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泮托拉唑对消化性溃疡(PU)合并上消化道出血(UGB)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1年5月接诊的78例PU合并UGB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纳入39例,行泮托拉唑治疗)、对照组(纳入39例,行奥美拉唑治疗),评价组间临床指标、临床有效率。结果:(1)观察组黑便次数(0.32±0.08)次、止血时间(14.59±2.78)h、住院时间(6.24±1.13)d均少于对照组(0.43±0.11)次、(16.13±2.64)h、(7.78±1.69)d,P<0.05;(2)治疗5d后,观察组3例无效(7.69%),对照组11例无效(28.21%),P<0.05。结论:对PU合并UGB患者行泮托拉唑治疗,疗效显著,可以减少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关键词:泮托拉唑;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9-029-01
PU、UGB均是消化内科常见疾病,并且并发概率较高。现阶段临床主要对PU合并UGB患者采取药物保守疗法,例如首选治疗药物是奥美拉唑,但是近年来的报道指出,此药虽然可以改善胃部功能,促进溃疡恢复,但是整体疗效欠佳,而较之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稳定性更强,耐受性更好,能够快速止血。基于此,本文就泮托拉唑对PU合并UGB患者的临床效果展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5月—2021年5月接诊的78例PU合并UGB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纳入39例)、对照组(纳入39例)。对照组:男/女为21例(53.85%)/18例(46.15%),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54.0±18.4)岁,十二指肠溃疡17例(43.59%)、胃溃疡14例(35.89%)、复合溃疡8例(20.51%);观察组:男/女为23例(58.97%)/16例(41.03%),年龄30-78岁,平均年龄(54.5±17.9)岁,十二指肠溃疡15例(38.46%)、胃溃疡13例(33.33%)、复合溃疡11例(28.21%)。纳入标准:①基于胃镜等确诊,表现为黑便、呕血等;②阅读知情书,签字确认后表示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①肝癌、胃癌所致UGB者;②哺乳、妊娠者;③严重精神疾病者;④所用药物过敏者;⑤食管裂孔疝者;⑥胆道外伤者。基本病例资料(溃疡类型、年龄分布等)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全部病例接受胃黏膜保护剂、补液等治疗,同时:(1)对照组:每日静脉滴注1次奥美拉唑(药品厂家: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5858),每次80mg,滴注时间控制在30-60min;(2)观察组:每日静脉滴注1-2次泮托拉唑(药品厂家:瑞阳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5823),每次40mg,滴注时间控制在15-30min;(3)疗程:均5d。
1.3观察指标
将临床指标(黑便次数、止血时间、住院时间)、临床有效率作为观察指标。临床有效率:①无效:症状无改善,胃液pH值、血压、血常规等未见好转;②好转:出血量减少,胃液pH值、血压、血常规等有所好转;③治愈:出血症状消失,胃液pH值、血压、血常规等恢复正常;④计算总有效率(好转率+治愈率)[1]。
1.4統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软件选取SPSS23.0,计量资料数据(临床指标)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数据(临床有效率)以n/%表示,行X2检验,P<0.05为数据间差异存在显著意义。
2 结果
2.1分析临床指标
较之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指标(黑便次数、止血时间、住院时间)更佳,P<0.05,见表1。
2.2分析临床有效率
治疗5d后,观察组3例无效(7.69%),对照组11例无效(28.21%),P<0.05,见表2。
3 讨论
PU是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消化系统病症,若是服用损伤胃黏膜药物、精神压力过大等,均会加重疼痛感。UGB病因较多,且相关报道指出[2],PU是UGB主要病因。PU与UGB往往合并存在,表现为黑便、呕血等症状,容易危及生命安全,必须尽早治疗。
本次研究表明,泮托拉唑对PU合并UGB患者有较好疗效。奥美拉唑属于质子泵抑制剂[3],经静脉途径给药后,药物分布容积为0.3L/kg,半衰期为40min,能够抑制机体H+,改善胃液中酸含量。泮托拉唑亦是质子泵抑制剂,其作用机制基本类似于奥美拉唑,可以抑制胃壁上质子泵,不过较之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稳定性更高,对质子泵上5、6两个活化位点有高度特异性,所以可以提升药物疗效,迅速止血,改善溃疡症状,加之耐受性高,不易发生不良反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身心痛苦,因此,观察组临床指标、临床有效率更佳,P<0.05。
综上所述,由于对PU合并UGB患者进行泮托拉唑治疗,疗效显著,且能尽快改善出血、黑便等症状,缩短康复进程,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宋微.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疗效[J].中国误诊学杂志,2020,15(12):544-546.
[2]李学忠.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16):163-165.
[3]付丽园,吴智,谌丽华.泮托拉唑辅助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24):60-63.
关键词:泮托拉唑;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9-029-01
PU、UGB均是消化内科常见疾病,并且并发概率较高。现阶段临床主要对PU合并UGB患者采取药物保守疗法,例如首选治疗药物是奥美拉唑,但是近年来的报道指出,此药虽然可以改善胃部功能,促进溃疡恢复,但是整体疗效欠佳,而较之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稳定性更强,耐受性更好,能够快速止血。基于此,本文就泮托拉唑对PU合并UGB患者的临床效果展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5月—2021年5月接诊的78例PU合并UGB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纳入39例)、对照组(纳入39例)。对照组:男/女为21例(53.85%)/18例(46.15%),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54.0±18.4)岁,十二指肠溃疡17例(43.59%)、胃溃疡14例(35.89%)、复合溃疡8例(20.51%);观察组:男/女为23例(58.97%)/16例(41.03%),年龄30-78岁,平均年龄(54.5±17.9)岁,十二指肠溃疡15例(38.46%)、胃溃疡13例(33.33%)、复合溃疡11例(28.21%)。纳入标准:①基于胃镜等确诊,表现为黑便、呕血等;②阅读知情书,签字确认后表示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①肝癌、胃癌所致UGB者;②哺乳、妊娠者;③严重精神疾病者;④所用药物过敏者;⑤食管裂孔疝者;⑥胆道外伤者。基本病例资料(溃疡类型、年龄分布等)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全部病例接受胃黏膜保护剂、补液等治疗,同时:(1)对照组:每日静脉滴注1次奥美拉唑(药品厂家: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5858),每次80mg,滴注时间控制在30-60min;(2)观察组:每日静脉滴注1-2次泮托拉唑(药品厂家:瑞阳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5823),每次40mg,滴注时间控制在15-30min;(3)疗程:均5d。
1.3观察指标
将临床指标(黑便次数、止血时间、住院时间)、临床有效率作为观察指标。临床有效率:①无效:症状无改善,胃液pH值、血压、血常规等未见好转;②好转:出血量减少,胃液pH值、血压、血常规等有所好转;③治愈:出血症状消失,胃液pH值、血压、血常规等恢复正常;④计算总有效率(好转率+治愈率)[1]。
1.4統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软件选取SPSS23.0,计量资料数据(临床指标)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数据(临床有效率)以n/%表示,行X2检验,P<0.05为数据间差异存在显著意义。
2 结果
2.1分析临床指标
较之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指标(黑便次数、止血时间、住院时间)更佳,P<0.05,见表1。
2.2分析临床有效率
治疗5d后,观察组3例无效(7.69%),对照组11例无效(28.21%),P<0.05,见表2。
3 讨论
PU是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消化系统病症,若是服用损伤胃黏膜药物、精神压力过大等,均会加重疼痛感。UGB病因较多,且相关报道指出[2],PU是UGB主要病因。PU与UGB往往合并存在,表现为黑便、呕血等症状,容易危及生命安全,必须尽早治疗。
本次研究表明,泮托拉唑对PU合并UGB患者有较好疗效。奥美拉唑属于质子泵抑制剂[3],经静脉途径给药后,药物分布容积为0.3L/kg,半衰期为40min,能够抑制机体H+,改善胃液中酸含量。泮托拉唑亦是质子泵抑制剂,其作用机制基本类似于奥美拉唑,可以抑制胃壁上质子泵,不过较之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稳定性更高,对质子泵上5、6两个活化位点有高度特异性,所以可以提升药物疗效,迅速止血,改善溃疡症状,加之耐受性高,不易发生不良反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身心痛苦,因此,观察组临床指标、临床有效率更佳,P<0.05。
综上所述,由于对PU合并UGB患者进行泮托拉唑治疗,疗效显著,且能尽快改善出血、黑便等症状,缩短康复进程,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宋微.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疗效[J].中国误诊学杂志,2020,15(12):544-546.
[2]李学忠.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16):163-165.
[3]付丽园,吴智,谌丽华.泮托拉唑辅助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24):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