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通货膨胀已成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开放经济下, 中国货币供应量受制于外汇储备使货币政策丧失独立性。双顺差积聚起的巨额外汇储备是影响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主要因素,通货膨涨也与货币政策的内生有关。应该改善一直以来实施的强制结售汇制度为意愿结售汇制度,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尽快打通货币市场利率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传导渠道,提高货币政策的效率,才能从根本上避免长期使用外汇冲销干预带来的各种政策弊端和机制扭曲。
关键词:开放经济;货币政策;外汇储备;外汇
一、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理论分析
经济体中货币供给量是基础货币量和货币乘数的乘积,货币乘数与一国经济特征有关也与一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有关,如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就能够改变货币乘数,但该乘数大体来说是比较稳定的。因此,在封闭经济中,货币供应量主要取决于国内的信贷数量,是完全由央行控制,外生于整个经济的。但是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资本地跨国流动将给货币政策带来不确定性,从而影响一国的货币政策独立性。此时基础货币将不仅仅取决于国内信贷,还与国际贸易、跨国直接投资和其他资本流动引起的外汇储备地变动密切相关,即导致基础货币增加了外汇占款部分,此时,货币供给量就体现出一定的内生性质。
尤其在固定汇率制下,跨国资本流动(包括国际贸易引起的资本流动),期限无论长短,都将改变市场对本外币的需求,从而影响汇率,而央行为了维持汇率固定不变,被迫动用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引起基础货币投放量发生变化。如果央行主动执行货币政策,导致经济基本面如国内利率等发生变化,也会改变跨国资本流动的情况,从而使货币政策打折扣或偏离本来目的,甚至完全失效。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冲销操作减弱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从而重新控制货币供给, 维护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因此,并非本国货币供给受到国际收支差额的影响就意味着货币政策自主权丧失,当冲销手段起作用而且冲销的成本可以承受时,货币当局依然掌握货币政策决策权;但当冲销失去效力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就受到威胁。
二、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基本框架
(一)汇率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汇率成为影响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自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政策以来,人民币汇率机制更富弹性,汇率变动趋于增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更加深入。开放经济下,真实汇率会影响国外产品的相对价格,从而影响国内外对本国产品的需求,进而通过总需求路径影响通货膨胀率。除此以外,汇率通过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还有一个更为直接的路径:汇率会对进口产品的价格产生影响,从而影响CPI通货膨胀率,这一路径的时滞更要短于总需求路径。
(二)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传统的观念认为,在高度的开放经济下,如果维持固定汇率制度,各国将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由于资本的高度流动性,国内货币政策的变动将导致国内外利率水平的偏离,引发的国际资本流动将抵消货币政策的效应,使国内货币政策归于无效,只有那些能够影响全球经济的“大国”才能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理论上获得了利用独立的货币政策来影响国内的实际产出水平,实现各自宏观经济目标的能力,在这一调控过程中,国内货币政策是主导性的,国内货币政策效应通过特定的途径影响到汇率水平,进一步推动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然而,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的货币实践证明,即使在浮动汇率制下,由差异性货币政策所诱发的国际资本流动同样严重干扰了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实施。事实上,即使是对“大国经济”而言,当今国际金融市场上巨额投机性资金的运动方向也是其货币当局不得不正视的威胁,它使货币总量指标的可控性,与实际经济活动之间的相关性都越来越差。
三、货币政策对资源配置的作用
首先表现在对资金的地区、部门、行业配置的影响。“三大工具”的运用、汇率和外汇储备的调整,首当其冲是对资金的产业、地区、行业、企业分布实施影响。一般而言,由于开放条件下的国际收支对基金总量均衡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货币政策的运用,必然引导资金向出口占比大、劳动效率高、国际资本和金融流向集中的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和出口部门集中,通过资金的有效配置,最充分地利用资金能量,促进经济发展。
其次,货币政策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还表现在对其他生产要素配置实施影响。开放经济条件下与封闭经济条件下的生产要素不同配置, 反映出不同经济形态下配置资源的重心也不同。货币政策对生产要素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货币手段调节生产在不同行业、部门、企业间的分配,使生产要素更多地向效率高的地区、部门倾斜。
第三,货币政策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还体现在对技术引进及技术构成的作用上。货币政策通过金融机构资金成本和货币扩张能力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把资金更多向技术构成高、附加值高的行业、部门、企业流动,从而促进更多、更快地引进先进技术和改善技术构成。
第四,促进宏观经济实现总量均衡。货币政策, 说到底是一种经济变量, 它以自己特有的工具及运作方式, 调整宏观经济总量均衡条件, 促进宏观经济总量均衡。与其他影响宏观经济总量均衡的变量不同, 由于货币政策的操作对象是货币,由于货币独有的“双刃剑”性质, 因此,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总量均衡的促进可以从需求与供给双方,对宏观经济总量均衡的各个部分同时实施影响。
参考文献:
[1]谭天扬.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分析--兼论通货膨胀[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3).
[2]李小娟.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国际传导機制分析[J].经济问题,2009(8).
[3]左雪静,陈广汉.从通货紧缩到通货膨胀—关于开放经济条件货币政策研究评述[J].经济界,2008(4).
关键词:开放经济;货币政策;外汇储备;外汇
一、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理论分析
经济体中货币供给量是基础货币量和货币乘数的乘积,货币乘数与一国经济特征有关也与一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有关,如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就能够改变货币乘数,但该乘数大体来说是比较稳定的。因此,在封闭经济中,货币供应量主要取决于国内的信贷数量,是完全由央行控制,外生于整个经济的。但是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资本地跨国流动将给货币政策带来不确定性,从而影响一国的货币政策独立性。此时基础货币将不仅仅取决于国内信贷,还与国际贸易、跨国直接投资和其他资本流动引起的外汇储备地变动密切相关,即导致基础货币增加了外汇占款部分,此时,货币供给量就体现出一定的内生性质。
尤其在固定汇率制下,跨国资本流动(包括国际贸易引起的资本流动),期限无论长短,都将改变市场对本外币的需求,从而影响汇率,而央行为了维持汇率固定不变,被迫动用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引起基础货币投放量发生变化。如果央行主动执行货币政策,导致经济基本面如国内利率等发生变化,也会改变跨国资本流动的情况,从而使货币政策打折扣或偏离本来目的,甚至完全失效。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冲销操作减弱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从而重新控制货币供给, 维护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因此,并非本国货币供给受到国际收支差额的影响就意味着货币政策自主权丧失,当冲销手段起作用而且冲销的成本可以承受时,货币当局依然掌握货币政策决策权;但当冲销失去效力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就受到威胁。
二、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基本框架
(一)汇率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汇率成为影响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自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政策以来,人民币汇率机制更富弹性,汇率变动趋于增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更加深入。开放经济下,真实汇率会影响国外产品的相对价格,从而影响国内外对本国产品的需求,进而通过总需求路径影响通货膨胀率。除此以外,汇率通过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还有一个更为直接的路径:汇率会对进口产品的价格产生影响,从而影响CPI通货膨胀率,这一路径的时滞更要短于总需求路径。
(二)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传统的观念认为,在高度的开放经济下,如果维持固定汇率制度,各国将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由于资本的高度流动性,国内货币政策的变动将导致国内外利率水平的偏离,引发的国际资本流动将抵消货币政策的效应,使国内货币政策归于无效,只有那些能够影响全球经济的“大国”才能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理论上获得了利用独立的货币政策来影响国内的实际产出水平,实现各自宏观经济目标的能力,在这一调控过程中,国内货币政策是主导性的,国内货币政策效应通过特定的途径影响到汇率水平,进一步推动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然而,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的货币实践证明,即使在浮动汇率制下,由差异性货币政策所诱发的国际资本流动同样严重干扰了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实施。事实上,即使是对“大国经济”而言,当今国际金融市场上巨额投机性资金的运动方向也是其货币当局不得不正视的威胁,它使货币总量指标的可控性,与实际经济活动之间的相关性都越来越差。
三、货币政策对资源配置的作用
首先表现在对资金的地区、部门、行业配置的影响。“三大工具”的运用、汇率和外汇储备的调整,首当其冲是对资金的产业、地区、行业、企业分布实施影响。一般而言,由于开放条件下的国际收支对基金总量均衡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货币政策的运用,必然引导资金向出口占比大、劳动效率高、国际资本和金融流向集中的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和出口部门集中,通过资金的有效配置,最充分地利用资金能量,促进经济发展。
其次,货币政策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还表现在对其他生产要素配置实施影响。开放经济条件下与封闭经济条件下的生产要素不同配置, 反映出不同经济形态下配置资源的重心也不同。货币政策对生产要素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货币手段调节生产在不同行业、部门、企业间的分配,使生产要素更多地向效率高的地区、部门倾斜。
第三,货币政策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还体现在对技术引进及技术构成的作用上。货币政策通过金融机构资金成本和货币扩张能力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把资金更多向技术构成高、附加值高的行业、部门、企业流动,从而促进更多、更快地引进先进技术和改善技术构成。
第四,促进宏观经济实现总量均衡。货币政策, 说到底是一种经济变量, 它以自己特有的工具及运作方式, 调整宏观经济总量均衡条件, 促进宏观经济总量均衡。与其他影响宏观经济总量均衡的变量不同, 由于货币政策的操作对象是货币,由于货币独有的“双刃剑”性质, 因此,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总量均衡的促进可以从需求与供给双方,对宏观经济总量均衡的各个部分同时实施影响。
参考文献:
[1]谭天扬.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分析--兼论通货膨胀[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3).
[2]李小娟.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国际传导機制分析[J].经济问题,2009(8).
[3]左雪静,陈广汉.从通货紧缩到通货膨胀—关于开放经济条件货币政策研究评述[J].经济界,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