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语云:鸢者长寿。谈至此,往事便忽地在眼前展开。
得知父亲要给我糊个纸风筝,我激动得一夜未能合眼。我打小就羡慕能飞的东西,甚至做梦也梦见自己拥有一双丰满的羽翼。父亲说,城里的孩子一到春天就放风筝,漫天飞舞,好看极了。母亲有些担心,一个大老粗能糊得风筝吗?父亲说他这次近距离看了,西安城里娃们拿在手上让他瞧,真没啥!
父亲从扫帚上抽出几根竹条,厨房里拿来切菜刀,将那些竹条极具耐心地剖削成竹篾,父亲说轻便些更容易浮起来。他说这些话时,那乌黑的头发也跟着有节奏地抖动着,显得格外精神。父亲用扎丝(细铁丝)把削好的竹篾固定成一个菱形的框架,中间再用两根竹篾交叉为“十”字形状固定起来。这大约就是风筝的雏形吧!他又翻出一些旧的报纸,把报纸完全铺开,在做成的框架上来回比划着,待他觉得合适了,就开始用剪刀裁起来。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了,问父亲啥时候能好,父亲却埋怨起母亲来,说和个浆糊比登天还难!我急忙跑进厨房,看见母亲正在用平日里炒菜的长把铁勺在灶台的微火里煮着面糊,这种用面粉和的浆糊粘性很好,过春节贴对联用的也是这个。当父亲用热乎乎的浆糊把事先裁剪好的报纸小心翼翼地粘上去之后,所有人都觉得眼前的风筝不像个风筝,乍一看古古怪怪的。大(dá,父亲),少了尾巴!我突然想到语文书上的插图,那些风筝后面总飘着长长的尾巴。父亲摩挲着我的小脑瓜说,对!没有尾巴,风筝就会失掉平衡,自然飞不起来。说完,他又用剩余的报纸剪出三条长长的尾巴,粘在菱形的后角上。终于有风筝了!我拍着小手大喊起来。现在还不行,父亲说得等它干了才能拿出去放。母亲从柜子里拿出纳鞋的绳子,她将绳线缠绕在线板后递到我手中。父亲糊的纸风筝虽有些土气,但我却爱不释手。
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绿随意地铺着。我拿着父亲糊好的风筝,等风来。乡下的孩子几乎没见过风筝,都用羡慕的眼光跟上来围观。一个机敏的小伙伴抓起一把土向空中一扬,大喊道:起风了!我举起风筝到头顶,便逆风飞一般跑了起来,起初绳线拉得很短,我使劲奔跑,风筝略能高过我的头顶。还得继续放线。可奇怪的事发生了,绳线越长,风筝反倒越飞不起来。我没有放弃,继续向前奔跑,可风筝还是被我拽到了麦地里,再也飞不起来。屁风筝!小伙伴们朝我做了鬼脸,四下里走开了。
我收了绳线,拿起风筝,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父亲笑罢,说我不会放。
这回,父亲牵着我的小手,拿着风筝爬到了村西南角一个废旧的砖瓦窑上,他说,站得越高,风就越大,风筝飞起来的几率也就越高。我点了点头,对父亲的一番分析深信不疑。起风了,父亲用手指捏住风筝的“十”字位置,嗖一下从高几米的窑顶蹿了下去,显然比我有经验多了,他能一边跑一边放线,真是游刃有余,可是他跑出去不足一百米时,风筝还是贴着麦地跟他同步前进了。我看见父亲停了下来,转身走到风筝跟前,思忖良久。
不久,父亲带着他那被麦苗染绿的风筝又一次吃力地爬上窑顶,他不相信风筝真飞不起来。他说,城里娃放的风筝明明就是这样的,父亲的脸上再也没有了先前的笑容。我勸他歇歇再来,他不肯。迎着风,父亲又一次出发了。可这次风筝根本就没飞起来,父亲仍一边回头看着风筝,一边奋力向前奔跑,大约跑出有几百米远,父亲猛然间被什么东西拌倒了,只见他在麦地里打了一个滚,身后的风筝匍匐在绿油油的麦地里。他不动了,风筝也不动了。我急忙跑下去,担怕摔伤父亲。看到我着急的样子,他苦笑着说不碍事。只见他席地而坐,两个膝盖上全被麦苗和泥土染上黄绿一般的颜色,豆大的汗珠从他的脸颊滚下,落在细长的麦叶上。这风筝还真飞不起来,父亲叹了口气,伶仃地显出失望的模样。
是的,风筝最终没能飞起来。那年我14岁,父亲四十岁出头。
一晃二十年过去了,我成了家,做了孩子的父亲。而我的父亲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
那些年,家里大大小小的开支都是父亲用气力一点一点挣回来的。苦难,是父亲一生的朋友。为了让我们全家人过得更好,他给生产队打胡基挣工分;用手扶拖拉机给别人碾场、拉砖、去西安卖白灰挣钱;他贩卖幼鸡来补贴家用;骑自行车绕钟楼一圈卖鸡蛋;还卖过化肥(后来赔了);他把苹果一笼一笼想方设法运到西安城去卖,用赚来的钱给我们姊妹三个交学费;为了降低盖房成本,家里的几万块砖,全是父亲用手扶拖拉机一车一车拉回来的。他一夹子一夹子从窑里装到车上,又一夹子一夹子从车上卸下来定成整整齐齐的砖摞。他的衣服磨破了,手上的血泡退了又起。多少个日日夜夜,父亲夜不能寐。后来,我们姊妹三个都大学毕业了。父亲说,剩下的路各自抉择。
时隔多年,风筝一事也许早被父亲忘却,而我却时时忆起。二十年前没有放飞的风筝,囧以及那极的瞬间,曾带给我一段幸福又温暖的童年时光,父亲教给我的是不放弃,是执着,是跌倒了再爬起,是坚强面对生活的一种坚韧。那只飞不起的纸风筝,已成为我隐形的翅膀。
如今,街市上的风筝五彩缤纷、形态各异,但父亲糊的那只纸风筝,至今仍让我心中溢满感动。真想与父亲再放一回风筝,在春天里,在绿油油的麦田上。
作者简介:李培战,陕西富平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天人文学》主编,《陕西文学》杂志新媒体责编。作品见于《陕西日报》《西安晚报》《延安日报》《延河》《微型小说选刊》等省市级期刊。
得知父亲要给我糊个纸风筝,我激动得一夜未能合眼。我打小就羡慕能飞的东西,甚至做梦也梦见自己拥有一双丰满的羽翼。父亲说,城里的孩子一到春天就放风筝,漫天飞舞,好看极了。母亲有些担心,一个大老粗能糊得风筝吗?父亲说他这次近距离看了,西安城里娃们拿在手上让他瞧,真没啥!
父亲从扫帚上抽出几根竹条,厨房里拿来切菜刀,将那些竹条极具耐心地剖削成竹篾,父亲说轻便些更容易浮起来。他说这些话时,那乌黑的头发也跟着有节奏地抖动着,显得格外精神。父亲用扎丝(细铁丝)把削好的竹篾固定成一个菱形的框架,中间再用两根竹篾交叉为“十”字形状固定起来。这大约就是风筝的雏形吧!他又翻出一些旧的报纸,把报纸完全铺开,在做成的框架上来回比划着,待他觉得合适了,就开始用剪刀裁起来。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了,问父亲啥时候能好,父亲却埋怨起母亲来,说和个浆糊比登天还难!我急忙跑进厨房,看见母亲正在用平日里炒菜的长把铁勺在灶台的微火里煮着面糊,这种用面粉和的浆糊粘性很好,过春节贴对联用的也是这个。当父亲用热乎乎的浆糊把事先裁剪好的报纸小心翼翼地粘上去之后,所有人都觉得眼前的风筝不像个风筝,乍一看古古怪怪的。大(dá,父亲),少了尾巴!我突然想到语文书上的插图,那些风筝后面总飘着长长的尾巴。父亲摩挲着我的小脑瓜说,对!没有尾巴,风筝就会失掉平衡,自然飞不起来。说完,他又用剩余的报纸剪出三条长长的尾巴,粘在菱形的后角上。终于有风筝了!我拍着小手大喊起来。现在还不行,父亲说得等它干了才能拿出去放。母亲从柜子里拿出纳鞋的绳子,她将绳线缠绕在线板后递到我手中。父亲糊的纸风筝虽有些土气,但我却爱不释手。
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绿随意地铺着。我拿着父亲糊好的风筝,等风来。乡下的孩子几乎没见过风筝,都用羡慕的眼光跟上来围观。一个机敏的小伙伴抓起一把土向空中一扬,大喊道:起风了!我举起风筝到头顶,便逆风飞一般跑了起来,起初绳线拉得很短,我使劲奔跑,风筝略能高过我的头顶。还得继续放线。可奇怪的事发生了,绳线越长,风筝反倒越飞不起来。我没有放弃,继续向前奔跑,可风筝还是被我拽到了麦地里,再也飞不起来。屁风筝!小伙伴们朝我做了鬼脸,四下里走开了。
我收了绳线,拿起风筝,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父亲笑罢,说我不会放。
这回,父亲牵着我的小手,拿着风筝爬到了村西南角一个废旧的砖瓦窑上,他说,站得越高,风就越大,风筝飞起来的几率也就越高。我点了点头,对父亲的一番分析深信不疑。起风了,父亲用手指捏住风筝的“十”字位置,嗖一下从高几米的窑顶蹿了下去,显然比我有经验多了,他能一边跑一边放线,真是游刃有余,可是他跑出去不足一百米时,风筝还是贴着麦地跟他同步前进了。我看见父亲停了下来,转身走到风筝跟前,思忖良久。
不久,父亲带着他那被麦苗染绿的风筝又一次吃力地爬上窑顶,他不相信风筝真飞不起来。他说,城里娃放的风筝明明就是这样的,父亲的脸上再也没有了先前的笑容。我勸他歇歇再来,他不肯。迎着风,父亲又一次出发了。可这次风筝根本就没飞起来,父亲仍一边回头看着风筝,一边奋力向前奔跑,大约跑出有几百米远,父亲猛然间被什么东西拌倒了,只见他在麦地里打了一个滚,身后的风筝匍匐在绿油油的麦地里。他不动了,风筝也不动了。我急忙跑下去,担怕摔伤父亲。看到我着急的样子,他苦笑着说不碍事。只见他席地而坐,两个膝盖上全被麦苗和泥土染上黄绿一般的颜色,豆大的汗珠从他的脸颊滚下,落在细长的麦叶上。这风筝还真飞不起来,父亲叹了口气,伶仃地显出失望的模样。
是的,风筝最终没能飞起来。那年我14岁,父亲四十岁出头。
一晃二十年过去了,我成了家,做了孩子的父亲。而我的父亲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
那些年,家里大大小小的开支都是父亲用气力一点一点挣回来的。苦难,是父亲一生的朋友。为了让我们全家人过得更好,他给生产队打胡基挣工分;用手扶拖拉机给别人碾场、拉砖、去西安卖白灰挣钱;他贩卖幼鸡来补贴家用;骑自行车绕钟楼一圈卖鸡蛋;还卖过化肥(后来赔了);他把苹果一笼一笼想方设法运到西安城去卖,用赚来的钱给我们姊妹三个交学费;为了降低盖房成本,家里的几万块砖,全是父亲用手扶拖拉机一车一车拉回来的。他一夹子一夹子从窑里装到车上,又一夹子一夹子从车上卸下来定成整整齐齐的砖摞。他的衣服磨破了,手上的血泡退了又起。多少个日日夜夜,父亲夜不能寐。后来,我们姊妹三个都大学毕业了。父亲说,剩下的路各自抉择。
时隔多年,风筝一事也许早被父亲忘却,而我却时时忆起。二十年前没有放飞的风筝,囧以及那极的瞬间,曾带给我一段幸福又温暖的童年时光,父亲教给我的是不放弃,是执着,是跌倒了再爬起,是坚强面对生活的一种坚韧。那只飞不起的纸风筝,已成为我隐形的翅膀。
如今,街市上的风筝五彩缤纷、形态各异,但父亲糊的那只纸风筝,至今仍让我心中溢满感动。真想与父亲再放一回风筝,在春天里,在绿油油的麦田上。
作者简介:李培战,陕西富平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天人文学》主编,《陕西文学》杂志新媒体责编。作品见于《陕西日报》《西安晚报》《延安日报》《延河》《微型小说选刊》等省市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