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幕足以让每一个读者心酸落泪的凄美镜头,足以让任何语言表达都觉得羞愧的人间悲剧。今年43岁的汤敬岩是黑龙江一名朴实的农民,他45岁的妻子郑淑英因村民纠纷,在几年前遭殴留下脑震荡后遗症,已负债3万多元,至今未痊愈。因无钱治疗,汤敬岩用两轮“房车”拖着妻子到北京求医。至2006年7月3日,汤敬岩的行程约3000里,耗时43天,走破两双鞋。凭借着一辆板车走过这坎坷崎岖的3000里路走到了北京。
无钱治病,在家只有等死,走出去还有希望
汤敬岩是黑龙江省尚志市石头河子镇庆丰村农民,是一个手艺还不错的木匠。2002年,妻子郑淑英被人打伤,医生诊断为脑挫裂伤综合症。即发性癫痫时常发作,冠心病,左半身没有知觉,双腿肌肉萎缩,不管是站着还是坐着,身体都会不由自主地晃动,还患有高血压,妻子才40出头头发就花白,疑为脑袋受伤后供血不足所致。汤敬岩带着妻子走遍了黑龙江省的大医院,可是都没能彻底根治。为了看病,家里已债台高筑。汤敬岩也想凭手艺赚钱,可是郑淑英的病离不了人照顾。
家中唯一的一点积蓄也在不断地求医问药中消失殆尽,还欠下3万元的外债。面对妻子一天比一天重的病情和高筑的债台,汤敬岩利用自己的木匠手艺,把家里的平板车改装成了可以住人的“房车”。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妻子病死,无奈之下想到了向社会求助,同时想把妻子送到北京找更好的医生治病。于是,他决定用车推着妻子到北京。
他找到一本破旧的地图,用做木工活的卷尺沿着路线仔细量了又量,通过比例尺计算出来,他选择的路线应该有3000里路,他认为自己能承受得了,就决定拉车进京求治。“在家只有等死,走出去还有一线希望!
“求生房车”在亲人的哭声中起程。一路上风餐露宿,妻子病病殃殃的身体能不能吃得消?汤敬岩心里也没底。他向亲戚借了一辆平板车,利用自己的木工手艺,几天就改装成了可以住人还保温的“房车”。“房车”不但可以住下两人,还可以生炉子取暖。而且保温效果也不错。细心的汤敬岩用木板做墙壁,外面还加了一层防寒保温的草帘子,最外面是防风防雨的塑料布。这是一架用塑料布蒙着的大篷板车,前后都用毛笔字写着斗大的“救命”两字。车厢里,他给妻子铺了被褥外,还加了一个海绵垫子,妻子坐着会更舒服一些。而且车棚向前延伸,这样他拉车的时候也能防雨雪。为了便于携带杂物,腾出居住的空间,汤敬岩还在车顶上加了行李架,这样,他在路上捡到的废品也有地方存放了。
5双鞋,两棉三单,一个打气筒,没带一粒粮食、一分钱,这就是夫妻二人的全部“盘缠”。
2006年3月21日,汤敬岩夫妻出发的那天,黑龙江大地寒气逼人。汤敬岩没有因为天气不好而退缩,既然已经订好了日期,就该出发,即便是躲过了今天的寒冷,谁能保证日后就一定能躲过风雪?
汤敬岩给车里的妻子掖好被子,轻轻地抬起了车把,腿上一使劲,这辆“求生房车”起程了,那一刻,汤敬岩和妻子的心里都不好受:这一去,撇家舍业,离儿别母,究竟结果会怎样,谁也不好说。但是汤敬岩没敢回头看,他怕看见70多岁的老岳母和年仅12岁的小儿子哭泣而动摇。
当时汤敬岩还穿着棉衣棉裤,往往上路没走多久,汗水就把棉衣溻湿了。尤其是在尚志到五常的路段,山多,天冷,不穿不行,穿了还遭罪。很多时候,一天下来,棉衣都能拧出水来,夜晚用车里的炉子烤,也不能完全烤干,第二天一早穿衣服成了汤敬岩最打怵的事儿,冰凉的棉衣一沾身,就是一个激灵,汤敬岩往往咬着牙才敢穿。汤敬岩的车把上始终搭着一条毛巾,用来擦汗的,这条毛巾经常是嘀嗒水的,那水,就是汤敬岩的汗水。
“求生房车”艰难地来到了吉林境内的一段山路,这里人烟稀少,近百里没有人家。一天,汤敬岩拉车走到晚上,也没遇到村庄。天黑了,还没看见村庄的影子,汤敬岩把车子停在山路上的一处避风处过夜。半夜里,夫妻俩被狂风暴雨惊醒,大风吹得“房车”直摇晃,汤敬岩怕车子被风吹倒妻子有危险,就爬出来,在寒冷的雨夜里牢牢地把住车子,虽然头上有遮雨的车棚,可是下半身马上湿透了,冻得他直哆嗦。直到风小了,汤敬岩才松开手爬进车里暖和。看着捂在被里还发抖的丈夫,郑淑英心疼得哭了。
汤敬岩每天都早早起来赶路,一般情况下都是先赶一段路,到早饭时进村庄讨口饭。一次,他早起赶路,可是很久不见村庄。等找到村庄时已经错过了饭时,但还是厚着脸皮敲开了几家农户的房门,可是人家都已经吃过饭了,没有剩饭可给。他只好继续赶路,体力上的透支加上饥肠辘辘,双脚像灌了铅一样沉重,走到下一个村子时,几乎虚脱了。
就冲你对媳妇这么好才来看你
汤敬岩对妻子不离不弃的感情感动了一路人,所经之处,人们捐钱捐物,给饭给水,不管是村民、老板还是同路的学生,他们都给予了汤敬岩力所能及的帮助。汤敬岩有个破旧的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好心人给予的帮助和他们的电话。
汤敬岩说:“好心人对他们的帮助两天两夜也说不完,他文化水平低,写不出来,只能记下时间、地点和好心人的姓名和电话。详细的内容,他都记在了心里。”
“求生房车”到达辽宁境内的时候,有一段路修路需要绕行,汤敬岩把车停在树荫下察看地形。奇特的“求生班车”引起了几个长途司机的注意,他们把车也停下来和他们夫妇聊天。得知汤敬岩是从黑龙江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几个人都很惊讶。看到他连个水壶都没有,其中一人对他说:“哥们儿,你这么辛苦得有个烧水的壶啊。”说完,几个人给汤敬岩20元钱,让到集上买水壶。给完钱后,几个人没留姓名就走了。后来,他用这钱买了水壶。如今,这把擦得亮晶晶的水壶就挂在车把上,当口渴时,拿下壶就能喝,不用停车。
2006年4月9日早上,汤敬岩拉着妻子正在102国道上行走,后面来了一辆大货车,和他并行一段时间,后来停下来。司机拎着一兜子水果给他:“听说你是从黑龙江来的,不容易啊!”同时还给了他20元钱。
大货车离去没多久,一辆小轿车又停在了他身边。一位女子走下车说,自己也姓汤,要给老大哥捐钱。说完,女子就打了几个电话。没多久,来了4辆轿车。车里的4个人捐给汤敬岩2000元钱。女子得知汤敬岩有钱后想去山东给妻子治病后,马上联系到当地的派出所,为汤敬岩的“房车”找个地方存起来。然后自己开车把汤敬岩夫妻俩送到公主岭火车站,还买了火车票和生活用品。临走时,女子塞给汤敬岩3000元钱。至今,汤敬岩也不知道这位同姓女子叫什么。后来,他和妻子在山东治疗一段时间后,钱花得差不多了,就回到长春,找到车子继续前行。
从黑龙江走到长春时,因媳妇天天要到沿途的乡村卫生所打针,所以走得慢,每天大概20公里。到辽宁法库县时发现国道上有公里牌就特别留意了路程,每天走到脚掌痛时,差不多就是40公里。
2006年6月20日,汤敬岩来到河北和辽宁的交界处。正在赶路的他被一辆车拦住,车上下来的两个男子拎着大包小包的蔬菜水果,还有干豆腐矿泉水送给他。来人告诉说:“刚才他们看见这辆车后,赶紧买了这些东西,追了2里多地才追上。”汤敬岩问对方的姓名,人家不告诉他。细心的他记下了车牌号:冀CL6768。
2006年6月21日下午,汤敬岩来到205国道的一处立交桥处,吃力地爬坡。这时,一辆车停下来,把汤敬岩的车连在自己的车后,慢慢地一直拖到桥上。后来聊天得知,对方曾经在绥化市住过,也算半个老乡。
一天,汤敬岩路过一个西瓜摊已经很远了,瓜摊的主人捧着一大块西瓜追上来,硬塞给他就走了。还有一对母女为他捐款2200元,也没留下姓名。这对母女说:“就是冲着你对媳妇这么好才来看你的。”
在汤敬岩的小本子上,不光记录了这样的“大”捐赠,就是一些送水送饭的,甚至是唠嗑比较投缘的,他都要记录下来。在吉林,他们走到一个村庄已经错过饭时,可是热心的村民听完他的故事后,二话没说,马上回家给他们俩做饭。有一个年轻的媳妇还回家给汤敬岩夫妻煮了一些鸡蛋送来,让汤敬岩夫妻好好补补身子。
汤敬岩一路要饭,吃的最好的一次是在一个饭店。当时他们走到这个饭店门口,饭店老板得知情况后,马上让厨师给做了肉段。
“房车”终于完成进京的“壮举”
地平线上隐约出现了北京城的高楼大厦,汤敬岩不由加快了脚步,这一天是2006年6月28日,已经走了43天了,他用自己的双脚量出了黑龙江到北京的距离有多远。天气挺好,汤敬岩心里盘算,照这样的天气和速度,今天走到北京市应该没有问题。
黄昏临近,北京的上空如往常一样,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中。汤敬岩吱呀作响的“房车”带着一路风尘,出现在首都人们惊讶的目光中。汤敬岩已经习惯了人们的惊讶,一路行来,这样的惊讶太多太多了。他没有停留,因为他的目的地是医院。
在北京民政部门帮助下,汤敬岩于2006年7月5日下午2时,用板车拉着媳妇来到海淀救助站。海淀救助站也被汤敬岩的精神感动了,对汤敬岩格外照顾,每天都有馒头炒菜吃,特别给二人提供了一间单间居住,看见汤敬岩的衬衫破了一个大洞,还给他一件新衬衣。救助站的赵站长表示,如果汤敬岩夫妇同意回黑龙江,他们给提供火车票,不让汤敬岩再辛苦拉车了。
汤出示的捐款记录显示,在救助站的一个星期内,社会各界为其妻子治病捐款3600多元。“这些人都不愿意留电话或者地址,但我都记着呢!”汤敬岩说。
对于大家的好意,汤敬岩有些犹豫,他说,这次来北京的目的就是想给妻子治病,但目前手里的几千元钱肯定不够,不治疗就回去,还有点不甘心。
虽然历经千辛万苦走到了北京,但是属于汤敬岩的“长征”却只是走完了第一步,站在人潮汹涌的北京街头,一脸茫然的他最终将会何去何从?
“我走上这条路也是没办法,没钱看病,我不能看我爱人在家等死啊!出来这么久也证明我是对的,一路上都有好心人帮助我们,我爱人才一直没有断药……”汤敬岩说,他希望等妻子病好后,能够用自己的劳动来回报社会。
汤敬岩的妻子郑淑英不怎么言语,她只有45岁,可是头发已经花白了,看着很像电影里的“白毛女”。说话很慢,声音很低。走起路来哆哆嗦嗦,就是拿药,手也抖个不停。
提起这一路上丈夫遭的罪,郑淑英眼睛湿了。郑淑英说,从家里出来不久,大约四五天左右的时间吧,汤敬岩的腿就走瘸了,走路不敢使劲。郑淑英让他歇几天再走,可是倔犟的汤敬岩坚持要走,郑淑英让他买点药吃,他也不买。郑淑英知道丈夫是舍不得,因为路上好心人给的钱还不够给自己打点滴的呢。看着一瘸一拐拉车的丈夫,郑淑英趴在车里偷偷地哭了,这是她离家后第一次流泪。看见妻子真的伤心了,汤敬岩乖乖地到药店买了药吃。
汤敬岩夫妇有一双儿女在东北老家,和姥姥住在一起。大女儿在郑淑英受伤后辍学,当时16岁,打工第一个月赚了一百来块钱,家里就靠这钱过了年。儿子12岁,从小就会做各种家务。郑淑英说:“我真是想他们,孩子谁伺候也没爸妈伺候好,我要是走了,他们怎么办……等我治好了病回去好好疼我两个孩子,他们比谁家孩子都懂事。”
郑淑英说:“为了孩子,为了爱人,我也要好好活下去,我现在想开了,病犯的也少了,我这不是天生的病,我有信心,一定能治好的。”
郑淑英说,她已经几个月没有听到孩子的声音,希望能快点看好病回去和孩子团聚。
2006年7月14日,汤敬岩说:他和妻子商量好了,决定返回家乡治疗,因为舍不得那辆亲手做的“房车”,他决定还拉妻子回来,再完成一次从北京到黑龙江的“壮举”。
(责编:杜丽艳)
无钱治病,在家只有等死,走出去还有希望
汤敬岩是黑龙江省尚志市石头河子镇庆丰村农民,是一个手艺还不错的木匠。2002年,妻子郑淑英被人打伤,医生诊断为脑挫裂伤综合症。即发性癫痫时常发作,冠心病,左半身没有知觉,双腿肌肉萎缩,不管是站着还是坐着,身体都会不由自主地晃动,还患有高血压,妻子才40出头头发就花白,疑为脑袋受伤后供血不足所致。汤敬岩带着妻子走遍了黑龙江省的大医院,可是都没能彻底根治。为了看病,家里已债台高筑。汤敬岩也想凭手艺赚钱,可是郑淑英的病离不了人照顾。
家中唯一的一点积蓄也在不断地求医问药中消失殆尽,还欠下3万元的外债。面对妻子一天比一天重的病情和高筑的债台,汤敬岩利用自己的木匠手艺,把家里的平板车改装成了可以住人的“房车”。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妻子病死,无奈之下想到了向社会求助,同时想把妻子送到北京找更好的医生治病。于是,他决定用车推着妻子到北京。
他找到一本破旧的地图,用做木工活的卷尺沿着路线仔细量了又量,通过比例尺计算出来,他选择的路线应该有3000里路,他认为自己能承受得了,就决定拉车进京求治。“在家只有等死,走出去还有一线希望!
“求生房车”在亲人的哭声中起程。一路上风餐露宿,妻子病病殃殃的身体能不能吃得消?汤敬岩心里也没底。他向亲戚借了一辆平板车,利用自己的木工手艺,几天就改装成了可以住人还保温的“房车”。“房车”不但可以住下两人,还可以生炉子取暖。而且保温效果也不错。细心的汤敬岩用木板做墙壁,外面还加了一层防寒保温的草帘子,最外面是防风防雨的塑料布。这是一架用塑料布蒙着的大篷板车,前后都用毛笔字写着斗大的“救命”两字。车厢里,他给妻子铺了被褥外,还加了一个海绵垫子,妻子坐着会更舒服一些。而且车棚向前延伸,这样他拉车的时候也能防雨雪。为了便于携带杂物,腾出居住的空间,汤敬岩还在车顶上加了行李架,这样,他在路上捡到的废品也有地方存放了。
5双鞋,两棉三单,一个打气筒,没带一粒粮食、一分钱,这就是夫妻二人的全部“盘缠”。
2006年3月21日,汤敬岩夫妻出发的那天,黑龙江大地寒气逼人。汤敬岩没有因为天气不好而退缩,既然已经订好了日期,就该出发,即便是躲过了今天的寒冷,谁能保证日后就一定能躲过风雪?
汤敬岩给车里的妻子掖好被子,轻轻地抬起了车把,腿上一使劲,这辆“求生房车”起程了,那一刻,汤敬岩和妻子的心里都不好受:这一去,撇家舍业,离儿别母,究竟结果会怎样,谁也不好说。但是汤敬岩没敢回头看,他怕看见70多岁的老岳母和年仅12岁的小儿子哭泣而动摇。
当时汤敬岩还穿着棉衣棉裤,往往上路没走多久,汗水就把棉衣溻湿了。尤其是在尚志到五常的路段,山多,天冷,不穿不行,穿了还遭罪。很多时候,一天下来,棉衣都能拧出水来,夜晚用车里的炉子烤,也不能完全烤干,第二天一早穿衣服成了汤敬岩最打怵的事儿,冰凉的棉衣一沾身,就是一个激灵,汤敬岩往往咬着牙才敢穿。汤敬岩的车把上始终搭着一条毛巾,用来擦汗的,这条毛巾经常是嘀嗒水的,那水,就是汤敬岩的汗水。
“求生房车”艰难地来到了吉林境内的一段山路,这里人烟稀少,近百里没有人家。一天,汤敬岩拉车走到晚上,也没遇到村庄。天黑了,还没看见村庄的影子,汤敬岩把车子停在山路上的一处避风处过夜。半夜里,夫妻俩被狂风暴雨惊醒,大风吹得“房车”直摇晃,汤敬岩怕车子被风吹倒妻子有危险,就爬出来,在寒冷的雨夜里牢牢地把住车子,虽然头上有遮雨的车棚,可是下半身马上湿透了,冻得他直哆嗦。直到风小了,汤敬岩才松开手爬进车里暖和。看着捂在被里还发抖的丈夫,郑淑英心疼得哭了。
汤敬岩每天都早早起来赶路,一般情况下都是先赶一段路,到早饭时进村庄讨口饭。一次,他早起赶路,可是很久不见村庄。等找到村庄时已经错过了饭时,但还是厚着脸皮敲开了几家农户的房门,可是人家都已经吃过饭了,没有剩饭可给。他只好继续赶路,体力上的透支加上饥肠辘辘,双脚像灌了铅一样沉重,走到下一个村子时,几乎虚脱了。
就冲你对媳妇这么好才来看你
汤敬岩对妻子不离不弃的感情感动了一路人,所经之处,人们捐钱捐物,给饭给水,不管是村民、老板还是同路的学生,他们都给予了汤敬岩力所能及的帮助。汤敬岩有个破旧的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好心人给予的帮助和他们的电话。
汤敬岩说:“好心人对他们的帮助两天两夜也说不完,他文化水平低,写不出来,只能记下时间、地点和好心人的姓名和电话。详细的内容,他都记在了心里。”
“求生房车”到达辽宁境内的时候,有一段路修路需要绕行,汤敬岩把车停在树荫下察看地形。奇特的“求生班车”引起了几个长途司机的注意,他们把车也停下来和他们夫妇聊天。得知汤敬岩是从黑龙江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几个人都很惊讶。看到他连个水壶都没有,其中一人对他说:“哥们儿,你这么辛苦得有个烧水的壶啊。”说完,几个人给汤敬岩20元钱,让到集上买水壶。给完钱后,几个人没留姓名就走了。后来,他用这钱买了水壶。如今,这把擦得亮晶晶的水壶就挂在车把上,当口渴时,拿下壶就能喝,不用停车。
2006年4月9日早上,汤敬岩拉着妻子正在102国道上行走,后面来了一辆大货车,和他并行一段时间,后来停下来。司机拎着一兜子水果给他:“听说你是从黑龙江来的,不容易啊!”同时还给了他20元钱。
大货车离去没多久,一辆小轿车又停在了他身边。一位女子走下车说,自己也姓汤,要给老大哥捐钱。说完,女子就打了几个电话。没多久,来了4辆轿车。车里的4个人捐给汤敬岩2000元钱。女子得知汤敬岩有钱后想去山东给妻子治病后,马上联系到当地的派出所,为汤敬岩的“房车”找个地方存起来。然后自己开车把汤敬岩夫妻俩送到公主岭火车站,还买了火车票和生活用品。临走时,女子塞给汤敬岩3000元钱。至今,汤敬岩也不知道这位同姓女子叫什么。后来,他和妻子在山东治疗一段时间后,钱花得差不多了,就回到长春,找到车子继续前行。
从黑龙江走到长春时,因媳妇天天要到沿途的乡村卫生所打针,所以走得慢,每天大概20公里。到辽宁法库县时发现国道上有公里牌就特别留意了路程,每天走到脚掌痛时,差不多就是40公里。
2006年6月20日,汤敬岩来到河北和辽宁的交界处。正在赶路的他被一辆车拦住,车上下来的两个男子拎着大包小包的蔬菜水果,还有干豆腐矿泉水送给他。来人告诉说:“刚才他们看见这辆车后,赶紧买了这些东西,追了2里多地才追上。”汤敬岩问对方的姓名,人家不告诉他。细心的他记下了车牌号:冀CL6768。
2006年6月21日下午,汤敬岩来到205国道的一处立交桥处,吃力地爬坡。这时,一辆车停下来,把汤敬岩的车连在自己的车后,慢慢地一直拖到桥上。后来聊天得知,对方曾经在绥化市住过,也算半个老乡。
一天,汤敬岩路过一个西瓜摊已经很远了,瓜摊的主人捧着一大块西瓜追上来,硬塞给他就走了。还有一对母女为他捐款2200元,也没留下姓名。这对母女说:“就是冲着你对媳妇这么好才来看你的。”
在汤敬岩的小本子上,不光记录了这样的“大”捐赠,就是一些送水送饭的,甚至是唠嗑比较投缘的,他都要记录下来。在吉林,他们走到一个村庄已经错过饭时,可是热心的村民听完他的故事后,二话没说,马上回家给他们俩做饭。有一个年轻的媳妇还回家给汤敬岩夫妻煮了一些鸡蛋送来,让汤敬岩夫妻好好补补身子。
汤敬岩一路要饭,吃的最好的一次是在一个饭店。当时他们走到这个饭店门口,饭店老板得知情况后,马上让厨师给做了肉段。
“房车”终于完成进京的“壮举”
地平线上隐约出现了北京城的高楼大厦,汤敬岩不由加快了脚步,这一天是2006年6月28日,已经走了43天了,他用自己的双脚量出了黑龙江到北京的距离有多远。天气挺好,汤敬岩心里盘算,照这样的天气和速度,今天走到北京市应该没有问题。
黄昏临近,北京的上空如往常一样,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中。汤敬岩吱呀作响的“房车”带着一路风尘,出现在首都人们惊讶的目光中。汤敬岩已经习惯了人们的惊讶,一路行来,这样的惊讶太多太多了。他没有停留,因为他的目的地是医院。
在北京民政部门帮助下,汤敬岩于2006年7月5日下午2时,用板车拉着媳妇来到海淀救助站。海淀救助站也被汤敬岩的精神感动了,对汤敬岩格外照顾,每天都有馒头炒菜吃,特别给二人提供了一间单间居住,看见汤敬岩的衬衫破了一个大洞,还给他一件新衬衣。救助站的赵站长表示,如果汤敬岩夫妇同意回黑龙江,他们给提供火车票,不让汤敬岩再辛苦拉车了。
汤出示的捐款记录显示,在救助站的一个星期内,社会各界为其妻子治病捐款3600多元。“这些人都不愿意留电话或者地址,但我都记着呢!”汤敬岩说。
对于大家的好意,汤敬岩有些犹豫,他说,这次来北京的目的就是想给妻子治病,但目前手里的几千元钱肯定不够,不治疗就回去,还有点不甘心。
虽然历经千辛万苦走到了北京,但是属于汤敬岩的“长征”却只是走完了第一步,站在人潮汹涌的北京街头,一脸茫然的他最终将会何去何从?
“我走上这条路也是没办法,没钱看病,我不能看我爱人在家等死啊!出来这么久也证明我是对的,一路上都有好心人帮助我们,我爱人才一直没有断药……”汤敬岩说,他希望等妻子病好后,能够用自己的劳动来回报社会。
汤敬岩的妻子郑淑英不怎么言语,她只有45岁,可是头发已经花白了,看着很像电影里的“白毛女”。说话很慢,声音很低。走起路来哆哆嗦嗦,就是拿药,手也抖个不停。
提起这一路上丈夫遭的罪,郑淑英眼睛湿了。郑淑英说,从家里出来不久,大约四五天左右的时间吧,汤敬岩的腿就走瘸了,走路不敢使劲。郑淑英让他歇几天再走,可是倔犟的汤敬岩坚持要走,郑淑英让他买点药吃,他也不买。郑淑英知道丈夫是舍不得,因为路上好心人给的钱还不够给自己打点滴的呢。看着一瘸一拐拉车的丈夫,郑淑英趴在车里偷偷地哭了,这是她离家后第一次流泪。看见妻子真的伤心了,汤敬岩乖乖地到药店买了药吃。
汤敬岩夫妇有一双儿女在东北老家,和姥姥住在一起。大女儿在郑淑英受伤后辍学,当时16岁,打工第一个月赚了一百来块钱,家里就靠这钱过了年。儿子12岁,从小就会做各种家务。郑淑英说:“我真是想他们,孩子谁伺候也没爸妈伺候好,我要是走了,他们怎么办……等我治好了病回去好好疼我两个孩子,他们比谁家孩子都懂事。”
郑淑英说:“为了孩子,为了爱人,我也要好好活下去,我现在想开了,病犯的也少了,我这不是天生的病,我有信心,一定能治好的。”
郑淑英说,她已经几个月没有听到孩子的声音,希望能快点看好病回去和孩子团聚。
2006年7月14日,汤敬岩说:他和妻子商量好了,决定返回家乡治疗,因为舍不得那辆亲手做的“房车”,他决定还拉妻子回来,再完成一次从北京到黑龙江的“壮举”。
(责编:杜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