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风筝

来源 :陕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ydd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语云:鸢者长寿。谈至此,往事便忽地在眼前展开。
  得知父亲要给我糊个纸风筝,我激动得一夜未能合眼。我打小就羡慕能飞的东西,甚至做梦也梦见自己拥有一双丰满的羽翼。父亲说,城里的孩子一到春天就放风筝,漫天飞舞,好看极了。母亲有些担心,一个大老粗能糊得风筝吗?父亲说他这次近距离看了,西安城里娃们拿在手上让他瞧,真没啥!
  父亲从扫帚上抽出几根竹条,厨房里拿来切菜刀,将那些竹条极具耐心地剖削成竹篾,父亲说轻便些更容易浮起来。他说这些话时,那乌黑的头发也跟着有节奏地抖动着,显得格外精神。父亲用扎丝(细铁丝)把削好的竹篾固定成一个菱形的框架,中间再用两根竹篾交叉为“十”字形状固定起来。这大约就是风筝的雏形吧!他又翻出一些旧的报纸,把报纸完全铺开,在做成的框架上来回比划着,待他觉得合适了,就开始用剪刀裁起来。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了,问父亲啥时候能好,父亲却埋怨起母亲来,说和个浆糊比登天还难!我急忙跑进厨房,看见母亲正在用平日里炒菜的长把铁勺在灶台的微火里煮着面糊,这种用面粉和的浆糊粘性很好,过春节贴对联用的也是这个。当父亲用热乎乎的浆糊把事先裁剪好的报纸小心翼翼地粘上去之后,所有人都觉得眼前的风筝不像个风筝,乍一看古古怪怪的。大(dá,父亲),少了尾巴!我突然想到语文书上的插图,那些风筝后面总飘着长长的尾巴。父亲摩挲着我的小脑瓜说,对!没有尾巴,风筝就会失掉平衡,自然飞不起来。说完,他又用剩余的报纸剪出三条长长的尾巴,粘在菱形的后角上。终于有风筝了!我拍着小手大喊起来。现在还不行,父亲说得等它干了才能拿出去放。母亲从柜子里拿出纳鞋的绳子,她将绳线缠绕在线板后递到我手中。父亲糊的纸风筝虽有些土气,但我却爱不释手。
  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绿随意地铺着。我拿着父亲糊好的风筝,等风来。乡下的孩子几乎没见过风筝,都用羡慕的眼光跟上来围观。一个机敏的小伙伴抓起一把土向空中一扬,大喊道:起风了!我举起风筝到头顶,便逆风飞一般跑了起来,起初绳线拉得很短,我使劲奔跑,风筝略能高过我的头顶。还得继续放线。可奇怪的事发生了,绳线越长,风筝反倒越飞不起来。我没有放弃,继续向前奔跑,可风筝还是被我拽到了麦地里,再也飞不起来。屁风筝!小伙伴们朝我做了鬼脸,四下里走开了。
  我收了绳线,拿起风筝,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父亲笑罢,说我不会放。
  这回,父亲牵着我的小手,拿着风筝爬到了村西南角一个废旧的砖瓦窑上,他说,站得越高,风就越大,风筝飞起来的几率也就越高。我点了点头,对父亲的一番分析深信不疑。起风了,父亲用手指捏住风筝的“十”字位置,嗖一下从高几米的窑顶蹿了下去,显然比我有经验多了,他能一边跑一边放线,真是游刃有余,可是他跑出去不足一百米时,风筝还是贴着麦地跟他同步前进了。我看见父亲停了下来,转身走到风筝跟前,思忖良久。
  不久,父亲带着他那被麦苗染绿的风筝又一次吃力地爬上窑顶,他不相信风筝真飞不起来。他说,城里娃放的风筝明明就是这样的,父亲的脸上再也没有了先前的笑容。我勸他歇歇再来,他不肯。迎着风,父亲又一次出发了。可这次风筝根本就没飞起来,父亲仍一边回头看着风筝,一边奋力向前奔跑,大约跑出有几百米远,父亲猛然间被什么东西拌倒了,只见他在麦地里打了一个滚,身后的风筝匍匐在绿油油的麦地里。他不动了,风筝也不动了。我急忙跑下去,担怕摔伤父亲。看到我着急的样子,他苦笑着说不碍事。只见他席地而坐,两个膝盖上全被麦苗和泥土染上黄绿一般的颜色,豆大的汗珠从他的脸颊滚下,落在细长的麦叶上。这风筝还真飞不起来,父亲叹了口气,伶仃地显出失望的模样。
  是的,风筝最终没能飞起来。那年我14岁,父亲四十岁出头。
  一晃二十年过去了,我成了家,做了孩子的父亲。而我的父亲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
  那些年,家里大大小小的开支都是父亲用气力一点一点挣回来的。苦难,是父亲一生的朋友。为了让我们全家人过得更好,他给生产队打胡基挣工分;用手扶拖拉机给别人碾场、拉砖、去西安卖白灰挣钱;他贩卖幼鸡来补贴家用;骑自行车绕钟楼一圈卖鸡蛋;还卖过化肥(后来赔了);他把苹果一笼一笼想方设法运到西安城去卖,用赚来的钱给我们姊妹三个交学费;为了降低盖房成本,家里的几万块砖,全是父亲用手扶拖拉机一车一车拉回来的。他一夹子一夹子从窑里装到车上,又一夹子一夹子从车上卸下来定成整整齐齐的砖摞。他的衣服磨破了,手上的血泡退了又起。多少个日日夜夜,父亲夜不能寐。后来,我们姊妹三个都大学毕业了。父亲说,剩下的路各自抉择。
  时隔多年,风筝一事也许早被父亲忘却,而我却时时忆起。二十年前没有放飞的风筝,囧以及那极的瞬间,曾带给我一段幸福又温暖的童年时光,父亲教给我的是不放弃,是执着,是跌倒了再爬起,是坚强面对生活的一种坚韧。那只飞不起的纸风筝,已成为我隐形的翅膀。
  如今,街市上的风筝五彩缤纷、形态各异,但父亲糊的那只纸风筝,至今仍让我心中溢满感动。真想与父亲再放一回风筝,在春天里,在绿油油的麦田上。
  作者简介:李培战,陕西富平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天人文学》主编,《陕西文学》杂志新媒体责编。作品见于《陕西日报》《西安晚报》《延安日报》《延河》《微型小说选刊》等省市级期刊。
其他文献
发现  这么多年了  今天,我终于发现  这曾  暴虐的风  急躁的风  吸血的风  催生的风  被雨打断了骨头  摇摇晃晃的  落在草尖之上  露水撕开了袖角  等待它笑出了声音  让软软的风  弱弱的滑落  野花  这是从夜晚  落下的星辰吗  活在草丛间的身影  闪闪烁烁  我多么幸运  你的眼神把我的  眼神拯救  我要让你们活成  我诗句里的惊艳  让一切痛苦  拥抱你明亮的光环  让远
期刊
一  武侠小说古已有之,武侠小说家们用如椽大笔建构了一个自成体系的心中世界———江湖,在这个相对独立的地带中,大侠们肩负着匡正秩序、维系平等的重任,英雄们侠肝义胆、快意恩仇。邪不胜正是江湖中人所期待的理想图景。这是一个自由浪漫的“理想国”,其自在自为的文化本质十分符合人们对社会的期许和想象。武侠小说家所醉心营造的江湖也因之让无数读者为之沉醉不已,心生向往。  阿英的中篇小说《江湖行》虽以“江湖”命
期刊
知道韦君宜这个名字是在1978年,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修改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生活的路》的时侯。为什么说“知道”?因为我是一个小作者,稿子的事有编辑联系,一般情况下是无缘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出版社总编辑的。  当时全国著名的关于知青问题的昆明会议尚未召开,千百万知青还在农村“战天斗地”。刚刚侥幸回城的我用这部书稿发出了他们的第一声呐喊。这微弱但不失真诚的呐喊,并不能为人们所容纳。一家又一家的出版社退了
期刊
小孤山  黎明与落日,只隔了一柱孤烟的距离  铁戈入梦,我是你的马前小卒  未料到相见恨晚,虚拟一场结拜  捻土为盟,遥尊旌旗无数  稳住阵脚,押运十里芦花。  而我以锄为刃  抵挡杯盏倾入土中的醉意。  衣冠都是留给东风的念想:  偷偷种下一捧旧土  再捕了几声鸟鸣和虫语  没有任何时候比此刻更接近兴亡  煮吧。那仪式与家园相隔咫尺,  众生埋伏,如婴儿鼾睡  煮吧。煮些涛声出来,煮些东风出来 
期刊
纵观阿英小说的创作实践,其最大的特色便是以新写实小说为书写形态,对凡俗庸碌的日常生活进行“尽可能客观地叙述和呈现”,并在看似平淡客观的叙述之中,凭借文本细节的加工细摩及象征、隐喻等书写技巧的熟稔运用,使得小说的话语空间言简而意丰。与此同时,作者又不仅仅止步于“零度情感”的自然主义式书写,而是将自我反思与他者审视的日常体验纳入故事之中,并超越故事本身表达了作者自身对于人文精神的坚守。精英与平民意识的
期刊
一条黑影跃上院墙,轻巧地落进院中。如水月光下,黑影朝屋中走来,屋门不经一推,如入无人之境。刘九如想喊喊不出声,反击却没有能力,逃跑已来不及,绝望之中只感觉到恐惧如大山般压过来,眼睁睁地看着黑影手中的那把利剑直指咽喉———  啊呀!刘九如大吼一声,挥汗如雨。眼一睁,一下子跳下床来,顺手拉着了电灯。  一只硕大的老鼠正从床上窜出来,顺着墙壁往上爬,一点也不在乎刘九如瞪眼发狠,一转身就钻进了天花板中。厅
期刊
凤凰古城是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之一,名气很大。  赢得这名气不光是因为山水优美,风光旖旎,还因为在一个东西长153米,南北长190米,总面积不到3万平方米的小城内,竟出了不少人才,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清光绪元年(1875年)短短的36年间,这里就涌现出提督20人,总兵21人,副将43人,参将31人,游击73人等三品以上军官;民国时,凤凰出中将7人、少将27人。而民国第一任民选内阁总理、政治家
期刊
说到巫婆,你就想起一个干瘪瘪的老太婆。可怕不可怕先甭说,一定丑死人了。但惶向村的女巫梅真,却美丽端庄,竟如一尊观音菩萨。  晨土还是少年,第一次学挑水。沉重的担子压在肩上,塌陷一半,另一只肩膀高高耸起,正痛苦万状地搏斗,忽听一女子脆笑不已。他一回头,看见了梅真。梅真30岁,雪一样白,两片嘴唇紅艳艳,笑起来仿佛摇响魔铃。晨土触电似地一颤,“哐啷”一声水桶跌在地上。刹那间,天地显现一片光辉,梅真驾着五
期刊
杨一坤站在车水马龙的街上时,并不知道下一刻等待他的是什么。所以他此刻在想,也许刘局不会把他怎么样,顶多只是训斥两句而已。训就训吧,又不是没被训过?再说了,上级训下级,似乎也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对,是常识,就像猫抓老鼠一样是天职。  想到这里时,他嘴角一咧,自嘲地笑了笑,自己不就是天天跟“老鼠”打交道的人吗?他穿过了斑马线。今天他没有开车,破车老出毛病,又被送到纬什街丁老大那里去修了。走过“靓足浴城”
期刊
雪下得很厚。在黄葛沟通往公社的山路上,脚印儿杂杂沓沓。血,滴在深深浅浅的脚窝里,显得格外刺眼。猪倌曹玉树感到一阵头晕,他扶着大柳树蹲下,两手撑成八字狠狠地箍着头,脸上纵横着与年龄不符的皱纹。  柳树旁的猪圈门打开着,圈里出奇得静,静得让人心慌。一阵阵恶臭和着浓烈的血腥味从圈里涌出来。曹玉树早已经习惯了这种臭味,习惯了六头黑猪哼哼嘈嘈的叫声。但这死一般的寂静和血腥味让他感到脊背发凉,因为这气味中夹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