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有效交往的路径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_mer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几何时,“老师一呼、学生百应”的课堂教学多么地令人惊羡和无限向往!然而在今天的课堂活动上,人们不由地普遍感叹:自觉质疑的学生越来越少,积极回答的孩子越来越少,相互交往的情况越来越少,同伴互动的现象越来越少……究竟是为什么呢?有人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自我,只强调个体思维,不注重相互合作;有人说,现代课程任务较重,不允许课堂教学的缓动作、慢节奏;诚然,这些都属于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让学生间恢复应有交往就不可能了?当然不是!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构建和谐教学关系、促进学生良好交往为中心,拟从如下几个方面,试对此作出抛砖引玉之论。
  一、着眼日常学习,引导小学生之间易于交往
  “课程学习既讲求独立思考,更加需要相互合作”。教师应当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勤合作、多互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他们的相互交往意识。
  比如,生字读音、词语默写、句段语篇背诵等都是小学语文活动中的“家常便饭”,对于这些问题,除了师生之间的必要性互动交往外,笔者还根据“自愿+指定”的优化配置外,在学生群体之间还建立了“一对一”和“一对多”的互帮互促关系。具体说来,就是在老师每次检查之前,互助小组内的成员之间首先开展自查和互查,直到小组所有成员认为时机成熟后,再主动向老师提出检查申请。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个体学生的自觉性,而且有利于减轻教师的检查工作压力。值得强调的是,这种互帮互学小组并非长久固定的,而是每隔一段时间进行适当性调整。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最主要就是為了在更大范围内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流动和更多交往。如此交往模式,既有针对性又有流动性,既切实可行又实实在在。
  二、着眼情境学习,推动小学生之间乐于交往
  如果说小组合作模式还不免带有被动因素的话,教师应当而且必须通过更多途径和方式,积极引领并努力促进学生群体的相互合作和乐于交往。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缺乏相应的责任意识和自控能力,没有发自内心的情趣意识和自觉动力,对于他们来说,各项合作和各种交往都会事倍功半,也必然是难以长久的。
  如何才能让小学生之间真正地乐于交往呢?以情境教学为例。它融情趣性、启迪性、挑战性于一体,同时也是一种讲求相互合作和人际交往的教学模式。如历史小话剧《负荆请罪》,在课文内容教学结束后,笔者让学生们自行组合,从人物搭配、台词酝酿到道具制作等,都需要小组内外之间的相互合作。待时机成熟后,先是开展组内表演,然后进行集体评比,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材料搜集、人员分工,还是合作表演、结果评比,学生们都“不用扬鞭自奋蹄”,兴致勃勃地积极参与其中,相互之间互动良好、紧密合作。这种情境化教学对于增进学生的人际交往是大有裨益的。
  三、着眼竞赛学习,促进小学生之间善于交往
  “教就是为了不教。”在现代教育理念和“核心素养观”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的课程教学已成为一种时尚潮流,而且逐步形成一种无可逆转的发展态势。理论和实践表明,在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的自主化教学活动中,不仅处处显现出“多向交往”的成分,而且它对于培养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来说,始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和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一言以蔽之,合作探究成就了学生交往。
  合作是一种交往,对抗也是一种交往。无论正常交往,还是另类交往,都能从中体现出智慧和艺术的元素。笔者所在班级每半个月举行不同主题的语文学习小组比赛活动。在一次“春天古诗背诵”小组赛中,甲组三人几乎都是高手,乙组成员中却有一人“瘸腿”。按照以往规定,任意挑战对方成员,以“三赛两胜”论输赢。鉴于这种格局,连我这个老师都没有任何悬念——甲组胜、乙组败。令人惊异的是,这次结果完全相反!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追问如何用上了“田忌赛马”的绝招?“瘸腿”男自豪地说,他们从《学会合作》中受到了“自我牺牲”的启发,还是自己主动提出来的呢。听了这一介绍,大家不约而同地为他送上了非常热烈的掌声。
  综上所述,人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始终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合作与对抗。我们应从小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能力,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高明学校小学部(226561)
其他文献
在卡特的创作中,始终贯穿着对音乐时间不断思索的过程.受柏格森①、苏珊@朗格②等哲学家以及美学家时间观念的影响,卡特在其创作的过程中,始终追求一种在时间上绵延不断的音
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是著作权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板具争议的内容,其为平衡著作权人的个体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而创设,实质是对已经构成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出于社会的需要,法律规
当前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和挑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如何开展,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