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先秦诸子选读”的课程价值重点体现在人文性上,它唤起了当下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同时也唤醒人们对失落的文化之根的反思。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考试的功利性使部分学生对这门选修课的课程价值产生了质疑。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探究该课程的教学策略,以正确的教学策略,实现对课程价值的理解和感悟。
关键词:课程价值;教学策略;质疑与探究
一、课程的特点和价值
“先秦诸子选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门重要的选修课,但开这门课后,总有学生提出了这样质疑: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事实上,“先秦诸子选读”这门课的学习价值非常大。而实际生活中,为考试而学习的高中学生却总觉得所讲的东西很玄虚,离自己的考试很远,有很多学生觉得没有必要在这门课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仅仅局限于课上的听讲,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事实上“先秦诸子选读”也是和高考联系紧密的课程,社科类文本阅读、诗歌鉴赏、作文这些题型都可能涉及“先秦诸子”思想,尤其是作文的论据积累。近年来,高考的作文重点考查人性的真、善、美,先秦诸子的很多语言正是对美好人格的剖析。比如,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些睿智的思考现在看来仍然富有引导和启示意义。所以,如果学生能对“先秦诸子”中的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非常熟悉,作文就会立意高远,思想深厚。
二、课程教学策略
1.紧扣文本,不旁逸斜出
先秦诸子的文章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之远,是空前绝后的,因此教师在讲授这门课时,不要脱离文本这个基础,不要过多地探究它的根源和后世影响。应紧扣文本内容,如《〈论语〉选读》主要围绕儒家的勇于担当的精神、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作为思想家的孔子这些方面。通过分析文本,让学生体会诸子言论及文章的妙处,来感受他们的深刻思想和智慧,来品味他们多彩的性情。
2.侧重思想,不说文解字
很多老师在讲解《先秦诸子》时,第一课时疏通文字,第二课时才开始分析思想,这种做法实际是费时费力的,而且没有效果。因为,作为文言文,先秦诸子的散文语法、句法在古文中并不是最典型的,有些字义也不是常见义项,所以在翻译上没有下工夫。可以直接在课前将翻译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借助翻译疏通文字,为教师的分析思想作铺垫。
3.鼓励讨论,不机械灌输
先秦诸子的思想离学生很远,学生对这些思想的理解有困难,但不能让学生游离于文本思想的理解,而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如上《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课时,安排如下学习任务:①小组集体疏通各则语段,在字里行间作一些批注;②划出在字、词方面不懂的语句,后十分钟师生解决;③疏通语段后,针对语言意思(内涵)不明白之处提一个问题(2~5则,一则一个),先组内讨论解决,把没法解决的问题集中写在一张纸上;④完成课后第三题;⑤思考课后第二题。
学生就会存在如下困惑,质疑与探究:①孔子为什么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②长沮、桀溺在知道孔子的弟子来问路时为何“答非所问”?长沮的回答有什么言外之意?桀溺为何说孔子是“辟人之士”?他们对孔子的人生道路持什么态度?③“何德之衰”是什么意思?④“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是什么意思?⑤楚狂接舆对孔子的人生选择持什么态度?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说的是谁?⑦“道之不行,可知之矣!”子路知道了什么?⑧荷蓧丈人对孔子的人生选择持什么态度?
师生针对这些问题,逐一突破,就能从孔子同一时代的士人对孔子人生道路选择的态度的角度,深刻理解从而感受儒家学派可贵的精神品质,从而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4.集中问题,不面面俱到
《先秦诸子》的每一章节都有一个特定的话题,抓好每个章节的主问题,就能抓住这个章节的精神实质,在设计教学时就可以围绕这个主问题展开。如《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主问题是:敢于担当的儒家精神。在讲授时,思考教材选取什么角度让学生感受的,教师会发现文本通过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出了孔子与当时士人的不同的人生道路选择。品析与孔子同一时代的士人对孔子人生道路选择的态度,从而感受儒家学派可贵的精神品质。这是解读这个篇目的最佳途径。不必对每章节的内容做巨细无遗的解读,如有的老师逐章解读,第一章节体现了什么思想,怎么体现的。第二章节体现了什么思想,怎么体现的。这种串讲是没有必要的,面面俱到的讲解反而忽略了各个章节的精神主线。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课程价值;教学策略;质疑与探究
一、课程的特点和价值
“先秦诸子选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门重要的选修课,但开这门课后,总有学生提出了这样质疑: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事实上,“先秦诸子选读”这门课的学习价值非常大。而实际生活中,为考试而学习的高中学生却总觉得所讲的东西很玄虚,离自己的考试很远,有很多学生觉得没有必要在这门课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仅仅局限于课上的听讲,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事实上“先秦诸子选读”也是和高考联系紧密的课程,社科类文本阅读、诗歌鉴赏、作文这些题型都可能涉及“先秦诸子”思想,尤其是作文的论据积累。近年来,高考的作文重点考查人性的真、善、美,先秦诸子的很多语言正是对美好人格的剖析。比如,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些睿智的思考现在看来仍然富有引导和启示意义。所以,如果学生能对“先秦诸子”中的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非常熟悉,作文就会立意高远,思想深厚。
二、课程教学策略
1.紧扣文本,不旁逸斜出
先秦诸子的文章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之远,是空前绝后的,因此教师在讲授这门课时,不要脱离文本这个基础,不要过多地探究它的根源和后世影响。应紧扣文本内容,如《〈论语〉选读》主要围绕儒家的勇于担当的精神、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作为思想家的孔子这些方面。通过分析文本,让学生体会诸子言论及文章的妙处,来感受他们的深刻思想和智慧,来品味他们多彩的性情。
2.侧重思想,不说文解字
很多老师在讲解《先秦诸子》时,第一课时疏通文字,第二课时才开始分析思想,这种做法实际是费时费力的,而且没有效果。因为,作为文言文,先秦诸子的散文语法、句法在古文中并不是最典型的,有些字义也不是常见义项,所以在翻译上没有下工夫。可以直接在课前将翻译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借助翻译疏通文字,为教师的分析思想作铺垫。
3.鼓励讨论,不机械灌输
先秦诸子的思想离学生很远,学生对这些思想的理解有困难,但不能让学生游离于文本思想的理解,而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如上《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课时,安排如下学习任务:①小组集体疏通各则语段,在字里行间作一些批注;②划出在字、词方面不懂的语句,后十分钟师生解决;③疏通语段后,针对语言意思(内涵)不明白之处提一个问题(2~5则,一则一个),先组内讨论解决,把没法解决的问题集中写在一张纸上;④完成课后第三题;⑤思考课后第二题。
学生就会存在如下困惑,质疑与探究:①孔子为什么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②长沮、桀溺在知道孔子的弟子来问路时为何“答非所问”?长沮的回答有什么言外之意?桀溺为何说孔子是“辟人之士”?他们对孔子的人生道路持什么态度?③“何德之衰”是什么意思?④“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是什么意思?⑤楚狂接舆对孔子的人生选择持什么态度?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说的是谁?⑦“道之不行,可知之矣!”子路知道了什么?⑧荷蓧丈人对孔子的人生选择持什么态度?
师生针对这些问题,逐一突破,就能从孔子同一时代的士人对孔子人生道路选择的态度的角度,深刻理解从而感受儒家学派可贵的精神品质,从而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4.集中问题,不面面俱到
《先秦诸子》的每一章节都有一个特定的话题,抓好每个章节的主问题,就能抓住这个章节的精神实质,在设计教学时就可以围绕这个主问题展开。如《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主问题是:敢于担当的儒家精神。在讲授时,思考教材选取什么角度让学生感受的,教师会发现文本通过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出了孔子与当时士人的不同的人生道路选择。品析与孔子同一时代的士人对孔子人生道路选择的态度,从而感受儒家学派可贵的精神品质。这是解读这个篇目的最佳途径。不必对每章节的内容做巨细无遗的解读,如有的老师逐章解读,第一章节体现了什么思想,怎么体现的。第二章节体现了什么思想,怎么体现的。这种串讲是没有必要的,面面俱到的讲解反而忽略了各个章节的精神主线。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