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指导是我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方兴未艾。本文通过分析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大学生职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简要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指导融合的重要性,并对如何促进和完善职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提出对策建议。
中外合作办学职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和教育改革深入的持续进行,中外合作办学成为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兴起和实践,对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加快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了解到,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供求矛盾日益尖锐。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提高这部分学生群体的职业素养和竞争优势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含义及意义
大学生职业指导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它由最初简单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发展成为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或企业环境,设计自己的人生职业理想,以学生个人的生涯规划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职业指导。
大学生职业指导是一个教育过程,是建立在大学生、用人单位、学校之间的一座桥梁,是指高校为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和谐发展,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思想素质、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心理等职业素质的教育过程。大学生职业指导既维护大学生、用人单位、学校三者的利益,又促进三者的改革和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根据国家需要、职业要求和自身特点选择职业,并在职业上取得成功。目前,国内大学生职业指导活动多以弗兰克帕森斯创立的“特性—因素论”以及霍兰德创立的“人格—职业类型匹配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
由于受到我国高校扩招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难题。因此,高校开展职业指导有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方面,从毕业生升学的角度考虑,考研学生在选择报考院校和专业前,需要考虑清楚所选专业究竟是否符合自己的性格特点以及满足自己的职业需要。因此,通过开展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选择考研的院校和专业,成为大学生继续深造的需要。另一方面,从毕业生就业或创业的角度考虑,高校不仅要根据毕业生自身的素质特点,对毕业生开展就业形势教育,而且要指导他们学会怎样选择职业,怎样参与人才市场竞争,怎样将被动就业、等待就业转变为主动就业、自主创业。
二、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生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近几年来亲身指导就业工作发现,大部分学生在临近毕业前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职业需求,为即将步入工作岗位做好充分准备。但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就业仍旧存在一些问题。
1.缺乏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笔者在职业指导工作过程中发现,很多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毕业后都会选择出国就业或出国继续深造,也有很多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选择移民。这部分学生在校期间虽然接受了良好的大学教育,享用了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在高水平国外师资队伍的培养下学习了专业知识,但是他们中一些所谓的优秀尖子生一味崇洋媚外,不在乎祖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合作办学体制下的部分学生,由于接受教育中会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一些个人主义价值观中消极的因素也在吞噬学生本该具有的民族使命感和荣誉感,他们中的有些人不愿意学有所成归国发展,也缺乏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联系起来的意识。
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通常需要承担相对于普通学生更高的学费,因此,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来自条件优越的家庭。很多学生在校期间拥有更多机会打开视野,接触西方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他们大部分时间接触到的都是以“高科技、最先进、前沿性”著称的教学仪器设备,他们居住在相对更加宽敞明亮的宿舍环境里,有些条件成熟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还经常会安排学生进入世界知名的外资企业参观实习。这些看似欣欣向荣的表象掩盖了学生们了解中国偏远、贫困地区现状的机会,削减了学生关心社会发展,乐于进入基层或贫困地区工作的社会责任感。
2.缺乏继续深造的知识积累储备
中外合作办学可以满足公众的多样化求学需求,为我国广大高中毕业生增加教育供给机会,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改善教学条件,培养紧缺和急需人才。但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由于合作办学体制不完善、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在课程设置上与我国的教育接轨存在问题,有的学生在专业学习领域没能得到最科学的教育指导。部分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在选择继续留在国内升学深造时,呈现出专业知识积累不足,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困境。
此外,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在校读书期间,由于学校对英语学习成绩有硬性规定或要求,大部分学生都十分重视雅思或托福考试,不少学生在读期间的最大目标就是攻克英语难关。因此,很多教育者容易忽视职业发展规划内容的讲授。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安排,对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从新生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将其融入到就业指导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3.缺乏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有效性
笔者认为学生在临近毕业时,应该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业需求,主动投入到就业的大浪潮中去,为即将步入职业生涯而做足充分的准备。但是,笔者在职业指导的实践工作中发现,大部分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毕业后都希望出国继续深造或者出国工作,有些人只是一心想要移民,缺乏“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的健康心态。面对当前的就业市场,毕业生普遍缺乏应有的择业能力和积极的择业心理。
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很多学生缺乏自我认知,人生发展规划还不够明确和全面。有的人片面认为出国就是最好的出路,忽略了全面剖析自我,错过了制定职业发展道路的最佳时机;有的人本可以在经过自己努力之后出国深造,但由于没有受到及时的职业发展引导而失去了最佳的准备时机;有的同学则由于平时没有抓好学业,不符合在国内继续深造的资格,不得不在等待和拖延中浪费掉宝贵的时间。这些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面对社会人才需求信息时表现出不知所措或进退两难,这不仅对毕业生本人造成了就业障碍,也造成了社会人才的闲置和浪费。 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思政教育与职业指导融合的重要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学校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当前高校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学生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的吻合程度,己经成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和效益的重要指标。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办学项目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质量,就必须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搞好职业指导的关键。
在大学生职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每一个大学生、每一个家庭、每一所高校以及整个社会和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既是社会和谐统一发展的实际需要;又是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职业指导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可以使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从思想和行动上高度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还可以将职业指导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起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导作用。大学生职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深远地解决个人职业发展的可持续问题,更好地完成高校教学育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和谐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办学项目应当积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国际化办学特点,借助国外大学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通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责任意识的时代内涵和实现途径,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精神,奠定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石,共同实践中国梦想。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应当把个人的发展成才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重任。
四、促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思政教育与职业指导融合的对策建议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生职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契合点。教育者应当在满足客体需求的同时,将育人过程的实践活动和职业发展指导的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结合起来;将教育内容的互通性和教育作用的互补性结合起来。在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中开展职业指导,并在职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帮助学生制定阶段性学习目标,不仅有助于高校班风和学风建设,更有利于大学生奠定人生发展目标,确立职业发展理想。
1.以远大的社会主义理想引领学生增强责任意识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当始终坚持在国际化办学的过程中,围绕“社会主义理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精通中西文化、善于创新、综合素质高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在大学新生阶段的职业指导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指导大学生主动认识和培养职业素质,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理想、前途,认清历史责任,认识国情,以确定科学的职业发展方向。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可以将《职业指导课程》与《中西方文化公开课》融合,将贯穿四年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与组织学生到国外大学进行短期访学和交流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常识,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吸收度与包容度,还有利于将西方文明中能为己所用的知识传播给学生,鼓励学生传承和传播中华文明,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学生通过上述实践考察和职业指导,在教育者的正确引导与积极帮助下可以深受启发,学有所用,关心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鼓励优秀毕业生回国寻求个人职业发展,回报母校和社会,报效祖国。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可以通过“学术育人”与“文化育人”共同促进学生的职业指导发展。教育者要让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快的现状。教育者可以在职业发展指导过程中,带学生走访农村和基层企业,邀请企业成功人士走进课堂与学生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留在国内自主创业发展的信心。教育者还应当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从白领向蓝领转变”的成功案例,帮助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现实需要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相结合,现实与理想相结合进行职业生涯的目标设计。
2.虚心西学过程中加强学风建设促进职业技能培养
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相对普通办学体制下的学生而言,很大一个优势就是具有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当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同学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英语学习的同时学会深入思考社会热点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合理的人身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严谨求实的学风。轻松开放、新颖独特的英语学习和交流环境,不但可以增进学生与外国友人的文化交流,还能够培养大家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文化价值观。
此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还必须加强诚信教育,增加学生对于诚信科研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实的学术作风,使每个学生从自身做起,系统地树立正确的学术标准,形成尊重学术、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良好习惯,为成为一个诚信可靠的职业人打下坚实基础。
基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视阈,各个机构还可以根据自身办学规模与条件的实际情况,加强出国和涉外知识的宣讲,例如:出国政策、所需材料、就读费用等等,以便让有条件出国的同学提前做好准备,避免由于准备不充分而造成的遗憾。同时,高年级同学可以介绍学习经验;毕业生校友可以介绍就业经验等,让新生刚入学就能找准方向,为日后跨专业就业、国内继续深造或出国留学做好准备。
3.分阶段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的职业发展理想与目标
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教育者们,可以在学生大一学习期间,加强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知教育,让学生明白自己将来可以做什么,对自己今后的发展建立初步的概念和设想。
学生们在进入大二的时候,教师就应该要求他们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并要了解每位同学的基本想法,针对不同学生提出的不同要求,完善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者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职业的要求,明确今后的求职方向,包括学生是去大公司还是小企业等细节,要充分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提升他们的职业素质,为能更好就业找到合适的方向。
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后,教育者可以鼓励学生多通过一些培训认证考试,获得技能证书。一方面,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离开校园之后能够尽快融入工作。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可以在学生培养教育过程中,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以就业实习为导向,以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为重心,依托企业行业优势进一步搞好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企业实习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共服务工作及公益活动,实现国际化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进一步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柳君芳.职业指导的概念与基本内涵.北京成人教育,2001,(1).
[2]丁清.刍议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管理工作[J].中国商界,2010,(8).
[3]李剑南.对中外联合办学项目中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2).
[4]卢燕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
[5]唐明媛.你会选择不出国的留学吗?[J].出国与留学,2005,(19).
[6]李铭.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及应对途径——基于计划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视阈[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
[7]胡亚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对策思考.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79-81.
[8]郭西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原则的探索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0,(3).
[9]张耀灿,郑永廷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冷青峰.美、英、日大学生就业及启示[J].观察与评析学习月刊,2005,(4).
[11]田光哲,张春林.职业与就业政策指导.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中外合作办学职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和教育改革深入的持续进行,中外合作办学成为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兴起和实践,对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加快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了解到,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供求矛盾日益尖锐。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提高这部分学生群体的职业素养和竞争优势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含义及意义
大学生职业指导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它由最初简单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发展成为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或企业环境,设计自己的人生职业理想,以学生个人的生涯规划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职业指导。
大学生职业指导是一个教育过程,是建立在大学生、用人单位、学校之间的一座桥梁,是指高校为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和谐发展,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思想素质、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心理等职业素质的教育过程。大学生职业指导既维护大学生、用人单位、学校三者的利益,又促进三者的改革和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根据国家需要、职业要求和自身特点选择职业,并在职业上取得成功。目前,国内大学生职业指导活动多以弗兰克帕森斯创立的“特性—因素论”以及霍兰德创立的“人格—职业类型匹配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
由于受到我国高校扩招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难题。因此,高校开展职业指导有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方面,从毕业生升学的角度考虑,考研学生在选择报考院校和专业前,需要考虑清楚所选专业究竟是否符合自己的性格特点以及满足自己的职业需要。因此,通过开展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选择考研的院校和专业,成为大学生继续深造的需要。另一方面,从毕业生就业或创业的角度考虑,高校不仅要根据毕业生自身的素质特点,对毕业生开展就业形势教育,而且要指导他们学会怎样选择职业,怎样参与人才市场竞争,怎样将被动就业、等待就业转变为主动就业、自主创业。
二、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生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近几年来亲身指导就业工作发现,大部分学生在临近毕业前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职业需求,为即将步入工作岗位做好充分准备。但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就业仍旧存在一些问题。
1.缺乏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笔者在职业指导工作过程中发现,很多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毕业后都会选择出国就业或出国继续深造,也有很多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选择移民。这部分学生在校期间虽然接受了良好的大学教育,享用了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在高水平国外师资队伍的培养下学习了专业知识,但是他们中一些所谓的优秀尖子生一味崇洋媚外,不在乎祖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合作办学体制下的部分学生,由于接受教育中会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一些个人主义价值观中消极的因素也在吞噬学生本该具有的民族使命感和荣誉感,他们中的有些人不愿意学有所成归国发展,也缺乏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联系起来的意识。
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通常需要承担相对于普通学生更高的学费,因此,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来自条件优越的家庭。很多学生在校期间拥有更多机会打开视野,接触西方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他们大部分时间接触到的都是以“高科技、最先进、前沿性”著称的教学仪器设备,他们居住在相对更加宽敞明亮的宿舍环境里,有些条件成熟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还经常会安排学生进入世界知名的外资企业参观实习。这些看似欣欣向荣的表象掩盖了学生们了解中国偏远、贫困地区现状的机会,削减了学生关心社会发展,乐于进入基层或贫困地区工作的社会责任感。
2.缺乏继续深造的知识积累储备
中外合作办学可以满足公众的多样化求学需求,为我国广大高中毕业生增加教育供给机会,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改善教学条件,培养紧缺和急需人才。但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由于合作办学体制不完善、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在课程设置上与我国的教育接轨存在问题,有的学生在专业学习领域没能得到最科学的教育指导。部分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在选择继续留在国内升学深造时,呈现出专业知识积累不足,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困境。
此外,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在校读书期间,由于学校对英语学习成绩有硬性规定或要求,大部分学生都十分重视雅思或托福考试,不少学生在读期间的最大目标就是攻克英语难关。因此,很多教育者容易忽视职业发展规划内容的讲授。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安排,对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从新生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将其融入到就业指导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3.缺乏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有效性
笔者认为学生在临近毕业时,应该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业需求,主动投入到就业的大浪潮中去,为即将步入职业生涯而做足充分的准备。但是,笔者在职业指导的实践工作中发现,大部分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毕业后都希望出国继续深造或者出国工作,有些人只是一心想要移民,缺乏“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的健康心态。面对当前的就业市场,毕业生普遍缺乏应有的择业能力和积极的择业心理。
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很多学生缺乏自我认知,人生发展规划还不够明确和全面。有的人片面认为出国就是最好的出路,忽略了全面剖析自我,错过了制定职业发展道路的最佳时机;有的人本可以在经过自己努力之后出国深造,但由于没有受到及时的职业发展引导而失去了最佳的准备时机;有的同学则由于平时没有抓好学业,不符合在国内继续深造的资格,不得不在等待和拖延中浪费掉宝贵的时间。这些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面对社会人才需求信息时表现出不知所措或进退两难,这不仅对毕业生本人造成了就业障碍,也造成了社会人才的闲置和浪费。 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思政教育与职业指导融合的重要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学校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当前高校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学生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的吻合程度,己经成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和效益的重要指标。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办学项目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质量,就必须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搞好职业指导的关键。
在大学生职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每一个大学生、每一个家庭、每一所高校以及整个社会和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既是社会和谐统一发展的实际需要;又是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职业指导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可以使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从思想和行动上高度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还可以将职业指导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起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导作用。大学生职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深远地解决个人职业发展的可持续问题,更好地完成高校教学育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和谐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办学项目应当积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国际化办学特点,借助国外大学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通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责任意识的时代内涵和实现途径,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精神,奠定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石,共同实践中国梦想。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应当把个人的发展成才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重任。
四、促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思政教育与职业指导融合的对策建议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生职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契合点。教育者应当在满足客体需求的同时,将育人过程的实践活动和职业发展指导的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结合起来;将教育内容的互通性和教育作用的互补性结合起来。在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中开展职业指导,并在职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帮助学生制定阶段性学习目标,不仅有助于高校班风和学风建设,更有利于大学生奠定人生发展目标,确立职业发展理想。
1.以远大的社会主义理想引领学生增强责任意识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当始终坚持在国际化办学的过程中,围绕“社会主义理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精通中西文化、善于创新、综合素质高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在大学新生阶段的职业指导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指导大学生主动认识和培养职业素质,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理想、前途,认清历史责任,认识国情,以确定科学的职业发展方向。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可以将《职业指导课程》与《中西方文化公开课》融合,将贯穿四年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与组织学生到国外大学进行短期访学和交流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常识,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吸收度与包容度,还有利于将西方文明中能为己所用的知识传播给学生,鼓励学生传承和传播中华文明,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学生通过上述实践考察和职业指导,在教育者的正确引导与积极帮助下可以深受启发,学有所用,关心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鼓励优秀毕业生回国寻求个人职业发展,回报母校和社会,报效祖国。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可以通过“学术育人”与“文化育人”共同促进学生的职业指导发展。教育者要让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快的现状。教育者可以在职业发展指导过程中,带学生走访农村和基层企业,邀请企业成功人士走进课堂与学生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留在国内自主创业发展的信心。教育者还应当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从白领向蓝领转变”的成功案例,帮助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现实需要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相结合,现实与理想相结合进行职业生涯的目标设计。
2.虚心西学过程中加强学风建设促进职业技能培养
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相对普通办学体制下的学生而言,很大一个优势就是具有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当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同学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英语学习的同时学会深入思考社会热点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合理的人身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严谨求实的学风。轻松开放、新颖独特的英语学习和交流环境,不但可以增进学生与外国友人的文化交流,还能够培养大家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文化价值观。
此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还必须加强诚信教育,增加学生对于诚信科研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实的学术作风,使每个学生从自身做起,系统地树立正确的学术标准,形成尊重学术、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良好习惯,为成为一个诚信可靠的职业人打下坚实基础。
基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视阈,各个机构还可以根据自身办学规模与条件的实际情况,加强出国和涉外知识的宣讲,例如:出国政策、所需材料、就读费用等等,以便让有条件出国的同学提前做好准备,避免由于准备不充分而造成的遗憾。同时,高年级同学可以介绍学习经验;毕业生校友可以介绍就业经验等,让新生刚入学就能找准方向,为日后跨专业就业、国内继续深造或出国留学做好准备。
3.分阶段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的职业发展理想与目标
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教育者们,可以在学生大一学习期间,加强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知教育,让学生明白自己将来可以做什么,对自己今后的发展建立初步的概念和设想。
学生们在进入大二的时候,教师就应该要求他们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并要了解每位同学的基本想法,针对不同学生提出的不同要求,完善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者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职业的要求,明确今后的求职方向,包括学生是去大公司还是小企业等细节,要充分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提升他们的职业素质,为能更好就业找到合适的方向。
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后,教育者可以鼓励学生多通过一些培训认证考试,获得技能证书。一方面,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离开校园之后能够尽快融入工作。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可以在学生培养教育过程中,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以就业实习为导向,以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为重心,依托企业行业优势进一步搞好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企业实习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共服务工作及公益活动,实现国际化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进一步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柳君芳.职业指导的概念与基本内涵.北京成人教育,2001,(1).
[2]丁清.刍议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管理工作[J].中国商界,2010,(8).
[3]李剑南.对中外联合办学项目中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2).
[4]卢燕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
[5]唐明媛.你会选择不出国的留学吗?[J].出国与留学,2005,(19).
[6]李铭.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及应对途径——基于计划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视阈[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
[7]胡亚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对策思考.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79-81.
[8]郭西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原则的探索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0,(3).
[9]张耀灿,郑永廷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冷青峰.美、英、日大学生就业及启示[J].观察与评析学习月刊,2005,(4).
[11]田光哲,张春林.职业与就业政策指导.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