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匠精神体现为劳动者对待职业和岗位工作的一种负责、敬畏、执着、追求完美和极致的态度,其实质是一种超越了利益追求的工作和职业层面上的价值观。价值观的问题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工匠精神的培育,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种持久的、深沉的精神追求,如果没有相当程度的价值认同作为基础,难以真正的形成。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养成现状
当前,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伟大发展战略,要求劳动者特别是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素质进一步提高。高职学院作为与产业发展紧密关联的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无疑是培育工匠精神最为前沿的重要阵地。在国外特别是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许多职业学院因其对技术和品质的专注、专业精神而声誉卓著,这些国家一般既是名企、名品辈出的制造业强国,也是职业教育强国,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受到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得到传承和发展。但在我国,因教育体制、传统文化、职业理念、育人模式等方面的原因,社会上存在对职业教育、工匠身份的轻视倾向,学生职业价值认同感、职业敬畏心缺乏,职业精神不强,工匠精神更是缺失。同时,职业院校就业导向、偏重技能等办学理念和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浮躁、功利的文化氛围,也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甚至还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现在,中国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已占据高等教育市场的半壁江山,但其地位尤其是社会声誉与其规模并不匹配,虽然高职教育近年来被反复强调是一种教育类型,但实际上,在民众甚至是在部分教育者自己眼里,职业教育仍是低等级教育,职业院校的地位无从与综合性大学相提并论。学生和家长选择职业院校,往往是分数逼迫下的无奈。高职学院的学生,很多是以高考失利者的心态进入学校,有相当部分在专业选择上持一种随便、混沌、无可无不可的态度,对于现在所学的专业、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并没有一个清楚的认知,更谈不上明确的职业目标、职业规划、职业理想等。在职业价值取向上,现实主义和功利倾向十分明显,对于经济利益、工资待遇十分看重,急功近利、贪图享乐的思想普遍存在,找工作时考虑的多为待遇、地域等物质问题,对职业发展则考虑甚少。
二、价值认同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重要意义
职业价值观体现着人们对职业的认识、界定和态度,表现为个体对即将从事或正在从事的职业的意义、价值等因素的总看法,影响着人们职业目标的择定和追求,对个人的工作态度如何,有着重要的根本性影响,并进而影响到人们的职业发展。工作观则决定着人们为什么而工作,只是为获取相应的物质报酬,还是更多赋予工作积极的内涵与意义,始终保持工作的兴趣与热情。工作观念不同,人们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和付出意愿也会截然不同,并进而对工作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正确的、积极的、高尚的职业价值观和工作观,其所指向的价值选择并内化为行为模式的过程,是需要强大、坚定的内心和巨大的精神力量的。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可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层次的需要,体现为人们对发展价值的追求。一个被激发了自我实现需要的人,将自发地竭尽所能,使自已趋于完美,逐步成为自己所期望成为的人,最大限度的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往往能更充分地挖掘自身潜能,更好地发挥创造力;他们的独立性较强,受环境影响较小,注意中心往往超越了利益,而专注于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热爱并全心投入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其刻苦、专注程度和从工作中获得乐趣及成就感的程度也往往超过常人许多。
当前,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呈世俗化、实用化倾向,不论是社会还是校园,整体氛围偏于浮躁、功利,快餐文化盛行,做什么事都想多快好省,求快重利,偷工减料,好走捷径,好投机取巧,对于品质上,则但求过关,“差不多就行了”、“合适干”、“有利干”等观念普遍存在。环境的不利影响和高职学生本身存在的职业价值取向问题,使得高职院校开展的工匠精神培育活动阻力重重,实效有限,绝非普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精神宣讲可以解决的问题。有可能学校及老师费尽功夫,却轻易被社会上的负面影响消弥于无形。因此,价值观的问题,还得回到价值观层面解决,必须取得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价值认同。有了这种认同作为基础,对外,学生才可能对外界的负面影响因素具备免疫力,对内,才可能建立职业情感,坚定职业意志,激发职业理想,坚守职业追求,才有可能养成一个“大国匠人”的情怀。
三、价值认同角度的工匠精神培育与塑造
从价值认同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可考虑多方设置正面诱因激发学生的认知转化,初步获得对工匠精神的观念上的认同;在此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实践强化等手段进行深层诱导,促进内心信念的形成;通过仿真情景制造的高峰体验使学生获得强烈的认同情感,并进而达到对工匠精神和自我实现的追求的有机统一。
以正面诱因激发学习和追求工匠精神的动机。实际上,职业院校学生因为其之前的学习经历,成功成长、获得认可的欲望非常强烈,一旦被激发出来,就可以成为最重要也最稳定的内部动机。在学生入学之初,就要抓住时机通过各种手段开展专业认知和职业认识教育,让学生牢固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信念,了解职业技术道路的发展和前景,同时也树立起自己能做好这份职业,前途大有可为的信念,培养强烈的职业信心。其次,要适时运用榜样的力量予以动机的间接强化。在这个方面,榜样人物的选择非常关键,要尽力选取那些与学生的工作生活经历、职业目标相似及可模拟、可复制性程度较高的榜样人物,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如组织优秀校友报告会、邀请行业领军人物、技术骨干或民间能工巧匠作现场报告等。第三,是将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如组织观看《大国匠心》系列节目、阅读《工匠精神》、《匠人精神》等系列书籍,召开相关主题班会、举办系列活动,在校园网络、校报、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大力宣传工匠精神、报道先进人物事迹,引入蕴含工匠精神的行业或优秀企业文化等。 在实践和探索的深层诱导中强化工匠精神信念。在动机得到充分激发之后,必须通过实践层面的体验、探索、提升来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实实在在地经历从不会到会、从生疏到熟练、从操作到技艺的进步,并在这个排除各种因素干扰、克服各种困难,一步步取得进步、靠近成功的过程中,才可能获得真切的职业体验。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往往对理论的兴趣远不如实际操作,相当部分学生听理论阐述时昏昏欲睡,但实际动手能力并不弱,而且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因此,职业院校要把实践课程开足,把实训场所建好,使学生身处贴近职业岗位的教学环境,感受“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氛围,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责任感,在习得和进步的同时深化对质量和完美的认识与追求。其次,要利用好各类技能竞赛。技能竞赛中所要求的专业过硬、技能精湛、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团结协作等精神,正是工匠精神之精髓。职业院校学生在参加技能竞赛的过程中,从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到掌握规律技术熟练,甚至进而创新提升的实践,正是养成工匠精神的最好渠道。
以高峰体验获得对工匠精神的境界认同和强烈体验。根据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人在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可能产生出一种“高峰体验”的情感,这是一种令人心醉神迷,非常強烈的认同体验,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出责任心、积极精神和创造力。如能让学生获得这种产生强烈认同情感的体验,可使学生感受到职业乐趣,体验到强烈的职业成就感,从而提高对职业价值的认同度,增强对社会及环境负面影响的免疫力。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要在求学阶段获得真正的实在的高峰体验的可能性不大,可设置一些渐进性、替代性的环节。如日本秋山木工集团的创办人秋山利辉,其著名的独特工匠培养制度中,要求学徒们每日须与父母、同伴间交流分享修业所得,感人处学徒、父母甚至都会忍不住泣然泪下。这对学徒们坚守对工匠精神的追求,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同时,职业院校还可通过仿真软件,设置情境让学生获得高峰体验。职业院校用于实训方面的仿真软件不少,但一般都限于技能训练方面。实际上,开发情境类仿真软件用于工匠精神培育,成本不高,对于养成学生的职业精神,进而促进技能水平,则可能有着意料不到的效果。
让工匠精神成为自我实现中的自觉追求。通过前面三个方面的努力,学生的动机被充分激发,对于工匠精神的追求有了较为坚定的信念,在此基础上,可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进一步让工匠精神成为学生自我实现过程中的自觉追求。自我实现是一种连续不断地选择成长的发展过程,是不断地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要让学生将职业生涯目标与自我实现目标高度统一起来,并充分认识到,坚守工匠精神在实现自身潜能、理想目标,获得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对现实自我的超越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将养成工匠精神作为自我实现中的价值追求,形成以工匠精神为核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高度统一的价值观。
[基金项目:湖南省2016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基于价值认同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与措施研究”(项目编号16C28)]
(作者单位: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养成现状
当前,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伟大发展战略,要求劳动者特别是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素质进一步提高。高职学院作为与产业发展紧密关联的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无疑是培育工匠精神最为前沿的重要阵地。在国外特别是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许多职业学院因其对技术和品质的专注、专业精神而声誉卓著,这些国家一般既是名企、名品辈出的制造业强国,也是职业教育强国,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受到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得到传承和发展。但在我国,因教育体制、传统文化、职业理念、育人模式等方面的原因,社会上存在对职业教育、工匠身份的轻视倾向,学生职业价值认同感、职业敬畏心缺乏,职业精神不强,工匠精神更是缺失。同时,职业院校就业导向、偏重技能等办学理念和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浮躁、功利的文化氛围,也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甚至还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现在,中国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已占据高等教育市场的半壁江山,但其地位尤其是社会声誉与其规模并不匹配,虽然高职教育近年来被反复强调是一种教育类型,但实际上,在民众甚至是在部分教育者自己眼里,职业教育仍是低等级教育,职业院校的地位无从与综合性大学相提并论。学生和家长选择职业院校,往往是分数逼迫下的无奈。高职学院的学生,很多是以高考失利者的心态进入学校,有相当部分在专业选择上持一种随便、混沌、无可无不可的态度,对于现在所学的专业、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并没有一个清楚的认知,更谈不上明确的职业目标、职业规划、职业理想等。在职业价值取向上,现实主义和功利倾向十分明显,对于经济利益、工资待遇十分看重,急功近利、贪图享乐的思想普遍存在,找工作时考虑的多为待遇、地域等物质问题,对职业发展则考虑甚少。
二、价值认同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重要意义
职业价值观体现着人们对职业的认识、界定和态度,表现为个体对即将从事或正在从事的职业的意义、价值等因素的总看法,影响着人们职业目标的择定和追求,对个人的工作态度如何,有着重要的根本性影响,并进而影响到人们的职业发展。工作观则决定着人们为什么而工作,只是为获取相应的物质报酬,还是更多赋予工作积极的内涵与意义,始终保持工作的兴趣与热情。工作观念不同,人们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和付出意愿也会截然不同,并进而对工作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正确的、积极的、高尚的职业价值观和工作观,其所指向的价值选择并内化为行为模式的过程,是需要强大、坚定的内心和巨大的精神力量的。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可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层次的需要,体现为人们对发展价值的追求。一个被激发了自我实现需要的人,将自发地竭尽所能,使自已趋于完美,逐步成为自己所期望成为的人,最大限度的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往往能更充分地挖掘自身潜能,更好地发挥创造力;他们的独立性较强,受环境影响较小,注意中心往往超越了利益,而专注于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热爱并全心投入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其刻苦、专注程度和从工作中获得乐趣及成就感的程度也往往超过常人许多。
当前,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呈世俗化、实用化倾向,不论是社会还是校园,整体氛围偏于浮躁、功利,快餐文化盛行,做什么事都想多快好省,求快重利,偷工减料,好走捷径,好投机取巧,对于品质上,则但求过关,“差不多就行了”、“合适干”、“有利干”等观念普遍存在。环境的不利影响和高职学生本身存在的职业价值取向问题,使得高职院校开展的工匠精神培育活动阻力重重,实效有限,绝非普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精神宣讲可以解决的问题。有可能学校及老师费尽功夫,却轻易被社会上的负面影响消弥于无形。因此,价值观的问题,还得回到价值观层面解决,必须取得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价值认同。有了这种认同作为基础,对外,学生才可能对外界的负面影响因素具备免疫力,对内,才可能建立职业情感,坚定职业意志,激发职业理想,坚守职业追求,才有可能养成一个“大国匠人”的情怀。
三、价值认同角度的工匠精神培育与塑造
从价值认同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可考虑多方设置正面诱因激发学生的认知转化,初步获得对工匠精神的观念上的认同;在此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实践强化等手段进行深层诱导,促进内心信念的形成;通过仿真情景制造的高峰体验使学生获得强烈的认同情感,并进而达到对工匠精神和自我实现的追求的有机统一。
以正面诱因激发学习和追求工匠精神的动机。实际上,职业院校学生因为其之前的学习经历,成功成长、获得认可的欲望非常强烈,一旦被激发出来,就可以成为最重要也最稳定的内部动机。在学生入学之初,就要抓住时机通过各种手段开展专业认知和职业认识教育,让学生牢固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信念,了解职业技术道路的发展和前景,同时也树立起自己能做好这份职业,前途大有可为的信念,培养强烈的职业信心。其次,要适时运用榜样的力量予以动机的间接强化。在这个方面,榜样人物的选择非常关键,要尽力选取那些与学生的工作生活经历、职业目标相似及可模拟、可复制性程度较高的榜样人物,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如组织优秀校友报告会、邀请行业领军人物、技术骨干或民间能工巧匠作现场报告等。第三,是将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如组织观看《大国匠心》系列节目、阅读《工匠精神》、《匠人精神》等系列书籍,召开相关主题班会、举办系列活动,在校园网络、校报、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大力宣传工匠精神、报道先进人物事迹,引入蕴含工匠精神的行业或优秀企业文化等。 在实践和探索的深层诱导中强化工匠精神信念。在动机得到充分激发之后,必须通过实践层面的体验、探索、提升来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实实在在地经历从不会到会、从生疏到熟练、从操作到技艺的进步,并在这个排除各种因素干扰、克服各种困难,一步步取得进步、靠近成功的过程中,才可能获得真切的职业体验。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往往对理论的兴趣远不如实际操作,相当部分学生听理论阐述时昏昏欲睡,但实际动手能力并不弱,而且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因此,职业院校要把实践课程开足,把实训场所建好,使学生身处贴近职业岗位的教学环境,感受“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氛围,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责任感,在习得和进步的同时深化对质量和完美的认识与追求。其次,要利用好各类技能竞赛。技能竞赛中所要求的专业过硬、技能精湛、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团结协作等精神,正是工匠精神之精髓。职业院校学生在参加技能竞赛的过程中,从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到掌握规律技术熟练,甚至进而创新提升的实践,正是养成工匠精神的最好渠道。
以高峰体验获得对工匠精神的境界认同和强烈体验。根据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人在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可能产生出一种“高峰体验”的情感,这是一种令人心醉神迷,非常強烈的认同体验,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出责任心、积极精神和创造力。如能让学生获得这种产生强烈认同情感的体验,可使学生感受到职业乐趣,体验到强烈的职业成就感,从而提高对职业价值的认同度,增强对社会及环境负面影响的免疫力。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要在求学阶段获得真正的实在的高峰体验的可能性不大,可设置一些渐进性、替代性的环节。如日本秋山木工集团的创办人秋山利辉,其著名的独特工匠培养制度中,要求学徒们每日须与父母、同伴间交流分享修业所得,感人处学徒、父母甚至都会忍不住泣然泪下。这对学徒们坚守对工匠精神的追求,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同时,职业院校还可通过仿真软件,设置情境让学生获得高峰体验。职业院校用于实训方面的仿真软件不少,但一般都限于技能训练方面。实际上,开发情境类仿真软件用于工匠精神培育,成本不高,对于养成学生的职业精神,进而促进技能水平,则可能有着意料不到的效果。
让工匠精神成为自我实现中的自觉追求。通过前面三个方面的努力,学生的动机被充分激发,对于工匠精神的追求有了较为坚定的信念,在此基础上,可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进一步让工匠精神成为学生自我实现过程中的自觉追求。自我实现是一种连续不断地选择成长的发展过程,是不断地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要让学生将职业生涯目标与自我实现目标高度统一起来,并充分认识到,坚守工匠精神在实现自身潜能、理想目标,获得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对现实自我的超越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将养成工匠精神作为自我实现中的价值追求,形成以工匠精神为核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高度统一的价值观。
[基金项目:湖南省2016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基于价值认同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与措施研究”(项目编号16C28)]
(作者单位: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