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特征、实验室资料及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6月郑州人民医院RICU收治的52例中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致病微生物不同,将上述患者分为2009甲型H1N1流感组和非H1N1流感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状况、确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后24 h内APACHEⅡ评分、血白细胞总数、动脉血乳酸水平、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D-二聚体定量、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对肺复张措施的反应等资料,并比较确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4周时两组患者的死亡率。结果 2009甲型H1N1流感组患者年龄、APACHEⅡ评分、血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均低于非H1N1流感组,其差异有显著性(P值均<0.05);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D-二聚体定量偏高,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值均<0.001);而两组患者血乳酸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50);肺复张措施治疗后30 min,2009甲型H1N1流感组患者的氧合指数及肺静态顺应性均较复张前改善,其差异具有显著性(t值分别为7.26、6.80,P值均<0.01),非H1N1流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亦上升(t值分别为8.81、5.78,P值均<0.01),但甲型H1N1流感组患者改善更明显,其差异有显著性(t值分别为5.77、5.26,P值均<0.01);两组患者的气道平台压均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值均>0.05);肺复张时、复张后5 min,两组患者的心率较复张前上升、平均动脉压较复张前下降,其差异有显著性(P值均<0.05),复张后20min,上述指标基本恢复至复张前水平(P值均>0.05)。两组患者气压伤的发生率较低,分别为2/16(12.5%)、5/36(13.8%),其差异无显著性(χ2=0.02,P>0.05);2009甲型H1N1流感组患者死亡率低于非H1N1流感组,其差异有显著性(P<0.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6岁)、具有较严重的基础疾病(尤其是同时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可能是影响患者死亡率的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12、0.019)。结论与非H1N1流感组ARDS患者相比,2009甲型H1N1流感所致ARDS患者多为青壮年人群,常出现心肌损害及凝血功能异常,预后较好;对肺复张的治疗反应优于非H1N1流感组,该措施对两组患者均相对安全;年龄及较严重的基础疾病可能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