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NEW-TOAST分型各亚型与血糖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624例住院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病史及相关检查结果,按NEW-TOAST分型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分型,并对各亚型的血糖水平分布资料进行多分类资料的关联分析,比较各亚型糖代谢异常及糖化血红蛋白异常的频率,然后计算血糖、血压和血脂的优势比(OR)及95%的置信区间(CI)。结果 (1) 624例患者NEW-TOAST分型中,以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AT)为主,小动脉闭塞型(SAO)次之;其中原有糖尿病病史119例(19.1%),新发现糖尿病40例(7.5%),糖调节受损71例(11.4%);(2)AT、SAO患者糖代谢异常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比例均较高,分别为40.4%、39.7%及48.6%、48.1%;各亚型与高血糖的关联分析,x2=14.83,P=0.020,r=0.152。SAO患者高血糖的OR为1.925,95% CI 1.392 ~2.664,AT患者与高血糖无明显相关;AT患者高血压的OR为2.874,95% CI1.957 ~4.222,SAO患者高血压的OR为1.609,95% CI 1.100 ~1.235;各亚型与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关联分析,SAO患者高LDL-C的OR为1.419,95%CI1.026 ~ 1.962,AT与高LDL-C无明显相关;(3)各亚型糖代谢异常频率差异的比较:x2=17.79,P=0.000,AT及SAO分别与其他3型相比,均P<0.05;而各亚型糖化血红蛋白异常频率差异的比较:x2=35.57,P=0.000,两两比较发现,AT与SAO,x2=0.014,P=0.906;AT及SAO分别与其他3型相比,均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NEW-TOAST分型中以AT、SAO所占比例更高;各亚型与血糖水平有关联性,且SAO与血糖关联最为密切;高血压对大小血管均有损伤作用,高LDL-C可能对小血管的损伤较明显。
急性缺血性卒中NEW-TOAST分型各亚型与血糖的关系
【摘 要】
: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NEW-TOAST分型各亚型与血糖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624例住院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病史及相关检查结果,按NEW-TOAST分型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分型,并对各亚型的血糖水平分布资料进行多分类资料的关联分析,比较各亚型糖代谢异常及糖化血红蛋白异常的频率,然后计算血糖、血压和血脂的优势比(OR)及95%的置信区间(CI)。结果 (1) 624例患者NEW-TOAST分型中
【机 构】
:
528000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528000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528000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出 处】
:
中华神经科杂志
【发表日期】
:
2011年44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病因类型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温州脑卒中登记库为基础,前瞻性连续登记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从发病到入院时间小于48 h并被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采用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法分析不同病因型脑梗死患者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各病因型入院血压和急性期平均血压与预后均呈U型关系.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和其他病因型入院时血压在
僵人综合征(stiff person syndrome,SPS)是一种罕见的、原因不明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躯体中轴部位为主的肌肉波动性、进行性僵硬伴阵发性痛性痉挛为特征,常与高水平的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相关[1]。其变异型包括单下肢局限性受累的僵肢综合征(stiff limb syndrome,SLS)[2]。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
期刊
为了提高广大神经内科医生对头痛分类及诊治的认识,推动国际有关头痛分类标准及诊治指南在中国的推广及应用,加强学术交流,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主办,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协办的头痛规范化治疗研讨会于2010年4月25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到会的全国知名专家共25名。
视神经脊髓炎(NMO)是一种以视神经和脊髓受累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CNS)脱髓鞘疾病,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可呈单时相病程或复发-缓解的多相病程.以往无特异性检查指标用于诊断该病,主要依据临床表现、MRI和脑脊液检查等确诊[1].2005年,Lennon等[2]在NMO患者血清中发现一种特异性IgG,主要结合于CNS软膜、软膜下和Virchow-Robin血管间隙以及中脑、小脑和脊髓处的微血
期刊
为促进国内医学学术交流,提高国内医生的论文写作水平,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定于2010年主办肿瘤专业的有奖征文活动,征文内容限于各类肿瘤的预防、临床和基础研究。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6岁,主因"发作性不省人事、四肢抽搐9 d,反复呕吐7 d"于2009年4月20日入院.患者既往体健.体检:外观消瘦,心肺腹无明显异常.意识清楚,记忆力、计算力、理解力下降,脑神经检查正常,颈屈肌力Ⅱ级,四肢肌力近端Ⅳ级,远端Ⅴ-级,肌张力正常,四肢腱反射迟钝,病理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阳性,深浅感觉正常,共济运动尚稳.腰穿脑脊液压力80 mm H2O(1 mm H2O=0.009
期刊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8岁,因"食欲不振、乏力,恶心,呕吐1周"于2005年5月2日入我院消化内科.既往史:近1年来有乏力及吞咽无力等症状,但可正常工作.体检:生命体征平稳,精神不振.腹部体检未见异常.辅助检查:血钾4.0 mmol/L;胃镜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小肠造影示十二指肠水平段梗阻。
期刊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是一种少见的可以治疗的常染色体遗传性运动障碍疾病,患病率约为0.5/100万,发病年龄多在1~12岁,占儿童和青少年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5%~10%,少数成年期发病。
期刊
赵葆洵教授,男,生于1917年5月,因病于2010年5月21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去世.赵葆洵教授原籍北京,1940年燕京大学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40-1943年就读于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于1943年转至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并留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