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业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农业企业的发展。从企业创新主体建设意义及国际比較上引申开,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农业企业创新主体建设的状况,并提出了政策建议。企业创新主体建设状况,是我国当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创新驱动的需要,而具体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则离不开农业企业的创新主体建设。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企业创新主体;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2;F323 文献编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7.02.002
1 前言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在农业社会里,创造了璀璨的经济、文化成果,并且当前农业人口仍占有绝大比例。在当代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农业的现代化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方面。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如何生产更多的粮食、保证本国粮食安全等成为一个重要方向,而这只有通过提升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更多的依靠科技创新来改变。另一方面,推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必然无法回避农业的现代化建设问题。我国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是关于三农问题的部署,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提出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1]。”
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是个动态的过程,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突破和科技成果在农业上的不断应用,农业的进步程度是不断提高的;相应的,我们对农业现代化的标准和要求也不断的提高。因而,农业现代化实际上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进程,随着外部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提高相应标准[2]。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没有终点,只有阶段性的成功。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3]”,但就当前发展现状来看,农业的现代化水平相对来说是落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发展水平的。农业作为工业、服务业等的发展基础,如果不能同步于其他“三化”发展进度,最终会影响其他“三化”的发展进度,并有可能最终影响我国整个现代化的建设进程。
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一个核心因素是利用科技创新成果提升农业发展水平,而企业在推广科技使用以及创新驱动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纵向来看,我国在农业社会中的经济繁荣、生产水平较高,当时技术含量较高的铁犁、水利灌溉等工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横向来看,当今美国、德国、以色列等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其农业生产中科技因素比重较高、研发投入较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4],当然,在采用科技手段的同时,我们的农业现代化也要避免过多使用化肥、化学剂等的不利影响,走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发展路径[5]。只有当农业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才能真正解决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投资主体问题。农业企业在成为创新主体的同时,才有相应的实力和动力去提升农业创新投入,进一步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作为目前占有极大比例的农业个体农户,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知识资源去推动农业规模化创新的,而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如果政府直接介入市场来推动农业创新,这实际上违背了我们发展纲领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论述[6],同时存在一个低于市场经济规律的效率等问题,因而,真正能够规模化推动我国农业创新,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只能是相关从事农业的企业。农业企业直接面对市场,知道市场需要什么,能更高效率的调动资源,推动创新,推出更优产品,促进规模化建设,从而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使得农业企业自身具有了“造血能力”,而这些经济收益又将有部分转为企业的研发投入等,从而形成一种动态的良性循环[7]。
2 企业创新主体建设意义
在我国改革开放早期,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企业没有成为创新主体的情况下,容易导致研发资源与市场需求的分离,因此研发的经济效益较为低下[8]。现在中央政府文件等多次提到建设并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就是因为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它的研发机构直接面向市场,可以随着市场需求,灵活的处理研发什么和如何研发与制造的问题,可以利用市场优化配置研发资源与创新要素,更高效的使得研发成果迅速带来经济效益[9]。在传统农业中,企业在农业生产体系中介入不多,从事科技创新的农业企业就更少,但在各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企业已经积极介入到科技创新体系中[10]。这是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的高效实践,并且是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的有效手段,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企业创新主体的建设也是提高效率,推动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路径。
宏观上来看,整个创新体系还包括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其他科研机构在产学研合作体系中的研发创新的地位,也应该与各自所承担的风险相匹配[11]。一旦研发创新等合作项目失败,企业将造成重大损失甚至面临破产风险。而大学和科研院所获得的资金支持主要来源于外界,包括政府研发投入和企业的合作研发投入,这些资金的损失并不会对大学和科研院所造成类似于对企业研发创新失败的风险和后果。因此,从理论上,在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中应该确立与风险相对等的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我国农业领域上的具体表现,即当前农业的科技创新等基本还依赖高校和科研院所,仍然需要向农业企业的创新主体进行转变。作为微观经济组织的企业的创新能力强弱决定了宏观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是一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微观层次上的核心要素;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成效,关系着一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必然会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3 企业创新主体建设状况的国际比较
在当代,科技研发活动的成果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用越来越明显,这也使得科技研发与创新活动从早期只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关注的事情,早已变成为政府、企业和整个社会关注的事情。
实际上,自19世纪末开始,在欧洲的德国和这个阶段努力学习德国的美国等国家,企业也开始渐渐的兴建起内部研发实验室[12],在这些国家,研发与创新开始演变为企业的一种内部职能。一些大型科技企业不断增大企业内部研发机构的规模,由于研究经费与人员等的增长,通用电器公司在1900年成立之初时仅雇佣了几位科学家,但是在1930年就已经扩张到300人左右[13];并且中小企业也开始兴建自己的企业内实验室。在总体上,据统计,1927年美国企业建立的内部实验室有1000个左右,1940年已经迅速增长到3480家左右,并且仍然在持续快速增长[14],而且由于企业内研发实验室的规模扩大,有时也被称作企业的研究院(例如当代比较著名的微软亚洲研究院等)。因而,美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大企业内部的研发成果及其产业化在当时一直是当时世界的经济推动力和技术增长极[15]。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世界的重大科技发明有67%首先在美国研究成功,有75%在美国首先使用[16]。当代,2011年欧洲研发投入前十的企业中,最高的是德国大众公司,研发投入有72亿美元,而英国的葛兰素史克生物制品公司研发投入达到43.8亿欧元;当然,以国别来看,当前世界上企业研发投入最高的仍然是美国,有数据显示,在2011年,美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有1784亿欧元。 除了大型企业创建的企业研究院以外,中小企业的研发机构同样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价值,它们也是创新体系活力的一个重要源泉,并且由于一个国家的中小企业占据企业总数的绝大份额,因此中小企业的创新具有一种更广阔的覆盖面。以近邻韩国为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中小企业的研究机构数量增加迅速,所占比重也不断提高,从1981年的0起步,1988年占到了韩国所有企业研究所的53.3%,1998年占到78.7%,2008年占到93.9%[17](具体数据见表1)。中小企业中研究机构的兴建,在总体上帮助韩国在80年代后逐步确立并加强了企业研发和创新主体的地位,并迅速进入到科技强国和经济强国行列。在韩国,1963年的时候,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仅占整个韩国研发经费3%的极低比例,但在1970年就增长为23%,1980年增长为48%,从1982年到1992年间,韩国企业的研发经费增长速率为年增33.3%,这也促使韩国企业的创新能力迅速增长,并且企业研发的投入经费此后一直占据整个国家研发经费的主导地位,例如1990年企业研发经费占比74%,2006年时候占比76%,已经稳稳占据了研发投入的主导地位[17]。分析在发明专利的申请中企业所占比重,也可以发现以中小企业研究所为主的韩国企业体系所占比重极高,比如在1997年其所占比重就已经达到87.5%[17]。
从具体的农业领域来看,企业在其中的研发投入和产出也占有基本类似的比例。在植物育种领域,1994年美国雇佣的科学家,私人企业占了68%[18]。美国农业部和美国农业研究服务局等政府部门投入的研发经费等所占比例在逐渐缩小,而私人企业等所占比例在不断增长,其所从事的研发活动非常活跃,获得的研发成果也非常可观。国际上一般认为,企业的研发费用占其销售收入的2%,企业才能基本生存;当达到5%以上时,才具有竞争力[19-20]。从中外数据比较来看,发达国家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一般为5%左右,高科技企业则达到7%~8%[21]。国际著名农业企业孟山都公司,2014年投入于种子研发经费超过16亿美元;先正达公司,2014年在农药研发方面的投入将近9亿美元,研发经费占其销售额的比例也超过7%;其他代表性的农业企業中,巴斯夫公司的研发费用占其销售额的比例甚至高达9.39% [22]。在人力资源上,孟山都公司的研究院,三分之一以上的科研人员具有博士学位[23]。这些大型农业公司的研发创新状况,也代表了农业企业创新主体建设的一种趋势。另有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农业应用型创新科技的成果,其中有七成以上来自农业企业[24]。
4 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企业创新主体建设状况
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国企业创新主体的建设状况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从投入上来看,以科技部的官方数据来看,2011年企业投入的R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企业创新主体;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2;F323 文献编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7.02.002
1 前言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在农业社会里,创造了璀璨的经济、文化成果,并且当前农业人口仍占有绝大比例。在当代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农业的现代化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方面。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如何生产更多的粮食、保证本国粮食安全等成为一个重要方向,而这只有通过提升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更多的依靠科技创新来改变。另一方面,推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必然无法回避农业的现代化建设问题。我国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是关于三农问题的部署,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提出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1]。”
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是个动态的过程,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突破和科技成果在农业上的不断应用,农业的进步程度是不断提高的;相应的,我们对农业现代化的标准和要求也不断的提高。因而,农业现代化实际上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进程,随着外部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提高相应标准[2]。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没有终点,只有阶段性的成功。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3]”,但就当前发展现状来看,农业的现代化水平相对来说是落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发展水平的。农业作为工业、服务业等的发展基础,如果不能同步于其他“三化”发展进度,最终会影响其他“三化”的发展进度,并有可能最终影响我国整个现代化的建设进程。
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一个核心因素是利用科技创新成果提升农业发展水平,而企业在推广科技使用以及创新驱动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纵向来看,我国在农业社会中的经济繁荣、生产水平较高,当时技术含量较高的铁犁、水利灌溉等工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横向来看,当今美国、德国、以色列等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其农业生产中科技因素比重较高、研发投入较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4],当然,在采用科技手段的同时,我们的农业现代化也要避免过多使用化肥、化学剂等的不利影响,走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发展路径[5]。只有当农业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才能真正解决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投资主体问题。农业企业在成为创新主体的同时,才有相应的实力和动力去提升农业创新投入,进一步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作为目前占有极大比例的农业个体农户,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知识资源去推动农业规模化创新的,而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如果政府直接介入市场来推动农业创新,这实际上违背了我们发展纲领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论述[6],同时存在一个低于市场经济规律的效率等问题,因而,真正能够规模化推动我国农业创新,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只能是相关从事农业的企业。农业企业直接面对市场,知道市场需要什么,能更高效率的调动资源,推动创新,推出更优产品,促进规模化建设,从而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使得农业企业自身具有了“造血能力”,而这些经济收益又将有部分转为企业的研发投入等,从而形成一种动态的良性循环[7]。
2 企业创新主体建设意义
在我国改革开放早期,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企业没有成为创新主体的情况下,容易导致研发资源与市场需求的分离,因此研发的经济效益较为低下[8]。现在中央政府文件等多次提到建设并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就是因为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它的研发机构直接面向市场,可以随着市场需求,灵活的处理研发什么和如何研发与制造的问题,可以利用市场优化配置研发资源与创新要素,更高效的使得研发成果迅速带来经济效益[9]。在传统农业中,企业在农业生产体系中介入不多,从事科技创新的农业企业就更少,但在各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企业已经积极介入到科技创新体系中[10]。这是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的高效实践,并且是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的有效手段,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企业创新主体的建设也是提高效率,推动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路径。
宏观上来看,整个创新体系还包括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其他科研机构在产学研合作体系中的研发创新的地位,也应该与各自所承担的风险相匹配[11]。一旦研发创新等合作项目失败,企业将造成重大损失甚至面临破产风险。而大学和科研院所获得的资金支持主要来源于外界,包括政府研发投入和企业的合作研发投入,这些资金的损失并不会对大学和科研院所造成类似于对企业研发创新失败的风险和后果。因此,从理论上,在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中应该确立与风险相对等的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我国农业领域上的具体表现,即当前农业的科技创新等基本还依赖高校和科研院所,仍然需要向农业企业的创新主体进行转变。作为微观经济组织的企业的创新能力强弱决定了宏观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是一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微观层次上的核心要素;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成效,关系着一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必然会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3 企业创新主体建设状况的国际比较
在当代,科技研发活动的成果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用越来越明显,这也使得科技研发与创新活动从早期只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关注的事情,早已变成为政府、企业和整个社会关注的事情。
实际上,自19世纪末开始,在欧洲的德国和这个阶段努力学习德国的美国等国家,企业也开始渐渐的兴建起内部研发实验室[12],在这些国家,研发与创新开始演变为企业的一种内部职能。一些大型科技企业不断增大企业内部研发机构的规模,由于研究经费与人员等的增长,通用电器公司在1900年成立之初时仅雇佣了几位科学家,但是在1930年就已经扩张到300人左右[13];并且中小企业也开始兴建自己的企业内实验室。在总体上,据统计,1927年美国企业建立的内部实验室有1000个左右,1940年已经迅速增长到3480家左右,并且仍然在持续快速增长[14],而且由于企业内研发实验室的规模扩大,有时也被称作企业的研究院(例如当代比较著名的微软亚洲研究院等)。因而,美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大企业内部的研发成果及其产业化在当时一直是当时世界的经济推动力和技术增长极[15]。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世界的重大科技发明有67%首先在美国研究成功,有75%在美国首先使用[16]。当代,2011年欧洲研发投入前十的企业中,最高的是德国大众公司,研发投入有72亿美元,而英国的葛兰素史克生物制品公司研发投入达到43.8亿欧元;当然,以国别来看,当前世界上企业研发投入最高的仍然是美国,有数据显示,在2011年,美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有1784亿欧元。 除了大型企业创建的企业研究院以外,中小企业的研发机构同样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价值,它们也是创新体系活力的一个重要源泉,并且由于一个国家的中小企业占据企业总数的绝大份额,因此中小企业的创新具有一种更广阔的覆盖面。以近邻韩国为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中小企业的研究机构数量增加迅速,所占比重也不断提高,从1981年的0起步,1988年占到了韩国所有企业研究所的53.3%,1998年占到78.7%,2008年占到93.9%[17](具体数据见表1)。中小企业中研究机构的兴建,在总体上帮助韩国在80年代后逐步确立并加强了企业研发和创新主体的地位,并迅速进入到科技强国和经济强国行列。在韩国,1963年的时候,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仅占整个韩国研发经费3%的极低比例,但在1970年就增长为23%,1980年增长为48%,从1982年到1992年间,韩国企业的研发经费增长速率为年增33.3%,这也促使韩国企业的创新能力迅速增长,并且企业研发的投入经费此后一直占据整个国家研发经费的主导地位,例如1990年企业研发经费占比74%,2006年时候占比76%,已经稳稳占据了研发投入的主导地位[17]。分析在发明专利的申请中企业所占比重,也可以发现以中小企业研究所为主的韩国企业体系所占比重极高,比如在1997年其所占比重就已经达到87.5%[17]。
从具体的农业领域来看,企业在其中的研发投入和产出也占有基本类似的比例。在植物育种领域,1994年美国雇佣的科学家,私人企业占了68%[18]。美国农业部和美国农业研究服务局等政府部门投入的研发经费等所占比例在逐渐缩小,而私人企业等所占比例在不断增长,其所从事的研发活动非常活跃,获得的研发成果也非常可观。国际上一般认为,企业的研发费用占其销售收入的2%,企业才能基本生存;当达到5%以上时,才具有竞争力[19-20]。从中外数据比较来看,发达国家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一般为5%左右,高科技企业则达到7%~8%[21]。国际著名农业企业孟山都公司,2014年投入于种子研发经费超过16亿美元;先正达公司,2014年在农药研发方面的投入将近9亿美元,研发经费占其销售额的比例也超过7%;其他代表性的农业企業中,巴斯夫公司的研发费用占其销售额的比例甚至高达9.39% [22]。在人力资源上,孟山都公司的研究院,三分之一以上的科研人员具有博士学位[23]。这些大型农业公司的研发创新状况,也代表了农业企业创新主体建设的一种趋势。另有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农业应用型创新科技的成果,其中有七成以上来自农业企业[24]。
4 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企业创新主体建设状况
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国企业创新主体的建设状况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从投入上来看,以科技部的官方数据来看,2011年企业投入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