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尽快实现两岸“信息通”

来源 :中国报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n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岸关系能拨云见日、雨过天晴,两岸媒体居功厥伟。两岸新闻交流中的当务之急,是两岸媒体应当由驻点转向常驻。
  
  编者按:
  7月11日—12日,首次以文化教育为主题的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长沙召开,当前两岸文化及新闻交流中尚存的诸多壁垒和障碍为各界嘉宾所关注并讨论。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也在论坛开幕式上指出,作为中华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两岸新闻交流合作步伐明显滞后,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针对此话题,新华通讯社副社长周锡生与台湾联合晚报社社长项国宁均在论坛上发言论述,并提出尽快实现两岸媒体常驻等推动两岸新闻交流的积极举措建议。本刊特择要刊发两位社长发言内容,梳理两岸新闻交流历程,以展示两岸媒体领军人物对于深化推进两岸新闻交流的期盼与思考。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近30年来,在两岸关系走过的风雨历程中,两岸新闻交流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成为两岸民众增进了解、沟通感情的重要桥梁,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当前,两岸关系正沿着和平发展的轨道,不断破锯难题,开拓前行。在此大背景大环境下,我们理应站在新的起点上,站在全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更加积极、务实地推动两岸新闻交流与合作,尽快实现媒体常驻,深化彼此交流,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把两岸新闻交流推向新的更高的境界。这是两岸有识之士的理智呼声,也是两岸新闻界的共同愿望。
  1987年11月1日,中国记协负责人发表谈话,宣布中国记协受国务院办公厅委托,负责受理台湾记者来大陆采访事宜,欢迎台湾记者来大陆采访交流,两岸新闻交流的大门从此开启。18年前的1991年8月12日下午,当时的新华社记者范丽青与中新社记者郭伟峰从北京经香港飞抵台北,成为两岸相隔40多年后第一次进入台湾的大陆记者,为两岸新闻交流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如今回顾,令人感叹:两岸新闻交流虽多有无数障碍,也曾蹉跎徘徊,但在两岸有识之士和新闻界的共同推动和不懈努力下,脚步从未停止,近年来更是加速发展,交流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形式日益多样,内容日益丰富。在回顾与审视中,我们会发现两岸新闻交流的重大价值,特殊价值和非凡意义。
  目前,两岸新闻界多个层次的团组互访频繁;两岸新闻机构之间进行信息互换、委托采访、合作采访、稿件节目交换,共同举办文化学术研讨会、知识竞赛、大型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的大型活动,新闻业务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截至2008年底,来大陆采访的台湾记者累计已达16000人次。大陆已累计批准十多家台湾媒体在北京、上海、福州、成都、广州、昆明等地驻点采访,每次采访时间可长达半年。2001年2月,新华社两名记者赴台驻点,拉开了大陆新闻媒体赴台驻点采访的序幕。目前,赴台驻点的大陆媒体已增至7家,每次采访时间也从一个月延长到三个月。
  在两岸关系发展中,新闻媒体具有独特的优势,发挥着几乎不可替代的作用。日益密切的两岸新闻交流,对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促进两岸其他领域的交流往来,产生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在过去一段特殊的时间里,两岸媒体人特别是台湾媒体同行本着职业道德和社会良心,顶着巨大压力,客观反映台湾社会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主流民意,反映台湾同胞反对“台独”分裂、要求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烈呼声,做了大量工作。两岸关系能拨云见日、雨过天晴,两岸媒体居功厥伟。
  特别是最近一年多来,两岸媒体人以极大的热情,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鼓与呼,对国共两党领导人两度会谈、两岸两会恢复商谈及此后的两次会谈、对两岸“三通”迈出历史性的步伐、对开启两岸民间交流大时代的首届海峡论坛等重大事件,都进行了充分、及时、深入的报道,既鼓舞了两岸民心,又影响了国际舆论,台海上空的舆论氛围为之大变,国际媒体、国际社会对台湾问题的关注重点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可以说,两岸主流媒体的表现,无愧于受众,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相比两岸经贸等其他交流交往空前活跃、两岸民众情感不断加深、共同利益不断增加的大好局面,当前两岸新闻交流与合作的步伐滞后,存在诸多不如人意的问题。
  例如,大陆媒体赴台驻点人数、时间、采访地域还受到台湾方面的限制;两岸新闻媒体尚未开放常驻,无法展开较为全面的作业;大陆商业广告还不能在台湾媒体刊登、播放;两岸媒体人员交流还停留在联合采访、团组互访的浅层次,互相派员到对岸媒体见习、接受实务培训尚未开展,等等。
  随着两会会淡协议的生效与落实,两岸全面直接双向“通邮、通航、通商”已经实现。我认为,在“三通”之外,还有一“通”也很重要,那就是两岸的“信息通”。两岸新闻界应该抓住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的大好时机,乘势而上,寻求新突破,创造新形式,开辟新渠道,拓展新领域,尽快实现两岸的新闻信息畅通。
  首先,尽快实现两岸媒体常驻。
  对两岸媒体互相常驻,两岸新闻界多年翘首以待,大陆方面也是多年呼吁。现在的两岸记者驻点采访,不过是一个过渡性的安排。为了更有效地促进两岸新闻交流,减少新闻单位的作业成本,特别是有利于新闻采访的持续和深入,应当由驻点转向常驻。这是当前两岸新闻交流中的当务之急。我们希望两岸能尽快就此进行沟通协商,就事论事,将问题单纯化,争取优先解决两岸媒体常驻问题,尽快宣布开放,越快越好。
  其次,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媒体是社会公器,肩负着神圣的社会责任。两岸媒体是民族的公器,肩负着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责大任。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为两岸媒体报道与新闻交流合作,提供了更精彩的主题、更生动的形式、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广阔的天地。两岸媒体人应切实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聚同化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应发挥新闻媒体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多报道两岸关系改善、发展的积极进展与积极声音,少炒作有违民族大义、破坏两岸关系气氛的不理性言行,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延续下去、发扬光大,努力为关系两岸和平发展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两岸媒体人要更好地、自觉地肩负起促进两岸沟通、认知、释疑解惑的重责大任,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航船在顺民意、顺潮流中乘风破浪,加速前行。
  第三,创新合作形式,拓宽合作范围,提升合作层次。 合作是两岸媒体的永恒主题、重大课题。当今世界,国际形势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全球传媒格局和形态业态也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互联网、视频和手机等移动新媒体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受众带来更快速、更便捷的新闻信息服务,也为两岸媒体界的合作带来诸多新机遇。在传媒科技创新的新形势下,两岸新闻界除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传统新闻信息的合作交流,如互换、委托采访、合作采访、稿件节目交换等,还可以在网络、视频等新媒体领域积极探讨和尝试合作,并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层面和方式。如我们可以探索互派人员到对岸合作媒体实习、调研,深入了解对岸媒体的运作模式;两岸新闻媒体可以探讨在文化、旅游、财经、体育、娱乐等方面开展实质性的合作。
  第四,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先生指出,媒体应成为人类共同价值的承担者、弘扬者。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等大陆媒体开展了“春暖2007”等慈善公益活动。在此,我们郑重建议两岸媒体可围绕和平、发展、妇女、儿童等主题,共同开展公益专题报道和公益活动。
  最后。合作設立“两岸新闻报道奖”。
  两岸权威新闻媒体可与两岸新闻研究机构、新闻教育机构合作,每年开展一次“两岸新闻报道奖”的评选,对两岸媒体人展示两岸关系光明面的报道予以褒扬,倡导正面报道、正面思维,增进两岸新闻同行之间的交流与联谊。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新闻媒体是报春的燕子、传书的鸿雁,理应开风气之先,走在时代的最前面。两岸新闻界的朋友们,应携起手来,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更加积极务实的举措,深化彼此交流与合作,为两岸人民的福祉、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其他文献
要实现人生价值:一、贡献是人生自我价值实现的基本前提和标准;二、人生价值的实现要确立崇高的价值目标;三、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把握时代价值观念变化的趋向;四、在拼搏中有效实现
如果我们被南海一叶障目,将刚刚起步因而尚不适应于远程着力的海上力量集中用于南海,那么,我们就很容易犯下“全线出击”和“两个拳头打人”的战略错误。    从5月一直持续到8月的美国与东南亚6国的“卡拉特联合军演”,至今已有15年的历史。但就在最近,这个每年都举行的双边常规演习却被马来西亚媒体异想天开地炒作成是东南亚6国与美国组成的“东南亚南沙集团”。东南亚一些国家窥视中国南海的野心,在2009年,中
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分析了数字电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方案,并以"数字显示抢答器"项目为例,探讨了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实施"做中学"、"做中悟",实现理论教学
道德选择是道德价值进入实践层面的前提性环节,对于全部道德价值的实现意义重大。苏联伦理学中的道德选择,无论是在社会道德层面还是在个体道德层面都对道德实践具有引导作用
20世纪70年代,国际服务贸易作为一个经济领域开始受到发达国家的关注和重视。随后,伴随着发达国家成为引领全球产业布局的重心,它们经济结构逐步转型,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