基地。如今,织金竹荪的产量每年均在300 t以上,占全国产量的86%,年创产值近亿元。在2007年中国(长沙)国际食用菌博览会上,织金竹荪荣获金奖和优质产品奖,织金县也因此被组委会授予“中国竹荪之乡”和“中国食用菌百强县”称号。除了竹荪种植之外,织金县的农业特种植、养殖也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此外,织金的中药材种植、大棚蔬菜种植等特种种植也在农业产业中占据着不小的份额,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4惠农资金支持生态文明家园建设
为加快推进织金县生态文明家园试点村寨建设工作进程,实现“楼房景观化、设施现代化、生产无害化、庭院生态化、布局规范化”的目标,推动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切实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作用,支持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促进织金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织金县农村信用联社充分站在政治的高度,践行科学发展,将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与本社的相关管理规定有机结合,灵活变通,出台了《织金县生态文明家园试点村寨信贷支持实施方案》,共投放信贷资金500万元支持该县生态文明家园的建设。根据方案,对贷款对象和应达到的基本条件均作了严格规定,特别是对外出务工户、不良贷款户、违反计生户在信贷中,可以由试点乡(镇)和信用社共同协商解决。另外,还对贷款的期限、额度、用途、利率和方式予以明确,对贷后管理进行了规范,明确了在信贷过程中涉及的新村办、信用社、乡(镇)三方面的工作职责。信贷支持方案的出台,彻底解决了该县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中农户缺少资金的难题,为该县的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夯实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也为推动县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帮助。
5小流域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5.1领导重视,措施具体,是保证项目按期完成的关键
在织金小流域治理中,项目乡镇主要领导始终把实施好项目工程摆在农村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与各村签订了责任书。在此基础上,镇书記、镇长和水保办领导还经常亲临第一线现场办公,为工程排忧解难。由于领导重视,保证了项目指挥部的正常运行,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有领导专抓,有强有力的行政措施保证,才能有效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
5.2搞好规划设计,技术到位,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
为保证施工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织金县在各条小流域治理中,坚持“三结合”的设计原则,将各项措施落实到山头地块,造册登记落实到组、到户。为保证能照设计内容施工,从启动开始,就确定施工技术人员蹲点指导,并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把关,对不符合施工质量和要求的,督促返工,限期完成。从开工到工程结束,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监理人员坚持在施工现场。
5.3引进利益激励机制,加强工程的后续管护
织金县水保部门通过与分管县长、乡镇主要领导协调,将治理工程与农民易接受、见效快经果林种植结合起来,既使工程配套实施,又促进综合治理任务的完成,大大地激发了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提高了工程的实施效益[4]。抓好项目公示制、法人制、监理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和资金报账制等“六制”的落实;提高了规划设计质量,争取项目审批,扩大了治理规模;加快了小流域实施工作步伐,一方面组织乡(镇)和织金水保部门领导巡回检查督促管理,帮助拟定管护措施,给予技术指导,促进管理;另一方面对因管理不善造成损失或影响苗木成活的责任人,责成赔偿和购苗补植。
6参考文献
[1] 徐开平.丽江三农工作呈现五大亮点[J].云南农村经济,2010(2):91-93.
[2] 丁溪.生态农业: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J].学术交流,2010(2):89-91.
[3] 张永春.对青海省金融支持“三农”问题的思考[J].中国经贸,2010(2):84-85.
[4] 张培勇.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建设依靠生态环境[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8(5):48-49.
关键词“三农”;发展;做法;贵州织金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2-0369-02
位于乌江两大源流交汇处的织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毕节试验区建设20周年以来,织金县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在“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发展主题思想的指引下,在探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道路之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就织金县发展“三农”的做法和经验作一些探讨。
1构筑生态农业屏障
织金县的地貌特征为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山地多、平地少,生态极为脆弱。1988年试验区建立以后,提出了生态农业的“五子登科”战略,为织金的农业生产指明了方向。“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搞坡改梯拴带子、坡地种植绿肥铺毯子、山下发展庭院经济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织金县不断推行石漠化治理的坡改梯工程,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并结合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支援的3356项目的开展,实施了退耕还林建设。经过2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如今织金的生态正逐渐恢复,农业生产与保护青山绿水和谐发展,构筑起了生态农业的绿色长城。
1.1科技兴农发展大农业
在毕节试验区建立以前,织金的农业科技运用也在纵向上有着缓慢的发展,但近20年来,结合试验区确立的一系列立足于黔西北实际的建设与发展的战略思路,无疑给织金的农业大发展带来了春天。20年来,向单位面积要产量,向科技要效益已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共识,农业科学技术运用方兴未艾。在织金县金龙乡关心村白泥窝村民组,大部分地块里长着优质牧草,家家户户都改圈、改灶、改厕和配套沼气。全组23户110人口,2002年底仅有3头当地母猪和30头架子猪。现在,存栏杂交母猪达到118头;生猪400头,优质纯种公猪3头;预计2010年下半年可向市场提供仔猪3 000多头。
1.2实施粮食增产工程
随着农业科技含量的不断加大,2007年织金县全县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了34.29万t,持续保持了连年增长的良好势头,为1988年总产量的201%,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74 kg,为1988年人均占有量的157%,农民人均收入达2 246.5元,比1988年翻了将近4番。2004年,按照《贵州省粮食增产工程实施安排意见》和毕节试验区粮食增产工程领导小组的要求,织金县以科技兴农为抓手,在全县实施粮食增产工程1.13 万hm2,其中玉米种植9 333.33 hm2,安排在全县32个乡镇实施,建立了三甲乡大嘎村、干坝村,自强乡二坪村等十几个6.67 hm2示范样板,推广农业科技。当年,全县的粮食产量达到了31.2万t,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2008,织金县全县种植玉米2.8 万hm2,杂交品种就达到了1.8万hm2,占种植面积的64.3%,杂稻种植面积达8 666.67 hm2,占总种植面积(1 008万hm2)的85.98%,农户应用新品种和科学种植的热情高涨,自2004年以来,织金县的农业系统连续4年在全区综合考评中荣获一等奖。
2开辟农村循环经济市场
以“农村家庭为载体,以绿肥为基础,养殖为关键,沼气为龙头,增收为目的”为核心内容的“织金模式”农村循环经济在推进种植、养殖业一体化过程中,走农村能源循环转化利用之路,通过各个生产与再生产环节的增收节支,集合成生产链条的整体效益,从而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和谐统一[1]。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以及毕节试验区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化,2001年起,织金县在大力推广绿肥种植的同时,逐步在全县开展了沼气池建设项目。项目运作开始,织金县县委、县政府通过深入的调研、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绿肥转化利用既能解决养畜饲料问题,也能为沼气提供充足的原料[2]。于是确立了“绿肥—养畜—沼气—沼肥—种植”这一循环生产经营的模式,并在全县推广,把正在全县铺开实施的的农村厨房、圈舍、厕所改造及沼气池建设(简称“一池三改”)项目与绿肥种植、发展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农业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构建农村新的产业链条,既促进了农村圈、厕、厨的改造,又推进了沼气工程建设。2002年以来,作为“织金模式”农村循环经济链条中处于“龙头”地位的沼气池建设有了迅速发展,共建池16 585口,连续5年荣获毕节地区沼气池工作一等奖,并于2005年被评为全省农村沼气池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在干部和群众的不断探索中,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在织金县日渐成熟起来。2005年8月8日,织金县委发布了《关于认真抓好农村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的决定》,于是,一场以农村循环经济为主题的农业产业革命,逐渐在织金县的数万农家辐射开展。经过几年的实践,织金县的农民终于尝到了绿色革命带来的甜头。2006年10月19日,《农民日报》以《黄土地上的绿色革命》为题深度报道了织金县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
3特色种植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由于对环境、气候的苛酷要求,竹荪这种食用菌类非常稀有,以致有“真菌皇后”的美誉,价格极高,一度达到1 kg与60 g黄金等价的程度。由于织金县特殊的地理以及气候条件,该县历来是野生竹荪的富产区,因此,织金县有中国竹荪之乡之称。
随着织金县竹荪种植技术的日趋成熟,织金县农业、扶贫等部门携手共同致力于新产业的扶持与培育,一时竹荪种植在全县得到了全面发展,竹荪种植成为织金农业特色产业项目,为织金县带来了继烤烟产业之后的新的、巨大的农业经济增长点。织金县也藉此成为全国清香型竹荪最大的制种、种植和贸易基地。如今,织金竹荪的产量每年均在300 t以上,占全国产量的86%,年创产值近亿元。在2007年中国(长沙)国际食用菌博览会上,织金竹荪荣获金奖和优质产品奖,织金县也因此被组委会授予“中国竹荪之乡”和“中国食用菌百强县”称号。除了竹荪种植之外,织金县的农业特种植、养殖也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此外,织金的中药材种植、大棚蔬菜种植等特种种植也在农业产业中占据着不小的份额,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4惠农资金支持生态文明家园建设
为加快推进织金县生态文明家园试点村寨建设工作进程,实现“楼房景观化、设施现代化、生产无害化、庭院生态化、布局规范化”的目标,推动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切实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作用,支持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促进织金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织金县农村信用联社充分站在政治的高度,践行科学发展,将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与本社的相关管理规定有机结合,灵活变通,出台了《织金县生态文明家园试点村寨信贷支持实施方案》,共投放信贷资金500万元支持该县生态文明家园的建设。根据方案,对贷款对象和应达到的基本条件均作了严格规定,特别是对外出务工户、不良贷款户、违反计生户在信贷中,可以由试点乡(镇)和信用社共同协商解决。另外,还对贷款的期限、额度、用途、利率和方式予以明确,对贷后管理进行了规范,明确了在信贷过程中涉及的新村办、信用社、乡(镇)三方面的工作职责。信贷支持方案的出台,彻底解决了该县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中农户缺少资金的难题,为该县的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夯实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也为推动县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帮助。
5小流域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5.1领导重视,措施具体,是保证项目按期完成的关键
在织金小流域治理中,项目乡镇主要领导始终把实施好项目工程摆在农村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与各村签订了责任书。在此基础上,镇书記、镇长和水保办领导还经常亲临第一线现场办公,为工程排忧解难。由于领导重视,保证了项目指挥部的正常运行,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有领导专抓,有强有力的行政措施保证,才能有效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
5.2搞好规划设计,技术到位,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
为保证施工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织金县在各条小流域治理中,坚持“三结合”的设计原则,将各项措施落实到山头地块,造册登记落实到组、到户。为保证能照设计内容施工,从启动开始,就确定施工技术人员蹲点指导,并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把关,对不符合施工质量和要求的,督促返工,限期完成。从开工到工程结束,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监理人员坚持在施工现场。
5.3引进利益激励机制,加强工程的后续管护
织金县水保部门通过与分管县长、乡镇主要领导协调,将治理工程与农民易接受、见效快经果林种植结合起来,既使工程配套实施,又促进综合治理任务的完成,大大地激发了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提高了工程的实施效益[4]。抓好项目公示制、法人制、监理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和资金报账制等“六制”的落实;提高了规划设计质量,争取项目审批,扩大了治理规模;加快了小流域实施工作步伐,一方面组织乡(镇)和织金水保部门领导巡回检查督促管理,帮助拟定管护措施,给予技术指导,促进管理;另一方面对因管理不善造成损失或影响苗木成活的责任人,责成赔偿和购苗补植。
6参考文献
[1] 徐开平.丽江三农工作呈现五大亮点[J].云南农村经济,2010(2):91-93.
[2] 丁溪.生态农业: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J].学术交流,2010(2):89-91.
[3] 张永春.对青海省金融支持“三农”问题的思考[J].中国经贸,2010(2):84-85.
[4] 张培勇.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建设依靠生态环境[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8(5):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