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传,一次于丹在签售自己的书时,有人直接向她发问:“我离婚了,很痛苦,我应该看你书的哪一段?”“我要高考了,很焦虑,我应该看哪段话?”此问一出,就被人批为极端的功利性阅读。我认为且莫急于武断批评读书的功利性,其有它存在的历史及现实土壤环境。
在我们传统的知识观念中,实用一直占居着主导地位。受这种知识观左右的人,做事总是希望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总是那么地急功近利。人们之所以在购书时会有这样的问,无非是想从书中寻找摆脱自身烦恼的答案,无疑,这就是阅读的最初目的。
君不见,实用类书籍长期在各类书店中唱主角戏吗:创业潮初起时,商场实战技巧类的图书层出不穷;房地产兴起时,有关房产投资的书蜂拥而上;全民炒股时,关于股票、基金为主的理财方面的书籍立刻就占据了社科类书籍销售排行榜首;每年大学毕业季,学生们为了应对各种奇特的面试考试,总是青睐面试指南类的图书。此时的阅读,不管你是如何看待读书这事,但是你都要正视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实的人们首先把读书当作敲门砖,作为谋生谋职的手段。阅读,其功利性显而易见。
在当今这样的一个浮躁年代里,要想让一个学生静下心来,不为考试升学而读书,只为自己的心灵而读书,可能性实在是太小啦。“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尤袤《遂初堂书目》序)此言让我们看到了古人读书的功效利益观;再看看古人留下的名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一功利性的直白,这黄金屋,这颜如玉不正是古人读书的动力吗?不正是他们的功利性的具体体现吗?
毋庸讳言,驱使着当下的中学生读书如此的功利,除了升学、就业压力等社会因素外,无疑与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受高考“指挥棒”指使,把阅读和语段训练划成等号,常常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若干训练内容有关。在此要求下,学生必然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对待阅读,这就使得启迪心灵、感悟人生、陶冶情操、获得美感等这些本应作为读书意义的内容消失殆尽了。
学生是按老师和家长的要求硬着头皮来读书,读书大多是为了应付眼前短暂的升学目标,没有远大的读书计划,也没有充裕的阅读时间。这怎能不使学生在残酷的竞争中,在有限的读书时间内,让自己的读书呈现最大的功效利益呢?
即便是一些学生在读书,我们也常常发现大都是一些通俗文学或流行小说,方式多为碎片化的快餐阅读。为什么部分学生乐此不疲,因为这类书,可以使学生暂时摆脱听不懂课的烦恼,可以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够调节舒缓一下大脑。当然,这情况与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欣赏水平、读物本身的趣味以及学习的焦虑有关,也与社会的读书风气有关。同时通俗文学或流行小说在部分学生中受欢迎,也反映出当前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阅读内容、类型的选择,阅读范围的宽窄、阅读品位层次的高低,其关系到学生知识面的吸收,更关系到学生品德的养成。如果长期沉溺于这类图书的阅读,必将对学生的心智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因此,面对着目前我们的国人实用主义的知识观,我认为阅读的功利性是必要的,但不能只是功利性。
实用者的阅读,看重的是有用的眼前;理想者的阅读,更着眼于眼下看似无用,而实际在人生发展中必有大用的未来。其实,有用抑或无用,取决于一个人的视野、心境和魄力。视野是“用”的尺度,心境是“用”的容器,魄力是“用”的动力。如若拥有“万物皆备于我”的胆识,哪里还存在有用与无用之分呢?还需要去争执阅读是否带着功利性吗?鼓励学生们去读一些“闲书”,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些书对提高学生的成绩没用。没用,或许是暂时的,但实际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闲书”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能够丰富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的智慧的。
我们的阅读传统,千百年来就是和墨香四溢的书籍相伴。曾有人言,与书的远近,可以估算出与梦想之间的距离。阅读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它会潜移默化地净化着我们的心灵。吴非老师曾言,在学校里,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缺乏智慧的教师在辛勤地工作,因为这样的教师会辛辛苦苦地把本来聪明的学生教得不会学习。我们应该暂且将读书是否要有功利搁置,把读书看作是自己教育职业的内在诉求,一个学校如果没有一群嗜书如命的读书人,书就无香可言。
“当风清月朗之时,一窗明月半床书,拥衿而卧,心静如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有清泉绿茶之为伴,信手抽取一册心仪之书,恭敬地捧读,与一个个精彩的头脑作精神的交流和心灵的激荡。”——尽管这情境在目前只能是一个理想,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阅读必将伴随成长;阅读决定着成长,与功利无关。
让我们抛却功利性之争,或多或少地为挽救书香行将消散的命运,担起一份责任。这或许也是一种功利吧。
李岩,语文教师,现居安徽太和。
在我们传统的知识观念中,实用一直占居着主导地位。受这种知识观左右的人,做事总是希望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总是那么地急功近利。人们之所以在购书时会有这样的问,无非是想从书中寻找摆脱自身烦恼的答案,无疑,这就是阅读的最初目的。
君不见,实用类书籍长期在各类书店中唱主角戏吗:创业潮初起时,商场实战技巧类的图书层出不穷;房地产兴起时,有关房产投资的书蜂拥而上;全民炒股时,关于股票、基金为主的理财方面的书籍立刻就占据了社科类书籍销售排行榜首;每年大学毕业季,学生们为了应对各种奇特的面试考试,总是青睐面试指南类的图书。此时的阅读,不管你是如何看待读书这事,但是你都要正视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实的人们首先把读书当作敲门砖,作为谋生谋职的手段。阅读,其功利性显而易见。
在当今这样的一个浮躁年代里,要想让一个学生静下心来,不为考试升学而读书,只为自己的心灵而读书,可能性实在是太小啦。“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尤袤《遂初堂书目》序)此言让我们看到了古人读书的功效利益观;再看看古人留下的名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一功利性的直白,这黄金屋,这颜如玉不正是古人读书的动力吗?不正是他们的功利性的具体体现吗?
毋庸讳言,驱使着当下的中学生读书如此的功利,除了升学、就业压力等社会因素外,无疑与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受高考“指挥棒”指使,把阅读和语段训练划成等号,常常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若干训练内容有关。在此要求下,学生必然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对待阅读,这就使得启迪心灵、感悟人生、陶冶情操、获得美感等这些本应作为读书意义的内容消失殆尽了。
学生是按老师和家长的要求硬着头皮来读书,读书大多是为了应付眼前短暂的升学目标,没有远大的读书计划,也没有充裕的阅读时间。这怎能不使学生在残酷的竞争中,在有限的读书时间内,让自己的读书呈现最大的功效利益呢?
即便是一些学生在读书,我们也常常发现大都是一些通俗文学或流行小说,方式多为碎片化的快餐阅读。为什么部分学生乐此不疲,因为这类书,可以使学生暂时摆脱听不懂课的烦恼,可以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够调节舒缓一下大脑。当然,这情况与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欣赏水平、读物本身的趣味以及学习的焦虑有关,也与社会的读书风气有关。同时通俗文学或流行小说在部分学生中受欢迎,也反映出当前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阅读内容、类型的选择,阅读范围的宽窄、阅读品位层次的高低,其关系到学生知识面的吸收,更关系到学生品德的养成。如果长期沉溺于这类图书的阅读,必将对学生的心智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因此,面对着目前我们的国人实用主义的知识观,我认为阅读的功利性是必要的,但不能只是功利性。
实用者的阅读,看重的是有用的眼前;理想者的阅读,更着眼于眼下看似无用,而实际在人生发展中必有大用的未来。其实,有用抑或无用,取决于一个人的视野、心境和魄力。视野是“用”的尺度,心境是“用”的容器,魄力是“用”的动力。如若拥有“万物皆备于我”的胆识,哪里还存在有用与无用之分呢?还需要去争执阅读是否带着功利性吗?鼓励学生们去读一些“闲书”,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些书对提高学生的成绩没用。没用,或许是暂时的,但实际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闲书”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能够丰富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的智慧的。
我们的阅读传统,千百年来就是和墨香四溢的书籍相伴。曾有人言,与书的远近,可以估算出与梦想之间的距离。阅读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它会潜移默化地净化着我们的心灵。吴非老师曾言,在学校里,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缺乏智慧的教师在辛勤地工作,因为这样的教师会辛辛苦苦地把本来聪明的学生教得不会学习。我们应该暂且将读书是否要有功利搁置,把读书看作是自己教育职业的内在诉求,一个学校如果没有一群嗜书如命的读书人,书就无香可言。
“当风清月朗之时,一窗明月半床书,拥衿而卧,心静如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有清泉绿茶之为伴,信手抽取一册心仪之书,恭敬地捧读,与一个个精彩的头脑作精神的交流和心灵的激荡。”——尽管这情境在目前只能是一个理想,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阅读必将伴随成长;阅读决定着成长,与功利无关。
让我们抛却功利性之争,或多或少地为挽救书香行将消散的命运,担起一份责任。这或许也是一种功利吧。
李岩,语文教师,现居安徽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