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观点认为,中华医药知识是伏羲、神农、黄帝等上古圣人传下来的,如唐代医学家王冰认为中医学是“三圣道——伏羲、神农、黄帝”3。因此,《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早期医学经典均托上古圣人之名。另外,根据伏羲画八卦有了阴阳学说;神农尝百草有了中医的药物学知识;黄帝与天师岐伯问答,始有《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四部中医巨著,现今仍为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人学习的圭臬。
广义的中医学包括我国的民族医学及民族医药,护佑着各民族的健康,又与民族医药文化及各民族的语言、宗教、哲学、政治、经济、民俗等更多的文化元素交织在一起,共同营造出了各个民族生存的文化环境;狭义的中医药的产生或有其偶然性,是其通过不同方式、若干时期的传承而逐渐得以形成。它以哲学、宇宙观、生命观为基础,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融入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通过“望、闻、问、切”,重视“舌象、脉象”的变化而进行辨证论治;利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复方配伍、加工炮制等特点纠正阴阳失衡;运用推拿、针灸、气功、食疗、茶疗、酒疗等各种方法以恢复健康。这其中既包括了哲学的文化内涵,又包括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专业内涵两个方面。
一、中医学的特点
一门科学的特点,是由其本质特征,即它的科学对象和特有的科学定义、概念体系以及为之服务的科学方法所决定的。中医学是一门科学,是以唯物观认识为前提,历经几千年的积累和扬弃而不断发展的适用医学科学。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
整体观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辨证论治为中医学所独有,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建立在整体系统之上的医学模式,它把人看成为一个整体,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人的正常心理状态,有赖于人体阴阳平衡和“天人相应”协调一致,这种有序的平衡状态就是“健康”的标志。一旦平衡遭到破坏,就会产生疾病。因此,中医的治疗目的是以调整人体整体的阴阳平衡而为原则,其揭示生命和疾病的宏观整体系统规律是有别于西方医学理论的。这种差别既是中医学理论自身的特点,也是中医学发展的一大方向。如果脱离这一特点,刻意从微观局部去解释中医学理论,就违背了中医学的合理内核,进而导致错误的结论。
(二)中医学临床实践的特点
中医学临床实践的特点是从体表推知内部病理变化;对症状体征进行综合辨证分析,即所谓“四诊合参”;以辩证为重点,也强调辨病,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强调治“人”;以多种多样的独特的治疗手段,如采用天然动植物、针灸、按摩、气功、心理治疗等来达到治愈目的。
(三)中医学方法论的特点
1.实践论的方法
中医学是门实践科学,来源于长期反复的医疗实践,经过概括与归纳上升为理论。中医学中数千种药物的性味归经;纵横全身的经络路线和遍布人体的数百个穴位;以及数以万计的临床方剂都是经过反复实践总结而形成的、独具特点的诊疗经验。所以无论其理论、方药、针灸、按摩等等都是临床实踐的产物。
2.整体论的方法
中医学的整体方法是对人体进行研究、探索人体生命和疾病规律的一种方法。它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人体脏腑、器官是有机的整体,相互之间息息相关,因而诊病、辨证、处方用药也要整体考虑,正如《金匮要略》4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二是认为人体与自然界及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即“天人相应”。因而使中医学的生命观和疾病观能全面地、整体地、客观地反映出临床诊治依据,如《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提到:“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总之,中医学把整体观念贯穿于预防、治病、康复、养生的始终,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一大特点。
3.辨证论的方法
中医学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使其哲理概念和医学得以相结合,并成为中医学的指导思想。其所提出的脏腑、经络、运气和辨证施治等理论,使中医学辨证方法既兼顾了人体生理病理矛盾的普遍性、复杂性,又重视了矛盾的特殊性及它的转化规律。在辨证施治中,根据脏腑传变规律,提出先后施治、治则和治法,以说明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具有多层次的特点;在治疗过程中,则有轻重缓急、有完整的系统效应和等级原则。
4.系统论的方法
中医学蕴涵了原始的系统工程方法和原则。中医学的五脏六腑生理功能显示了脏腑的整体性、层次性的有序关联;揭示了机体内存在着多系统、多层次的联系。如脏腑气血、表里、三焦以及经脉、经别、经筋、孙络等不同层次的经络系统,其气血“周流不息”,濡养全身成为统领各层次的有机整体而不可割裂。
综上所述,中医学是建立在以“气一元论”5和阴阳学说为核心的哲学理论基础上的理论体系;它同时又确立了以临床实践、取类比象和抽象思辨为核心的一整套独特的方法理论体系。因此,多数学者认为,中医学是一门以脏象学说为医学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基本实践形式的自然哲学式的医学。????
二、中医学的价值
(一)中医的文化内涵价值
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复兴是当今唯一的、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科学技术。中医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汲取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学等多种自然和人文学科的知识,同时又融进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因此,传统文化的复兴离不开中医学的振兴,而中医学的复兴无疑是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途径。 中医药学与多种知识的结合,较完整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其理论原则和方法,在当今社会文化生活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当然,我们也有足够的勇气面对中医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直面中医所处的困境。我们要以足够的时间、以宽容的态度来继承和发展中医,让世人更多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中医学的科学内涵价值
中医学为人类提供了另一种科学范式。在中国古代传统科学技术中,最能充分体现传统系统思维特色的就是中医学。中医自始就强调“天人合一”,将人体本身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看成与天地自然相感应的小宇宙,这是符合人体生命实质的,正如美国当代著名的物理学家卡普拉所言:“中医把身体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的系统的概念,显然比古典的笛卡尔模式更加接近现代系统方法。6”从科学的角度上看,中医学不是建立在结构论、形态学基础之上的科学,而是一种建立在生成论、功能学基础之上的科学;中医学不是现代科学,但不等于中医学不科学。
(三)中医学的健康保障内涵价值
治未病理论的运用是中医学精华,在保障人体健康过程中起到关键和独特作用。中医“治未病”理论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大主题。
1.未病先防
在健康的时候,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中医以“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来强调重视体质的内在因素。一方面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之道;另一方面要求人们“顺应天时,天人合一”,积极消除致病因素,避免或减少侵害,保证健康持续。未病先防与现代“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相吻合,它包含着调养精神、体格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等丰富内容。
2.既病防变
在患病以后,要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疾病加重和转变。一般来说,疾病的转变是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做到诊断准确、有效治疗,以防疾重难返。
3.瘥后防复
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病情初愈,人多虚弱,中医要求针对患者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瘀痰阻等病机特點,采取综合措施,如针灸、推拿、按摩、药食药膳、起居有常,适当锻炼、调畅情绪等多种方法,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以达到邪尽病愈,病不复发的目的。
总之,中医是医学与哲学结合的产物。中医药既是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又是传统医学中的领军。中医药以多种治疗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在养生、保健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其它任何医学所不能取代的。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挑战报告书》中所指出的:“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的研究领域,应该以人类和人群的健康为主要研究方向。”医学研究的核心观念是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中医药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临床疗效,正在影响和改变全人类的生命质量。
(责任编辑/胡佩)
*海南省科学养生协会特聘专家、海南仲景学会副主任委员、海南省高层次人才、海南医学院中医经典教研室主任。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33年,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主持主研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科技进步奖4项。
1即《汤液经》,中医著作,相传作者为伊尹。是一部以道家思想为指导的中医著作,出自黄老道家之手的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方剂学的基础,现仍在学习和使用的“经方”源于此。
2战国时秦越人撰。共有81个问答。系采摘《内经》的精要,设为问答,解释疑难。
3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序一:“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4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
5“气一元论”,简称气论,中国古代哲学理论范畴。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气的运动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中医学用以说明自然、生命、健康和疾病。
6出自1975年出版的《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the TAO of Physics》(第一版)。作者: [美] 卡普拉(Fritjof Cap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