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起点 谋划新发展

来源 :浙江人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hong0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五”已经精彩谢幕,一幅崭新的5年发展新蓝图,即将展开。《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已经出台,而以此为指导编制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即将提交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
  “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什么样的形势和挑战?制约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因素有哪些?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我们邀请了有关专家对《建议》中的亮点以及相关背景进行解读。
  
  亮点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主题和主线是发展的指南,也是规划的灵魂,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建议》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符合中央的精神、符合浙江的实际、符合发展的趋势。
  自从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浙江各级党委、政府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绝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扩大社会矛盾、增加历史欠账为代价谋求发展,着力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省上下初步形成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共识,经济社会开始迈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吕祖善省长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这是浙江发展的软实力,远比抓一两个大项目会发挥更长远、更重大的作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0》表明,浙江省的科学发展总水平居全国第四,列各省区第一。但不可否认的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行为、理念和体制依然存在,经济增长总体上仍未摆脱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部分地方为了出“政绩”,片面追求GDP,过多依赖要素投入的杠杆,追求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而忽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效率的集约式增长,严重影响了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浙江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中央提出的“包容性增长”。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符合我省实际和发展阶段新特征,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浙江省已经进入了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
  亮点二:以富民强省、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
  《建议》将“富民强省、社会和谐”作为浙江“十二五”发展的根本目的,充分体现了包容性增长的内在实质,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富民强省”是浙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最成功的经验,也是我们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浙江的富,主要是老百姓的富,真正体现了藏富于民。浙江的富民强省发展之路告诉我们,坚持富民优先、藏富于民,是实现强省的不竭源泉和根本保证。政府只有创造有利于百姓创业致富的环境和条件,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百姓的创业才智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百姓的创业热情才能得以奔涌,社会财富才能得以快速增长。这样,最终也必然会使政府的财政和税收得到稳定增长。同时,富民也是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只有通过富民,大幅度提高广大老百姓的消费水平,才能启动和扩大内需,实现投资消费需求协调发展。
  “十二五”时期的“富民强省”必须要有新的内涵。我们不仅要富民,更要体现社会和谐的富民,即遏制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让改革发展成果全面公平地惠及所有浙江居民,真正体现包容性增长。2009年,浙江省城镇前20%跟后20%的高低端收入比为5.23倍,农村为7.19倍;2002年,城镇、农村分别为5.19倍和6.16倍,可见差距不断拉大,而实际上,贫富分化程度可能更为严峻。因此,“十二五”时期,必须尽快确立合理、公平、共享的收入分配秩序,保障并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控过高收入、打击并取缔非法收入,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使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根本性扭转。这样可使社会结构更加合理,进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实现均衡发展。
  亮点三: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建议》提出“坚持把推进产业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加快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实际上是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互相融合、协调发展的产业系统,是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产业载体,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十一五”时期,省委、省政府着力稳定一产、主攻二产、提升三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但必须看到,“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的格局、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格局、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
  《建议》非常清晰地指明了“十二五”时期浙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在现代农业发展上,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在新型工业化上,既要巩固和提升我们的传统优势产业,逐步改变处于产业链低端和低附加值加工环节的现状,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形成若干个优势支柱产业;又要顺应和把握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若干个新兴支柱产业。在现代服务业上,要努力扩大服务业的总量规模,力争把金融、物流、旅游、文化、信息服务等培育成为支柱产业,打破行业垄断,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亮点四:面朝大海新发展
  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土地资源十分紧缺,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十分关键。而发展海洋经济,浙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全省海域面积相当于陆域面积的2.6倍,2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2800多座海岛。除了资源优势、海岛优势、区位优势、体制优势,还有明显的产业优势。2009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3002亿元,形成了较完备的海洋产业体系。
  2010年国家将浙江省列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目前,《浙江省海洋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已正式进入国家批复阶段。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建议》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未来5年,海洋经济必将成为浙江富民强省一大新亮点,不但海洋生产总值接近7000亿元,全国占比提高到15%,海港完成吞吐量9.2亿吨,集装箱达1750万标箱;更重要的是,将形成较为完善的“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在海洋工程、海洋生物、海水利用、清洁能源等领域形成一批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产业集群。而且《建议》提出,要将舟山建设成为国家级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全面实施舟山群岛综合开发,支持舟山先行先试,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大力打造大宗商品国际枢纽港、建设国际物流岛。
  亮点五:城乡统筹的新型城市化
  《建议》指出,“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城市化通常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型的过程,不但表现为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数量的增加,而且表现为城市质量的提升和城市功能的完善,还表现为城镇体系的协调和城乡关系的统筹。在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浙江城市化堪称大潮中的“领航者”——率先实施城市化战略、率先统筹城乡发展,城市化水平和城乡一体化进程都走在全国前列,有学者将其定位为城市化的“浙江模式”,并对中国城市化产生了一种引领和示范作用。但不可否认,浙江省的城市化水平仍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相适应,2009年全省城市化水平为57.9%,仅比2005年提高1.9个百分点。浙江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功能和管理提升相对滞后、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高等问题,城乡联动不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不足等问题也比较突出,城市发展还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
  在“十二五”时期,新型城市化必须以城乡统筹为基点,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区域经济竞争的不断加剧,浙江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发展若干跻身国内一流,甚至在国际具有影响力的大都市,依其独特的聚集规模效益、辐射功能和服务功能,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和参与区域经济竞争。但是单一实施发展大城市的城市化战略会违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律,从世界范围看,大城市的盲目发展已经形成公共服务供应紧张、交通拥堵、房价高企、污染严重、犯罪增多等一系列负面效应和诸多社会问题。因此,现阶段浙江应当以中心镇为主体的小城镇建设作为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之一,全面快速提高农村城市化和现代化水平。
  《建议》明确了浙江新型城市化的发展定位:一方面,加快建设都市区和城市群,加强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等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县市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现代化都市区。另一方面,以加快中心镇建设为重点提高县(市)城市化水平,着力把中心镇培育成为县域人口集中的新载体、产业集聚的新高地、功能集成的新平台,并积极支持和推动有条件的中心镇发展为小城市。
  亮点六:加强以全面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浙江省一直以来就高度重视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建设职能,不断健全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在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十一五”时期是浙江省发展史上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最快、成效最为显著的5年,尤其是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但不可否认的是,浙江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促进社会长治久安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社会矛盾呈现出矛盾冲突高发性、矛盾性质利益性、诉求主体群体性、表现类型复杂性、利益诉求多元化、矛盾指向聚焦性等特点。
  “十二五”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结构与社会利益分化将会发生显著变化,公民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公共服务均等化会提出新要求,各种利益矛盾也将进一步凸显,如何驾驭利益主体多样化的社会、如何处理好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如何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等,成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建议》提出:“加强以全面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打造‘平安浙江’。”值得指出的是,《建议》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顺应社会结构转型的必然选择。随着浙江省社会转型的加快,社会分化和利益主体多样化的格局已经出现,计划经济那种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浙江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应主动适应形势的发展,在加快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的同时,要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自治水平,形成多元治理的格局。
  亮点七:体制改革将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省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率先发展,主要得益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并在不少领域先行突破,形成了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但不容回避的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的基本建立,浙江省体制机制的一些先发优势正在逐步弱化。而当前浙江省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困难和问题,要加以解决的根本途径唯有改革,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十二五”时期浙江将进入一个诸多领域的改革都进入深水区、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对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实现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公共需求变化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和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体制改革协调推进。《建议》准确把握了“十二五”时期体制改革的趋势和重点,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切实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作者系浙江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工作人员、博士、副研究员。)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