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训的“文化”沉思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ss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校训承载了一所大学的理念与理想、历史与传统,是大学的“文化名片”,然而,我国大学校训却存在雷同、刻板等现象,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讨论与反思,这直接推动了近年来大学更改校训的“热潮”。反思大学校训,不能仅停留在文字推敲层面,还要透视校训背后的文化根源——大学校训之思实质上是大学文化之思。
  
  校训雷同惹争议
  
  几乎每一所大学都将自己的校训镌刻在学校醒目的位置,校训在大学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然而,让许多大学尴尬的是,一些大学校训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我国大学校训存在着用词范围狭窄、使用重复的问题,一些大学校训风格相近,千篇一律。
  在一项对国内170所高校的校训调查中,81所高校使用了“创新”,84所高校使用了“求实”,80所高校选择了“团结”,而“勤奋”、“严谨”的频率也比较高。其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8个字完全一样的,有24所院校。
  另有学者对229所高校的校训作了专门调查,发现这229所高校的校训一共使用了689个词或词组,有435个词是重复使用过的,重复词的比例高达63%。其中“创新”、“求实”、“团结”、“勤奋”这四个词的使用已经到了泛滥的程度。
  大学校训这种“雷同”而且“口号”化的现象,引发了人们对大学校训的争议甚至批评,争议的焦点就是“缺少特色”、“缺少文化”。有学者说:“校训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是一所大学的精神体现,反映了大学的目标与特色,是师生行为的规范与指南,换句话说,校训是学校工作的最简单扼要的准则。然而,我们现在的校训,似乎成为一种‘口号’,一些大学的校训甚至一模一样。如此校训,何以能体现大学文化特色,何以能够体现出校训的价值?”
  大学校训何以如此“雷同”?一些学者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南京理工大学新闻中心副主任李翠认为:“出现这种严重雷同的现象既与计划体制下大一统的教育模式有深刻联系,也与计划体制下大一统的社会组织形式有深刻联系。这样的口号,不只是高校在大力倡导,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军队、乡村,几乎所有的单位都在使用,惊人的雷同。”
  对大学校训作过专门研究的学者傅进军坦言,造成大量校训雷同的原因复杂多样,如对传统的认可和对时代精神的趋同等,在这一意义上,应该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这些雷同的校训十分容易淹没各个大学的个性,不利于其各自特色的形成和发挥。
  
  更改校训“忙”不停
  
  面对社会各界对大学校训雷同现象的“品头论足”,大学也作出了反应,尤其是一些饱受批评的大学更是煞费苦心,甚至不惜花钱征集新校训。
  于是,短短几年时间,许多大学的校训“旧貌换新颜”。记者通过互联网搜索“大学新校训”显示,有超过百所大学在近几年更改了自己的校训,一些知名大学也加入到了更改校训的行列,可以说更改校训成了“流行”趋势。2002年,仅江苏省就有至少1O所高校推出了自己的新校训,包括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
  对于更改校训的初衷,各大学有自己的说法。2007年7月,华南理工大学向外界宣布正式启用新校训“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摒弃了原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谈及为何突然更改校训,时任校党委书记的刘树道解释说:“校训是一个学校的象征,也是学校办学理念、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学校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浓缩,而原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则过于平淡和口号式,没有特色,在网上搜索竟有66所学校的校训与之完全相同。”
  改了校训后,又是怎样的结果呢?华南理工大学新校训“亮相”后,赢得了许多掌声,很多人认为新校训比老校训有文化底蕴。但与此同时,也有人对新校训提出异议,认为新校训与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只差两个字,有“翻版”嫌疑。
  在众多更改校训的高校中,山东大学新校训广受好评。“气有浩然,学无止境”是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三所学校合并组建成新的山东大学之后所确立的新校训。在许多网站的“最喜爱的大学校训”调查中,山东大学新校训“气有浩然,学无止境”部取得了很好的“名次”,于是,有人说这校训“改得好,改得对”。
  山东大学原校长展涛对新校训津津乐道,在许多场合都乐于阐释山东大学新校训的内涵。展涛说:“气有浩然讲为人,学无止境讲为学。山东大学所倡导的办学理念中特别强调学生竞争力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发展。气有浩然、学无止境的校训,所代表的就是山大学子所追求的成长目标。”
  即便面临着一些质疑,展涛对大学校训有着自己的执著,在人民网“强国社区”在线交流中,展涛说:“一个民族必须有自己的精神,而大学是青年人聚集的地方,大学当然必须有自己的精神。大学精神的集中反映就是它所确立的校训。我很喜欢西南联大的校训,即‘刚毅坚卓’,它代表的是在那样艰苦的岁月中,西南联大人所追求的精神。”
  大学更改校训,除了“雷同”、“刻板”这些显见的原因,原来校训“不美、没文化、没个性”多是被人诟病之处。曾经有一位研究大学文化的学者说:“大学的校训很多雷同,且过于‘口号式’,以至于无法进人大家脑海,被大家遗忘。”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一些背后的因素,比如,大学合并潮带来的学校文化整合、定位等问题,势必会带来大学校训“弃旧图新”的结果。
  而近几年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也是一个重要的促使大学更改校训的“催化剂”。被许多高校视为头等大事的本科教学评估,把学校文化和办学特色确定为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而校训作为学校文化的“门面”,遂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显而易见,“雷同”校训或者“口号”化的校训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不能够为评估赢得分数。
  一位学者直言:“校训是大学的‘脸面’,校训没有底蕴,没有文化,没有特色,那么只能说明这所学校文化的干瘪。”
  
  大学校训雷同背后的文化贫瘠
  
  大学校训意味着什么?大学校训为何如此引人关注?在采访中,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都朴素地表达出了对于大学校训的在意与期望。清华大学学生孔杰告诉记者:“大学校训对一所大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下子也不能明确说出原因,看到自己大学的校训,总感觉非常的亲切、非常的神圣,校训代表了一所大学的精神与面貌。”
  一位工作多年的受访者说:“虽然离开大学多年,但是对关于自己学校的事情还是特别关注的,可实在不能记起母校的校训了。我认为大学校训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却凝结了一所大学的精神与特色,总感觉现在许多大学校训缺点什么,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著名学者金开诚先生曾说:“校训不仅对在校师生有一定的感召或激励作用,而且离校之人也往往记得校训,有时还会带着感情来谈说,以表明校 训曾对他有过的影响。此外,各校的校训还是一种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能为学校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有些校训还对其本校的创建历史或文化背景有所反映,包含着较多的信息。”
  可见,人们对大学校训的认知突破了校训本身,而是把校训与一所大学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紧密联系了起来。从深层次讲,校训“雷同”现象反映的是大学特色以及文化的缺失。
  大学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其中,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而大学校训就是大学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可以说,大学校训是学校文化皇冠上的“明珠”,为此,大学校训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政府对大学建设的资源投入有了大幅增加,我国大学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然而,与硬件资源的日益完备相比,我国大学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却乏善可陈,甚至被漠视。对此,有人说:“大学的楼高了,口袋鼓了,但文化没了。”
  国内一些大学的校训传承久远,为人称道,而有些大学甚至是知名大学却在校训问题上迷失了方向。金开诚先生一向对各个学校的校训颇感兴趣,谈及国内大学的校训,金先生对清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赞赏有加,认为清华的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其气魄与手笔实难企及,而北师大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则好在贴切。相比之下,作为在北大长期学习和工作的人,金先生坦言“不知道北大原来有什么校训”,并觉得:“北大校训与清华校训相比,未免缺乏文化底蕴,不能充分反映这所百年名校的文化深度和雄厚积累。再与师大的校训相比,又觉得北大校训未免一般化,放到哪一个学校都可以。”
  对此,记者来到北大,向北大学生随机询问北大校训是什么。十几名同学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的说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有的回答“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不能够明确说出本校的校训。对此,有学者感慨道:“这么一所好大学,却没有为师生熟知的校训,这是让人感到可惜的。”
  
  大学需要什么样的校训
  
  在由《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新浪网校园频道联合开展的一次“我最欣赏的十大校训”评选中,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分列排行榜的前三位,山东大学新校训“气有浩然,学无止境”,以33%的获选率在这一排行榜中位居全国第四。紧随其后的依次是: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中国政法大学校训“厚德、明法、格物、致公”、中国海洋大学校训“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等。
  本次评选活动结果显示,大部分被公众广泛认同的校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同程度地汲取了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精华。对此,长期关注学校文化建设的学者高焕祥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最受欢迎的,也是生命力最强的校训,是古典的,而不是现代的?可见,经典的、富有文化底蕴的校训,是最好的校训。只有经典的文化才能内涵厚重,才能经得起推敲,才能够流传久远。西方校训多采用拉丁文,不少校训源自西方经典著作。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人文传统,如果选择了没有文化内涵的校训,不是出于无知,就是亵渎数千年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周谷平介绍:“查阅近代西方著名大学的校训,我们可以发现其校训与大学理念有着密切和直接的联系。两方大学有着独具特色的大学校训,作为拥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在这方面也毫不逊色。早在近代大学出现以前,我国古代书院便将一些格言警句作为体现书院自身办学和治学精神的特别符号,这就形成了最早的‘校训’,例如长沙岳麓书院的‘忠孝廉节’;无锡东林书院的‘依德之行、庸言之谨’。”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更改后的大学新校训大多走了“古典”路线,新校训出处大多引经据典,有着浓厚的古典文化气息。对此,一些学者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是文化“复古”,依然没有摆脱“口号”式的影响,只不过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似乎不复古不足以摆脱口号式校训的影响”的做法实际上有矫枉过正之嫌。
  可见,大学校训不但要注重经典,还要有“个性化”,能够体现出学校的文化特色。没有特色的校训,只不过导致另外一种形式的雷同。
  对于大学校训,有学者强调了稳定性与传承性,认为更改大学校训是_大学发展的“大忌”,“朝令夕改谈何积淀?谈何稳定?谈何传承?”更改校训,意味着对大学理念的修正,而大学的发展需要大学理念的稳定与传承,否则,很难成就西方牛津、剑桥、哈佛这等古老名校。
  众所周知,这些西方火学从其创立至今已有几百年甚至近千年的历史,然而校训一经确立,不会轻易更改。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些校训历久弥新,其理念内核不断赋予时代的新意,但始终是这些人学发展的精神主旨与指向标识。尽管我国大学与西方大学有着文化的差异与传统,但从西方大学校训的解读中,或许能够为我国大学校训以及大学文化建设提供一些启发。
  目前我国大学更改校训之举实属无奈,这是对长期以来漠视传统的“补课”。因此,一些大学尤其是部分历史悠久的大学更改校训时,都十分重视自己的历史与传统,力图找回自己的文化之“根”。武汉大学于1993年重新审议并制定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而20世纪30年代的校训为“名诚弘毅”。2001年南京大学筹备百年校庆时。决定将“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作为校训,其中“诚朴雄伟”即为其前身中央大学的校训。
  另外,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大学校训的实际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如何才能够实现这种价值?对此,上海交通大学熊丙奇教授有着精辟的论述。他说:大学校训不能只玩“文字游戏”,大学启用新校训,显然是意识到大学文化建设、大学精神塑造的重要,但是,比校训字眼更重要的是实践校训。我国大学的校训,确实存在雷同与“口号式”的问题,但是,也正因为没有去实践,才使得校训成为简单的口号,弄得大家爱理不理。比如,今天,在不少人眼里,“团结、勤俭、求实、创新”已经“老掉牙”,可是,如果能做到其中任何一条,都很了不起。
  对于中国大学来说,不实践校训,而玩文字游戏征集校训、改校训,除了表决心和花费一些财力、物力之外,意义并不大。言为心声,如果从确定校训那天开始,校训就无法在办学实践中落实,那么校训越深刻,只能越显示大学文化的浅薄以及大学理想的缺失。可见,大学校训不但要“说”得好,更要“做”得好。
  实际上,大学校训的“雷同”只是大学文化缺失的一个显像,校训之外的办学宗旨、校风、学风等精神文化,以及校徽等视觉文化系统都有一些问题存在。反思大学校训,应该着眼于对大学学校文化的反思。
其他文献
【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 打击乐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打击乐品种繁多,音乐丰富。几千年以来,打击乐已成为人们音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先古们在木头和瓦罐上打出节拍来,后又学会使用弦线和哨片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不同的打击乐器在乐队中所起的功能也是有差别的。在我国的民族打击乐和戏曲打击乐中,鼓点之丰富,为世人所称誉,各剧种和民间的节奏鼓点达几百种之多,只要把其中的几十种精华运用好,就可
【摘要】贵州是少数民族集聚的省区,拥有丰富而宝贵的音乐资源,由于交通、经济等因素的限制,贵州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开发力度较小,民族音乐保存比较完整,极大程度上丰富了贵州民族音乐文化。在信息时代,如何实现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是贵州民族音乐发展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从该地民族音乐传承和发展现状入手,探究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策略,促使贵州民族音乐具有开拓性、兼容性、独特性。  【关键词】贵州;民族音乐;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卫生学校的财务管理部门要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事后核算转变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即财务管理在做好核算的基础上,也应做好经济管理工作[1]
以往的咨询模式因为其目的的泛化、手段的僵化、主体的物化,在面对医学生时逐渐显示出一些局限性。生命哲学建立在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之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旨,投入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政治文化、公民文化、道德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而且是人类生存、发展和思想品德自主建构的主体活动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提高实效,实现其人本价值,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必须寻求进入生活世界的途径。文章基于人类学传统的情境学习理论的视角,解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传统隐喻,尝试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共同体,从而为实现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找寻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共同
依据近10年的江苏省卫生服务调查等资料对乡镇卫生院医生的供给和需求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定量拟合研究,以评价其失衡程度,并提出政策建议.关健词乡镇卫生院医生供给和需
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级医疗机构迫于竞争压力,大多从眼前利益出发,争先超标准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导致部分地区出现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卫生投入产出效益不高等现
总结了医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做法与体会:一是抓住重点,大力加强科主任队伍建设;二是突出特色,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三是名医带教,构建医院自己的名牌;四是更新观念,将聘用
利用3E评价模型构建炼油企业的综合能源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运用BP神经网络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权重最高的指标是资源循环利用率,其次是能源强度。利用2010年M企业和炼油行业
为筑牢农村医疗卫生网底,主动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积极推行教育教学改革,以新办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为契机,