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完美主义在成人依恋与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成人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中文修订版、Beck 抑郁问卷、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MPS中文版),选取295名高校生,对其进行问卷测验。结果:①成人依恋与适应不良完美主义、抑郁存在很大的正相关;成人依恋与适应良好完美主义、抑郁相关不显著;②适应不良完美主义完全中介了依恋回避与抑郁,而在依恋焦虑与抑郁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
关键词:成人依恋;完美主义;抑郁;中介作用
1.引言
完美主义是指个体对过高目标的追求,并以过高的标准对自我进行严厉批判,完美主义者依靠社会他人的标准来评判自身价值。[1]适应良好与适应不良是完美主义的两个维度,其中前者是指对高目标、高标准的追求,并从中体验到积极情绪;而后者是在对高目标、高标准的追求过程中产生消极情绪。[2]抑郁一种消极情感体验,指当个体面对压力困难无能为力,[3]伴随羞愧、疑虑、厌恶、痛苦等。[4]以往许多研究均表明完美主义与抑郁之间联系十分密切。
依恋形成于童年早期, 心理学上认为依恋是儿童与其抚养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别的情感连结和纽带。[7]也就是说,依恋在本质上是个体与养育者所创建的情感连结,这种连结相对稳定,并贯穿其一生。成人依恋在发展临床心理学领域上被解释为:成人在年幼的时候形成的一种对自身与抚养者关系的记忆和心理表征。这种观点把成人依恋的概念形成依赖于儿童依恋,是把儿童、成人两种不同视角下对童年依恋经验的结合。由此可见,儿童依恋是成人依恋的前提,成人依恋是儿童依恋的发展延续。[8]亲密关系体验—修订版((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 Revised, ECR-R)将回避和焦虑作为依恋的两个维度,回避是对他人亲近关系的不适应感;焦虑指害怕被拒绝和遗弃。[9]Bartholomew提出成人依恋个体差别的四种类型模型,她认为这四种类别可以放在一个两维度的空间里,这种空间是通过人们对自我和他人的表征模型来定义的。个体在依恋焦虑得分高(专注型依恋:高焦虑、低回避)、依恋回避得分高(冷漠型依恋:低焦虑、高回避)或两个维度得分都高(恐惧型依恋:高焦虑、高回避)均被认为有不安全的依恋指向。相反,如果在两个维度上得分都低(安全型依恋:低焦虑、低回避),则被认为有安全的依恋指向。[10、11、12]依恋与抑郁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安全依恋与抑郁存在十分明显的正相关[13、14、15]。
2.方法
2.1研究对象
用随机抽样法,在福建师范大学共向295人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90份,有效回收率98.3%。
2.2研究工具
2.2.1 中文版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Frost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 CFMPS)
中文版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量表,由訾非和周旭修订,包括27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该量表分为五个维度:父母期望(PE),关注错误(CM),条理性(OR),个人标准(PS),行动疑虑(DA)。其中条理性因子属于适应良好完美主义,而其他因子均属于适应不良完美主义。
2.2.2 成人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中文修订版
采用李同归和加藤和生共同修订的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ventory—Chinese Revised Edition, ECR-CR 测量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该量表包括36个条目, 7 级评分(从一点也不符合到完全符合)。
2.2.3 Beck 抑郁问卷(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
抑郁问卷也叫抑郁自评量表,是由Beck 编制的,每个症状划分为一个类别,共21 个类别;每个类别分四级描述,按症状的严重程度从“无”到“极重”排列,级別赋值为0-3 分。
3.结果
3.1成人依恋、完美主义与抑郁三者的相关分析
表1显示,成人依恋、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与适应不良完美主义、抑郁都存在十分明显的正相关,与适应良好完美主义不相关或负相关;依恋焦虑与依恋回避二者间存在十分明显的正相关。
3.2适应不良完美主义在成人依恋与抑郁之间存在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结合温忠麟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分析与回归分析,探讨适应不良完美主义在成人依恋与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①首先,探讨适应不良完美主义在依恋回避与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见表2,回归1自变量为依恋回避,因变量为抑郁,结果显现出依恋回避对抑郁具有十分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β=0.144,p<0.05);回归2自变量不变,以适应不良为因变量,结果显现出依恋回避对适应不良完美主义也具有十分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β=0.297,p<0.001)。回归3自变量加入适应不良后,因变量为抑郁,依恋回避的回归系数变为不显著(β=0.015,p>0.05),也就是说在依恋回避与抑郁之间,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起到完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0.297*0.436=0.129,该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0.129/0.144=89.6%。因而,适应不良完美主义作为中介变量可以完全解释依恋回避与抑郁间的关系。②其次,探讨适应不良完美主义在依恋焦虑与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见表3,回归1自变量为依恋焦虑,因变量为抑郁,结果显现出依恋焦虑对抑郁具有十分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β=0.472,p<0.001);回归2自变量不变,以适应不良为因变量,结果显现出依恋焦虑对适应不良完美主义也具有十分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β=0.529,p<0.001)。回归3以抑郁为因变量,自变量加入适应不良后,依恋焦虑的回归系数显著下降(Beta值从0.472下降到0.332),基于此可以得出适应不良完美主义在依恋焦虑与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0.529*0.265=0.140,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0.140/0.472=29.7%。所以,适应不良完美主义作为中介变量可以部分解释依恋焦虑与抑郁间的关系。 4.讨论:
(1)成人依恋与适应不良完美主义、抑郁存在很大的正相关;成人依恋与适应良好完美主义、抑郁相关不显著。
(2)适应不良完美主义完全中介了依恋回避与抑郁,而在依恋焦虑与抑郁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 依恋的两个维度与适应良好完美主义相关不明显,与适应不良完美主义、抑郁明显正相关。适应不良完美主义在依恋焦虑和抑郁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在依恋回避和抑郁之间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依恋回避个体只能通过适应不良完美主义来影响抑郁水平;依恋焦虑个体既能通过适应不良完美主义来影响抑郁水平,也能直接影响抑郁水平。这个结果表明,个体如果孤立自己、过度回避亲密关系,或者害怕被拒绝、过度依赖亲密关系,如果达不成自己事先设置的高标准,更容易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甚至会进一步导致抑郁情绪。[6]根据Maslow需要层次理论,个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心理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而婴幼儿需要的是其与父母连接的归属感。如果婴幼儿对父母其中一方的連接有所缺乏,就会感到空虚沮丧,从而与抚养者建立起一种不安全型依恋。即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不能获得父母的接纳,会倾向于表现出害怕被拒绝、遗弃;或想象自己是完美的,避免被遗弃;从而会给自己设置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以获得父母的认同、关注。这种高标准通常是不合理、难以完成的,这时个体容易产生适应不良完美主义,没有达到这些标准往往会导致抑郁的产生。有研究表明,父母在孩子童年时期以孩子取闹就会失去父母的爱为借口来控制其情绪,这可能导致儿童在成年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个体不安全依恋的形成原因是儿童早期没有与父母建立应有的联系,得不到父母的接纳与有效反馈。这种依恋类型一直伴随着儿童的成长过程,表现为其与同伴、长辈的人际关系问题。在高校生群体中,大部分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者属于不安全型成人依恋。他们通常追求遥不可及的高目标,深陷失败中不能自拔,更不可能运用相关策略去解决问题,无法控制自身情绪,自我认知不清。
【基金项目】福建省高校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80627)
参考文献:
[1] Burns D. The perfectionist’s script for self defeat [J].Psychology Today,1980,14 (6):34- 52.
[2] 张秀阁,杨丽,梁宝勇,等以自尊为中介因素的完美主义与抑郁的关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6(3):217-222.
[3] 张月娟,史云静,王增起.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在研究生压力与抑郁间的调节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0):655-658.
[4] 李莉.大学生心理教育过程中的阻抗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
[5] 赵波,佟月华.《大学生完美主义、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6] 朱晓坤,杨丽.《依恋、完美主义和抑郁的关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7] 樊富氓,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J].第22卷第四期,2001年。
[8] 朱江,张妍.《大学生成人依恋、完美主义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9] 李培红,刘志龙,李丹萍.成人依恋的研究综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3:178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教育学院)
关键词:成人依恋;完美主义;抑郁;中介作用
1.引言
完美主义是指个体对过高目标的追求,并以过高的标准对自我进行严厉批判,完美主义者依靠社会他人的标准来评判自身价值。[1]适应良好与适应不良是完美主义的两个维度,其中前者是指对高目标、高标准的追求,并从中体验到积极情绪;而后者是在对高目标、高标准的追求过程中产生消极情绪。[2]抑郁一种消极情感体验,指当个体面对压力困难无能为力,[3]伴随羞愧、疑虑、厌恶、痛苦等。[4]以往许多研究均表明完美主义与抑郁之间联系十分密切。
依恋形成于童年早期, 心理学上认为依恋是儿童与其抚养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别的情感连结和纽带。[7]也就是说,依恋在本质上是个体与养育者所创建的情感连结,这种连结相对稳定,并贯穿其一生。成人依恋在发展临床心理学领域上被解释为:成人在年幼的时候形成的一种对自身与抚养者关系的记忆和心理表征。这种观点把成人依恋的概念形成依赖于儿童依恋,是把儿童、成人两种不同视角下对童年依恋经验的结合。由此可见,儿童依恋是成人依恋的前提,成人依恋是儿童依恋的发展延续。[8]亲密关系体验—修订版((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 Revised, ECR-R)将回避和焦虑作为依恋的两个维度,回避是对他人亲近关系的不适应感;焦虑指害怕被拒绝和遗弃。[9]Bartholomew提出成人依恋个体差别的四种类型模型,她认为这四种类别可以放在一个两维度的空间里,这种空间是通过人们对自我和他人的表征模型来定义的。个体在依恋焦虑得分高(专注型依恋:高焦虑、低回避)、依恋回避得分高(冷漠型依恋:低焦虑、高回避)或两个维度得分都高(恐惧型依恋:高焦虑、高回避)均被认为有不安全的依恋指向。相反,如果在两个维度上得分都低(安全型依恋:低焦虑、低回避),则被认为有安全的依恋指向。[10、11、12]依恋与抑郁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安全依恋与抑郁存在十分明显的正相关[13、14、15]。
2.方法
2.1研究对象
用随机抽样法,在福建师范大学共向295人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90份,有效回收率98.3%。
2.2研究工具
2.2.1 中文版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Frost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 CFMPS)
中文版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量表,由訾非和周旭修订,包括27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该量表分为五个维度:父母期望(PE),关注错误(CM),条理性(OR),个人标准(PS),行动疑虑(DA)。其中条理性因子属于适应良好完美主义,而其他因子均属于适应不良完美主义。
2.2.2 成人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中文修订版
采用李同归和加藤和生共同修订的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ventory—Chinese Revised Edition, ECR-CR 测量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该量表包括36个条目, 7 级评分(从一点也不符合到完全符合)。
2.2.3 Beck 抑郁问卷(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
抑郁问卷也叫抑郁自评量表,是由Beck 编制的,每个症状划分为一个类别,共21 个类别;每个类别分四级描述,按症状的严重程度从“无”到“极重”排列,级別赋值为0-3 分。
3.结果
3.1成人依恋、完美主义与抑郁三者的相关分析
表1显示,成人依恋、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与适应不良完美主义、抑郁都存在十分明显的正相关,与适应良好完美主义不相关或负相关;依恋焦虑与依恋回避二者间存在十分明显的正相关。
3.2适应不良完美主义在成人依恋与抑郁之间存在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结合温忠麟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分析与回归分析,探讨适应不良完美主义在成人依恋与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①首先,探讨适应不良完美主义在依恋回避与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见表2,回归1自变量为依恋回避,因变量为抑郁,结果显现出依恋回避对抑郁具有十分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β=0.144,p<0.05);回归2自变量不变,以适应不良为因变量,结果显现出依恋回避对适应不良完美主义也具有十分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β=0.297,p<0.001)。回归3自变量加入适应不良后,因变量为抑郁,依恋回避的回归系数变为不显著(β=0.015,p>0.05),也就是说在依恋回避与抑郁之间,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起到完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0.297*0.436=0.129,该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0.129/0.144=89.6%。因而,适应不良完美主义作为中介变量可以完全解释依恋回避与抑郁间的关系。②其次,探讨适应不良完美主义在依恋焦虑与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见表3,回归1自变量为依恋焦虑,因变量为抑郁,结果显现出依恋焦虑对抑郁具有十分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β=0.472,p<0.001);回归2自变量不变,以适应不良为因变量,结果显现出依恋焦虑对适应不良完美主义也具有十分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β=0.529,p<0.001)。回归3以抑郁为因变量,自变量加入适应不良后,依恋焦虑的回归系数显著下降(Beta值从0.472下降到0.332),基于此可以得出适应不良完美主义在依恋焦虑与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0.529*0.265=0.140,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0.140/0.472=29.7%。所以,适应不良完美主义作为中介变量可以部分解释依恋焦虑与抑郁间的关系。 4.讨论:
(1)成人依恋与适应不良完美主义、抑郁存在很大的正相关;成人依恋与适应良好完美主义、抑郁相关不显著。
(2)适应不良完美主义完全中介了依恋回避与抑郁,而在依恋焦虑与抑郁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 依恋的两个维度与适应良好完美主义相关不明显,与适应不良完美主义、抑郁明显正相关。适应不良完美主义在依恋焦虑和抑郁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在依恋回避和抑郁之间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依恋回避个体只能通过适应不良完美主义来影响抑郁水平;依恋焦虑个体既能通过适应不良完美主义来影响抑郁水平,也能直接影响抑郁水平。这个结果表明,个体如果孤立自己、过度回避亲密关系,或者害怕被拒绝、过度依赖亲密关系,如果达不成自己事先设置的高标准,更容易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甚至会进一步导致抑郁情绪。[6]根据Maslow需要层次理论,个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心理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而婴幼儿需要的是其与父母连接的归属感。如果婴幼儿对父母其中一方的連接有所缺乏,就会感到空虚沮丧,从而与抚养者建立起一种不安全型依恋。即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不能获得父母的接纳,会倾向于表现出害怕被拒绝、遗弃;或想象自己是完美的,避免被遗弃;从而会给自己设置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以获得父母的认同、关注。这种高标准通常是不合理、难以完成的,这时个体容易产生适应不良完美主义,没有达到这些标准往往会导致抑郁的产生。有研究表明,父母在孩子童年时期以孩子取闹就会失去父母的爱为借口来控制其情绪,这可能导致儿童在成年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个体不安全依恋的形成原因是儿童早期没有与父母建立应有的联系,得不到父母的接纳与有效反馈。这种依恋类型一直伴随着儿童的成长过程,表现为其与同伴、长辈的人际关系问题。在高校生群体中,大部分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者属于不安全型成人依恋。他们通常追求遥不可及的高目标,深陷失败中不能自拔,更不可能运用相关策略去解决问题,无法控制自身情绪,自我认知不清。
【基金项目】福建省高校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80627)
参考文献:
[1] Burns D. The perfectionist’s script for self defeat [J].Psychology Today,1980,14 (6):34- 52.
[2] 张秀阁,杨丽,梁宝勇,等以自尊为中介因素的完美主义与抑郁的关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6(3):217-222.
[3] 张月娟,史云静,王增起.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在研究生压力与抑郁间的调节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0):655-658.
[4] 李莉.大学生心理教育过程中的阻抗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
[5] 赵波,佟月华.《大学生完美主义、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6] 朱晓坤,杨丽.《依恋、完美主义和抑郁的关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7] 樊富氓,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J].第22卷第四期,2001年。
[8] 朱江,张妍.《大学生成人依恋、完美主义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9] 李培红,刘志龙,李丹萍.成人依恋的研究综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3:178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