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作为只有单位时间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需要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整合。
因为语文教材的编写会有内在的联系,语文与数学、英语、品社、音乐、美术等各学科之间也有些许微妙的勾连。
因为“语文课堂应是学生语文‘践行’的场所。语文课程应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的世界,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
一、学科内的整合
学科内整合,是对教材的尊重,也是超越教材的微创造。
以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二单元为例,《负荆请罪》《最后的姿势》《船长》《爱之链》这四篇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蔺相如、廉颇以国为重,一个深明大义,一个知错就改;谭老师在身死关头恪尽职守;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与诺曼底号共存亡;乔伊、老妇人、女店主将点滴温暖在人间传递……这四个爱的故事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鲜明,学生一读就能把握故事内容,参透文字间的情感。假设用一节课的时间通读四个故事,再用一节课品读作者的表达方式,第三节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写写身边爱的故事,学生在剩余的课时里就可以去阅读更多相同主题的作品,如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巴金《怀念萧珊》、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梁晓声的《母亲,我不识字的文学导师》、儿童绘本《爱心树》《猜猜我有多爱你》等,会使语文教学更有厚度和深度。
以五年级《伊索寓言》一课为例,常规的教学我们会采用一课学习一到两个故事,我尝试将三个小故事在一节课里整合教学,以《狐狸和葡萄》为抓手,引导学生去读一读故事,看看失败前和失败后,狐狸有什么变化?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去体会狐狸的心理变化,思考狐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正好契合对狐狸形象的把握与寓意,自然地学习了故事,了解了寓言故事的文体特点。接下来的两个故事,让学生顺着这条思路去理解,学生就会发现在每个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在变化,其他寓言中也有这样的特点。这样的课堂自然就提高了效率,做到了有效。
二、学科间整合
开展跨学科主题活动,不仅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还能彰显教师的个人智慧。
学校开展大眼睛作文活动,我强烈地意识到学生更喜欢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共同体里获得经验体会,在小小的团队中学习,能有效地激发每个参与者的好奇心、求知欲,发散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
于是我想到了“玩饼干”这一话题,让学生通过咬、掰、剪、刻的方式把不同颜色、形状的饼干组合成大家喜欢的造型,这样能在大眼睛作文课堂中带领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激发对写作的兴趣。作为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能通过动作、神态等细节,准确表达人物在活动中边做边想的内心变化。
“玩饼干”作文课终于开课了,每个学生的课桌上都破例摆放着一袋自己喜欢吃的小饼干,学生在小组内完成饼干创意设计大赛。4人一组的创意大赛立刻让学生兴奋起来。大家拿出自己的饼干,通过啃、掰、粘、拼等不同方法,5分钟以后,12个小组的创意饼干出炉了。“小矮人”“丑小鸭”“金银花”“听取蛙声一片”……学生的创造力太强了,当他们打开大眼睛作文纸的时候,脑海里会有很多精彩的画面浮现在眼前。在弥漫着创意和想象的氛围中鼓励和指导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熟悉的内容,学生就会有内容可写,就会越来越乐写,越来越能写。
学科间整合是找到多种学科间的共通之处,把语文与数学、音乐、体育等学科整合,建立学科间的联系,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学科外的整合
陶行知先生曾經说过,“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文本学习的局限性,必须着力让综合性学习必需化,因为综合活动中学习是实现语文运用的自然体现。这样的新语文实践,是自我实践类课程,能够真诚地为学生搭建体验、分享表现的平台。
五年级的学生学完《装满昆虫的衣袋》,拓展延伸《我与大家》中关于法布尔的章节,其中有许多面向生活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观察蚂蚁工坊
读海报看电影
去野外拍摄昆虫
元旦昆虫角色扮演
昆虫绘本创作
在综合性实践中,教师要遵循流程不精细的活动原则,即活动指向不要太理性,形式不要太呆板,气氛不要太严肃,和孩子一起推动课程。
综合性语文实践旨在实践,即兴趣在增长,知识在丰富,能力在砥砺,心灵在拔节,价值观在提高。
综合性语文实践强调演绎、综合二方面,既有方法的综合,又有内容的综合,从而促进儿童在与生活的链接中获取知识、提升价值判断能力。
综合性语文实践强调自主一词,学得积极、主动、有趣,在自主探究合作中自然释放生命的能量,提升生命的质量。
由师生共同参与的综合性语文实践将文本深入学习后与现实生活比照,进而形成对生活、文本丰富而又深刻的认识。
教育是社会性的,学习的时间、空间会发生改变,课堂也只是一小部分。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等都能够成为教育的现场。不要借语文学科的知识本位、语文课程的学科本位、语文学科的经验本位、语文学科的精神本位、把学生的视野局限在教科书里,要让他们走进广阔的社会和大自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走进广阔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
敞开的语文与敞开的儿童美丽相遇,彼此无声无息地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尽情欣赏彼此的美与善。
参考文献:
何景成,柳翔浩.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J].科学教育,2007(05).
因为语文教材的编写会有内在的联系,语文与数学、英语、品社、音乐、美术等各学科之间也有些许微妙的勾连。
因为“语文课堂应是学生语文‘践行’的场所。语文课程应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的世界,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
一、学科内的整合
学科内整合,是对教材的尊重,也是超越教材的微创造。
以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二单元为例,《负荆请罪》《最后的姿势》《船长》《爱之链》这四篇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蔺相如、廉颇以国为重,一个深明大义,一个知错就改;谭老师在身死关头恪尽职守;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与诺曼底号共存亡;乔伊、老妇人、女店主将点滴温暖在人间传递……这四个爱的故事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鲜明,学生一读就能把握故事内容,参透文字间的情感。假设用一节课的时间通读四个故事,再用一节课品读作者的表达方式,第三节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写写身边爱的故事,学生在剩余的课时里就可以去阅读更多相同主题的作品,如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巴金《怀念萧珊》、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梁晓声的《母亲,我不识字的文学导师》、儿童绘本《爱心树》《猜猜我有多爱你》等,会使语文教学更有厚度和深度。
以五年级《伊索寓言》一课为例,常规的教学我们会采用一课学习一到两个故事,我尝试将三个小故事在一节课里整合教学,以《狐狸和葡萄》为抓手,引导学生去读一读故事,看看失败前和失败后,狐狸有什么变化?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去体会狐狸的心理变化,思考狐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正好契合对狐狸形象的把握与寓意,自然地学习了故事,了解了寓言故事的文体特点。接下来的两个故事,让学生顺着这条思路去理解,学生就会发现在每个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在变化,其他寓言中也有这样的特点。这样的课堂自然就提高了效率,做到了有效。
二、学科间整合
开展跨学科主题活动,不仅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还能彰显教师的个人智慧。
学校开展大眼睛作文活动,我强烈地意识到学生更喜欢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共同体里获得经验体会,在小小的团队中学习,能有效地激发每个参与者的好奇心、求知欲,发散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
于是我想到了“玩饼干”这一话题,让学生通过咬、掰、剪、刻的方式把不同颜色、形状的饼干组合成大家喜欢的造型,这样能在大眼睛作文课堂中带领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激发对写作的兴趣。作为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能通过动作、神态等细节,准确表达人物在活动中边做边想的内心变化。
“玩饼干”作文课终于开课了,每个学生的课桌上都破例摆放着一袋自己喜欢吃的小饼干,学生在小组内完成饼干创意设计大赛。4人一组的创意大赛立刻让学生兴奋起来。大家拿出自己的饼干,通过啃、掰、粘、拼等不同方法,5分钟以后,12个小组的创意饼干出炉了。“小矮人”“丑小鸭”“金银花”“听取蛙声一片”……学生的创造力太强了,当他们打开大眼睛作文纸的时候,脑海里会有很多精彩的画面浮现在眼前。在弥漫着创意和想象的氛围中鼓励和指导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熟悉的内容,学生就会有内容可写,就会越来越乐写,越来越能写。
学科间整合是找到多种学科间的共通之处,把语文与数学、音乐、体育等学科整合,建立学科间的联系,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学科外的整合
陶行知先生曾經说过,“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文本学习的局限性,必须着力让综合性学习必需化,因为综合活动中学习是实现语文运用的自然体现。这样的新语文实践,是自我实践类课程,能够真诚地为学生搭建体验、分享表现的平台。
五年级的学生学完《装满昆虫的衣袋》,拓展延伸《我与大家》中关于法布尔的章节,其中有许多面向生活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观察蚂蚁工坊
读海报看电影
去野外拍摄昆虫
元旦昆虫角色扮演
昆虫绘本创作
在综合性实践中,教师要遵循流程不精细的活动原则,即活动指向不要太理性,形式不要太呆板,气氛不要太严肃,和孩子一起推动课程。
综合性语文实践旨在实践,即兴趣在增长,知识在丰富,能力在砥砺,心灵在拔节,价值观在提高。
综合性语文实践强调演绎、综合二方面,既有方法的综合,又有内容的综合,从而促进儿童在与生活的链接中获取知识、提升价值判断能力。
综合性语文实践强调自主一词,学得积极、主动、有趣,在自主探究合作中自然释放生命的能量,提升生命的质量。
由师生共同参与的综合性语文实践将文本深入学习后与现实生活比照,进而形成对生活、文本丰富而又深刻的认识。
教育是社会性的,学习的时间、空间会发生改变,课堂也只是一小部分。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等都能够成为教育的现场。不要借语文学科的知识本位、语文课程的学科本位、语文学科的经验本位、语文学科的精神本位、把学生的视野局限在教科书里,要让他们走进广阔的社会和大自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走进广阔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
敞开的语文与敞开的儿童美丽相遇,彼此无声无息地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尽情欣赏彼此的美与善。
参考文献:
何景成,柳翔浩.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J].科学教育,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