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一个传统体育项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人们通常只是掌握了太极拳的动作框架,而对其动作所包含的技击方法了解甚少,本文通过对杨式太极拳技击中的力学原理的论述,说明了杨式太极拳技击运动中的用力都是受着运动定律的支配,使杨式太极拳的技击运动的技术动作更趋规范化,能使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杨式太极拳的奥妙之处,掌握其精华。
关键词:杨式太极拳;技击;力学
1 引言
中国的太极拳主要有陈、杨、吴、武、孙、赵堡六大门派,拳架风格各个门派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的独特风格[1]。建国以后,国家体委公布的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都是按杨式太极拳改编的。四十八式太极拳和四十二式比赛套路也以杨式为基础,又吸收了陈、吴、孙式的某些特点,所以杨式太极拳在国内外流传最为广泛,而杨式太极拳技击中力学原理的研究对继承和发展传统杨式太极拳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杨式太极拳技击
2.1 杨式太极拳技击的特点
立身中正安舒。一是练功时身法要正,形成一个重力垂直线,身体不能前俯后仰。二是尾闾要保持中正,从大椎穴到尾闾部位要保持脊椎的放松垂直。拳架开展大方[2]。拳架开展大方要求身体要内外放松,举手投足动作须到位。动作松柔缓慢。这是增加功力由松入柔、运柔成刚的独特练法[3]。行功速度均匀。迈步似猫行,运劲如抽丝,点起点落,快慢始终如一。招式虚实分明。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虚实分明。周身圆活连贯。“圆”,是说太极拳所有动作都走弧形的半圆;“活”,是说动作不呆滞,上下相随。“连贯”,是动作之间衔接非常紧密,没有明显的断档现象,如行云流水,滔滔长江波浪,连绵不断。腰身使动四肢。在练拳时通过松肩松腰引导,带动四肢运动。它要求行拳走架时,上肢的气要沉到腰上,下肢的气要提到腰上[4]。换步逢转必沉。凡是有转身的动作,几乎都有下沉的身势。体用效果突出。它强调沾粘连随,不丢不顶,外柔内刚,绵里藏针,暗含发劲,藏而不露,打人不露形。套路适应广泛。由于动作轻柔缓慢,不是剧烈运动,因而易学易记易练,不论男女老幼,体强体弱,甚至于慢性病患者,均可习练[5]。
3 杨式太极拳技击中的力学原理简介与浅要分析
3.1 杨式太极拳技击中力的作用时间与速度变化的规律分析
杨式太极拳则强调慢、柔,而且特别强调速度要均匀,忌讳动作时快时慢,架子忽高忽低[6]。速度均匀既包括从起势到收势的整个套路,也包括单式动作手脚运行与配合的速度,还包括上一个动作与下一个动作的过渡衔接自然协调。习外功拳的人握拳击人,出手快、力量大,同时害怕被对方还击而迅速收回拳头,杨式太极拳则取其之长,避其之短,利用“走”“粘”等技法使对手重心不稳,处于被动地位,在无力还击或者还击力很弱的情况之下,发力攻击对手并较长时间作用其身。
3.2 杨式太极拳技击中物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析
杨式太极拳在出手时,总是以用力越小越好,不肯立即出大力去打击对方,这样:首先,可以不引起太大的反作用力作用于自己[7];其次,在与对手身体相接触以后加力于对手身上时,如果对手回避,自己不至于失去平衡而处于被动之地[8]。如果对手用大力反抗时,也能够很自然的立即松手,将力减小或者撤消,使对手身体受物体惯性规律的支配,不由自主地继续前进而失去平衡,这时就可以乘对手重心不稳之机立即发力攻击他。
3.3 杨式太极拳技击中的合力原理和力偶原理运用
在杨式太极拳技击里,凡是对手先出手向自己攻击时,最忌讳从相反的方向用力去抵抗,总是或多或少的顺着对手进攻的方向加力于对手身上,以产生更大的合力,使对手身体失去平衡,使其陷入不利的境地[9]。这种技击法是以“柔” “顺”为主的。四两拨千斤,其中的主要原理就是合力。
在杨式太极拳的技击中,同样存在力偶原理。实战中,对手以右手攻击我左肩时,我左肩顺着来力的方向转身避让,使对手不受我身体的阻力而继续前进,同时我以右手攻击对手左肩,无须用很大的劲力,就能使对手的身体旋转起来,甚至旋转飞出。
4 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研究,建议太极拳运动应该更加科学化地发展,对其动作技术的研究中应多借鉴一些运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并采用当今先进的实验仪器进行测试与分析,使古老的太极拳理论得到科学的验证和补充,以推动其更好地发展,使人们了解力学原理的一般运动规律是认识人的运动活动各个方面所必需的条件。为了更好地推动杨式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应对杨式太极拳的每个动作进行运动生物力学分析与研究,给予科学的定义,使练习者对杨式太极拳的每个动作从理论上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动作技术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人民体育出版社.《太极拳全书》 [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2, 457-465页.
[2]盛卯, 叶高翔.《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0.11, 247-384页.
[3](苏) 彼得罗夫·加金合若 著, 吴忠贯译.《体育专业理论力学》 [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4.12, 546-784页.
[4]孙庆元, 罗绍凯, 常广石.《理论力学简明教程》 [M].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0. 3,463-664页.
[5]漆安慎, 杜婵英.《力学基础》 [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4.1, 252- 322页.
[6]徐燕候, 郭长铭, 周凯元.《理论力学》 [M].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0. 8,347-475页.
[7]杜振高, 康恩君.《徒手制暴技术》 [M].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7.6, 154-225页.
[8]罗红元, 彭仕青.《太极拳的慢练快用》 [M].武林, 2001.7, 787-892页.
[9]蓝晟.《太极松腰: 最是便捷别轻视——太极拳基础训练系列讲座 (6) 》 [J]. 《载中华养生保健》,2007,(06).
作者简介:张孟雁(1986-),女,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运动训练的监测与评价研究。
关键词:杨式太极拳;技击;力学
1 引言
中国的太极拳主要有陈、杨、吴、武、孙、赵堡六大门派,拳架风格各个门派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的独特风格[1]。建国以后,国家体委公布的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都是按杨式太极拳改编的。四十八式太极拳和四十二式比赛套路也以杨式为基础,又吸收了陈、吴、孙式的某些特点,所以杨式太极拳在国内外流传最为广泛,而杨式太极拳技击中力学原理的研究对继承和发展传统杨式太极拳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杨式太极拳技击
2.1 杨式太极拳技击的特点
立身中正安舒。一是练功时身法要正,形成一个重力垂直线,身体不能前俯后仰。二是尾闾要保持中正,从大椎穴到尾闾部位要保持脊椎的放松垂直。拳架开展大方[2]。拳架开展大方要求身体要内外放松,举手投足动作须到位。动作松柔缓慢。这是增加功力由松入柔、运柔成刚的独特练法[3]。行功速度均匀。迈步似猫行,运劲如抽丝,点起点落,快慢始终如一。招式虚实分明。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虚实分明。周身圆活连贯。“圆”,是说太极拳所有动作都走弧形的半圆;“活”,是说动作不呆滞,上下相随。“连贯”,是动作之间衔接非常紧密,没有明显的断档现象,如行云流水,滔滔长江波浪,连绵不断。腰身使动四肢。在练拳时通过松肩松腰引导,带动四肢运动。它要求行拳走架时,上肢的气要沉到腰上,下肢的气要提到腰上[4]。换步逢转必沉。凡是有转身的动作,几乎都有下沉的身势。体用效果突出。它强调沾粘连随,不丢不顶,外柔内刚,绵里藏针,暗含发劲,藏而不露,打人不露形。套路适应广泛。由于动作轻柔缓慢,不是剧烈运动,因而易学易记易练,不论男女老幼,体强体弱,甚至于慢性病患者,均可习练[5]。
3 杨式太极拳技击中的力学原理简介与浅要分析
3.1 杨式太极拳技击中力的作用时间与速度变化的规律分析
杨式太极拳则强调慢、柔,而且特别强调速度要均匀,忌讳动作时快时慢,架子忽高忽低[6]。速度均匀既包括从起势到收势的整个套路,也包括单式动作手脚运行与配合的速度,还包括上一个动作与下一个动作的过渡衔接自然协调。习外功拳的人握拳击人,出手快、力量大,同时害怕被对方还击而迅速收回拳头,杨式太极拳则取其之长,避其之短,利用“走”“粘”等技法使对手重心不稳,处于被动地位,在无力还击或者还击力很弱的情况之下,发力攻击对手并较长时间作用其身。
3.2 杨式太极拳技击中物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析
杨式太极拳在出手时,总是以用力越小越好,不肯立即出大力去打击对方,这样:首先,可以不引起太大的反作用力作用于自己[7];其次,在与对手身体相接触以后加力于对手身上时,如果对手回避,自己不至于失去平衡而处于被动之地[8]。如果对手用大力反抗时,也能够很自然的立即松手,将力减小或者撤消,使对手身体受物体惯性规律的支配,不由自主地继续前进而失去平衡,这时就可以乘对手重心不稳之机立即发力攻击他。
3.3 杨式太极拳技击中的合力原理和力偶原理运用
在杨式太极拳技击里,凡是对手先出手向自己攻击时,最忌讳从相反的方向用力去抵抗,总是或多或少的顺着对手进攻的方向加力于对手身上,以产生更大的合力,使对手身体失去平衡,使其陷入不利的境地[9]。这种技击法是以“柔” “顺”为主的。四两拨千斤,其中的主要原理就是合力。
在杨式太极拳的技击中,同样存在力偶原理。实战中,对手以右手攻击我左肩时,我左肩顺着来力的方向转身避让,使对手不受我身体的阻力而继续前进,同时我以右手攻击对手左肩,无须用很大的劲力,就能使对手的身体旋转起来,甚至旋转飞出。
4 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研究,建议太极拳运动应该更加科学化地发展,对其动作技术的研究中应多借鉴一些运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并采用当今先进的实验仪器进行测试与分析,使古老的太极拳理论得到科学的验证和补充,以推动其更好地发展,使人们了解力学原理的一般运动规律是认识人的运动活动各个方面所必需的条件。为了更好地推动杨式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应对杨式太极拳的每个动作进行运动生物力学分析与研究,给予科学的定义,使练习者对杨式太极拳的每个动作从理论上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动作技术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人民体育出版社.《太极拳全书》 [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2, 457-465页.
[2]盛卯, 叶高翔.《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0.11, 247-384页.
[3](苏) 彼得罗夫·加金合若 著, 吴忠贯译.《体育专业理论力学》 [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4.12, 546-784页.
[4]孙庆元, 罗绍凯, 常广石.《理论力学简明教程》 [M].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0. 3,463-664页.
[5]漆安慎, 杜婵英.《力学基础》 [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4.1, 252- 322页.
[6]徐燕候, 郭长铭, 周凯元.《理论力学》 [M].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0. 8,347-475页.
[7]杜振高, 康恩君.《徒手制暴技术》 [M].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7.6, 154-225页.
[8]罗红元, 彭仕青.《太极拳的慢练快用》 [M].武林, 2001.7, 787-892页.
[9]蓝晟.《太极松腰: 最是便捷别轻视——太极拳基础训练系列讲座 (6) 》 [J]. 《载中华养生保健》,2007,(06).
作者简介:张孟雁(1986-),女,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运动训练的监测与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