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暖冬对内乡县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内乡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气候越来越变暖情况下的基本栽培对策。
关键词:气候变暖;内乡县;小麦生育期;对策
中图分类号:S153.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8-114-01
全球气候变暖已引起世人瞩目。从内乡县的气象资料分析来看,气候变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且变暖的时段主要出现在小麦生长发育的时期,对小麦生产已经带来明显的影响。其中2006-2007年度,内乡小麦生产因气候反常出现了不同品种间、同品种不同播期间产量差异拉大。主要表现在:
1、播种期的提前;
2、冬季气温高,麦苗一直未停止生长;
3、植株不同程度的提高;
4、灌浆期受连续多日高温及干旱的影响,小麦粒重和饱满度下降。
一、分析气候变暖对2006-2007年度小麦生育期的影响
1、冬前热量水分充足,麦苗长势迅速小麦播种后的10月下半月和11月上半月气温异常偏高,热量条件非常充足,小麦迅速出苗、分蘖,分蘖开始期为历年最早。11月下旬出现较大的降水,改善土壤墒情后,整个冬前的热量条件都比较好,有利于小麦增根生蘖,1月上旬苗情调查资料显示,越冬开始时的小麦分蘖数和高度均超过往年,为历年最大。
2、冬季气温高,小麦安全越冬,但未停止生长进入2007年1月后,没有出现明显的强冷空气入侵,整个冬季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日数只有2天,这是1953年内乡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少的。一方面有利于小麦安全越冬,避免了冻害发生;但另一方面因冬季异常偏暖,小麦一直没有停止生长,根蘖继续增加,群体和个体发育都较旺。2月中旬苗情调查资料显示,返青期小麦大分蘖的比例高达96.7%。
3、春季气温偏高,小麦发育进程过快,促进小麦植株增高由于播种早,冬季又没有停止生长,使小麦拔节期较往年偏早6-8天。小麦拔节后,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气温偏高,造成小麦基部节间拉长(一般基部节间均在10-13厘米之间),植株高度较往年升高10厘米左右,大大降低了小麦的抗倒伏能力。
4、灌浆期受连续多日高温和干旱的影响,小麦粒重和饱满度下降2007年3月下旬以来,天气持续晴好,51天内仅有13.3mm的降水,而且多为5mm以下的无效降雨,加之春季风大,到4月下旬土壤含水量已经出现明显不足,进入5月份随着灌浆强度的增大,又因连续多日高温大风的影响,大大缩短了小麦灌浆进程,干物质积累提前结束,子粒不饱满;同时高温加强了种子的呼吸作用,过多消耗积累碳水化合物,使成熟阶段的碳氨比增加,千粒重降低。
从内乡县气象局观测资料可以看出,由于冬春季气候变暖,热量条件越来越充足,造成小麦春季各个发育期都出现显著提前的趋势,从1997年以来,已经连续超过十年小麦在5月31日前成熟,“过了六一割麦”已成为历史。
二、内乡县2006-2007年度小麦主推品种因气候异常的不同表现情况
2006-2007年度主导品种为豫麦70、少量豫麦18、郑州9023,由于抢墒,内乡县小麦于10月15日前全部播种结束。其产量表现为豫70产量比常年略增,豫麦18产量比常年略减,而郑州9023因早播则减产30%左右。
豫麦70属偏冬性中早熟品种,灌浆速度较快,虽千粒重、饱满度稍有下降,但穗粒数上升,平均产量在6200千克/公顷左右。
豫麦18属春性早熟品种,灌浆速度中等,基本无冻害,减产主要是倒伏、耐旱性差,导致千粒重下降,饱满度差,穗粒数接近常年,平均产量在5010千克/公顷左右。
郑州9023属强春性早熟品种,由于播种偏早,加上前期温度偏高,使发育期提前,起身拔节早,遭遇冻害严重,大分蘖冻害死亡占40%左右。虽灌浆速度较快,但耐旱性极差,导致千粒重、穗粒数都有所下降,籽粒饱满度极差,平均亩产在4630千克/公顷左右。
纵观2006-2007年全县小麦各品种表现,因受特殊气候的影响,使各品种间产量差异非常大,其主要原因是:a、株高不同程度的增高,造成部分小麦倒伏;b、早熟品种及灌浆速度快,根系活力强的品种,增产幅度较大;c、大部分品种千粒重、饱满度有所下降;d上浸地、粘土、粘壤土地较增产,沙壤土、沙土等不同程度出现早产或减产。
三、在冬春季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小麦生产的栽培对策
1、根据小麦品种属性,正确确定小麦播种期随着气候的变暖,小麦的播种期的确定尤为重要。但广大农民群众在播种小麦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1)不论是冬性、半冬性、春性小麦品种,均为一个播期;(2)播种时有抢种早播现象。这就是造成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
首先要确定品种的属性和适播期,一般冬性品种的播期在10月10-15日左右,半冬性品種在10月15-20日左右,春性品种在10月20-25日左右,晚茬麦以春性为好。根据内乡县农科所于2002-2003年对豫麦70、豫麦70-36的播期试验结果看,适播期产量最高,晚播5d产量稍低,减产1.3%。晚播10d减产3.6%,而早播5d则减产6.8%,小麦的播种不是玉米,越早越好,而是越早减产幅度越大,笔者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在小麦品种的利用上要慎重,建议:(1)要了解备播品种的特征特性,确定播种期范围;(2)提倡在不能适期播种时,要适时晚播,而不要适时早播。
2、加强生育期阶段性管理在良好的土、肥、水及适播的条件下,在保证实现穗数要求的基础上,适当降低基本苗,以控制群体的发展,协调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一般高肥田块基本苗在150-195万/公顷为宜,中肥基本苗在195-240万/公顷左右,薄地的基本苗在300万/公顷左右。遇到冬季气温高、群体发育过旺时,可采取中耕断根、镇压等措施,控制无效分蘖,以达到降低各时期总分蘖数,使群体小些,提高成穗率,有利于个体发育良好。抽穗到成熟期。小麦对水分要求比较敏感,如遇高温干旱,要及时浇好灌浆水,延长灌浆时间,有利于正常灌浆,增加籽粒千粒物质含量,提高千粒重,使粒大粒饱,产量高。
关键词:气候变暖;内乡县;小麦生育期;对策
中图分类号:S153.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8-114-01
全球气候变暖已引起世人瞩目。从内乡县的气象资料分析来看,气候变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且变暖的时段主要出现在小麦生长发育的时期,对小麦生产已经带来明显的影响。其中2006-2007年度,内乡小麦生产因气候反常出现了不同品种间、同品种不同播期间产量差异拉大。主要表现在:
1、播种期的提前;
2、冬季气温高,麦苗一直未停止生长;
3、植株不同程度的提高;
4、灌浆期受连续多日高温及干旱的影响,小麦粒重和饱满度下降。
一、分析气候变暖对2006-2007年度小麦生育期的影响
1、冬前热量水分充足,麦苗长势迅速小麦播种后的10月下半月和11月上半月气温异常偏高,热量条件非常充足,小麦迅速出苗、分蘖,分蘖开始期为历年最早。11月下旬出现较大的降水,改善土壤墒情后,整个冬前的热量条件都比较好,有利于小麦增根生蘖,1月上旬苗情调查资料显示,越冬开始时的小麦分蘖数和高度均超过往年,为历年最大。
2、冬季气温高,小麦安全越冬,但未停止生长进入2007年1月后,没有出现明显的强冷空气入侵,整个冬季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日数只有2天,这是1953年内乡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少的。一方面有利于小麦安全越冬,避免了冻害发生;但另一方面因冬季异常偏暖,小麦一直没有停止生长,根蘖继续增加,群体和个体发育都较旺。2月中旬苗情调查资料显示,返青期小麦大分蘖的比例高达96.7%。
3、春季气温偏高,小麦发育进程过快,促进小麦植株增高由于播种早,冬季又没有停止生长,使小麦拔节期较往年偏早6-8天。小麦拔节后,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气温偏高,造成小麦基部节间拉长(一般基部节间均在10-13厘米之间),植株高度较往年升高10厘米左右,大大降低了小麦的抗倒伏能力。
4、灌浆期受连续多日高温和干旱的影响,小麦粒重和饱满度下降2007年3月下旬以来,天气持续晴好,51天内仅有13.3mm的降水,而且多为5mm以下的无效降雨,加之春季风大,到4月下旬土壤含水量已经出现明显不足,进入5月份随着灌浆强度的增大,又因连续多日高温大风的影响,大大缩短了小麦灌浆进程,干物质积累提前结束,子粒不饱满;同时高温加强了种子的呼吸作用,过多消耗积累碳水化合物,使成熟阶段的碳氨比增加,千粒重降低。
从内乡县气象局观测资料可以看出,由于冬春季气候变暖,热量条件越来越充足,造成小麦春季各个发育期都出现显著提前的趋势,从1997年以来,已经连续超过十年小麦在5月31日前成熟,“过了六一割麦”已成为历史。
二、内乡县2006-2007年度小麦主推品种因气候异常的不同表现情况
2006-2007年度主导品种为豫麦70、少量豫麦18、郑州9023,由于抢墒,内乡县小麦于10月15日前全部播种结束。其产量表现为豫70产量比常年略增,豫麦18产量比常年略减,而郑州9023因早播则减产30%左右。
豫麦70属偏冬性中早熟品种,灌浆速度较快,虽千粒重、饱满度稍有下降,但穗粒数上升,平均产量在6200千克/公顷左右。
豫麦18属春性早熟品种,灌浆速度中等,基本无冻害,减产主要是倒伏、耐旱性差,导致千粒重下降,饱满度差,穗粒数接近常年,平均产量在5010千克/公顷左右。
郑州9023属强春性早熟品种,由于播种偏早,加上前期温度偏高,使发育期提前,起身拔节早,遭遇冻害严重,大分蘖冻害死亡占40%左右。虽灌浆速度较快,但耐旱性极差,导致千粒重、穗粒数都有所下降,籽粒饱满度极差,平均亩产在4630千克/公顷左右。
纵观2006-2007年全县小麦各品种表现,因受特殊气候的影响,使各品种间产量差异非常大,其主要原因是:a、株高不同程度的增高,造成部分小麦倒伏;b、早熟品种及灌浆速度快,根系活力强的品种,增产幅度较大;c、大部分品种千粒重、饱满度有所下降;d上浸地、粘土、粘壤土地较增产,沙壤土、沙土等不同程度出现早产或减产。
三、在冬春季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小麦生产的栽培对策
1、根据小麦品种属性,正确确定小麦播种期随着气候的变暖,小麦的播种期的确定尤为重要。但广大农民群众在播种小麦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1)不论是冬性、半冬性、春性小麦品种,均为一个播期;(2)播种时有抢种早播现象。这就是造成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
首先要确定品种的属性和适播期,一般冬性品种的播期在10月10-15日左右,半冬性品種在10月15-20日左右,春性品种在10月20-25日左右,晚茬麦以春性为好。根据内乡县农科所于2002-2003年对豫麦70、豫麦70-36的播期试验结果看,适播期产量最高,晚播5d产量稍低,减产1.3%。晚播10d减产3.6%,而早播5d则减产6.8%,小麦的播种不是玉米,越早越好,而是越早减产幅度越大,笔者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在小麦品种的利用上要慎重,建议:(1)要了解备播品种的特征特性,确定播种期范围;(2)提倡在不能适期播种时,要适时晚播,而不要适时早播。
2、加强生育期阶段性管理在良好的土、肥、水及适播的条件下,在保证实现穗数要求的基础上,适当降低基本苗,以控制群体的发展,协调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一般高肥田块基本苗在150-195万/公顷为宜,中肥基本苗在195-240万/公顷左右,薄地的基本苗在300万/公顷左右。遇到冬季气温高、群体发育过旺时,可采取中耕断根、镇压等措施,控制无效分蘖,以达到降低各时期总分蘖数,使群体小些,提高成穗率,有利于个体发育良好。抽穗到成熟期。小麦对水分要求比较敏感,如遇高温干旱,要及时浇好灌浆水,延长灌浆时间,有利于正常灌浆,增加籽粒千粒物质含量,提高千粒重,使粒大粒饱,产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