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个月前,《为奴十二年》在美国特柳赖德电影节上首映,麦奎因的位朋友看完电影后,告诉这位大块头黑人导演:这部片子的分量,比你还要重。事后证明,这话说得点没错,《为奴十二年》的分量,重到连麦奎因自己都没想到。
从2013年11月颁奖季开启,这部描写19世纪美国奴隶制度的电影就被视为大热门之一,在横扫千军般接连拿下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广播影评人协会、英国电影学院奖、金球奖等众多奖项的最佳影片后,最终在好莱坞杜比剧院搞得第86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女配角三项大奖。
作为制片人领奖的布拉德·皮特说:“感谢所有的人,特别是史蒂夫·麦奎因,他执着地带领我们一起,讲述了一个这么棒的故事。”
“投石子”
为了宣传《为奴十二年》,麦奎因推掉了另外部电影的制片,错过了女儿15岁的生日,但他说,切都值得。“电影里发生的可怕事情,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可以看到,这部电影,讲述的并不仅仅是一个黑人奋力寻求自由,而是奋力求生,每个人,不管过去还是现在。我有责任让更多人知道这部电影,所以必须为它努力做更多事,当然这意味着牺牲掉不少陪伴家人的时间,但他们都理解我。”麦奎因说:“《为奴十二年》就像往湖里扔块石头,石头小,但涟漪波及的范围很大。很多人看过电影后跟我说,从来不清楚奴隶制度竟然邪恶至此。影史上描写奴隶制度的作品只有20来部,数量如此之少,甚至都算不上是个类型,我很高兴《为奴十二年》能得奖,更高兴看到它成为这年里口碑最好的作品之一,不是作为“奴隶题材”电影,而是在所有类型的作品内,都是数数二的。
也许社交网络更热衷于讨论《地心引力》和《美国骗局》,但在几部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中,《菲洛梅娜》《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和麦奎因的《为奴十二年》这三部作品却被舆论认为更具有触动灵魂的力量。
在创作电影的过程中保持激情并不难,但随后在好莱坞的市场运作下,出席几百场宣传活动和应酬宴会,在记者会上回答相同的提问,
遍又遍讲述创作灵感,跟演员合作的感受……会让很多电影导演叫苦连天。从2013年10月《为奴十二年》在北美正式上映到奥斯卡颁奖,44岁的麦奎因已经记不得跑过了多少个国家,他不厌其烦地向全世界的观众介绍这个辛酸的故事:一个叫所罗门·诺瑟普的黑人被下药拐卖到另外一个陌生的城市,沦为奴隶的他受尽屈辱,几乎丧命,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经过艰苦的法律诉讼终于重获自由。
好在这些辛苦奔波没有白费,缺少流行的商业元素,甚至被认为略嫌沉闷压抑的《为奴十二年》,在捧起奥斯卡小金人的同时,还收获了可观的1.1亿美元全球票房。作为部并不被看好的黑人题材独立电影,出品《为奴十二年》的福克斯探照灯公司手里只有2000万美元预算。除去拍摄成本,公司显然无法安排和竞争对手(索尼的《美国骗局》和华纳兄弟的《地心引力》)同样规模庞大而频繁的宣传推广。好在年底各大奖项提名的接踵而至,为《为奴十二年》提升了不少人气,也使得电影公司对
度最为头疼的回本问题,多少有了些底气。
“我们的预算不多,”麦奎因从来不避讳财务上的捉襟见肘,“奖项提名,特别是奥斯卡提名,吸引了更多观众走进影院观看这部电影,票房让公司颇感欣慰,也为影片积累了不错的口碑和关注度。能走到这步,我们很幸运。但同时,我希望电影公司能看到,观众并不只喜欢看爆米花视效大片,他们也会去看具有话题性和引发思考的电影。《为奴十二年》这样的作品也能赚到钱,也可以收到良好的投资回报。如果能建立起种良性循环,难道不是两全其美?”
麦奎因自然并不喜欢别人为《为奴十二年》单纯地套上“奴隶题材”的定义,正如他自己不愿意被贴上“黑人导演”的标签一样,“这部电影的故事并不局限于19世纪,也不仅仅是一部‘黑奴电影’,它是部美国人的电影,它关乎人性,关乎自由、尊严和其他很多东西。”
5年和35天
《为奴十二年》的创作萌芽于2008年,当时麦奎因正在拍摄他的第
部长片《饥饿》,片中爱尔兰共和军囚犯的故事,让他产生了拍摄以黑人奴隶为主角的电影的冲动。此后三年,这个想法不断充实和完善,他与合作多年的编剧约翰·雷德利(John Ridley)一点点构建着剧本的根基,但进展缓慢。2011年,在完成了影片《羞耻》后,麦奎因的妻子、文学评论家比安卡·斯缇特建议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电影。不久后,她把所罗门·诺瑟普的传记体小说《为奴十二年》推荐给了麦奎因,这本著于1853年的小说重印发行了多次,至今仍然畅销不衰。书中的描写深深震撼了麦奎因,他说自己简直像是看科幻小说:“人们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很了解奴隶制,但其实一无所知。”
麦奎因马上找到约翰-雷德利着手改编剧本,其中80%的对话都是直接出自原著。“看书的过程中,我兴奋地全身发抖,每页的内容都在激发我的灵感,小说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几乎是自动在我脑子里转化成为剧本格式。”
电影剧本完成没多久,看过《饥饿》后就一直寻求机会跟麦奎因合作的布拉德·皮特,以制片人的身份主动找上门来,双方很快谈妥,皮特名下的B计划娱乐公司(Plan B Ente rtainment)同意为
《为奴十二年》投资,皮特本人也答应饰演片中的个角色。再加上合作多年的摄影师肖恩·鲍比特。麦奎因只用了一台摄像机和35天的时间,便完成了酝酿了五载之久的《为奴十二年》。
凭借片中黑奴帕茜的角色搞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肯尼亚姑娘露琵塔·尼永奥(Lupita Nyong′o),毕业于耶鲁戏剧学院,她的经纪人把她推荐给麦奎因试镜帕茜角。
在尼永奥之前,剧组已经为这个角色面试了很多人,但始终找不到满意的人选。麦奎因说:“年轻的黑人演员中,很少有接受过专业表演训练的,所以当我看到尼永奥的试镜录像和简历时,特别惊喜。”两周后,尼永奥出现在了新奥尔良的片场,拍摄的第场就是帕茜被鞭笞的重头戏,缺少实践表演经验的尼永奥紧张得要命,但等这场戏拍摄完毕,她仰慕已久的前辈、麦奎因的御用男主角迈克尔-法斯宾德(MichaelFassbender)对她的表现大加赞赏,而麦奎因更是激动地说:“多谢你的出现。” 《饥饿》《羞耻》的男主角迈克尔·法斯宾德,在《为奴十二年》出演了一个庄园主,他形容麦奎因“对人类充满热爱,即便是坏人”。法斯宾德说:“史蒂夫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可以发掘出角色不为人知的一面,而不会对这个人物妄下判断,他总是试图启发我去揣摩和理解人物,越多了解,就越少成见。在这一点上,史蒂夫简直像个新闻记者,随时保持着敏锐和理性。”
“《为奴十二年》的剧组就是个大家庭,我们每天一起吃饭,杀青后还起大醉了一场,拍摄过程充满激情和火花,合作异常愉快。”麦奎因回忆。而布拉德皮特甚至如此形容,“假设以后我再也不能和电影有任何关系,有这部电影,我也无憾了。”
比电影真实
1969年,史蒂夫麦奎因出生于伦敦,他的父母都是在上世纪60年代的移民潮中来到英国。母亲来自特立尼达,是从非洲加纳贩卖到此的黑奴后代,而父亲则是来自格林纳达的普通农民。
童年时,麦奎因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艺术家,他擅长绘画,并如愿考上了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某天,他热心地帮助一个电影剧组存放器材,其中一位工作人员把台Super8摄像机借给麦奎因摆弄,就这样,他的人生目标改变了。“我简直被那台摄像机迷住了。”对于从小只接触过电视的麦奎因来说,电影这个全新的领域就此向他敞开,并散发出无法阻挡的诱惑力。“电影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可以改变人们观看事物的角度,艺术,包括电影都有这个作用。疯狂吗?是真的。我热爱用这样的方式和观众交流,和他们探讨当下的境遇、未来的方向以及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所处的位置。”
麦奎因说,父亲年轻时曾到美国佛罗里达州打短工,在果园里帮忙采摘橘子。某天,父亲下班后和两位牙买加裔的黑人工友去附近的酒吧喝一杯,一进门,酒吧里所有人都用奇怪的眼神盯着他们看,其中一位工友想要杯啤酒,可白人酒保傲慢地回答:“我们不为黑鬼服务。”那位工友拿起柜台里的酒瓶说,“那好,我自己未。”接着就把酒瓶砸向酒保。在随后的殴斗中,两位牙买加人都被当场打死,麦奎因的父亲在排水沟里躲到深夜,才逃过劫。麦奎因在7年前父亲临终时才知晓了他这段经历。“比电影真实。”他说。
作为一个英国人,为什么要拍摄部讲述美国奴隶制度的电影?麦奎因犀利地回答:“我和美籍非洲人惟的区别可能就是,当初他们的祖先登上了先开的那艘船,而我的祖先上了随后那一艘。”
从2013年11月颁奖季开启,这部描写19世纪美国奴隶制度的电影就被视为大热门之一,在横扫千军般接连拿下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广播影评人协会、英国电影学院奖、金球奖等众多奖项的最佳影片后,最终在好莱坞杜比剧院搞得第86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女配角三项大奖。
作为制片人领奖的布拉德·皮特说:“感谢所有的人,特别是史蒂夫·麦奎因,他执着地带领我们一起,讲述了一个这么棒的故事。”
“投石子”
为了宣传《为奴十二年》,麦奎因推掉了另外部电影的制片,错过了女儿15岁的生日,但他说,切都值得。“电影里发生的可怕事情,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可以看到,这部电影,讲述的并不仅仅是一个黑人奋力寻求自由,而是奋力求生,每个人,不管过去还是现在。我有责任让更多人知道这部电影,所以必须为它努力做更多事,当然这意味着牺牲掉不少陪伴家人的时间,但他们都理解我。”麦奎因说:“《为奴十二年》就像往湖里扔块石头,石头小,但涟漪波及的范围很大。很多人看过电影后跟我说,从来不清楚奴隶制度竟然邪恶至此。影史上描写奴隶制度的作品只有20来部,数量如此之少,甚至都算不上是个类型,我很高兴《为奴十二年》能得奖,更高兴看到它成为这年里口碑最好的作品之一,不是作为“奴隶题材”电影,而是在所有类型的作品内,都是数数二的。
也许社交网络更热衷于讨论《地心引力》和《美国骗局》,但在几部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中,《菲洛梅娜》《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和麦奎因的《为奴十二年》这三部作品却被舆论认为更具有触动灵魂的力量。
在创作电影的过程中保持激情并不难,但随后在好莱坞的市场运作下,出席几百场宣传活动和应酬宴会,在记者会上回答相同的提问,
遍又遍讲述创作灵感,跟演员合作的感受……会让很多电影导演叫苦连天。从2013年10月《为奴十二年》在北美正式上映到奥斯卡颁奖,44岁的麦奎因已经记不得跑过了多少个国家,他不厌其烦地向全世界的观众介绍这个辛酸的故事:一个叫所罗门·诺瑟普的黑人被下药拐卖到另外一个陌生的城市,沦为奴隶的他受尽屈辱,几乎丧命,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经过艰苦的法律诉讼终于重获自由。
好在这些辛苦奔波没有白费,缺少流行的商业元素,甚至被认为略嫌沉闷压抑的《为奴十二年》,在捧起奥斯卡小金人的同时,还收获了可观的1.1亿美元全球票房。作为部并不被看好的黑人题材独立电影,出品《为奴十二年》的福克斯探照灯公司手里只有2000万美元预算。除去拍摄成本,公司显然无法安排和竞争对手(索尼的《美国骗局》和华纳兄弟的《地心引力》)同样规模庞大而频繁的宣传推广。好在年底各大奖项提名的接踵而至,为《为奴十二年》提升了不少人气,也使得电影公司对
度最为头疼的回本问题,多少有了些底气。
“我们的预算不多,”麦奎因从来不避讳财务上的捉襟见肘,“奖项提名,特别是奥斯卡提名,吸引了更多观众走进影院观看这部电影,票房让公司颇感欣慰,也为影片积累了不错的口碑和关注度。能走到这步,我们很幸运。但同时,我希望电影公司能看到,观众并不只喜欢看爆米花视效大片,他们也会去看具有话题性和引发思考的电影。《为奴十二年》这样的作品也能赚到钱,也可以收到良好的投资回报。如果能建立起种良性循环,难道不是两全其美?”
麦奎因自然并不喜欢别人为《为奴十二年》单纯地套上“奴隶题材”的定义,正如他自己不愿意被贴上“黑人导演”的标签一样,“这部电影的故事并不局限于19世纪,也不仅仅是一部‘黑奴电影’,它是部美国人的电影,它关乎人性,关乎自由、尊严和其他很多东西。”
5年和35天
《为奴十二年》的创作萌芽于2008年,当时麦奎因正在拍摄他的第
部长片《饥饿》,片中爱尔兰共和军囚犯的故事,让他产生了拍摄以黑人奴隶为主角的电影的冲动。此后三年,这个想法不断充实和完善,他与合作多年的编剧约翰·雷德利(John Ridley)一点点构建着剧本的根基,但进展缓慢。2011年,在完成了影片《羞耻》后,麦奎因的妻子、文学评论家比安卡·斯缇特建议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电影。不久后,她把所罗门·诺瑟普的传记体小说《为奴十二年》推荐给了麦奎因,这本著于1853年的小说重印发行了多次,至今仍然畅销不衰。书中的描写深深震撼了麦奎因,他说自己简直像是看科幻小说:“人们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很了解奴隶制,但其实一无所知。”
麦奎因马上找到约翰-雷德利着手改编剧本,其中80%的对话都是直接出自原著。“看书的过程中,我兴奋地全身发抖,每页的内容都在激发我的灵感,小说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几乎是自动在我脑子里转化成为剧本格式。”
电影剧本完成没多久,看过《饥饿》后就一直寻求机会跟麦奎因合作的布拉德·皮特,以制片人的身份主动找上门来,双方很快谈妥,皮特名下的B计划娱乐公司(Plan B Ente rtainment)同意为
《为奴十二年》投资,皮特本人也答应饰演片中的个角色。再加上合作多年的摄影师肖恩·鲍比特。麦奎因只用了一台摄像机和35天的时间,便完成了酝酿了五载之久的《为奴十二年》。
凭借片中黑奴帕茜的角色搞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肯尼亚姑娘露琵塔·尼永奥(Lupita Nyong′o),毕业于耶鲁戏剧学院,她的经纪人把她推荐给麦奎因试镜帕茜角。
在尼永奥之前,剧组已经为这个角色面试了很多人,但始终找不到满意的人选。麦奎因说:“年轻的黑人演员中,很少有接受过专业表演训练的,所以当我看到尼永奥的试镜录像和简历时,特别惊喜。”两周后,尼永奥出现在了新奥尔良的片场,拍摄的第场就是帕茜被鞭笞的重头戏,缺少实践表演经验的尼永奥紧张得要命,但等这场戏拍摄完毕,她仰慕已久的前辈、麦奎因的御用男主角迈克尔-法斯宾德(MichaelFassbender)对她的表现大加赞赏,而麦奎因更是激动地说:“多谢你的出现。” 《饥饿》《羞耻》的男主角迈克尔·法斯宾德,在《为奴十二年》出演了一个庄园主,他形容麦奎因“对人类充满热爱,即便是坏人”。法斯宾德说:“史蒂夫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可以发掘出角色不为人知的一面,而不会对这个人物妄下判断,他总是试图启发我去揣摩和理解人物,越多了解,就越少成见。在这一点上,史蒂夫简直像个新闻记者,随时保持着敏锐和理性。”
“《为奴十二年》的剧组就是个大家庭,我们每天一起吃饭,杀青后还起大醉了一场,拍摄过程充满激情和火花,合作异常愉快。”麦奎因回忆。而布拉德皮特甚至如此形容,“假设以后我再也不能和电影有任何关系,有这部电影,我也无憾了。”
比电影真实
1969年,史蒂夫麦奎因出生于伦敦,他的父母都是在上世纪60年代的移民潮中来到英国。母亲来自特立尼达,是从非洲加纳贩卖到此的黑奴后代,而父亲则是来自格林纳达的普通农民。
童年时,麦奎因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艺术家,他擅长绘画,并如愿考上了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某天,他热心地帮助一个电影剧组存放器材,其中一位工作人员把台Super8摄像机借给麦奎因摆弄,就这样,他的人生目标改变了。“我简直被那台摄像机迷住了。”对于从小只接触过电视的麦奎因来说,电影这个全新的领域就此向他敞开,并散发出无法阻挡的诱惑力。“电影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可以改变人们观看事物的角度,艺术,包括电影都有这个作用。疯狂吗?是真的。我热爱用这样的方式和观众交流,和他们探讨当下的境遇、未来的方向以及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所处的位置。”
麦奎因说,父亲年轻时曾到美国佛罗里达州打短工,在果园里帮忙采摘橘子。某天,父亲下班后和两位牙买加裔的黑人工友去附近的酒吧喝一杯,一进门,酒吧里所有人都用奇怪的眼神盯着他们看,其中一位工友想要杯啤酒,可白人酒保傲慢地回答:“我们不为黑鬼服务。”那位工友拿起柜台里的酒瓶说,“那好,我自己未。”接着就把酒瓶砸向酒保。在随后的殴斗中,两位牙买加人都被当场打死,麦奎因的父亲在排水沟里躲到深夜,才逃过劫。麦奎因在7年前父亲临终时才知晓了他这段经历。“比电影真实。”他说。
作为一个英国人,为什么要拍摄部讲述美国奴隶制度的电影?麦奎因犀利地回答:“我和美籍非洲人惟的区别可能就是,当初他们的祖先登上了先开的那艘船,而我的祖先上了随后那一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