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门炮战打响前几小时,新加坡一家报纸就发表了“金门即将炮战”的消息。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当北京作出停火7天的决定时,这家报纸又提前一天发表了相关消息。莫非金门炮战的军事情报泄密了?
会不会打死美国人?
1958年7月18日,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福州军区第一政委(此前兼任福州军区司令员)叶飞,突然接到总参谋部作战部长王尚荣的电话:中央决定炮击金门,由叶飞负责指挥。
“炮击金门”这一重大决策是在1958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上决定的。在此之前,美国“放蒋介石出笼”的说法甚嚣尘上。有美国这一后台的怂恿与指使,台湾当局不断增兵金门,袭击骚扰我沿海地区。再加上当时中东形势骤然紧张(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推翻亲美政权,并与中国建交,同时带动了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苏丹等一批阿拉伯国家与中国建交。美国直接出兵入侵黎巴嫩,随后英军入侵约旦)。蒋介石集团企图乘机扩大事态,于7月17日宣布所属部队处于“特别戒备状态”。台湾的国民党军先后进行军事演习,并且加强空军对大陆的侦察活动与袭击准备。为此,中央决定“炮击金门”,打击蒋介石集团的嚣张气焰。
叶飞受命后,进行了准备工作。8月20日,中央军委将叶飞召到北戴河。翌日下午,叶飞见到了毛泽东。在座的还有彭德怀、林彪、王尚荣。叶飞的汇报刚完,毛泽东突然问:“你用这么多的炮打,会不会把美国人打死呢?”
当时,国民党军队的美国顾问已配备到营一级。毛泽东这一问,使叶飞为难了,他说:“那是打得到的呀。”沉默了十几分钟,毛泽东又问:“能不能避免打到美国人?”叶飞很干脆地回答:“主席,那无法避免。”
在毛泽东停止问话时,林彪琢磨出了毛泽东的意图,于是建议:让正在华沙同美国进行大使级谈判的王炳南给美国透露一点消息。但毛泽东没有采纳林彪的建议,而是命令叶飞按原计划打。
谁泄漏了绝密军事情报
1958年8月23日中午12时,金门炮战正式打响。
从厦门对岸的角尾到泉州湾的围头,长达30多公里的半圆形,大金门、小金门及其所有港口、海面,全都在解放军远程大炮的射程内。小小的金门岛,不到一小时,就落下了3万颗炮弹,整个金门岛都笼罩在炮火硝烟中。
让人奇怪的是,在炮战开始前几小时,新加坡早晨出版的《南洋商报》就发表了“金门即将炮战”的消息,消息的署名作者是“郭宗羲”。这样重大的军事行动是最高机密,怎么会在一张海外报纸上提先曝光呢?
惟一的可能是,在“金门炮战”之前,中央高层会见过多次沟通两岸最高层、肩负起双方“密使”使命的曹聚仁(原中央通讯社记者,后为新加坡《南洋商报》驻香港特约记者)。曹聚仁与周恩来交往甚多,时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和平解放台湾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委员的邵力子是他的老师,蒋经国对曹也以“老师”相称。
而金门炮战前,毛泽东曾与曹聚仁共进过午餐。
曹聚仁虽是中央高层隆重招待的贵宾,但究竟是来自海外的党外人士,他能得到这一机密并非平常。因为“炮击金门”筹划之初,毛泽东几番垂询叶飞“会不会把美国人打死”,林彪之说虽然未被采用,但说明毛泽东的确考虑过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再说,此次炮战“属于惩罚性质”,旨在促进“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所以,炮战之前先行警示,避免伤亡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郭宗羲是何许人也
“炮击金门”开始后,美、台方面匆匆进行抵御准备,蒋经国亲往前线鼓舞士气,美国人也立刻向台湾提供新式装备,其中包括“响尾蛇”空对空导弹和能够发射原子弹的、口径8寸的榴弹炮。
炮击进行了6个星期后,金门守军已弹尽粮绝,此时,解放军若发动登陆作战,金门便唾手可得。然而,10月6日,北京发表了《告台、澎、金、马军民同胞书》,阐明炮击的目的是惩罚性质,是为了让台湾当局接受和平解决两岸争端的建议。
国防部的这一文告是在10月6日发表的,而10月5日,新加坡《南洋商报》就发表了这一专讯。专讯发表时,署名又是郭宗羲。
郭宗羲究竟是何许人?新加坡《南洋商报》中文版主编薛残白后来证实说,《南洋商报》能够得到这样重大的消息,除了曹聚仁,不会有别人。那么,为什么消息发表时不署曹聚仁的名字,而署郭宗羲呢?按薛的推测,“郭宗羲”很可能是曹聚仁为了省去麻烦而用的化名。
毛泽东故意冷落曹聚仁
事实上,就在曹聚仁发出专讯的一个星期后,毛泽东于1958年10月11日致函周恩来,在谈起曹聚仁时说:“曹聚仁到,冷他几天,不要立即谈。我是否见,待酌。”
毛泽东冷落曹聚仁,并非是因为曹聚仁过早发布了停止炮击的消息,而是故意做给蒋介石看的。
毛泽东后来在《再告台湾同胞书稿》中,说:“好几个星期以前,我们的方针就告诉你们领导人了。你们看见10月5日的《南洋商报》吗?此人有新闻观点,早一天露出去,那也没有什么要紧。”
从这篇文稿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其实并无责备曹聚仁之意。可以说,曹聚仁两次提前曝光金门炮战情报,实则是有意为之。
(摘自《新闻信息报》2010.9.13)B⑨
会不会打死美国人?
1958年7月18日,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福州军区第一政委(此前兼任福州军区司令员)叶飞,突然接到总参谋部作战部长王尚荣的电话:中央决定炮击金门,由叶飞负责指挥。
“炮击金门”这一重大决策是在1958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上决定的。在此之前,美国“放蒋介石出笼”的说法甚嚣尘上。有美国这一后台的怂恿与指使,台湾当局不断增兵金门,袭击骚扰我沿海地区。再加上当时中东形势骤然紧张(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推翻亲美政权,并与中国建交,同时带动了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苏丹等一批阿拉伯国家与中国建交。美国直接出兵入侵黎巴嫩,随后英军入侵约旦)。蒋介石集团企图乘机扩大事态,于7月17日宣布所属部队处于“特别戒备状态”。台湾的国民党军先后进行军事演习,并且加强空军对大陆的侦察活动与袭击准备。为此,中央决定“炮击金门”,打击蒋介石集团的嚣张气焰。
叶飞受命后,进行了准备工作。8月20日,中央军委将叶飞召到北戴河。翌日下午,叶飞见到了毛泽东。在座的还有彭德怀、林彪、王尚荣。叶飞的汇报刚完,毛泽东突然问:“你用这么多的炮打,会不会把美国人打死呢?”
当时,国民党军队的美国顾问已配备到营一级。毛泽东这一问,使叶飞为难了,他说:“那是打得到的呀。”沉默了十几分钟,毛泽东又问:“能不能避免打到美国人?”叶飞很干脆地回答:“主席,那无法避免。”
在毛泽东停止问话时,林彪琢磨出了毛泽东的意图,于是建议:让正在华沙同美国进行大使级谈判的王炳南给美国透露一点消息。但毛泽东没有采纳林彪的建议,而是命令叶飞按原计划打。
谁泄漏了绝密军事情报
1958年8月23日中午12时,金门炮战正式打响。
从厦门对岸的角尾到泉州湾的围头,长达30多公里的半圆形,大金门、小金门及其所有港口、海面,全都在解放军远程大炮的射程内。小小的金门岛,不到一小时,就落下了3万颗炮弹,整个金门岛都笼罩在炮火硝烟中。
让人奇怪的是,在炮战开始前几小时,新加坡早晨出版的《南洋商报》就发表了“金门即将炮战”的消息,消息的署名作者是“郭宗羲”。这样重大的军事行动是最高机密,怎么会在一张海外报纸上提先曝光呢?
惟一的可能是,在“金门炮战”之前,中央高层会见过多次沟通两岸最高层、肩负起双方“密使”使命的曹聚仁(原中央通讯社记者,后为新加坡《南洋商报》驻香港特约记者)。曹聚仁与周恩来交往甚多,时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和平解放台湾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委员的邵力子是他的老师,蒋经国对曹也以“老师”相称。
而金门炮战前,毛泽东曾与曹聚仁共进过午餐。
曹聚仁虽是中央高层隆重招待的贵宾,但究竟是来自海外的党外人士,他能得到这一机密并非平常。因为“炮击金门”筹划之初,毛泽东几番垂询叶飞“会不会把美国人打死”,林彪之说虽然未被采用,但说明毛泽东的确考虑过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再说,此次炮战“属于惩罚性质”,旨在促进“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所以,炮战之前先行警示,避免伤亡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郭宗羲是何许人也
“炮击金门”开始后,美、台方面匆匆进行抵御准备,蒋经国亲往前线鼓舞士气,美国人也立刻向台湾提供新式装备,其中包括“响尾蛇”空对空导弹和能够发射原子弹的、口径8寸的榴弹炮。
炮击进行了6个星期后,金门守军已弹尽粮绝,此时,解放军若发动登陆作战,金门便唾手可得。然而,10月6日,北京发表了《告台、澎、金、马军民同胞书》,阐明炮击的目的是惩罚性质,是为了让台湾当局接受和平解决两岸争端的建议。
国防部的这一文告是在10月6日发表的,而10月5日,新加坡《南洋商报》就发表了这一专讯。专讯发表时,署名又是郭宗羲。
郭宗羲究竟是何许人?新加坡《南洋商报》中文版主编薛残白后来证实说,《南洋商报》能够得到这样重大的消息,除了曹聚仁,不会有别人。那么,为什么消息发表时不署曹聚仁的名字,而署郭宗羲呢?按薛的推测,“郭宗羲”很可能是曹聚仁为了省去麻烦而用的化名。
毛泽东故意冷落曹聚仁
事实上,就在曹聚仁发出专讯的一个星期后,毛泽东于1958年10月11日致函周恩来,在谈起曹聚仁时说:“曹聚仁到,冷他几天,不要立即谈。我是否见,待酌。”
毛泽东冷落曹聚仁,并非是因为曹聚仁过早发布了停止炮击的消息,而是故意做给蒋介石看的。
毛泽东后来在《再告台湾同胞书稿》中,说:“好几个星期以前,我们的方针就告诉你们领导人了。你们看见10月5日的《南洋商报》吗?此人有新闻观点,早一天露出去,那也没有什么要紧。”
从这篇文稿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其实并无责备曹聚仁之意。可以说,曹聚仁两次提前曝光金门炮战情报,实则是有意为之。
(摘自《新闻信息报》2010.9.13)B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