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高职课程进行考核模式改革,是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文章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为例,列选53门课程为研究对象,对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实践效果进行了调研分析,得出结论:高职课程实施考核模式改革后教学效果优于传统考核模式、专业类课程比文化基础类课程更适合实施考核模式改革、多次实施考核模式改革的课程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初次实施者。文章还对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实践效果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高职课程 考核 改革 效果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基于职业能力评价的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202081,主持人:丛连钢)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29-02
1.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实践的背景
人才培养质量是体现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显性指标,是衡量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司【2000】2号)中明确提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要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以就业为先导,以能力为本位,以学习者为中心,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增强实践技能、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提高职业素质为核心,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学习者能力的评价方法[1]。
因此,在高职院校学生3年的学习过程中,课程考核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测,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能力评价,最终构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终末质量评价的重要环节[2]。
为推进教学改革,培养切合社会需求的高职人才,笔者所在的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从2010年起,即在全校大力倡导实施高职学生能力考核改革,并出台了《学习者能力考核方法改革管理办法》作为政策保障。该办法从能力考核方法及要求、程序及管理等方面对实施过程进行了详细规定。指出考核方法可采用实践场所观察、口头提问、模拟或角色扮演、书面作业、项目工作或委派任务、小论文、行业鉴定、技能展示、书面报告、作品、设计方案等,可以是个人或小组形式完成。办法还明确规定对实施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教师予以课时补贴。
截止2012年9月,共有373人次提出224门课程进行能力考核改革的申请,其中文化基础类课程27门(含全院任选课20门),专业课程197门。按照管理办法要求,实施能力考核的老师在学期结束后提交实施情况总结,就实施效果及各类考核工具开发进行总结。
为探索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实践效果,本研究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为例,从2012年9月提交的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申请中选取了部分课程作为对象进行研究。
2.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实践效果研究
2.1研究对象
2.1.1研究对象 本研究共选择了53门课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实施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践的课程43门(其中10门课程统计数据使用2次),按照传统模式进行课程考核的课程10门。
2.1.2实践效果评价层面 本研究对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实践效果的评价选择了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对比:
(1)实施考核模式改革的课程与传统模式考核的课程进行对比;
(2)实施考核模式改革的课程中,文化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进行对比;
(3)实施考核模式改革的课程中,初次实施考核模式改革与多次实施考核模式改革进行对比。
2.1.3实践效果评价维度 对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实践效果从以下几个纬度进行评价:学生参与度、课程满意度、考试合格率、学生评教数据。
2.2研究过程
2.2.1 课程归类 确定53门课程(其中10门课程统计数据使用2次)为研究对象后,首先按照研究计划,分三个层面对课程分别进行归类,见表1。
2.2.2数据采集 根据实践效果评价的不同纬度,分别采取了对教学状态、教学效果进行数据采集及终末性评价等方式,具体如下:
(1)学生参与度:学生参与度以学生到勤率体现。授课教师通过教务管理系统进行学生考勤,教务处作为系统管理人员,可从后台定期采集每门课程学生到勤率数据;
(2)课程满意度:主要评价学生对本门课程教学及考核的满意情况,于课程结束前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
(3)考试合格率:界定为学生首次参加该门课程学期末考试合格率数据(不采用经过补考后的二次合格率),通过教务管理系统采集;
(4)学生评教数据:课程任课老师当前学期的学生评教数据,通过教务系统采集。
以上研究数据均由课题组直接采集(学生参与度、考试合格率、学生评教数据从教务管理系统直接获得,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由课题组到课堂直接发放,当场收回),不通过课程任课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数据来源的真实性。
2.3数据处理
将以上4个维度的评价数据收集整理后,按照课程分类,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及结论
3.1 研究结果
列为研究对象的53门课程,从三个层面、四个维度进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效果评价,结果如表2。
3.2 研究结论
通过对表2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实施考核模式改革的课程教学效果优于传统考核模式的课程。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10门实施了考核模式改革的课程,其学生参与度、课程满意度、课程合格率和学生评教数据均要高于以传统模式进行考核的课程,其中学生参与度高出4个百分点,体现出实施了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课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因而课程合格率也较传统模式考核的课程上升了6个百分点。 (2)较之于文化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实施考核模式改革效果更优。表中数据显示,专业类课程学生参与度、课程满意度、评教数据均高于文化基础类课程。其中文化基础类课程学生参与度较低,主要原因为部分课程为全校公选课,上课人数较多,学生出勤率明显低于专业类课程。
(3)多次实施考核模式改革的课程,教学效果优于初次实施者。表中数据显示出,实施2次及以上的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其教学效果要优于初次实施者。主要原因是经过初次实施以后,授课教师根据实施情况对实施方案进行了多次修订和完善,更加契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因而体现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4.讨论
4.1高职课程实施考核模式改革的成效
4.1.1促进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 实施考核模式改革后,课程考核多以项目方式进行。教师确定考核项目时,需要打破传统授课方式中以教材章节进行条状划分的习惯,以学生完成项目为带动,将教学内容按照项目进行横向整合,使之更契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4.1.2加强教学环节设计 实施考核方式改革后,由于将考核行为贯穿于日常教学行为中,教师更需加强课堂教学环节设计,充分考虑项目实施中的每个环节和细节,加强教学预见性[3]。
4.1.3考核主体多样化 实施考核模式改革后,考核评价主体由以往的教师单方面独角考核转变为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组长考评、教师考评、辅导员考评、院系考评等多个主体参与的形式,使考核过程更为科学。
4.1.4 学习效果改善明显 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增加了学生在教学行为中的参与度,真正体现出了学生在教学行为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习方式从被动听课向主动参与转变,学习场所从堂下学习向堂上展示转变,学习效果检测从“听、写向说、做”转变,学习目的从应付考试向提升应用能力转变,学习领域从单一向综合转变,对待课程学习的情感和态度更加积极。
4.1.5 教学效果反馈更及时有效 在考核项目实施过程中,可随时观察学生对项目的态度,根据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向,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避免了“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学习习惯,使考核结果更接近学生的实际学校效果。
4.2高职课程实施考核模式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2.1 考核指标要有针对性设计 在课程考试模式改革实施过程中发现,考核指标设计需要有针对性。一些理论性很强的内容不适宜于实施项目化考核,考核指标应尽量量化,否则不利于实际操作。
4.2.2 考核项目要科学设置 部门课程在制定考核模式改革方案时,由于项目设置过多,对每个项目实施时间未能有效把控,导致部分教学内容无法完成。
4.2.3 师资要求提升 一方面由于很多考核项目均以小组进行,对师资力量的配备要求增加;另一方面,对指导考核项目的教师而言, 需要具备宽泛的知识储备,才能有效应对考核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4]。
4.2.4 考核对象的适应 实施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考核模式改革不适应,习惯于被动听课的方式,参与考核项目还不够主动和大胆。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要给予额外关注和鼓励,帮助学生转变观念,实现从被动到主动、从观众到主角、从隐没到展现的转变。
整体来看,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已初见成效,但还应继续深入。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将传统考核模式的优点进一步凸显,如何实现课堂与考场的有效融合,以及不同性质的课程,如何构建不同的考核模式,将是下一步重点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EB].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8/.
[2]陈佳臻.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考试研究,2012,17,2-3.
[3]武克华,李仁山.高职教育考试考核方式探讨[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3,65-66.
[4]廖百秋.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作者简介:
丛连钢,1962年出生,副教授,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研究领域:教育学、管理经济学。
【关键词】高职课程 考核 改革 效果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基于职业能力评价的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202081,主持人:丛连钢)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29-02
1.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实践的背景
人才培养质量是体现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显性指标,是衡量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司【2000】2号)中明确提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要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以就业为先导,以能力为本位,以学习者为中心,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增强实践技能、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提高职业素质为核心,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学习者能力的评价方法[1]。
因此,在高职院校学生3年的学习过程中,课程考核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测,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能力评价,最终构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终末质量评价的重要环节[2]。
为推进教学改革,培养切合社会需求的高职人才,笔者所在的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从2010年起,即在全校大力倡导实施高职学生能力考核改革,并出台了《学习者能力考核方法改革管理办法》作为政策保障。该办法从能力考核方法及要求、程序及管理等方面对实施过程进行了详细规定。指出考核方法可采用实践场所观察、口头提问、模拟或角色扮演、书面作业、项目工作或委派任务、小论文、行业鉴定、技能展示、书面报告、作品、设计方案等,可以是个人或小组形式完成。办法还明确规定对实施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教师予以课时补贴。
截止2012年9月,共有373人次提出224门课程进行能力考核改革的申请,其中文化基础类课程27门(含全院任选课20门),专业课程197门。按照管理办法要求,实施能力考核的老师在学期结束后提交实施情况总结,就实施效果及各类考核工具开发进行总结。
为探索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实践效果,本研究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为例,从2012年9月提交的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申请中选取了部分课程作为对象进行研究。
2.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实践效果研究
2.1研究对象
2.1.1研究对象 本研究共选择了53门课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实施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践的课程43门(其中10门课程统计数据使用2次),按照传统模式进行课程考核的课程10门。
2.1.2实践效果评价层面 本研究对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实践效果的评价选择了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对比:
(1)实施考核模式改革的课程与传统模式考核的课程进行对比;
(2)实施考核模式改革的课程中,文化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进行对比;
(3)实施考核模式改革的课程中,初次实施考核模式改革与多次实施考核模式改革进行对比。
2.1.3实践效果评价维度 对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实践效果从以下几个纬度进行评价:学生参与度、课程满意度、考试合格率、学生评教数据。
2.2研究过程
2.2.1 课程归类 确定53门课程(其中10门课程统计数据使用2次)为研究对象后,首先按照研究计划,分三个层面对课程分别进行归类,见表1。
2.2.2数据采集 根据实践效果评价的不同纬度,分别采取了对教学状态、教学效果进行数据采集及终末性评价等方式,具体如下:
(1)学生参与度:学生参与度以学生到勤率体现。授课教师通过教务管理系统进行学生考勤,教务处作为系统管理人员,可从后台定期采集每门课程学生到勤率数据;
(2)课程满意度:主要评价学生对本门课程教学及考核的满意情况,于课程结束前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
(3)考试合格率:界定为学生首次参加该门课程学期末考试合格率数据(不采用经过补考后的二次合格率),通过教务管理系统采集;
(4)学生评教数据:课程任课老师当前学期的学生评教数据,通过教务系统采集。
以上研究数据均由课题组直接采集(学生参与度、考试合格率、学生评教数据从教务管理系统直接获得,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由课题组到课堂直接发放,当场收回),不通过课程任课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数据来源的真实性。
2.3数据处理
将以上4个维度的评价数据收集整理后,按照课程分类,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及结论
3.1 研究结果
列为研究对象的53门课程,从三个层面、四个维度进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效果评价,结果如表2。
3.2 研究结论
通过对表2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实施考核模式改革的课程教学效果优于传统考核模式的课程。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10门实施了考核模式改革的课程,其学生参与度、课程满意度、课程合格率和学生评教数据均要高于以传统模式进行考核的课程,其中学生参与度高出4个百分点,体现出实施了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课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因而课程合格率也较传统模式考核的课程上升了6个百分点。 (2)较之于文化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实施考核模式改革效果更优。表中数据显示,专业类课程学生参与度、课程满意度、评教数据均高于文化基础类课程。其中文化基础类课程学生参与度较低,主要原因为部分课程为全校公选课,上课人数较多,学生出勤率明显低于专业类课程。
(3)多次实施考核模式改革的课程,教学效果优于初次实施者。表中数据显示出,实施2次及以上的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其教学效果要优于初次实施者。主要原因是经过初次实施以后,授课教师根据实施情况对实施方案进行了多次修订和完善,更加契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因而体现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4.讨论
4.1高职课程实施考核模式改革的成效
4.1.1促进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 实施考核模式改革后,课程考核多以项目方式进行。教师确定考核项目时,需要打破传统授课方式中以教材章节进行条状划分的习惯,以学生完成项目为带动,将教学内容按照项目进行横向整合,使之更契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4.1.2加强教学环节设计 实施考核方式改革后,由于将考核行为贯穿于日常教学行为中,教师更需加强课堂教学环节设计,充分考虑项目实施中的每个环节和细节,加强教学预见性[3]。
4.1.3考核主体多样化 实施考核模式改革后,考核评价主体由以往的教师单方面独角考核转变为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组长考评、教师考评、辅导员考评、院系考评等多个主体参与的形式,使考核过程更为科学。
4.1.4 学习效果改善明显 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增加了学生在教学行为中的参与度,真正体现出了学生在教学行为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习方式从被动听课向主动参与转变,学习场所从堂下学习向堂上展示转变,学习效果检测从“听、写向说、做”转变,学习目的从应付考试向提升应用能力转变,学习领域从单一向综合转变,对待课程学习的情感和态度更加积极。
4.1.5 教学效果反馈更及时有效 在考核项目实施过程中,可随时观察学生对项目的态度,根据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向,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避免了“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学习习惯,使考核结果更接近学生的实际学校效果。
4.2高职课程实施考核模式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2.1 考核指标要有针对性设计 在课程考试模式改革实施过程中发现,考核指标设计需要有针对性。一些理论性很强的内容不适宜于实施项目化考核,考核指标应尽量量化,否则不利于实际操作。
4.2.2 考核项目要科学设置 部门课程在制定考核模式改革方案时,由于项目设置过多,对每个项目实施时间未能有效把控,导致部分教学内容无法完成。
4.2.3 师资要求提升 一方面由于很多考核项目均以小组进行,对师资力量的配备要求增加;另一方面,对指导考核项目的教师而言, 需要具备宽泛的知识储备,才能有效应对考核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4]。
4.2.4 考核对象的适应 实施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考核模式改革不适应,习惯于被动听课的方式,参与考核项目还不够主动和大胆。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要给予额外关注和鼓励,帮助学生转变观念,实现从被动到主动、从观众到主角、从隐没到展现的转变。
整体来看,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已初见成效,但还应继续深入。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将传统考核模式的优点进一步凸显,如何实现课堂与考场的有效融合,以及不同性质的课程,如何构建不同的考核模式,将是下一步重点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EB].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8/.
[2]陈佳臻.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考试研究,2012,17,2-3.
[3]武克华,李仁山.高职教育考试考核方式探讨[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3,65-66.
[4]廖百秋.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作者简介:
丛连钢,1962年出生,副教授,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研究领域:教育学、管理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