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有一些粗浅认识: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二、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五、培养学生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学生有了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数学学习中积极探究,主动学习,就会终身受益。
【关键词】数学 学习习惯 培养 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多么重要。那么,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哪些学习习惯?又应该怎样培养呢?在教育教学中我又以下几点体会: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首先使学生做到四要:一要明确预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二要了解本课内容的重难点以及知识的发生过程;三要尝试练习;四要记录不理解的问题。以预习“有理数加法法则”一课为例,可以让学生带着这样的一些问题预习:加法法则共有几条?是怎样总结出来的?自己试着说一说总结的过程?法则中的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为什么放在第二条中?用“有理数加法法则”尝试解决练习中的问题。在具体预习时则可采取如下步骤:读,即读教材;收,即收集整理有关信息;练,即尝试运用知识解决练习中的问题,以供课上质疑。
2.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专心听讲的学习习惯是否能够养成,直接影响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要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除了正常的课堂学习常规的教育与训练外,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方面:
2.1 教学语言力求趣味性,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兴奋点。数学教学内容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如果教学语言生涩、呆板,学生学起来就乏味、疲劳,很难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因此,教学语言在精炼、准确的同时,更要生动、活泼,增加形象思维的色彩。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相遇问题中的几种不同的情况:追及、同向、反向、还剩多少才相遇...... , 这些用数学语言来表达都比较抽象,所以我安排几个学生在前面表演,一边表演一边讲解各种情况,学生十分感兴趣,注意力也相对集中。
2.2 注意动静搭配,调整学生听讲情绪。数学课数学的主体结构是讲与练的结合,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专心听讲的学习情绪,就必须讲究课堂练习的设计。单调、机械的练习形式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从而涣散注意力。因此,练习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注意练习设计的思考性、趣味性,练习安排的渐进性和层次性。
2.3 课堂上积极发言。针对学生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表现出心不在焉时,我是这样要学生的:“老师讲课时,眼睛一定要看着老师,要眼神随着老师走,老师提出所有的问题都要仔细挺清楚。提出的问题如果你是会的,就要积极举手发言。老师提出问题,你们都要动脑筋争取回答,尽管不能次次叫到你,但坚持举手表态,可以学生的反应越来越灵敏,使老师了解学生是否理解的情况。”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当然包括与教师所需要的答案持有不完全相同乃至于相反的意见。教师对于不完全符合设计意图的各种想法与做法,应该做到不轻易否定,而能够敏感地抓住学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地讨论,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保留个人意见,以保持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地品尝到独立思考的甜头。
4.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将来进一步学习都有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那些敢于发现问题,特别是提出不同见解的同学,要进行鼓励和表扬。另外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和编题练习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独立并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5.培养学生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
学好数学的关键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中数学几乎每节课都要涉及一些新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都属于基础知识,要想将这些知识全部在课堂上掌握,是比较困难的,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做好课。
课后复习是课堂练习的继续,是课堂所学知识进行理解、消化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内容多,速度快,缺乏课后复习,就不能对例题的关键和思路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难以达到深刻领会和灵活运用。
课后复习并简单地把教材再看一遍,应该做好如下三方面:
第一:要理解并熟记有关定义,法则、性质、公式、定理。这是解题的依据,是进一步培养其他方面能力的基础。
第二:尝试着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回忆:本节老师是如何引入新课的,运用哪些旧知识;本节重点在何处,难点在哪理;解题关键是哪一步。
第三:读参考书。参考书是对教材内容的加深和扩展,能够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加深对教材的理解。通过参考书适当做一些练习,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以上是我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些粗浅认识。播种好的习惯,就会收获成功;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在数学学习中积极探究,主动学习,就会终身受益。
【关键词】数学 学习习惯 培养 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多么重要。那么,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哪些学习习惯?又应该怎样培养呢?在教育教学中我又以下几点体会: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首先使学生做到四要:一要明确预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二要了解本课内容的重难点以及知识的发生过程;三要尝试练习;四要记录不理解的问题。以预习“有理数加法法则”一课为例,可以让学生带着这样的一些问题预习:加法法则共有几条?是怎样总结出来的?自己试着说一说总结的过程?法则中的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为什么放在第二条中?用“有理数加法法则”尝试解决练习中的问题。在具体预习时则可采取如下步骤:读,即读教材;收,即收集整理有关信息;练,即尝试运用知识解决练习中的问题,以供课上质疑。
2.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专心听讲的学习习惯是否能够养成,直接影响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要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除了正常的课堂学习常规的教育与训练外,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方面:
2.1 教学语言力求趣味性,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兴奋点。数学教学内容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如果教学语言生涩、呆板,学生学起来就乏味、疲劳,很难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因此,教学语言在精炼、准确的同时,更要生动、活泼,增加形象思维的色彩。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相遇问题中的几种不同的情况:追及、同向、反向、还剩多少才相遇...... , 这些用数学语言来表达都比较抽象,所以我安排几个学生在前面表演,一边表演一边讲解各种情况,学生十分感兴趣,注意力也相对集中。
2.2 注意动静搭配,调整学生听讲情绪。数学课数学的主体结构是讲与练的结合,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专心听讲的学习情绪,就必须讲究课堂练习的设计。单调、机械的练习形式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从而涣散注意力。因此,练习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注意练习设计的思考性、趣味性,练习安排的渐进性和层次性。
2.3 课堂上积极发言。针对学生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表现出心不在焉时,我是这样要学生的:“老师讲课时,眼睛一定要看着老师,要眼神随着老师走,老师提出所有的问题都要仔细挺清楚。提出的问题如果你是会的,就要积极举手发言。老师提出问题,你们都要动脑筋争取回答,尽管不能次次叫到你,但坚持举手表态,可以学生的反应越来越灵敏,使老师了解学生是否理解的情况。”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当然包括与教师所需要的答案持有不完全相同乃至于相反的意见。教师对于不完全符合设计意图的各种想法与做法,应该做到不轻易否定,而能够敏感地抓住学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地讨论,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保留个人意见,以保持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地品尝到独立思考的甜头。
4.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将来进一步学习都有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那些敢于发现问题,特别是提出不同见解的同学,要进行鼓励和表扬。另外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和编题练习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独立并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5.培养学生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
学好数学的关键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中数学几乎每节课都要涉及一些新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都属于基础知识,要想将这些知识全部在课堂上掌握,是比较困难的,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做好课。
课后复习是课堂练习的继续,是课堂所学知识进行理解、消化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内容多,速度快,缺乏课后复习,就不能对例题的关键和思路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难以达到深刻领会和灵活运用。
课后复习并简单地把教材再看一遍,应该做好如下三方面:
第一:要理解并熟记有关定义,法则、性质、公式、定理。这是解题的依据,是进一步培养其他方面能力的基础。
第二:尝试着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回忆:本节老师是如何引入新课的,运用哪些旧知识;本节重点在何处,难点在哪理;解题关键是哪一步。
第三:读参考书。参考书是对教材内容的加深和扩展,能够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加深对教材的理解。通过参考书适当做一些练习,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以上是我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些粗浅认识。播种好的习惯,就会收获成功;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在数学学习中积极探究,主动学习,就会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