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些都给人们的心理增加了压力,给人类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影响。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影响,比如:对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专业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和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和调适问题,恋爱中的矛盾问题和未来职业与考研的选择问题等等。对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当,都可能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制约大学生的成长,影响高校整体教育功能的发挥。可以说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
1 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数量明显增加
由于近几年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削弱,加之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和长期接受应试教育的“后遗症”,许多大学生出现不良生活习惯,产生不健康心态,出现心理不健康的人数有明显增长。据《人民日报》1989年以来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因出现心理疾病而不能坚持正常学习与生活,导致休学、退学的人数平均每年约占休、退学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近几年竟高达二分之一。尤其是大学生入学后由于不能适应环境导致失眠症和抑郁症发生的现象更严重。
2 大学生心理疾病表现复杂
根据各种测试与调查,发现将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心理疾病。其中神经衰弱、焦虑症、社交恐惧症和抑郁症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心理疾病。患神经衰弱的大学生低年级多于高年级,女生多于男生,理工科多于文科。到了毕业分配时,大学生的焦虑症、抑郁症发生率更是明显增高。
3 大学生心理疾病缺乏正确的引导
目前高校中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数量极少,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甚至许多重点高校都缺乏必要的心理咨询机构,关于大学生心理保健知识的宣传播不够,导致许多学生在出现心理障碍以后没有正常的渠道得以疏导,心理医生本身的专业素质也有待提高。
二、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变化激烈、动荡的时期,他们思维活跃,社会认识敏锐但肤浅,情感丰富而不稳定,心理矛盾、心理冲突时常发生,情感与情绪、学业与就业等问题深刻地困扰着他们的内心世界。伴随着社会上人才市场竞争的加剧,就业难度加大,工作流动性和岗位选择性加强,不同职业与岗位之间的利益差距显著拉大,社会不公平增多等现象,使得大学生本来就比较脆弱的心理防线受到了空前的冲击与挑战。由此也就导致了大学生心理不适、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的频繁发生。准确掌握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征,并分析研究其产生的原因,这是确定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出发点和依据。
1 生物学因素
主要指由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影响而导致的生理缺陷或发育不良,继而诱发心理疾病。如因身材矮小而产生自卑,或因身体过于肥胖而产生烦恼、痛苦心理。这些不良心理如果缺乏正确的指导和及时的疏导都会引发心理障碍或严重的心理疾病。
2 心理学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大多产生于外在原因,即文化及环境的不良因素影响,但外因是条件,心理疾病同样要取决于自身因素。尤其是大学生本人能否克服各种不良习惯,直接影响其身心健康程度、健康正常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离不开个体性格、意志情感、认知、动机等心理机能的协调运作,任何一方面出现紊乱,都会影响个体心理的正常运转。如有些大学生性格孤僻或胆小拘谨、或多疑、冷漠、情绪多变等,有些大学生缺乏一定的抵抗挫折能力,容易发生脱离现实的虚幻想法,将生活过于完美化,因恋爱失败、人际关系恶化、家境困难等情况都会导致他们意志消沉,还有情绪过度紧张、动机冲突、认同冲突等,积压到一定程度,便会诱发心理疾病。
3 文化因素
文化认同失调、文化不适感、多种文化在个体内心的冲突等都有可能使大学生产生不适感,在人格上出现障碍。而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变迁及社会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影响都会使一些大学生产生失落、彷徨和不适感,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冲击。引起大学生不良心理状态的文化因素有人生观的冲突和价值观的冲突。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些大学生抵御不了不良文化的侵袭,受庸俗的价值观影响,产生拜金主义思想,崇尚及时行乐,追求感官刺激,或缺乏精神支柱,产生消极厌世的心理,都会导致身心疾病。
4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是指学校、家庭及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它是影响大学生思想变化,个性发展的外在因素,也是导致大学生产生异常心理的一个主要原因。从学校因素看,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专业不理想、人际关系紧张复杂,导致大学生彼此产生冷漠、敌意、孤独的心态。或课余生活单调、学习过于紧张、缺乏必要的倾诉对象等。在大学生出现心理苦恼、恐惧或焦虑、自卑等心理障碍时,如果缺乏正常的渠道进行疏导,必然导致病情恶化。从家庭因素看,大学生的一些心理疾病往往与家庭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父母的性格、生活习惯、家庭关系、家庭气氛、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经济状态等依然在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的生活。现在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进入大学校门。由于长期以来基础教育被应试任务所“垄断”,迫使本已进入青年阶段的他们在大学期间才面对如何融洽地与别人相处,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矫正各种不良性格产生的偏差行为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解决得不好,很容易诱发心理障碍。从社会环境看,宏观的社会环境及社区氛围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大学生的世界观处在不稳定的时期,往往易将许多社会阴暗面及个人的不幸夸大化,造成消极的心理反应。特别是随着职业人事制度的改革,社会上大部分单位都打破了过去“统包统配”的毕业生分配制度,实行人才招聘,而在社会公平竞争的环境还未形成之前,大学生对于毕业后社会能否为他们提供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而担忧,容易产生失落感。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有切实可行的途径与方法。一方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着眼于大学生健康水平的整体提高与个体心理素质的优化;另一方面,又要帮助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干预并施之以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1 提高全员参与意识
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几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事情,而应是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共同课程。教职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也应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例如教师可以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教学过程,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发挥其心理潜能,减轻其心理压力,淡化学生的自卑情绪。
2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并主动干预
在校大学生正值人格发展和成熟的关键期,生活学习中的种种挫折和压力很容易导致内心冲突而出现心理适应不良。一些学生对自身心理问题缺乏认识,或存在后顾之忧而不主动求助。因此,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尽早发现有困扰的学生,及时主动提供帮助,可以防患于未然。
3 开设心理教育系列课程,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能力
开设心理教育课,普及心理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心理保健方法,增强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自觉意识,使心理教育课发挥在学校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主渠道的作用。
4 开展心理咨询
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心理障碍,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仍有部分学生缺乏主动跨入心理咨询室的勇气,对自己的心理困扰不知道寻求,DN帮助,因此需要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宣传,不断矫正对心理咨询的偏见。
5 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
这是心理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的必要补充。一是聘请专家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应大学生关心的某一方面的心理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如大学生人际心理、就业心理开展讲座,提出对策。二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组织校内外专家开展现场咨询,发放宣传材料,出宣传版报。观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片,营造一种人人重视自我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6 组建大学生心理卫生协会,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学生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组建学生社团,是促进广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活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大学生面临的矛盾也必将越来越多,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必要而且紧迫。德育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状态,切实有效地进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
1 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数量明显增加
由于近几年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削弱,加之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和长期接受应试教育的“后遗症”,许多大学生出现不良生活习惯,产生不健康心态,出现心理不健康的人数有明显增长。据《人民日报》1989年以来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因出现心理疾病而不能坚持正常学习与生活,导致休学、退学的人数平均每年约占休、退学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近几年竟高达二分之一。尤其是大学生入学后由于不能适应环境导致失眠症和抑郁症发生的现象更严重。
2 大学生心理疾病表现复杂
根据各种测试与调查,发现将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心理疾病。其中神经衰弱、焦虑症、社交恐惧症和抑郁症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心理疾病。患神经衰弱的大学生低年级多于高年级,女生多于男生,理工科多于文科。到了毕业分配时,大学生的焦虑症、抑郁症发生率更是明显增高。
3 大学生心理疾病缺乏正确的引导
目前高校中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数量极少,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甚至许多重点高校都缺乏必要的心理咨询机构,关于大学生心理保健知识的宣传播不够,导致许多学生在出现心理障碍以后没有正常的渠道得以疏导,心理医生本身的专业素质也有待提高。
二、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变化激烈、动荡的时期,他们思维活跃,社会认识敏锐但肤浅,情感丰富而不稳定,心理矛盾、心理冲突时常发生,情感与情绪、学业与就业等问题深刻地困扰着他们的内心世界。伴随着社会上人才市场竞争的加剧,就业难度加大,工作流动性和岗位选择性加强,不同职业与岗位之间的利益差距显著拉大,社会不公平增多等现象,使得大学生本来就比较脆弱的心理防线受到了空前的冲击与挑战。由此也就导致了大学生心理不适、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的频繁发生。准确掌握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征,并分析研究其产生的原因,这是确定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出发点和依据。
1 生物学因素
主要指由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影响而导致的生理缺陷或发育不良,继而诱发心理疾病。如因身材矮小而产生自卑,或因身体过于肥胖而产生烦恼、痛苦心理。这些不良心理如果缺乏正确的指导和及时的疏导都会引发心理障碍或严重的心理疾病。
2 心理学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大多产生于外在原因,即文化及环境的不良因素影响,但外因是条件,心理疾病同样要取决于自身因素。尤其是大学生本人能否克服各种不良习惯,直接影响其身心健康程度、健康正常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离不开个体性格、意志情感、认知、动机等心理机能的协调运作,任何一方面出现紊乱,都会影响个体心理的正常运转。如有些大学生性格孤僻或胆小拘谨、或多疑、冷漠、情绪多变等,有些大学生缺乏一定的抵抗挫折能力,容易发生脱离现实的虚幻想法,将生活过于完美化,因恋爱失败、人际关系恶化、家境困难等情况都会导致他们意志消沉,还有情绪过度紧张、动机冲突、认同冲突等,积压到一定程度,便会诱发心理疾病。
3 文化因素
文化认同失调、文化不适感、多种文化在个体内心的冲突等都有可能使大学生产生不适感,在人格上出现障碍。而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变迁及社会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影响都会使一些大学生产生失落、彷徨和不适感,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冲击。引起大学生不良心理状态的文化因素有人生观的冲突和价值观的冲突。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些大学生抵御不了不良文化的侵袭,受庸俗的价值观影响,产生拜金主义思想,崇尚及时行乐,追求感官刺激,或缺乏精神支柱,产生消极厌世的心理,都会导致身心疾病。
4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是指学校、家庭及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它是影响大学生思想变化,个性发展的外在因素,也是导致大学生产生异常心理的一个主要原因。从学校因素看,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专业不理想、人际关系紧张复杂,导致大学生彼此产生冷漠、敌意、孤独的心态。或课余生活单调、学习过于紧张、缺乏必要的倾诉对象等。在大学生出现心理苦恼、恐惧或焦虑、自卑等心理障碍时,如果缺乏正常的渠道进行疏导,必然导致病情恶化。从家庭因素看,大学生的一些心理疾病往往与家庭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父母的性格、生活习惯、家庭关系、家庭气氛、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经济状态等依然在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的生活。现在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进入大学校门。由于长期以来基础教育被应试任务所“垄断”,迫使本已进入青年阶段的他们在大学期间才面对如何融洽地与别人相处,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矫正各种不良性格产生的偏差行为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解决得不好,很容易诱发心理障碍。从社会环境看,宏观的社会环境及社区氛围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大学生的世界观处在不稳定的时期,往往易将许多社会阴暗面及个人的不幸夸大化,造成消极的心理反应。特别是随着职业人事制度的改革,社会上大部分单位都打破了过去“统包统配”的毕业生分配制度,实行人才招聘,而在社会公平竞争的环境还未形成之前,大学生对于毕业后社会能否为他们提供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而担忧,容易产生失落感。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有切实可行的途径与方法。一方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着眼于大学生健康水平的整体提高与个体心理素质的优化;另一方面,又要帮助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干预并施之以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1 提高全员参与意识
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几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事情,而应是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共同课程。教职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也应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例如教师可以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教学过程,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发挥其心理潜能,减轻其心理压力,淡化学生的自卑情绪。
2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并主动干预
在校大学生正值人格发展和成熟的关键期,生活学习中的种种挫折和压力很容易导致内心冲突而出现心理适应不良。一些学生对自身心理问题缺乏认识,或存在后顾之忧而不主动求助。因此,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尽早发现有困扰的学生,及时主动提供帮助,可以防患于未然。
3 开设心理教育系列课程,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能力
开设心理教育课,普及心理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心理保健方法,增强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自觉意识,使心理教育课发挥在学校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主渠道的作用。
4 开展心理咨询
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心理障碍,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仍有部分学生缺乏主动跨入心理咨询室的勇气,对自己的心理困扰不知道寻求,DN帮助,因此需要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宣传,不断矫正对心理咨询的偏见。
5 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
这是心理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的必要补充。一是聘请专家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应大学生关心的某一方面的心理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如大学生人际心理、就业心理开展讲座,提出对策。二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组织校内外专家开展现场咨询,发放宣传材料,出宣传版报。观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片,营造一种人人重视自我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6 组建大学生心理卫生协会,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学生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组建学生社团,是促进广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活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大学生面临的矛盾也必将越来越多,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必要而且紧迫。德育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状态,切实有效地进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