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的一天,儿时的好友文英打来电话,说她父亲精神上大概出问题了,要我这个精神科大夫赶紧去她家一趟。没容我多问,她就急匆匆地挂断了电话。
文英的父亲是我父亲的朋友,我叫他张伯伯,因为两家关系很好,我和文英又是同学,所以小学时我常去她家玩儿。当时张伯伯在一所中学教语文,我记得他非常幽默,常跟我们开玩笑。小学毕业后我和文英考上了不同的中学,不久张伯伯便当上了校长。而后来,我和文英各自有了自己的工作和家庭,虽同在一个城市,联系却少多了。但当几年前我去文英家时,张伯伯还是一下就叫出了我的名字,并像小时候那样刮我的鼻子。这样一个开朗的老人能有什么问题呢?带着疑惑我赶往老同学家。
当看到呆坐在那里的张伯伯时,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过去那个谈笑风生、幽默开朗的张伯伯与眼前这个面容苍老、神情呆滞的老人没有丝毫相像之处!文英对张伯伯说:“爸爸,我同学看您来了。”老人漠然地看了我一眼,毫无表情。我忙上前对老人说:“我是小毅,您不记得了?”老人还是没有任何表示。坐在一旁的张伯母赶紧把我拉到了自己的房间。
我问伯母:“张伯伯怎么变成这样了?”伯母擦了擦眼泪,叹了口气说:“唉,都是退休闹的。”
原来,张伯伯做了多年的校长,工作一直很顺利,做出的成绩全校师生有目共睹,老师们见到伯母都称他是“劳苦功高的老校长”。三个月前,在他临近60岁的时候,教育局从另一个学校调来一位年轻的副校长,学校里的老师议论纷纷,都觉得是来接替他的,可有些人不知从哪得来的消息,对他说:“因为您工作突出,教育局想延聘您几年,派这个副校长来是想让您带一带。”张伯伯原想领导肯定会找他谈话说明这事,可是等了两个多月,也没任何人找他谈话。
眼看到张伯伯60岁生日了,家人本来准备好好庆贺一番,可他却整天心神不宁。生日那天,他自己都忘了,照常骑车去上班,可没想到一会就让学校用汽车给送了回来。原来那天上班没多久,张伯伯就接到人事部门的电话,通知他已办好了他的退休手续。张伯伯当时就惊呆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脸色都变了。本来那位副校长还准备开欢送会,但因为张伯伯“不舒服”而没有开成,就用车把他提前送回了家。
这以后,张伯伯就显得苍老了许多,说话也少了。而两周前,文英的妹妹文敏拿到了盼望已久的签证,要带着孩子动身去美国与丈夫团聚。文敏出生后,母亲因患产后风住院,最初的几个月都是张伯伯用牛奶把她喂起来的,所以后来也一直特别宠她。文敏结婚后有了孩子,也都是与张伯伯老两口一起住在家里。
她这一走,对张伯伯更是雪上加霜。他情绪变得更坏了,夜间整宿地失眠,白天躺在床上望着房顶发呆,每次吃饭都要张伯母催好几遍,还常自言自语地说:“工作工作没做了,人也走的走了,只有混吃等死了。”伯母拉他出去散步,他总是低着头唉声叹气地说:“没意思,一切都没意思。”前几天他又反复对伯母说:“活着真没意思。如果我先去了,你不要太伤心,人的寿命是天定的……”他还经常夜里一个人往外面跑,伯母担心极了。现在文英已搬回家住了,整天和伯母一刻不离地守着张伯伯。
但张伯伯越来越消沉,不吃饭不说话,有时一天都很少动。家人觉得他是精神上出了问题,就想起了我这个做精神科大夫的好朋友。
张伯伯的情绪不好、少食少动、夜眠差并有轻生观念是典型的抑郁症,这种严重程度必须住院治疗了。我为他联系好医院,第二天就由文英他们送去住了院。
一个月后,我和文英一起到医院去探视,看到张伯伯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病情好多了,脸上又有了笑容,见到我主动打招呼,并请我坐下,还对我说:“感谢你到家里、到医院来看我。都怪我一时想不开,给大家添了麻烦……”我说:“张伯伯,您恢复得很快,要好好休息,配合医生治疗,等您出院后,咱们一定找时间好好地聊聊天。”
张伯伯患的是老年期抑郁症。60岁以上老年人性格较脆弱,大脑和心理活动功能逐渐衰减,如在此基础上遇有外界精神刺激,很容易诱发抑郁。
张伯伯这大半生都很顺利,事业成功,家庭幸福,可称得上一帆风顺,未经历过什么大的挫折。但是,当他从壮年走向老年的时候,却面临了一个重大的生活事件:没有思想准备的退休和宠爱女儿的远走——事业和亲情的双重失落使他一时难以承受,诱发了精神问题,出现了情绪障碍。
老年期抑郁症在系统的精神科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治疗后,两三个月就能有明显疗效。但是,如果老年人患了老年期抑郁症后不能得到及时的发现、诊断和治疗,病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而继续发展下去,很多病人会有强烈的自杀意识,趁家人不备时自杀身亡,造成亲人和朋友的莫大痛苦。
一年过去了,前几天我到张伯伯家附近办事,便顺路去看他,他却不在家。张伯母说:“老头子从医院回来后跟换了个人似的,先是天天出去晨练,三个月前被一所民办学校请去当顾问,现在白天根本不着家,比没退休时精神头还好。”
在由衷地为张伯伯高兴的同时,我更想向年轻朋友们呼吁:多关心你们那即将退休或刚退下来的父母吧!
文英的父亲是我父亲的朋友,我叫他张伯伯,因为两家关系很好,我和文英又是同学,所以小学时我常去她家玩儿。当时张伯伯在一所中学教语文,我记得他非常幽默,常跟我们开玩笑。小学毕业后我和文英考上了不同的中学,不久张伯伯便当上了校长。而后来,我和文英各自有了自己的工作和家庭,虽同在一个城市,联系却少多了。但当几年前我去文英家时,张伯伯还是一下就叫出了我的名字,并像小时候那样刮我的鼻子。这样一个开朗的老人能有什么问题呢?带着疑惑我赶往老同学家。
当看到呆坐在那里的张伯伯时,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过去那个谈笑风生、幽默开朗的张伯伯与眼前这个面容苍老、神情呆滞的老人没有丝毫相像之处!文英对张伯伯说:“爸爸,我同学看您来了。”老人漠然地看了我一眼,毫无表情。我忙上前对老人说:“我是小毅,您不记得了?”老人还是没有任何表示。坐在一旁的张伯母赶紧把我拉到了自己的房间。
我问伯母:“张伯伯怎么变成这样了?”伯母擦了擦眼泪,叹了口气说:“唉,都是退休闹的。”
原来,张伯伯做了多年的校长,工作一直很顺利,做出的成绩全校师生有目共睹,老师们见到伯母都称他是“劳苦功高的老校长”。三个月前,在他临近60岁的时候,教育局从另一个学校调来一位年轻的副校长,学校里的老师议论纷纷,都觉得是来接替他的,可有些人不知从哪得来的消息,对他说:“因为您工作突出,教育局想延聘您几年,派这个副校长来是想让您带一带。”张伯伯原想领导肯定会找他谈话说明这事,可是等了两个多月,也没任何人找他谈话。
眼看到张伯伯60岁生日了,家人本来准备好好庆贺一番,可他却整天心神不宁。生日那天,他自己都忘了,照常骑车去上班,可没想到一会就让学校用汽车给送了回来。原来那天上班没多久,张伯伯就接到人事部门的电话,通知他已办好了他的退休手续。张伯伯当时就惊呆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脸色都变了。本来那位副校长还准备开欢送会,但因为张伯伯“不舒服”而没有开成,就用车把他提前送回了家。
这以后,张伯伯就显得苍老了许多,说话也少了。而两周前,文英的妹妹文敏拿到了盼望已久的签证,要带着孩子动身去美国与丈夫团聚。文敏出生后,母亲因患产后风住院,最初的几个月都是张伯伯用牛奶把她喂起来的,所以后来也一直特别宠她。文敏结婚后有了孩子,也都是与张伯伯老两口一起住在家里。
她这一走,对张伯伯更是雪上加霜。他情绪变得更坏了,夜间整宿地失眠,白天躺在床上望着房顶发呆,每次吃饭都要张伯母催好几遍,还常自言自语地说:“工作工作没做了,人也走的走了,只有混吃等死了。”伯母拉他出去散步,他总是低着头唉声叹气地说:“没意思,一切都没意思。”前几天他又反复对伯母说:“活着真没意思。如果我先去了,你不要太伤心,人的寿命是天定的……”他还经常夜里一个人往外面跑,伯母担心极了。现在文英已搬回家住了,整天和伯母一刻不离地守着张伯伯。
但张伯伯越来越消沉,不吃饭不说话,有时一天都很少动。家人觉得他是精神上出了问题,就想起了我这个做精神科大夫的好朋友。
张伯伯的情绪不好、少食少动、夜眠差并有轻生观念是典型的抑郁症,这种严重程度必须住院治疗了。我为他联系好医院,第二天就由文英他们送去住了院。
一个月后,我和文英一起到医院去探视,看到张伯伯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病情好多了,脸上又有了笑容,见到我主动打招呼,并请我坐下,还对我说:“感谢你到家里、到医院来看我。都怪我一时想不开,给大家添了麻烦……”我说:“张伯伯,您恢复得很快,要好好休息,配合医生治疗,等您出院后,咱们一定找时间好好地聊聊天。”
张伯伯患的是老年期抑郁症。60岁以上老年人性格较脆弱,大脑和心理活动功能逐渐衰减,如在此基础上遇有外界精神刺激,很容易诱发抑郁。
张伯伯这大半生都很顺利,事业成功,家庭幸福,可称得上一帆风顺,未经历过什么大的挫折。但是,当他从壮年走向老年的时候,却面临了一个重大的生活事件:没有思想准备的退休和宠爱女儿的远走——事业和亲情的双重失落使他一时难以承受,诱发了精神问题,出现了情绪障碍。
老年期抑郁症在系统的精神科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治疗后,两三个月就能有明显疗效。但是,如果老年人患了老年期抑郁症后不能得到及时的发现、诊断和治疗,病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而继续发展下去,很多病人会有强烈的自杀意识,趁家人不备时自杀身亡,造成亲人和朋友的莫大痛苦。
一年过去了,前几天我到张伯伯家附近办事,便顺路去看他,他却不在家。张伯母说:“老头子从医院回来后跟换了个人似的,先是天天出去晨练,三个月前被一所民办学校请去当顾问,现在白天根本不着家,比没退休时精神头还好。”
在由衷地为张伯伯高兴的同时,我更想向年轻朋友们呼吁:多关心你们那即将退休或刚退下来的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