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大词典》给“比及”列出六个义项:(1)及至,等到;(2)未及,未等到;(3)既然;(4)与其;(5)如果,假使;(6)连带,连同。通过对词义演变过程和具体用例的考察,我们认为其中第二个义项有待商榷。
《广雅·释诂》:“及,至也。”《正字通·比部》:“比,及也。”《汉语大字典》:“比,及,等到。”又“及,直到,等到。”“比”、“及”二字连用时意思相近,释为“及至、等到”,先秦文献已比较广泛地使用。例如:
(1)比及宋,手足皆见。宋人皆醢之。
(《左传·庄公十二年》)
(2)武子不听,卒立之。比及葬,三易衰。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3)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论语·先进》)
(4)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
周。(《礼记·檀弓上》)
秦汉以后“比及”逐步结合成一个复音词,其意义仍然是“及至、等到”。例如:
(5)以此争锋,谁能御之!比及数年,其功不难。(《后汉书·卷七四上》)
(6)孔子闻之,曰:“公索氏比及三年必亡
矣。”(《说苑·卷十三》)
(7)比及水冻,得粗枯涸,其所修功实之。
(《晋书·食货志》)
(8)比及三年,民安其业,然后齐之以法,则无所不至矣。(《三国志·魏书》)
(9)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颜氏家训·卷一》)
(10)比及京师,已锁贡院,乃槌院门请引见。(《唐摭言·卷二》)
(11)比及正阳,而重进先至,军未及食而战,彦贞等遂败。(《新五代史·卷六二》)
(12)比及还家,未逾旬,值军民大变,弘正为乱兵所害。(《太平广记·卷二一七》)
到元明清时期,“比及”的用例越来越多,除基本义“及至、等到”外,又引申出“既然”、“如果”等意义。例如:
(13)比及姐夫想他每兄弟呵,可着他回去了罢。(元杂剧《隔江斗智》)
(14)比及你心儿里畏惧老母亲威严,小姐呵!你不合临去也回头儿望。
(王实甫《西厢记》)
(15)比及都头去牢城管理受苦,不若就这里把两个公人做番,且只在小人家里过几时。
(《水浒传·第二十八回》)
(16)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17)比及到家,他父亲已卧病在床,不能起来。(《儒林外史·第四十回》)
上面例句中,例(13)、(15)的“比及”是“既然”的意思,例(14)是“如果”的意思,其余例(16)、(17)是“及至、等到”。
“等到”这一意义表示时间条件,可用于两种语境:一种是事情未发生,说话人假想事情发生后会有什么情况;一种是事情已发生,说话人做出相关的推断。根据前一语境,“比及”引申出“如果、假使”的意义;根据后一语境,它又引申出“既然”的意义。
而《汉语大词典》所列“未及、未等到”义项,正好与“比及”的基本义相反。一个词含有两个相反的意义,在训诂学上是成立的,称之为“反训”。但这种反训必须用大量语言材料证明。《汉语大词典》为证明这一义项列举了四个例证,我们认为这四个例证都不足以说明问题。以下逐一分析。
第一个书证: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比及夫妻每重相遇,各自准备下万语千言,及至相逢,却没一句。”其中“比及”应是“等到”的意思,不能释为“未及、未等到”。他们等着盼着重相遇,准备下很多话要说。我们用陕西师范大学的汉籍全文检索系统查检,只发现一例“比及”与“及至”连用的句子:“比及问将来,去对爹爹说,要和他同去,爹爹不肯;及至爹爹肯了,教人去取他爹娘媳妇来,又不知路上如何,为他担了多少烦恼。”(《全元南戏·高明·蔡伯喈琵琶记》)其中的“比及问将来”意思是“等到她问明情况”,说明“比及”与“及至”意思是相近的。二者虽然对举,但并不表示相反的情况。
第二个书证:元关汉卿《四春园》第四折:“比及拿王矮虎,先缠住一丈青。”这可能是引用当时的一句俗语。梁山好汉三打祝家庄后,宋江为履行自己替王英保媒的诺言,把一丈青扈三娘嫁给矮脚虎王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想捉拿王矮虎,就要先制伏一丈青。因为一丈青的武功比王矮虎高。如果不缠住一丈青,就无法拿住王矮虎。这里的“比及”是“想要、若要、如果要”,表示一种假设,用“未及、未等到”是讲不通的。
第三个书证:元乔吉《扬州梦》第一折:“比及赏吴宫花草二十年,先索费翰林风月三千首。”说的是牛僧儒唤出义女张好好歌舞助兴,不曾想杜牧之遇艳色,诗兴大发,索要文房四宝欲作诗,牛僧儒说:“何劳学士这等费心。”杜牧之唱到:“比及赏吴宫花草二十年,先索费翰林风月三千首。”这可能也是当时俗语,意为“欲欣赏这女子的美貌,就要先作诗三千首”。“风月”指诗文,如欧阳修的《赠王介甫》:“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这里的“比及”仍是一种假设之辞。
第四个书证: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比及哥哥来,我早知道了也。”这个“比及”不一定要解释成“未及、未等到”,它仍然是“及至、等到”的意思。“比及”与“早”结合的用法在近代汉语中不乏其例,我们举《三国演义》、《初刻拍案惊奇》、《明珠缘》、《三侠剑》、《隋唐演义》、《海上花列传》等几部书的例子。
(18)比及奔到城下时,城边早有一军杀到,旗上大书“魏都督郭淮”字样。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19)比及你做财主时,索还的早在那里等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
(20)比及到家时,差人已早有回书在天荣家等候他。(《明珠缘·第四十一回》)
(21)比及老哥哥到了死囚牢,我早将班房里的狱吏全都捆上啦。(《三侠剑·第六回》)
(22)比及如晦到寓时,郝孝德随了两个伴当,早先到了徐家店里了。
(《隋唐演义·第四十六回》)
(23)比及诸三姐买纸烟归来,早到上灯时候。(《海上花列传·第二十七回》)
以上诸例的“比及”都要解释为“及至、等到”。
《汉语大词典》之所以列出“未及、未等到”义项,可能是受前人词典的影响,如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1983)列“比及”的第三个义项是“未及”、龙潜庵《宋元语言词典》(1985)列“比及”的第二个义项是“将然之词,未及,未到”。为了证明这个义项,《元曲释词》举出六个书证,《宋元语言词典》举出三个书证。但仔细分析这些例句,我们认为它们并没有说服力。
顾的第一个书证: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比及相面待追依,见了依前还又休,是背面相思对面羞。”“比及”的意思是“等到”,等着盼着见了面要去追求,见了面又怕羞不敢走上前,所以下文才说“是背面相思”。
顾的第二、第六个书证是《汉语大词典》的第一、第三个书证。
顾的第三个书证:马致远《青衫泪》第三折:“那单俫正昏睡,囫囵课你拿只,江茶引我抬起,比及他觉来疾。”那茶客刘一郎已酒醉昏睡,裴兴奴要离开他,与白乐天在一起。因此,拿上银锭,抬走了江茶。我们认为“比及他觉来疾”实际是和下面[收江南]的第一句“我教他满船空载月明归”连在一起的,等他醒来时,叫他人财两空。“比及”解释为“等到”更妥当。
顾的第四、第五个书证都是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句子:“比及小姐出来,我先在太湖石畔墙角儿边等待。”“比及将暖帐轻弹,先揭起这梅红罗软帘偷看。”这两个例子是“比及……先……”的句式。第四个书证的“比及”还是“等到”的意思。下句的“先”已表示出动作的先后了,没有必要把“比及”解释成“未及”来说明前句动作在后。“比及……先”还有一种用法是要想达到什么目的,就先做什么。上文《汉语大词典》的第四、第五个书证中已有说明。这里《元曲释词》第五个书证就是这种用法。“比及……先”也是近代汉语常见的句式,下面举元杂剧、《水浒传》、《醒世恒言》、《二刻拍案惊奇》、《施公案》、《清忠谱》中的例子:
(24)比及你见俺那亏心的短命,则我这一灵儿先飞出洛阳城。(元杂剧《两世姻缘》)
(25)比及添拨得军马到来,先使人去近处山上,砍伐木植大树。(《水浒传·第八十回》)
(26)比及回家,先问石小姐安否。老婆心下渐渐不平。(《醒世恒言·第一卷》)
(27)比及陈祈去见时,丘大先自装腔了,问其告状本意。陈祈把实情告诉了一遍。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六》)
(28)比及到了庙前,那小卒已经将撒尿遇着大汉的话,先对众寇说了。
(《施公案·第六十五回》)
(29)比及到时,父亲已先到京下狱了。
(《清忠谱·第十六折》)
(30)比及问五陵人,先顶礼二郎神,
(元杂剧《燕青博鱼》)
这七个例句,例(24)至例(29)的“比及”是“等到”的意思,例(30)是上文提到的“比及……先”的第二种用法,“比及”是假设之辞。
龙的第一个书证:《元朝秘史》卷六“成吉思汗遂差孛干儿出等四杰,整治军马去救。比及四杰到时,桑昆的马腿中箭,几乎被他拿住间,四杰到来救了。”这里的“比及”还是要理解为“等到”。如果解释成“未及、未到”,未等四杰到,马腿已中箭,那四杰肯定救不了桑昆。
龙的第二个书证是《汉语大词典》的第一个书证。
龙的第三书证:武汉臣《老生儿》第一折:“张郎!比及你有心呵,我也有心多时了。”这个“比及”更应该是“等到”的意思。而恰恰是这同一例证,在陆澹安的《戏曲词语汇释》(1981)中就列在“等到”义项下。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汉语大词典》应删除“比及”的第二义项“未及、未等到”。其第一、第四个书证应解释为“等到”,第二、第三个书证应解释为“假设之辞,想要、若要、如果要”。
参考文献
[1]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龙潜庵《宋元语言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3]陆澹安《戏曲词语汇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通讯地址:730020兰州大学文学院)
《广雅·释诂》:“及,至也。”《正字通·比部》:“比,及也。”《汉语大字典》:“比,及,等到。”又“及,直到,等到。”“比”、“及”二字连用时意思相近,释为“及至、等到”,先秦文献已比较广泛地使用。例如:
(1)比及宋,手足皆见。宋人皆醢之。
(《左传·庄公十二年》)
(2)武子不听,卒立之。比及葬,三易衰。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3)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论语·先进》)
(4)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
周。(《礼记·檀弓上》)
秦汉以后“比及”逐步结合成一个复音词,其意义仍然是“及至、等到”。例如:
(5)以此争锋,谁能御之!比及数年,其功不难。(《后汉书·卷七四上》)
(6)孔子闻之,曰:“公索氏比及三年必亡
矣。”(《说苑·卷十三》)
(7)比及水冻,得粗枯涸,其所修功实之。
(《晋书·食货志》)
(8)比及三年,民安其业,然后齐之以法,则无所不至矣。(《三国志·魏书》)
(9)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颜氏家训·卷一》)
(10)比及京师,已锁贡院,乃槌院门请引见。(《唐摭言·卷二》)
(11)比及正阳,而重进先至,军未及食而战,彦贞等遂败。(《新五代史·卷六二》)
(12)比及还家,未逾旬,值军民大变,弘正为乱兵所害。(《太平广记·卷二一七》)
到元明清时期,“比及”的用例越来越多,除基本义“及至、等到”外,又引申出“既然”、“如果”等意义。例如:
(13)比及姐夫想他每兄弟呵,可着他回去了罢。(元杂剧《隔江斗智》)
(14)比及你心儿里畏惧老母亲威严,小姐呵!你不合临去也回头儿望。
(王实甫《西厢记》)
(15)比及都头去牢城管理受苦,不若就这里把两个公人做番,且只在小人家里过几时。
(《水浒传·第二十八回》)
(16)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17)比及到家,他父亲已卧病在床,不能起来。(《儒林外史·第四十回》)
上面例句中,例(13)、(15)的“比及”是“既然”的意思,例(14)是“如果”的意思,其余例(16)、(17)是“及至、等到”。
“等到”这一意义表示时间条件,可用于两种语境:一种是事情未发生,说话人假想事情发生后会有什么情况;一种是事情已发生,说话人做出相关的推断。根据前一语境,“比及”引申出“如果、假使”的意义;根据后一语境,它又引申出“既然”的意义。
而《汉语大词典》所列“未及、未等到”义项,正好与“比及”的基本义相反。一个词含有两个相反的意义,在训诂学上是成立的,称之为“反训”。但这种反训必须用大量语言材料证明。《汉语大词典》为证明这一义项列举了四个例证,我们认为这四个例证都不足以说明问题。以下逐一分析。
第一个书证: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比及夫妻每重相遇,各自准备下万语千言,及至相逢,却没一句。”其中“比及”应是“等到”的意思,不能释为“未及、未等到”。他们等着盼着重相遇,准备下很多话要说。我们用陕西师范大学的汉籍全文检索系统查检,只发现一例“比及”与“及至”连用的句子:“比及问将来,去对爹爹说,要和他同去,爹爹不肯;及至爹爹肯了,教人去取他爹娘媳妇来,又不知路上如何,为他担了多少烦恼。”(《全元南戏·高明·蔡伯喈琵琶记》)其中的“比及问将来”意思是“等到她问明情况”,说明“比及”与“及至”意思是相近的。二者虽然对举,但并不表示相反的情况。
第二个书证:元关汉卿《四春园》第四折:“比及拿王矮虎,先缠住一丈青。”这可能是引用当时的一句俗语。梁山好汉三打祝家庄后,宋江为履行自己替王英保媒的诺言,把一丈青扈三娘嫁给矮脚虎王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想捉拿王矮虎,就要先制伏一丈青。因为一丈青的武功比王矮虎高。如果不缠住一丈青,就无法拿住王矮虎。这里的“比及”是“想要、若要、如果要”,表示一种假设,用“未及、未等到”是讲不通的。
第三个书证:元乔吉《扬州梦》第一折:“比及赏吴宫花草二十年,先索费翰林风月三千首。”说的是牛僧儒唤出义女张好好歌舞助兴,不曾想杜牧之遇艳色,诗兴大发,索要文房四宝欲作诗,牛僧儒说:“何劳学士这等费心。”杜牧之唱到:“比及赏吴宫花草二十年,先索费翰林风月三千首。”这可能也是当时俗语,意为“欲欣赏这女子的美貌,就要先作诗三千首”。“风月”指诗文,如欧阳修的《赠王介甫》:“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这里的“比及”仍是一种假设之辞。
第四个书证: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比及哥哥来,我早知道了也。”这个“比及”不一定要解释成“未及、未等到”,它仍然是“及至、等到”的意思。“比及”与“早”结合的用法在近代汉语中不乏其例,我们举《三国演义》、《初刻拍案惊奇》、《明珠缘》、《三侠剑》、《隋唐演义》、《海上花列传》等几部书的例子。
(18)比及奔到城下时,城边早有一军杀到,旗上大书“魏都督郭淮”字样。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19)比及你做财主时,索还的早在那里等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
(20)比及到家时,差人已早有回书在天荣家等候他。(《明珠缘·第四十一回》)
(21)比及老哥哥到了死囚牢,我早将班房里的狱吏全都捆上啦。(《三侠剑·第六回》)
(22)比及如晦到寓时,郝孝德随了两个伴当,早先到了徐家店里了。
(《隋唐演义·第四十六回》)
(23)比及诸三姐买纸烟归来,早到上灯时候。(《海上花列传·第二十七回》)
以上诸例的“比及”都要解释为“及至、等到”。
《汉语大词典》之所以列出“未及、未等到”义项,可能是受前人词典的影响,如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1983)列“比及”的第三个义项是“未及”、龙潜庵《宋元语言词典》(1985)列“比及”的第二个义项是“将然之词,未及,未到”。为了证明这个义项,《元曲释词》举出六个书证,《宋元语言词典》举出三个书证。但仔细分析这些例句,我们认为它们并没有说服力。
顾的第一个书证: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比及相面待追依,见了依前还又休,是背面相思对面羞。”“比及”的意思是“等到”,等着盼着见了面要去追求,见了面又怕羞不敢走上前,所以下文才说“是背面相思”。
顾的第二、第六个书证是《汉语大词典》的第一、第三个书证。
顾的第三个书证:马致远《青衫泪》第三折:“那单俫正昏睡,囫囵课你拿只,江茶引我抬起,比及他觉来疾。”那茶客刘一郎已酒醉昏睡,裴兴奴要离开他,与白乐天在一起。因此,拿上银锭,抬走了江茶。我们认为“比及他觉来疾”实际是和下面[收江南]的第一句“我教他满船空载月明归”连在一起的,等他醒来时,叫他人财两空。“比及”解释为“等到”更妥当。
顾的第四、第五个书证都是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句子:“比及小姐出来,我先在太湖石畔墙角儿边等待。”“比及将暖帐轻弹,先揭起这梅红罗软帘偷看。”这两个例子是“比及……先……”的句式。第四个书证的“比及”还是“等到”的意思。下句的“先”已表示出动作的先后了,没有必要把“比及”解释成“未及”来说明前句动作在后。“比及……先”还有一种用法是要想达到什么目的,就先做什么。上文《汉语大词典》的第四、第五个书证中已有说明。这里《元曲释词》第五个书证就是这种用法。“比及……先”也是近代汉语常见的句式,下面举元杂剧、《水浒传》、《醒世恒言》、《二刻拍案惊奇》、《施公案》、《清忠谱》中的例子:
(24)比及你见俺那亏心的短命,则我这一灵儿先飞出洛阳城。(元杂剧《两世姻缘》)
(25)比及添拨得军马到来,先使人去近处山上,砍伐木植大树。(《水浒传·第八十回》)
(26)比及回家,先问石小姐安否。老婆心下渐渐不平。(《醒世恒言·第一卷》)
(27)比及陈祈去见时,丘大先自装腔了,问其告状本意。陈祈把实情告诉了一遍。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六》)
(28)比及到了庙前,那小卒已经将撒尿遇着大汉的话,先对众寇说了。
(《施公案·第六十五回》)
(29)比及到时,父亲已先到京下狱了。
(《清忠谱·第十六折》)
(30)比及问五陵人,先顶礼二郎神,
(元杂剧《燕青博鱼》)
这七个例句,例(24)至例(29)的“比及”是“等到”的意思,例(30)是上文提到的“比及……先”的第二种用法,“比及”是假设之辞。
龙的第一个书证:《元朝秘史》卷六“成吉思汗遂差孛干儿出等四杰,整治军马去救。比及四杰到时,桑昆的马腿中箭,几乎被他拿住间,四杰到来救了。”这里的“比及”还是要理解为“等到”。如果解释成“未及、未到”,未等四杰到,马腿已中箭,那四杰肯定救不了桑昆。
龙的第二个书证是《汉语大词典》的第一个书证。
龙的第三书证:武汉臣《老生儿》第一折:“张郎!比及你有心呵,我也有心多时了。”这个“比及”更应该是“等到”的意思。而恰恰是这同一例证,在陆澹安的《戏曲词语汇释》(1981)中就列在“等到”义项下。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汉语大词典》应删除“比及”的第二义项“未及、未等到”。其第一、第四个书证应解释为“等到”,第二、第三个书证应解释为“假设之辞,想要、若要、如果要”。
参考文献
[1]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龙潜庵《宋元语言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3]陆澹安《戏曲词语汇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通讯地址:730020兰州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