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继续教育”和“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并列并作为十项任务之一,首次在国家层面对继续教育进行系统规划,足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转型和社会深刻变革时期,继续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重要性。就在我们认真学习规划纲要精神,规划我县继续教育的美好蓝图时,渭源县教师进修学校正好迎来了而立之年(1980.10—2010.10)。回顾当初令许多人非常拗口的名字,到现在的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回顾当初成年人到校的怯懦害羞,到现在接近退休的前来学习都习以为常,教师进修学校在为地方培养人才的同时,继续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此时此刻,总结三十年来的历史经验,部署规划今后的奋斗目标,不仅正逢其时,而且意义深远。
三十年来,培养了一大批短缺型应用型人才
学校成立的1980年,正是文革结束,改革开放,百废俱兴,教师青黄不接的时期。开设小学语文、数学,中学英语、地理、音乐、政治等短期培训班,培训教师450人,解决了教师短缺的燃眉之急。
1986年至2007年,申请开办二年制中师(含幼师)学历教育班,培训民转公教师、代课教师、民办幼儿园教师1200名,较好地完成了学历补偿教育。
1989年试设电大教学点, 1999年正式建立电大教学点,截止目前,有2500余名大专本科毕业生充实到以教育为主的各个行业中。
1999年正式启动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至2002年,对全县所有小学教师培训一遍。2004年开始,配合教育局开展新课程改革教师上岗培训。2006年至2009年,对全县所有小学教师进行了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为主的第二轮继续教育。2009年,面向全县所有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拉开序幕,目前已完成培训任务的一半,达2000余人。这期间还完成了以外出培训,实践技能培训,短期干部培训为内容的其他培训,培训总数达到8000余人次。
三十年风和雨。教师进修学校的中师学历教育、电大教育和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为我县各行各业特别是基础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十年来,成功了完成了一次突围、一次突破
欠发达地区的教师进修学校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应运而生的,它一诞生,就面临着命运的不平和坎坷。和当时的中小学不同,生源从哪里来,经费从哪里来,课程怎么开设,教师怎么配备,面对成人的课堂教学怎么进行,没有一个先例,需要“进修人”一点点地去摸索。经历了初创时期的短期培训,接着走上了二年制中师学历教育,有规定的学制,有统一的教材,有定期的考试,整个教学过程和高中教育基本相似,这一段时期可以说是教师进修学校的坦途。但好景不长,九十年代中期,中师补偿学历教育基本完成,生源枯竭,经费短缺,教育资源闲置,最后不得不搬迁校址。其时,“教师进修学校完成了使命”、“教师进修学校没有存在的价值”、甚至“撤消”等言论不绝于耳。这样的尴尬状况持续了五六年。天无绝人之路。世纪之交的进修学校抓住了历史机遇,申请建立电大教学点。一时间,“注册视听生”、开放教育、成人教育,专科本科,为进修学校带来了生源,也带来了财源。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对接,使教师进修学校走出了困境。这是进修学校历史上一次成功的突围。
另一次是培训模式的突破。1999年至2002年的第一轮继续教育,我们采取的是集体面授式教学,效果较好。2004年以来的新课程上岗前培训,2006年以来的第二轮继续教育,也是集中面授式教学。教师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整个培训不能满足一线教师对知识特别是教学方法的渴求。痛定思痛,穷则思变。新的培训模式产生了。一是送教(研)下乡。我们与县教研室合作,聘请优秀教师上示范课,我们做点评,把新课改理论和典型课例“打包”送到“田间地头”。二是开展实践技能培训。依托市级示范学校或者在新课改中搞出特色的学校,全天候全过程实岗学习管理和教学。主要有,依托清源一二小进行的学区校长、小学校长培训,依托会川西关小学和君安希望小学、莲峰一二小和杨家嘴小学进行的班主任培训,依托清源中学、龙亭中学进行的教导主任培训,依托路园中学进行的理化生实验教师培训,依托县幼儿园进行的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等,给全县边远农村教师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方便学的榜样,效果特别显著。三是“请进来”的培训。多年来,初中教师继续教育一直是一个空白,我们借助民生银行的扶贫计划,请来北京师大、北京教科院的专家,开展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培训,还伺机从陇西、定西、兰州等地聘请教育专家授课,受到基层教师的普遍欢迎。四是“送出去”培训。2009年加盟“中国教育服务中心”,成为教育服务中心培训协作单位,已送所有中学校长、学区校长去江苏省洋思中学培训一遍,接着是中心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我们的计划是学习借鉴“洋思模式”,弥补我县没有较完备的教学模式的状况,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2010年,清华大学渭源教学站顺利在我校建立,我们已送出去初中教导主任和高中班主任两批培训。五是依托奥鹏职业教育平台培训心理健康辅导员81名,使我县中学、中心小学、规模大一点的学校都有了合格的心理健康教师。
三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网络教育平台
广播电视电大学早年依靠的是广播电视录音机录像机等“现代”媒体,世纪之交,以卫星计算机为主的网络教育以其绝对优势成了主要媒体。借助网络优势和辅助辅导教学,教学的师资得以保障。概括起来,我们有三大教育平台。一是中央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平台。这个平台向下辐射,与省级电大、市级分校、县级工作站资源共享,开设基础和应用型专业20多个,开展本专科教育两个层次,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方面。电大本专科学历教育人人熟知,不再赘述。而面向全县所有教师开展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典型的例子。二是奥鹏远程公共教育平台。在这个平台里面,我们申请了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这些学校的学历教育总共有50多个专业,本专科两个层次,奥鹏远程教育和中央电大两个平台互为补充,覆盖了我县农林牧渔、医药卫生、行政、工商、管理、工程、水利、教育等所有专业。目前在奥鹏远程教育平台下面搞的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是非学历教育的典型例子。值得一提的是,奥鹏远程教育平台在我省的104个县级工作站里只有10个,我们是其中之一,在定西市的7个县(区)里,我们是唯一的一个。所以,附近的临洮、陇西、漳县的求学者也来报读学习。三是2010年成立的清华大学远程扶贫教学站,培训范围涵盖党政企事业各个方面,既可以送出去培训,也可以请进来培训,由于是扶贫性质,为我们的管理和学员节约了一大笔支出。
三十年来,教师进修学校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统一的继续教育体系。这得益于:首先,坚持了县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有一个明确的办学思路;其次,配备了开拓创新谋求发展的领导班子;第三,发挥了系统办学上挂横联的优势,第四,训练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的教师队伍。
经过三十年的积累和建设,我们的优势已经非常明显,这就是“善于借鉴、善于整合资源”,也即通过“天网”(卫星)、地网(互联网)搭建继续教育平台。但我们的劣势也很突出,就是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品牌”。当新课程理念逐步深入,新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时,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也主要转移到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上,这个时候,我们能为教师的进一步发展指导什么,为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解决什么,这就是我们要具备的“核心技术”或者“自主品牌”,这个“人网”是目前比较欠缺的。
但无论如何,我们相信,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随着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的建立完善,教师进修学校成为渭源“开放大学”的时日不会太遥远,我们一定会为渭源经济社会的发展再提交一份满意的人力资源保障答卷。
三十年来,培养了一大批短缺型应用型人才
学校成立的1980年,正是文革结束,改革开放,百废俱兴,教师青黄不接的时期。开设小学语文、数学,中学英语、地理、音乐、政治等短期培训班,培训教师450人,解决了教师短缺的燃眉之急。
1986年至2007年,申请开办二年制中师(含幼师)学历教育班,培训民转公教师、代课教师、民办幼儿园教师1200名,较好地完成了学历补偿教育。
1989年试设电大教学点, 1999年正式建立电大教学点,截止目前,有2500余名大专本科毕业生充实到以教育为主的各个行业中。
1999年正式启动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至2002年,对全县所有小学教师培训一遍。2004年开始,配合教育局开展新课程改革教师上岗培训。2006年至2009年,对全县所有小学教师进行了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为主的第二轮继续教育。2009年,面向全县所有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拉开序幕,目前已完成培训任务的一半,达2000余人。这期间还完成了以外出培训,实践技能培训,短期干部培训为内容的其他培训,培训总数达到8000余人次。
三十年风和雨。教师进修学校的中师学历教育、电大教育和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为我县各行各业特别是基础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十年来,成功了完成了一次突围、一次突破
欠发达地区的教师进修学校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应运而生的,它一诞生,就面临着命运的不平和坎坷。和当时的中小学不同,生源从哪里来,经费从哪里来,课程怎么开设,教师怎么配备,面对成人的课堂教学怎么进行,没有一个先例,需要“进修人”一点点地去摸索。经历了初创时期的短期培训,接着走上了二年制中师学历教育,有规定的学制,有统一的教材,有定期的考试,整个教学过程和高中教育基本相似,这一段时期可以说是教师进修学校的坦途。但好景不长,九十年代中期,中师补偿学历教育基本完成,生源枯竭,经费短缺,教育资源闲置,最后不得不搬迁校址。其时,“教师进修学校完成了使命”、“教师进修学校没有存在的价值”、甚至“撤消”等言论不绝于耳。这样的尴尬状况持续了五六年。天无绝人之路。世纪之交的进修学校抓住了历史机遇,申请建立电大教学点。一时间,“注册视听生”、开放教育、成人教育,专科本科,为进修学校带来了生源,也带来了财源。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对接,使教师进修学校走出了困境。这是进修学校历史上一次成功的突围。
另一次是培训模式的突破。1999年至2002年的第一轮继续教育,我们采取的是集体面授式教学,效果较好。2004年以来的新课程上岗前培训,2006年以来的第二轮继续教育,也是集中面授式教学。教师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整个培训不能满足一线教师对知识特别是教学方法的渴求。痛定思痛,穷则思变。新的培训模式产生了。一是送教(研)下乡。我们与县教研室合作,聘请优秀教师上示范课,我们做点评,把新课改理论和典型课例“打包”送到“田间地头”。二是开展实践技能培训。依托市级示范学校或者在新课改中搞出特色的学校,全天候全过程实岗学习管理和教学。主要有,依托清源一二小进行的学区校长、小学校长培训,依托会川西关小学和君安希望小学、莲峰一二小和杨家嘴小学进行的班主任培训,依托清源中学、龙亭中学进行的教导主任培训,依托路园中学进行的理化生实验教师培训,依托县幼儿园进行的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等,给全县边远农村教师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方便学的榜样,效果特别显著。三是“请进来”的培训。多年来,初中教师继续教育一直是一个空白,我们借助民生银行的扶贫计划,请来北京师大、北京教科院的专家,开展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培训,还伺机从陇西、定西、兰州等地聘请教育专家授课,受到基层教师的普遍欢迎。四是“送出去”培训。2009年加盟“中国教育服务中心”,成为教育服务中心培训协作单位,已送所有中学校长、学区校长去江苏省洋思中学培训一遍,接着是中心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我们的计划是学习借鉴“洋思模式”,弥补我县没有较完备的教学模式的状况,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2010年,清华大学渭源教学站顺利在我校建立,我们已送出去初中教导主任和高中班主任两批培训。五是依托奥鹏职业教育平台培训心理健康辅导员81名,使我县中学、中心小学、规模大一点的学校都有了合格的心理健康教师。
三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网络教育平台
广播电视电大学早年依靠的是广播电视录音机录像机等“现代”媒体,世纪之交,以卫星计算机为主的网络教育以其绝对优势成了主要媒体。借助网络优势和辅助辅导教学,教学的师资得以保障。概括起来,我们有三大教育平台。一是中央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平台。这个平台向下辐射,与省级电大、市级分校、县级工作站资源共享,开设基础和应用型专业20多个,开展本专科教育两个层次,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方面。电大本专科学历教育人人熟知,不再赘述。而面向全县所有教师开展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典型的例子。二是奥鹏远程公共教育平台。在这个平台里面,我们申请了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这些学校的学历教育总共有50多个专业,本专科两个层次,奥鹏远程教育和中央电大两个平台互为补充,覆盖了我县农林牧渔、医药卫生、行政、工商、管理、工程、水利、教育等所有专业。目前在奥鹏远程教育平台下面搞的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是非学历教育的典型例子。值得一提的是,奥鹏远程教育平台在我省的104个县级工作站里只有10个,我们是其中之一,在定西市的7个县(区)里,我们是唯一的一个。所以,附近的临洮、陇西、漳县的求学者也来报读学习。三是2010年成立的清华大学远程扶贫教学站,培训范围涵盖党政企事业各个方面,既可以送出去培训,也可以请进来培训,由于是扶贫性质,为我们的管理和学员节约了一大笔支出。
三十年来,教师进修学校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统一的继续教育体系。这得益于:首先,坚持了县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有一个明确的办学思路;其次,配备了开拓创新谋求发展的领导班子;第三,发挥了系统办学上挂横联的优势,第四,训练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的教师队伍。
经过三十年的积累和建设,我们的优势已经非常明显,这就是“善于借鉴、善于整合资源”,也即通过“天网”(卫星)、地网(互联网)搭建继续教育平台。但我们的劣势也很突出,就是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品牌”。当新课程理念逐步深入,新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时,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也主要转移到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上,这个时候,我们能为教师的进一步发展指导什么,为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解决什么,这就是我们要具备的“核心技术”或者“自主品牌”,这个“人网”是目前比较欠缺的。
但无论如何,我们相信,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随着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的建立完善,教师进修学校成为渭源“开放大学”的时日不会太遥远,我们一定会为渭源经济社会的发展再提交一份满意的人力资源保障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