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依靠读书升学,从农村进入城市,成为上班族的80后,自身以及身边人的经历,确实能在某种程度上印照出“工作”内涵与外延在这个时代的发展脉络。
我的小舅是上个世纪80年代某名校的硕士研究生,一毕业即进入政府机关工作。在我的农村老家,他被很多家长拿来向孩子论证这一观点:只有读书好的孩子将来才能找到好工作。那个时候的“工作”,对于出生即与土地捆绑在一起的祖祖辈辈来说,陌生、遥远而“高大上”。
后来,进城务工成为农村年轻人的主流出路。与我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很多在初中毕业后即背起行囊,北上或南向。最初的几年里,他们是挣不到多少钱的,过年回家的身影也有点畏缩。他們不会称自己在“工作”,只称“打工”。能意气风发、昂首挺胸说自己在城市“工作”、“上班”,是在我们这些大学生刚毕业,而他们已经通过几年的辛苦打拼小有成就的时候。
而我的大学同学,历经毕业9年的磨炼和变迁,也呈现出愈发多元而精彩的工作分工:有人在公务员岗位升职,有人在国企加班到深夜,有人在媒体发声,有人干起了个体户,有人做了电影制片人……大学群里,虽难免对自身工作的吐槽与对他人工作的羡慕,但更多的还是互相鼓励。毕竟,我们已经成长为家庭与社会的中坚力量。
我自己呢,这些年经历了从“逃离北上广”到“逃回北上广”的动荡,对工作的想象与要求,也经历了从“物质精神双满足”到“物质优于精神”,终究回归“精神高于物质”的演变。这是丰满理想在骨感现实面前一次次自我矫正的过程,是自我定位不断精准的过程,也是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后人的精神追求的必然。
走过而立之年,虽然不时仍会迸发对工作的不满,萌生“要是不用工作该多好”的念头,但还是在心理和情感上达成了和解,并由此产生了一种理性的热爱。
很多时候,我们对工作的不满、愤懑、逃避,是对其压力、负累、人际关系、利益纠葛等衍生物发泄消极情绪,而非工作本身。我们不是不喜欢工作,而是不喜欢与自己预期不符的工作。本质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需要有事做的,因为我们要借此体现自己的价值,满足自身需求。即便解决了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求,还有自我实现的需求。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恰是人类最高级别的需求。只要我们还未找到另一种替代方式来实现这一需求,工作就是我们的必需。所以,在找到更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前,相爱相杀不如温柔以待。
我的小舅是上个世纪80年代某名校的硕士研究生,一毕业即进入政府机关工作。在我的农村老家,他被很多家长拿来向孩子论证这一观点:只有读书好的孩子将来才能找到好工作。那个时候的“工作”,对于出生即与土地捆绑在一起的祖祖辈辈来说,陌生、遥远而“高大上”。
后来,进城务工成为农村年轻人的主流出路。与我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很多在初中毕业后即背起行囊,北上或南向。最初的几年里,他们是挣不到多少钱的,过年回家的身影也有点畏缩。他們不会称自己在“工作”,只称“打工”。能意气风发、昂首挺胸说自己在城市“工作”、“上班”,是在我们这些大学生刚毕业,而他们已经通过几年的辛苦打拼小有成就的时候。
而我的大学同学,历经毕业9年的磨炼和变迁,也呈现出愈发多元而精彩的工作分工:有人在公务员岗位升职,有人在国企加班到深夜,有人在媒体发声,有人干起了个体户,有人做了电影制片人……大学群里,虽难免对自身工作的吐槽与对他人工作的羡慕,但更多的还是互相鼓励。毕竟,我们已经成长为家庭与社会的中坚力量。
我自己呢,这些年经历了从“逃离北上广”到“逃回北上广”的动荡,对工作的想象与要求,也经历了从“物质精神双满足”到“物质优于精神”,终究回归“精神高于物质”的演变。这是丰满理想在骨感现实面前一次次自我矫正的过程,是自我定位不断精准的过程,也是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后人的精神追求的必然。
走过而立之年,虽然不时仍会迸发对工作的不满,萌生“要是不用工作该多好”的念头,但还是在心理和情感上达成了和解,并由此产生了一种理性的热爱。
很多时候,我们对工作的不满、愤懑、逃避,是对其压力、负累、人际关系、利益纠葛等衍生物发泄消极情绪,而非工作本身。我们不是不喜欢工作,而是不喜欢与自己预期不符的工作。本质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需要有事做的,因为我们要借此体现自己的价值,满足自身需求。即便解决了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求,还有自我实现的需求。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恰是人类最高级别的需求。只要我们还未找到另一种替代方式来实现这一需求,工作就是我们的必需。所以,在找到更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前,相爱相杀不如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