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林秉烛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tonma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学书之路
  
   退休前,我虽已退居二线,改任没有繁重事务缠身的巡视员。这时,我同时报名就读江西老年大学书法专业和《中国书法》杂志社举办的刊授全科班(均为两年制),系统学习书法基础知识。其间,又在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系专事行草研修一年。所以,白天上班工作,晚上挑灯夜战,每晚至少用两、三个小时复习功课、阅读教材、临摹碑帖、完成作业。有几次,为了全文临习《兰亭序》、《集王书圣教序》、《雁塔圣教序》等帖,一个晚上连续四个小时不离板凳,全神贯注一鼓作气坚持写完一帖。每逢出差在外和公休假日,也要抓住空隙读帖复习。通过“三校”齐头并进的教学,加上自己勤奋努力,初步取得了一些学书成绩。
   正当我坚定地开始步入书法殿堂门坎的时候,1998年底,我胸腰椎管内囊肿住院开刀,之后又因心血管病两次住院治疗。即使病痛折磨,但终因我与书法的情愫难以割舍,哪怕是躺在病床上仍坚持阅读书法报刊文章、学习书法理论、欣赏书法作品。当能够行走活动时,我就开始坐着临习碑帖,以后,又坚持半天治疗,半天学书,从不间断。有时为了创作满意的作品,就在疼痛处贴上止痛膏,口服止痛药,坚持站着书写。
   为提高书法基础知识,我除在函授、面授期间刻苦自学书法史、书学杂识、书论会要和书法鉴赏知识外,还自费订阅《中国书法》、《中国书画报》等报刊,广泛涉猎书域各类论述文章以及创作体会、最新信息,加强字内功和字外功的修炼。与此同时,平时闲暇也多用于逛书店、跑书摊、找资料,或者参观书展、拜师访友。这些年,不仅向本省书家当面求教,而且通过书信方式广结墨缘,拜师交友,我先后向全国19个省(市)39位风格各异的书家讨教书艺,请求点拨。去年以来,我又参加了本市几位交往较多的书法爱好者自发组织的“书法沙龙”,交流信息,评点作品,于明确自己书法创作的主攻方向大受裨益。
  
  笔墨伴我度晚年
  
  在我的书橱里珍藏着一本书册——《金秋的收获》。那是我退休后见报作品的剪贴集,又名《夕阳笔耕辑》。翻开它,望着一篇篇凝聚着自己汗水和渗透着编辑心血的文章,我从心底里感到欣慰与喜悦。顿时,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段“笔墨相伴度岁月”的往事……
  20世纪90年代初,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迷上了写作。以笔墨相伴,稿纸为友,不管家事、健身多忙,但总要挤出时间,搞好我的这件“头等大事”——爬格子。就这样,笔墨、稿纸便成了我退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亲密伙伴。
   在写稿过程中,我在文友和报刊编辑的帮助和鼓励下,克服了急于求成和没见发表就气馁的情绪,坚持写作不停笔。在一个月内,就写出两篇散文《革命火种点燃的地方》和《深情忆往事》,计约3000余字。投稿出去后,经过编辑的精心修改和斧正,先后在《花都报》刊登了。收到样报后,我情不自禁地抚摸着那散发着清新油墨香味的报纸,久久舍不得放下。之后,我采写的《云石山:红军长征第一山》又见报了。后来,该文经过重新采写,改成游记再次在另处见报,并被抚州地区文联编入《赣东文学作品选》一书。这是我有生以来首次有作品入选成书,我喜不自胜,看了一遍又一遍,直至激动得热泪盈眶……。自此以后,我更是一发而不可收,一字字一句句,跃然纸上,又有《悠悠往事》、《坦荡黎川路》相继见诸报端,并获征文比赛优胜奖。
   年届古稀后,更是不用扬鞭自奋蹄。不管悠闲在家,或是外出探亲游玩,我都注意观察思考,交流采访,做好记录。在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我要竭尽余力,多写些东西,为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鼓与呼,使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更加充实,更有意义。
其他文献
我的父母亲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世居泰和县南溪乡芳桥村。他们没有进过学堂,却住过二十年祠堂。我和大弟就是在那古老破旧而又阴暗潮湿的祠堂里出生的。解放后,父母亲靠埋头苦干建起一栋土坯房,培养我四兄弟读初中、高中,让我上大学,又为我们娶了媳妇安了家。父母亲经过大半辈子的人生风雨和默默奉献,才撑起这个家,像燕子衔泥垒新巢,几多辛苦,几多艰难。   然而,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家人仍挤在这占地9
期刊
弹指已花甲,   满头青丝成白发。   步履蹒跚,   两眼昏花,   重担挑不起,   下地难扶耙……   老啦,老啦,   “此生无复年少时”,   堪嗟!   却喜东风频吹,   催老树绽放新花。   遇《老友》作伴,   殷勤勉励,   诲我追回旧年华——   桌有文房四宝,   柜有图书千卷,  
期刊
江西修水县委老干部局“夕阳红”文工团成立至今已20年。前不久,该团举行了建团20周年庆典演出,台上百人表演,台下千人观看,轰动了整个县城。参加演出的文工团员中,70岁以上的有15人,其中年龄最大的为80岁。    耄耋老人获《国画六级资格证书》    李梅芬是江西新钢公司医院的退休干部,今年80岁。从1991年起,她先后报名参加了新余市老年大学、新钢公司老年大学、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中央电视台“夕阳
期刊
我爱这支歌“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首歌像一团火,几十年在我心中燃烧鼓励我为革命事业努力奋斗。每当唱起来的时候,它就把我带进了难忘的土地改革年代,回忆起在党的阳光哺育下成长的风雨岁月。   1951年6月,土地改革运动在我们的家乡、原抚州专员公署临川县东馆区玉湖乡各个行政村轰轰烈烈地展开。当时因解放不久,干部缺乏,我有幸被原中共临川县委组织部选为“千分之一土改干部”,拿
期刊
跨入崭新的2004年,回眸刚刚逝去的2003年,人们感受最深的是一个“新”字:不仅仅是新年新人新气象,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国家从上到下,一股股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司法体制创新的清新之风迎面扑来,让人感到亲切,感到温暖,也感到了震撼。权威人士称,过去的一年,从深层次思考,是体制创新鼓足了劲发力的一年,也是老百姓在体制创新中获得实惠最多的一年。     施政风貌焕然一新     新一届
期刊
儿时,过年是一年中最盼望最高兴的时刻,只有过年才会有盼望已久的新衣裳,才会得到一笔十分“可观”的小收入,才能吃上香喷喷的佳肴……   上学后,仍向往过新年,喜欢那二十几天的寒假;喜欢那充溢着友情的精美贺卡;喜欢那浓浓的节日气氛。那些日子,我们只管尽情疯吃疯玩,什么事都由母亲安排。尤其春节晚会更是我们年年不可缺少的守岁大餐。吃完年夜饭,母亲收拾残席,我们又挤在电视机前乐个不停,只是每到精彩之处
期刊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关于新时期要大力弘扬伟大的井冈山精神的指示精神,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井冈山精神大型展览,目前正在全国各省市巡回展出。2003年11月在首都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首展中,短短16天时间,就接待了近12万名参观者。其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教育之深刻、运作之成功,让首都和全国人民为之瞩目。展览促进了学习和弘扬井冈山精神热潮的兴
期刊
20年前,我们夫妇俩在一个边远乡镇工作。那时,乡下没有幼儿园,也没有学前班,小孩脱奶后,便请养老院的王奶奶帮助照看,每月工资8元。由于每天要去敬老院接送幼儿,时间长了,便知道养老院里的许多“奇闻轶事”。特别是养老院里老人的“爱情”生活更使我感动,至今难忘。     争夺“暖脚人”     记得院里只有26名老人,男性8人,女性18人,这些老人年纪最小的也有70岁。他们全是苏区革命时的失
期刊
自古以来,婆媳关系是最难相处的,但在彭泽定山脚下却传颂着一段婆媳情深的佳话。   陈水娥,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她勤劳俭朴、善以待人,尤其是待自己的婆婆如同亲娘,知道她的人无人不啧啧称赞,说她是人们学习的楷模  。   陈水娥的婆婆中年丧夫,守寡养大一个独生儿子。陈水娥自嫁给老人的儿子以后,就把老人当自己的亲妈,她体惜老人过去吃的苦,非常尊敬老人,当然老人也把她当作亲闺女看待,在一起相处
期刊
我的孙女十四岁,在市中读初三。她暑期回家玩,有一天,突然问老伴:“奶奶,您和爷爷是怎样谈恋爱结婚的呀?”   孙女突如其来的提问,问得老伴的老脸绯红,嗔怪道:“你小小年纪,问那个事干嘛?!”孙女眼睛一眨一眨,翘起小嘴巴走了。事后,老伴对我谈起这件事,她还说:“老头子,那个事怎么好对孙女说呀!”我笑着对老伴说:“哎呀,你还是老脑筋,思想没解放。现在的青少年在学校里、社会中和电视上什么都看到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