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于实践中走向成熟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x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之初,合作学习以其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从众多新课改理念中脱颖而出,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同和推崇,并被迅速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然而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合作学习却又屡遭质疑和批判。时至今日,这种理论上的认同与实践中的质疑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直接或间接地束缚了这一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
  理论与实践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然而,遇到问题,我们不应回避、避讳,而应该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发挥这一先进理念的优势作用,更好的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这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应持有的态度。为此,我们要做的是:基于实践,认真反思、大胆探索,努力创新。
  
  一、基于反思的实践——走出误区,走向实效
  
  对合作学习的质疑和批判,主要指向“流于形式,缺乏实效”,体现在: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过分强调合作,导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懈怠心理,对小组产生依赖性,不利于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合作学习的内容设置不合理,课堂上充斥着大量浅层次、低水平的合作活动,浪费了教学时间,降低了教学效率;合作时机不恰当,合作不充分,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梳理就草草收兵。合作仅仅成为课堂教学环节的装饰和点缀。合作自由化,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形成优生垄断、差生旁听、教师置身事外的奇特现象。
  针对以上现象,很多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也曾讨论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如:重视学生异质小组的建设,分工到人;根据学生的能力设置“分层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问题提出之后,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再进行合作探讨和交流;精选合作学习的内容,把“合作”用于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并从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障;教师亲自参与合作活动,给予点拨和导向……
  可以说合作学习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但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学生的合作总是在教师的指令下开始和结束,合作处于被动状态;“分层目标”的设置看起来“人人有事可做”,但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彼此之间更多地关注结果,关注每个问题或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却极少从同伴那里获得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合作效能低下。
  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不难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必要的合作技能。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指导学生掌握合作的方法,只有学生“想”合作、“会”合作,“合作教学”才能切实走出“有名无实”的误区,实现合作效能的最大化。
  1.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激发“内需”,使合作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所谓“内需”,即学生的情感需求和思维需求。学生是否需要合作,是否愿意合作,是决定合作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在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从激发“内需”入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播放某路段车辆来往录像,要求学生统计出各种车的数量。问题提出之后,学生兴致盎然却又束手无策,纷纷提出“车辆太多,方向不同,无法统计”,于是,有的学生要求重播一遍,有的要求放慢播放的速度,却发现仍旧无法完成任务,教师静心等候,学生经过考虑,最终想出“合作”的方法,座位邻近的几个人组成临时小组,每组负责一个方向的一种车辆,当他们胜利完成任务时,教室里响起欢呼声。这样的“合作”,不是教师领导下的,而是学生面对学习任务时的一种自觉需要。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合作的快乐。
  2.注重合作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合作的方法,实现有效合作
  合作技能主要包括:学生是否会倾听别人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意见;面对分歧时是否能组织讨论和辨析,求同存异;是否能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进行分工与协作等。
  合作技能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逐步渗透和完善。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注意力范围较小,一般采用“同桌交流”的形式进行小范围地合作,重点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学生只有乐于倾听、善于倾听,才能将自己的想法与同学的想法进行比较,进而重组自己的信息体系,最终实现相互认同、相互接纳。教学之初,可采用“任务驱动”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即在学生发言前后,对其他学生提出要求,例如“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他的想法与你的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他的说法对吗?你有没有要修改或补充的地方?”“你认为谁的做法更好一些,为什么?”等等,使学生带着目的或任务去听。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合作的范围可逐步扩大,要求可逐步提高,如:教会学生如何分配学习任务,如何收集和保存资料,如何记录活动过程,如何组织有序交流等,引导学生自觉对别人的意见进行分析、鉴别与判断,汲取他人的长处,完善自己的认识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反复示范和指导。
  对于合作学习理论,从认识到认同、再落实到具体的行动,无疑经过了反复的波动和调整。值得庆幸的是,经过不断地反思、改进和校正,合作学习的理念已经逐步稳妥地落实到了我们的课堂中,发挥出巨大的效益。
  
  二、基于探索的实践——走出课堂,走向课外
  
  合作,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作为一种能力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因此我们尝试把合作学习的研究迁移到课堂之外的活动中,如课间活动、课外作业及社会实践活动等,进一步培养学习的合作精神,形成合作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合作的价值。
  例如,在我校开展的阳光体育活动中,着意加强了“集体项目”的比重,如“跳大绳”、“多样跑比赛”等。每天的课间体育,最受学生欢迎的就是“跳大绳”。为了跳得更好,摇绳的教师和学生,跳绳的学生和学生之间通力合作,越来越默契,也越来越快乐。每天的体育课上,“多样跑比赛”成了保留节目,学生先是随机组合,进行双人绑腿跑。再接下来是4个人、8个人,直至16个人的绑腿跑。允许失败的学生提出挑战进行第二轮的比赛。学生们经过屡次的失败、总结、再赛,他们越来越辛苦,可是越来越有劲头,他们喊着整齐的口号、步调一致地前进、再前进,胜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合作的快乐。阳光体育运动,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创造了更广阔的合作空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合作欲望,找到合作的方法,体会合作的快乐,长此下去,团队精神就会不知不觉地扎根到他们心里,并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在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再如,我校语、数学科在课外作业(包括家庭作业和课外实践作业)的评价方面,以“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为宗旨,采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评价方式,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将学生按“异质小组”的建构原则进行分组,每组4~6人。
  2.制订详细的作业评价标准,以组为单位记成绩。每天每组的基础分为100分,然后按组内同学的作业质量(包括首次上交的份数及成绩、订正的质量等)进行加减分。如:作业分为A、B、C三个等级,每有一个A等加10分,每有一个C等扣10分,作业在规定时间内能够保质保量上交的小组加30分,否则按人次酌情扣分。
  3.每天总结一次,小组成绩排在前面的,在作业评价台上为小组加一个标志。
  4.每两周为一个赛时,得标志最多的三个小组免作业一次。
  这种评价方法,把以往家庭作业中“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格局彻底打破,使得小组成员之间成为一种“利益共同体”。每天,他们相互提醒、相互督促、相互帮助,不仅保证了作业的质量,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使得优生和差生之间的关系大大改善,在相互帮助的过程中共同提高。
  
  三、基于创新的实践——走出教学,走向管理
  
  一直以来,对合作学习理论的应用,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教学中,围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而进行的探索、研究和静心思考,这未免是一种遗憾。合作意识与竞争能力是当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它是人和人在各个领域的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要从学生未来发展的高度出发,把合作学习理论加以拓展和创新,走出教学,把目光引向更广阔的领域。
  例如,我校班额普遍较大,一般都在60人左右,给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将合作学习策略引入到班级管理当中,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并以此作为班级的基层组织,从制度上强化其组织的社会性,加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相互监督与激励,从而达到优劣互补,共同提高之目的。
  首先,科学组建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理论的根本特色在于小组活动的科学组织与展开。因而在新学期开始之际,班主任的首要任务便是组建科学的合作小组,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根据“异质小组”的分组原则,将全体学生进行“大同小异”的分配,为组内成员的互助合作,组间的公平竞争创造条件。与“学习小组”不同的是,这个小组是为班级工作服务的,其活动的内容涉及到学习、文体、卫生等方方面面,需要各种人才和力量的支持。如果人数少了,力量过于单薄,不利于某些活动的开展(如:卫生、劳动等)。因此,小组人数一般定为8~10人。
  其次,合理分配角色以确保“互赖”。在小组成员基本确定之后,就要根据各小组成员的实际情况进行角色的合理分配,如让学习好的担任学习监查员,卫生好的学生担任卫生小卫士等。小组成员各赋其权、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以确保各项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角色实行动态分配制度,让学生在不同的管理岗位上得到多方面锻炼,如:本月负责卫生的,下月可负责收发作业或担任小组长等。通过担任多种管理角色,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最后,制订奖励机制促进合作与竞争。斯莱文曾指出:“奖励结构所具备的功能是合作学习的特色所在。”班主任要结合班级及学校工作的情况进行奖励机制的总体设计,如:采取何种奖励措施和奖励方式,各项活动所占比重大小,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如何搭配等。一般情况下,德育占35%,智育占35%,体育占15%,卫生占5%,其他占10%。奖励中应本着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原则。至于奖励的方式,可据实际情况及学生的爱好,采用“红花榜”“雏鹰擂台”“流动红旗”“星级小组”及奖章奖牌等多种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实现一个奋斗目标后的奖励都应立即兑现,使学生的每一个有效活动都能得到及时的肯定和巩固。
  另外,教师应用合作学习策略进行班级管理时,既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当好学生的引路人,担负起指导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小组活动的顺利进行,避免走弯路。
  1.利用学校每天放学后15分钟的“晚点”时间,与全体同学一起讨论当天小组活动的情况,肯定好的经验并加以推广,指出部分小组存在的不足并给予相应的指导或帮助。
  2.每周定期召开小组负责人会议,指出各组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由组长负责分头召开组员会议,共同讨论并制定改进计划,交教师审批后付诸实施,使小组在自我加工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和完善。
  3.教师充当顾问和法官的角色,对组内、组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公正处理偶发事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全体同学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竞争与合作。
  4.以半学期为一周期进行重新分组,以保持小组力量的相对平衡,还可以使学生有机会同别的同学进行合作,令班级工作更富有生气和新意。
  将合作学习策略进入班级管理机制之后,搞活了班级工作,调动了学生“比、学、赶、帮、超”的热情,形成了教育合力,使班级的各项工作都得以顺利地进行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这种新的管理模式为每位学生创造了参与组织管理和实践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并服务集体,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班级凝聚力,而且使学生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了管理他人和自我管理。这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能从一定程度上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
  当一个先进的理念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能否正确地认识它、理解它,能否在实践中积极地发展它、完善它,是决定其价值和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合作学习理论亦是如此,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反思、探索和改进,才能真正走向成熟,切切实实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作者单位:山东省文登市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余晓汉)
其他文献
前言螺杆压缩机具有可靠性好、效率高、不用维修等优点,因此,不仅用作空气压缩机,而且还广泛地用作其它气体压缩机。螺杆压缩机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转子啮合时的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