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哪一份贫穷是不可告人的,也不应该有哪种帮助是不能发声的。不要动不动就把这样的尝试说成是一种侵犯,一种不尊重。面对贫困,我们需要勇气;接受帮助,我们同样需要勇气。无论何时,成为心中所期待的自己,最为重要。
一个社会的爱心,不仅取决于奉献爱心的人,也取决于被帮助的人。
有时候,我们总是谴责奉献爱心的人太高调,有时我们又顾及受助者的尊严,一来二去,好像谁都做的不对,最后,大家都在闷声中变得冷漠。
据中国之声报道,为了让资助贫困生显得公开透明,兰州市一家单位将自己要资助的9名贫困大学生家庭详细情况公布在省内一家媒体上,其中不乏“父母离异、本人残疾”等字眼,这让受资助的贫困生有点受不了,有贫困生表示,公示内容泄露了家庭隐私,将他们置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
这样的消息一经刊出,就引来大家围观。记者联系了其中一位大学生,他说这种办法让他产生了自卑心理。还有一位同学说,这一次把家庭情况全公示在报纸上,中午就有很多中学同学找到我,要给他捐款。这让我很难堪。
其实,有时候,接受一份帮助是需要勇气的。没有哪一种帮助,是需要你以一种好像没有发生过的隐蔽的方式,来获取的。
对于帮助者或者组织者来说,他们更需要知道,这笔款项的去向,是否直达到被资助人那里。
至于说,同学们从报纸上得知情况,伸手援手来帮助,反而让自己难堪,这只能说明这位同学的内心,没有积极的看待这件事情。
作为一个爱心实现,肯定需要在众多人中进行选择,如何选择,只能在比较中选择。作为爱心的传递,当然也有理由需要建立一套监督的机制。
没有哪一份贫穷是不可告人的,也不应该有哪种帮助是不能发声的。不要动不动就把这说成是一种侵犯,一种不尊重。
真正的不尊重,是逼着别人去感恩,扛着摄像机,端着相机,拿着采访本的记者们不顾别人感受,打着闪光灯不停地拍摄,有的甚至在镜头前诱导人怎么去说。
本来爱心就是爱心,回归到一种社会机制下的自我约束。对于奉献爱心的人,帮助最大的是自己。所以,当媒体上把那些奉献爱心人士宣传成一种楷模,一种圣人的时候,我们高估了他们的觉悟,当我们的媒体把被资助者说成是一种感恩戴德的感动者时,我们又低估了他们的能量,他们不仅仅是为了感恩,他们更为重要的,是成为心目中的自己。
或许,对一些小一点的孩子来说,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是贫困生,也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是靠资助而生活,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贫困本身已经带给他们一种潜在的脆弱,没有任何的安全感。此时,如果把他们放到更广为人知的平台上,他们会一下子感到从未有过的窘迫。
这个时候,我们不仅要注意工作方法,更要对这样的孩子进行心理干预。当然,如果有一个公正的第三方,一切由他们来执行相关的爱心活动,或许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面对贫困,我们需要勇气;接受帮助,我们同样需要勇气。无论何时,成为心中所期待的自己,最为重要。
责任编辑 董颖
一个社会的爱心,不仅取决于奉献爱心的人,也取决于被帮助的人。
有时候,我们总是谴责奉献爱心的人太高调,有时我们又顾及受助者的尊严,一来二去,好像谁都做的不对,最后,大家都在闷声中变得冷漠。
据中国之声报道,为了让资助贫困生显得公开透明,兰州市一家单位将自己要资助的9名贫困大学生家庭详细情况公布在省内一家媒体上,其中不乏“父母离异、本人残疾”等字眼,这让受资助的贫困生有点受不了,有贫困生表示,公示内容泄露了家庭隐私,将他们置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
这样的消息一经刊出,就引来大家围观。记者联系了其中一位大学生,他说这种办法让他产生了自卑心理。还有一位同学说,这一次把家庭情况全公示在报纸上,中午就有很多中学同学找到我,要给他捐款。这让我很难堪。
其实,有时候,接受一份帮助是需要勇气的。没有哪一种帮助,是需要你以一种好像没有发生过的隐蔽的方式,来获取的。
对于帮助者或者组织者来说,他们更需要知道,这笔款项的去向,是否直达到被资助人那里。
至于说,同学们从报纸上得知情况,伸手援手来帮助,反而让自己难堪,这只能说明这位同学的内心,没有积极的看待这件事情。
作为一个爱心实现,肯定需要在众多人中进行选择,如何选择,只能在比较中选择。作为爱心的传递,当然也有理由需要建立一套监督的机制。
没有哪一份贫穷是不可告人的,也不应该有哪种帮助是不能发声的。不要动不动就把这说成是一种侵犯,一种不尊重。
真正的不尊重,是逼着别人去感恩,扛着摄像机,端着相机,拿着采访本的记者们不顾别人感受,打着闪光灯不停地拍摄,有的甚至在镜头前诱导人怎么去说。
本来爱心就是爱心,回归到一种社会机制下的自我约束。对于奉献爱心的人,帮助最大的是自己。所以,当媒体上把那些奉献爱心人士宣传成一种楷模,一种圣人的时候,我们高估了他们的觉悟,当我们的媒体把被资助者说成是一种感恩戴德的感动者时,我们又低估了他们的能量,他们不仅仅是为了感恩,他们更为重要的,是成为心目中的自己。
或许,对一些小一点的孩子来说,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是贫困生,也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是靠资助而生活,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贫困本身已经带给他们一种潜在的脆弱,没有任何的安全感。此时,如果把他们放到更广为人知的平台上,他们会一下子感到从未有过的窘迫。
这个时候,我们不仅要注意工作方法,更要对这样的孩子进行心理干预。当然,如果有一个公正的第三方,一切由他们来执行相关的爱心活动,或许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面对贫困,我们需要勇气;接受帮助,我们同样需要勇气。无论何时,成为心中所期待的自己,最为重要。
责任编辑 董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