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人为本是人居环境的设计中最主要的价值基石。感官体验、文化内涵和人的环境心理是設计师必须考虑的因素。了解和尊重这些因素才能设计出让人有归属感和亲切感的环境。
关键字:以人为本 园林 感官 文化符号 环境心理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以人为本是人居环境的设计中最主要的价值基石。对于设计师而言,要想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必须要对周围的环境和人敏锐而持续地观察体会,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体验,结合文化背景,考虑人的心理感受。
视觉欣赏为主的感官体验
在形容一道美食时,我们常说色香味俱全,其实说的就是它让人的各种感官都很享受。园林也是如此,虽然它的具体形式和风格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要满足使用者的感官需求,让其能舒适地体验园林,享用园林。
人的感觉主要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其中视觉获得的外界信息占90%。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感觉体验,更易设计出人人乐用、生动有趣、合情合理的景观。而且,对存在行动和部分感知困暖的使用者来说更是一种人文关怀。
视觉具有感知范围大、视觉速度快、转移灵便等明显特点,在人的感官系统中最为重要。不言而喻,认知视觉美的规律并运用到设计中是园林设计师工作的重要主题。形式美学中的对比、韵律、统一等手法是风景园林设计的基本手法。再如黄金分割、三段式构图、冷暖色搭配、视错觉运用等手法也较为常用。
听觉仅次于视觉,是视觉以外获得信息量最大的感官媒介。通过听觉,人们可以获得客观世界的声音特性,以音响来辨认物体及其性能。目前,国内外园林界已有不少针对声景的研究和规划。在我国的传统园林中,就很注重对声音环境的利用与营造,如承德避暑山庄中的莺啭乔木、远近泉声、风泉倾听、澄泉绕石、玉泉轩、万壑松风、听瀑亭等。人们常用“鸟语花香”形容环境之美好,足见悦耳的声音、宜人的气味对于环境的重要。
触觉为人们感知物体的质感、冷热、软硬、形状、疏密等属性提供了最直接的方式。触觉是一切感觉之母。在园林环境中,地面材料的变化不仅在于视觉效果,也能丰富有人的触觉体验,不同地表的感觉不相同,由此可以分出盲道、水泥地面、砾石、木栈道、草地等。
气味信息不仅提供了环境的线索,还能使得人们更深刻地体验环境,给人愉悦或不快的印象。因此不管是大尺度还是小尺度的环境,都要从上下风向关系上考虑功能布局。在传统园林中,花草树木的芳香常是重要的景观元素,如苏州园林中的闻木樨香轩远香堂等。
二、文化图式与象征符号
好的方案设计要有合理的功能分区、优美的景观空间、可持续地生态环境,同时还要考虑针对场地特定文化环境的回应。这种设计回应可以是通过整体环境氛围的塑造来传承厚重的历史文脉,也可以是设置让日常使用者有所回忆、有所感悟、有所思考的兴趣点;可以是保护、重塑传统形式的空间、元素,也可以是采用新形势、新手法来表达。对园林设计而言,常以象征性和符号性的元素表达出场地的文脉以获得使用者的文化认同。
如“江南乡村庭园景观规划”,设计师需要考虑农村庭园的特点,还要了解江南建筑与庭园的典型形式。如果对这些没有深刻的体会甚至不太了解,做出的设计难免言之无物、文不对题。如要对欧式风格的小区进行设计,如果设计师对西方园林类型中的意大利园林、法国园林和英国园林布局手法不太熟悉,对常见景观元素不了解,设计出的环境与建筑也就是“各行其道,各有特色”了。在好的项目设计中,更能历史文化、地方文化对方案的影响。一定要充分了解并尊重地方文脉,结合地域特点的设计更能让当地民众接受。
中国传统园林和建筑中,文化内涵与形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立意布局上以一池三山象征蓬莱仙岛;以五色土代表全国各地;建筑平面布局上的万方安和、扇面亭、天圆地方;立面元素中的须弥座、花窗、万字图案的栏杆;铺地中的海棠纹、如意形、蝙蝠图案等;小品设计中的曲水流觞,以叠山置石象征春夏秋冬,甚至做成类似福禄寿的形状。这些图式和符号,只有了解并尊重它才能设计出让人有归属感和亲切感的环境。
三、人的环境行为心理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联系到开放空间设计上。会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在开放空间中人的需求也可以分为不同等级,如安全、躲避不良气候(风、雨、日晒)、休息、如厕等低级需求;与人交流、参与活动获得认同感等高一级的需求;通过交往获得尊重与信任,通过游赏获得美的体验等更高层次的需求。设计师往往忽视了较低层次的需求。
以坐憩空间为例,位置选择与形式的不同会导致完全不同的利用率。一些坐憩空间由于夏季曝晒,冬季寒风直袭,成为几乎无人问津的摆设;还有一些坐憩空间因为有噪声、人流的干扰,仅仅能作为疲劳的行人坐下休息的设施。相反,提供舒适、轻松的休憩氛围的空间会备受欢迎,成为人们约会、交谈的社交场所。
人性化场所的实现需要多层次的精心设计。以公园设计为例,大的布局上要有动静分区,形成不同特点的景观环境;安排必要的功能设施。注意空间格局与人的行为模式协调。例如在大型场地中间布置焦点元素便于人们确定方位和约定地点;提供不同私密度、视觉开场程度的小空间。小尺度空间上精心处理、保证安全,提供多样的坐憩空间,满足谈话交流的需要;细部处理上考虑人体尺度,考虑不同使用者尤其是残障者的需要。
对于设计师而言,要想真正做到设计以人为本,必须要对周围的环境和人敏锐而持续地观察体会;要将以人为本落实到设计成果中,应该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感官体验,发掘场地文脉特点,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园林的形式及常见符号,大道功能布局小到空间处理上考虑人的需要,将预期环境与人的使用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出因地制宜,独具创意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年
[2]徐振 韩凌云《风景园林快题设计与表现》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年
[3]孟刚 《城市公园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年
[4]夏兰兮 王乃弓 《建筑与水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5]谭垣 《纪念性建筑》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作者简介]喜力,男,1977-,本科,辽宁沈阳人,辽宁水利职业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园林美术园林设计
关键字:以人为本 园林 感官 文化符号 环境心理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以人为本是人居环境的设计中最主要的价值基石。对于设计师而言,要想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必须要对周围的环境和人敏锐而持续地观察体会,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体验,结合文化背景,考虑人的心理感受。
视觉欣赏为主的感官体验
在形容一道美食时,我们常说色香味俱全,其实说的就是它让人的各种感官都很享受。园林也是如此,虽然它的具体形式和风格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要满足使用者的感官需求,让其能舒适地体验园林,享用园林。
人的感觉主要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其中视觉获得的外界信息占90%。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感觉体验,更易设计出人人乐用、生动有趣、合情合理的景观。而且,对存在行动和部分感知困暖的使用者来说更是一种人文关怀。
视觉具有感知范围大、视觉速度快、转移灵便等明显特点,在人的感官系统中最为重要。不言而喻,认知视觉美的规律并运用到设计中是园林设计师工作的重要主题。形式美学中的对比、韵律、统一等手法是风景园林设计的基本手法。再如黄金分割、三段式构图、冷暖色搭配、视错觉运用等手法也较为常用。
听觉仅次于视觉,是视觉以外获得信息量最大的感官媒介。通过听觉,人们可以获得客观世界的声音特性,以音响来辨认物体及其性能。目前,国内外园林界已有不少针对声景的研究和规划。在我国的传统园林中,就很注重对声音环境的利用与营造,如承德避暑山庄中的莺啭乔木、远近泉声、风泉倾听、澄泉绕石、玉泉轩、万壑松风、听瀑亭等。人们常用“鸟语花香”形容环境之美好,足见悦耳的声音、宜人的气味对于环境的重要。
触觉为人们感知物体的质感、冷热、软硬、形状、疏密等属性提供了最直接的方式。触觉是一切感觉之母。在园林环境中,地面材料的变化不仅在于视觉效果,也能丰富有人的触觉体验,不同地表的感觉不相同,由此可以分出盲道、水泥地面、砾石、木栈道、草地等。
气味信息不仅提供了环境的线索,还能使得人们更深刻地体验环境,给人愉悦或不快的印象。因此不管是大尺度还是小尺度的环境,都要从上下风向关系上考虑功能布局。在传统园林中,花草树木的芳香常是重要的景观元素,如苏州园林中的闻木樨香轩远香堂等。
二、文化图式与象征符号
好的方案设计要有合理的功能分区、优美的景观空间、可持续地生态环境,同时还要考虑针对场地特定文化环境的回应。这种设计回应可以是通过整体环境氛围的塑造来传承厚重的历史文脉,也可以是设置让日常使用者有所回忆、有所感悟、有所思考的兴趣点;可以是保护、重塑传统形式的空间、元素,也可以是采用新形势、新手法来表达。对园林设计而言,常以象征性和符号性的元素表达出场地的文脉以获得使用者的文化认同。
如“江南乡村庭园景观规划”,设计师需要考虑农村庭园的特点,还要了解江南建筑与庭园的典型形式。如果对这些没有深刻的体会甚至不太了解,做出的设计难免言之无物、文不对题。如要对欧式风格的小区进行设计,如果设计师对西方园林类型中的意大利园林、法国园林和英国园林布局手法不太熟悉,对常见景观元素不了解,设计出的环境与建筑也就是“各行其道,各有特色”了。在好的项目设计中,更能历史文化、地方文化对方案的影响。一定要充分了解并尊重地方文脉,结合地域特点的设计更能让当地民众接受。
中国传统园林和建筑中,文化内涵与形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立意布局上以一池三山象征蓬莱仙岛;以五色土代表全国各地;建筑平面布局上的万方安和、扇面亭、天圆地方;立面元素中的须弥座、花窗、万字图案的栏杆;铺地中的海棠纹、如意形、蝙蝠图案等;小品设计中的曲水流觞,以叠山置石象征春夏秋冬,甚至做成类似福禄寿的形状。这些图式和符号,只有了解并尊重它才能设计出让人有归属感和亲切感的环境。
三、人的环境行为心理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联系到开放空间设计上。会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在开放空间中人的需求也可以分为不同等级,如安全、躲避不良气候(风、雨、日晒)、休息、如厕等低级需求;与人交流、参与活动获得认同感等高一级的需求;通过交往获得尊重与信任,通过游赏获得美的体验等更高层次的需求。设计师往往忽视了较低层次的需求。
以坐憩空间为例,位置选择与形式的不同会导致完全不同的利用率。一些坐憩空间由于夏季曝晒,冬季寒风直袭,成为几乎无人问津的摆设;还有一些坐憩空间因为有噪声、人流的干扰,仅仅能作为疲劳的行人坐下休息的设施。相反,提供舒适、轻松的休憩氛围的空间会备受欢迎,成为人们约会、交谈的社交场所。
人性化场所的实现需要多层次的精心设计。以公园设计为例,大的布局上要有动静分区,形成不同特点的景观环境;安排必要的功能设施。注意空间格局与人的行为模式协调。例如在大型场地中间布置焦点元素便于人们确定方位和约定地点;提供不同私密度、视觉开场程度的小空间。小尺度空间上精心处理、保证安全,提供多样的坐憩空间,满足谈话交流的需要;细部处理上考虑人体尺度,考虑不同使用者尤其是残障者的需要。
对于设计师而言,要想真正做到设计以人为本,必须要对周围的环境和人敏锐而持续地观察体会;要将以人为本落实到设计成果中,应该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感官体验,发掘场地文脉特点,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园林的形式及常见符号,大道功能布局小到空间处理上考虑人的需要,将预期环境与人的使用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出因地制宜,独具创意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年
[2]徐振 韩凌云《风景园林快题设计与表现》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年
[3]孟刚 《城市公园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年
[4]夏兰兮 王乃弓 《建筑与水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5]谭垣 《纪念性建筑》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作者简介]喜力,男,1977-,本科,辽宁沈阳人,辽宁水利职业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园林美术园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